中世纪两个典型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这一时期标志着欧洲教育体系的根本转变。
在此前的时代,学术知识主要通过修道院传授,而大学的出现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交流平台。
一、大学的起源与背景在了解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大学的起源与背景。
大学一词源于拉丁语的"universitas",意为集体、整体。
最早的大学起源于欧洲的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在中世纪早期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聚集于这些教会学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社群。
这些学者们渴望自由地追求知识,并希望能够相互交流、辩论。
因此,大学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学者们追求知识自由的回应。
二、最早的大学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地。
在这些地区,一些修道院和教堂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校,致力于传授各种学科的知识。
著名的大学城如巴黎、牛津和剑桥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大学以自由辩论和学术研究为特点,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
这也为欧洲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学科的发展与教学方法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科范围逐渐扩大,包括神学、法律、医学和哲学等。
这些学科代表了当时欧洲社会最为重要的领域。
大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展。
传统的修道院教育强调默写、背诵和讲授,而大学则更加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社群,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
学术自由意味着大学教授和学生有权自由地追求知识,并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学自治则意味着大学拥有相对的自我管理权,可以自主制定课程、选拔教职员工,并且有自己的决策机构。
五、大学的社会影响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为欧洲的学术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和知识的平台,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学术进步。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摘要: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在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本文将从产生途径及其特点来浅析析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成特点意义一.中世纪欧洲大学形成途径1.1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力多样化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西方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一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
【1】从某种意义上言,可以把中世纪的历史描绘成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
理解中世纪的政治面貌,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也要从微观上明了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一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式上统一外,从未真正统一过。
小国林立,领主间的冲突不断。
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大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土而生。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土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万能的土地吸引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而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
同时,十字军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
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
12至13世纪,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
自治城市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准备了最适宜的土壤。
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不得不自己成立“行会组织,这种由商人行会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它阶层人士所效仿。
一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一处,模仿商人行会组织,成立学术团体。
此种团体一经形成,即是大学的雏形。
当然,学者之团体不称“基尔特,而称为大学校,公开授徒,学生可自由地远赴异地聆听名师讲课。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世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大学制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过程,并分析其在教育体系、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其组织结构、学科设置以及大学的角色和功能,进而揭示中世纪欧洲大学制在知识传承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中世纪欧洲大学制兴起的重要背景之一。
欧洲社会正经历着封建制度的兴起和经济的转型。
封建领主制度使得贵族阶层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同时也给予了教育机会。
这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宗教改革与教育需求的增长: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和教育需求的增长也为大学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推动了教会的改革和宗教信仰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宗教知识和神学的需求增加。
不同教派之间的竞争也催生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大学成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
独立学术机构的崛起: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还与独立学术机构的崛起密切相关。
在此期间,许多城市兴起并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实体。
这些城市为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城市的自治和繁荣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同时也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政治经济状况的变迁、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独立学术机构的崛起都为大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并为欧洲文化和教育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组织结构以大学为核心。
大学通常由一群教师和学生组成,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术机构。
大学的建立往往需要特许状或教宗的认可,并受到当地政府或教会的支持。
大学自治的历史及文化适切性

大学自治的历史及文化适切性【摘要】大学自治是中世纪大学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学自治与中世纪大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性,大学自治在英、法、美、中等国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
在当前中国“行政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探讨大学自治的历史及文化适切性,有利于确立适合我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自治模式,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及外部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适切性;中世纪大学;大学自治的演变;法国的大学自治;英国的大学自治;美国的大学自治;中国的大学自治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所谓大学自治是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享有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法人团体和个人,如统治者、政治家、政府官员、教派官员、宣传人员或企业主干预的自由。
”1布鲁贝克认为,“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
无论其经费来自私人捐赠还是国家补助,也不管其正式批准是靠教皇训令、皇家特许状,还是国家或省的立法条文,学者行会(guild)都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2我国学者和震认为,“在有关的高等教育文献中,对大学自治概念不仅表述名称不一,如在中文文献中使用‘学术自治’、‘高校自主权’、‘院校自治’、‘学术自主’等,在英文文献中常使用‘university’、‘academic autonomy’和‘institutional autonomy’等几种表述来支撑这一概念,而且内涵也有差异,一种是基于高等教育机构而言的,指相对于外部权威,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管理;另一种是基于高等教育内部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而言的,指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对学术事务的自我管理甚至对整个大学的管理。
这两种含义是有关联的。
”3贺国庆认为,“大学自治是指大学机构本身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的自我管理的权限。
”4对于大学自治的含义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各不相同。
本文所提到的大学自治采用的是唐玉光和薛天祥的定义,即“大学自治这一古老的传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大学是研究、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应让专家单独解决知识领域中的问题。
论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论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史称西欧中世纪.是欧洲的整个封建时期。
中世纪前期(公元5—11世纪),封建统治阶级子弟受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教会学校,一是宫廷学校和骑士学校。
1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城市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发展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传播.西欧开始出现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科学知识的进步要求,于是,世俗性的教育发展起来,逐渐出现了近代大学。
12世纪初,意大利创办了波隆尼亚法律学校,1158年,波隆尼亚的法律学校发展为波隆尼亚大学,这是欧洲最早近代大学。
1231年,意大利又在医学研究基地的萨拉诺,创立教授医学的萨拉诺大学.这是西方早期的分科大学。
接着,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办起了大学。
在法国,以巴黎圣母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巴黎大学,1180年获路易七世的正式承认。
在英国,1167年创办牛津大学,1209年牛大学的部分教师移居剑桥,创办了剑桥大学。
14世纪上半叶在捷克创立了布拉格大学,等等。
到14世纪时,西欧已办起40多所大学。
虽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生活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和明显的等级性,但是.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不能不说是西欧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中的一种进步现象,它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雏形和萌芽状态,我们应当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客观、辩证地评价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对当时社会、对高等教育史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1、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在教育上的垄断权,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生活,在相当程度上准备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运动在西欧的封建社会早期,教会不仅是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势力,而且宗教神学思想在上层建筑和思想领域也居于统治地位,垄断了教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识字,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也渗透着宗教神学的精神,迫使科学和哲学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屈从于教会的权威,宗教蒙味主义的黑暗统治,严重地扼杀了人类的智慧活动,阻碍着科学文化的发展。
中世纪大学自治精神探析

第6 第1 卷 期
2O 06年 3月
广东工 业大 学学 报( 社会科 学版 )
Jun l f 咖喈曲l nvr t fT d l y Sca Si csE io ) ora ● 0 I U iesyo e  ̄oo (oil c n e dU n g i g e
世纪大学 。
力和 影响 , 出于对 自身利 益 的考虑 。 市政 和教会 当局 都有 一
定 的妥协 , 让渡给大学一些权 利 , 从而成 为大学 的“ 特权 ” 从 , 而保证 了大学 的相对 自治 。不过 , 不 同的管 理方式 的大学 在 里, 这种 自治 的表现 形式 并不 相同 。 分为教 师主导 自治 或 它 学生 主导 自治 , 但毫无疑 问 , 无论是教 师还是学生 , 他们 都是 当时 的知识分子 , 中世纪 知识 分子 阶层 的形成 是 中世 纪大学 及其 自治形成的重要条件 。
二 、夹缝 中 的 生存 与发 展 : 中世 纪 大 学 自治 的
两种模 式
“
一
切大学都是遗传 和环境 的大 学与 教 、 势力 斗争权 衡 的结果 , 俗 它不仅要 反对 教会 势 力 , 还要 反对世 俗势 力 , 其 中既包 括 这 反对 王室的斗争 , 包括 与地 方政权 的对抗 , 且还 有教 廷 又 并 的笼 络与利用 , 这一 切都 构成 了大学复杂 的外部环境 。由于 不 同的大学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不 同 , 导致 了大学 在争取 自治 权 的斗争 的形式 和 内容都 不完 全相 同。因此形 成 了 中世 纪 大学 的两种不同的 自治模式 : 巴黎大学 以教师 为主体形 成的
V 16 N . 0 . o 1
Ma 2 0 r. 0 6
中 世 纪 大 学 自治 精 神 探 析
中世纪大学诞生与自治的思想渊源中世纪的社团思想

高教探索2011年第1期收稿日期10-10-08作者简介粟莉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广州��������现代西方大学的自治传统可直接溯源至诞生于12世纪的中世纪大学然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自治并非是当时一种偶然的独特的现象而是在"分权的有社团思想的时代精神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中世纪的社团思想是中世纪大学产生及其自治的实现的重要思想渊源一中世纪的社团思想与大学社团的诞生社团思想是中世纪时代精神的一个表征""一词最初是一个抽象的古典拉丁语词其含义是"整体"或"全部"而后逐渐发展成为指代"社团""行会"这样具有具体意义的词汇"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2�12至14世纪这一词的普遍使用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社团思想的盛行下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即社团的大量涌现中世纪法学家用这个术语指称各种类型的社团和法人(行会商会兄弟会等)3哈罗德珀金()将""(社团)定义为"任何具有共同利益和享有独立合法地位的团体组织"即既可以是一个手工业行会也可以是一个市政团体�4�中世纪的社团或行会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整体单位具有其独立的身份成员团结一致和彼此平等享有内部自治权5可见中世纪的社团本身即带有着自治的含义中世纪的社团思想中蕴含着社团成员的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社团组织形式�社团制度保障等内涵�那么�这种思想如何得以产生�从经济上来看�公元10世纪之后�商品和贸易发展�城市经济兴起�新兴资产阶级逐渐成长�势力日益膨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自由的扩大�市民开始享有许多特权�从政治上看�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四分五裂�高度分权的文明之地�6��没有一个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权力�教会�教皇代表的宗教势力与政府�皇帝代表的世俗势力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激烈的斗争�这为各种社会势力趁机发展并为自己争取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机会�在分权的社会中�工商业者�城市居民具有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他们常通过结盟来争取自身权益�从文化传统上看�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城邦自治的观念在此时的西欧得到了一定的延续和发展�11�12世纪�社团思想影响下行会之风盛行�开始形成了横扫欧洲城市的社团运动�各种各样的社团或行会开始出现�市民�手工业者�商人自发结成行会�以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由于这种行会组成的基础是个人的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因此行会首先维护行会内部成员的利益�内部事务由成员自行管理�借鉴行会这种组织形式�学者或学生组成行会(�����������)则是当时社会条件下很自然的结果�现在的"大学"即"����������"一词即源中世纪大学诞生与自治的思想渊源中世纪的社团思想粟莉摘要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与自治是在当时具有社团思想的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中世纪社团思想的内涵包括团成员的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社团组织形式社团制度安排等三个方面�而这些构成要素与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及其自治的实现密切相关关键词中世纪社团思想大学自治103��于""涂尔干指出,中世纪大学"这些复杂的机构,归根到底是建立在行会概念基础之上的,也是从这个概念导出它们的一致性的"���拉什达尔也指出"无论是先生大学还是学生大学,都只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行会,大学的兴起只是11世纪和12世纪开始横扫欧洲城市的更大的社团运动的一个波浪而已"由此可见,大学社团的诞生与中世纪的社团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二中世纪的社团思想与大学自治的实现中世纪社团思想的内涵包括如下三方面一是社团成员的自由理念与权利意识二是社团组织形式三是社团制度安排而这些构成要素,都与大学自治的实现密切相关�一�社团成员的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中世纪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理念萌生的起点,中世纪的"特权即自由"是现代意义上自由的原生态中世纪欧洲特殊的时代环境,成为社团思想产生的天然土壤中世纪欧洲的市民个体具有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正是首先出自对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保护的需要,才产生了基于共同职业,共同利益之上的结社要求"知识分子’一词出现在中世纪盛期,在12世纪的城市学校里传开来,从13世纪起在大学中流行,指的是以思想和传授其思想为职业的人可以肯定的说,这一群体迄今为止从未像在中世纪那样得到明确限定,知识分子本人也从未像在中世纪那样意识到自己的身份"10以思想和传授思想为职业,这种独立特性使知识分子追求基于自己职业之上的自由和权利的意识非常明确这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大学得以独立自治的重要思想基础当然,个体的自由理念不可能自动地实现,个体的权利不可能自动被保障这种时代精神还需要社团组织形式和一系列制度安排为保障但是,这种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是社团思想之中首要的构成内涵,它是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宋代也出现了行会组织"与欧洲基尔特组织相比,宋代行会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其基本原因是宋代行会不具有欧洲基尔特权利平等的原则"11宋代行会并不是基于成员个体的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而自发组成的,自然也不能成为保障每个成员个体权益的机构因此,尽管中国宋代的行会与中世纪的行会有着组织形式上的一致,然而两者却在精神本质上完全不同�失去此前提,就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自治社团�这也从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书院不可能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拥有自治权的大学��二�社团组织形式社团成员个体具有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同时又重视社团的作用,以正式组织的形式来维护自身和社团的利益和自治�确认群体力量的正式组织形式,是社团思想的第二层内涵�中世纪的社团以获取特许状,采取共同斗争等方式争取自治权�最初,学者们的聚集不过是单纯的集合,如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巴黎圣母院周围开展教学活动,并无正式的组织机构�中世纪,在强大的封建和教会势力压迫下最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获得一定自主权的自治组织��行会这种组织形式出现了�这种组织形式本身就符合探究和传播知识等理智活动之本性,无疑为那些渴望独立自主地探索知识,追求智慧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样板�学者和学生们借鉴了行会这种组织形式,组成学者自治行会或学生自治行会�"正是这种行会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得以自治并行使其功能�"�12�获取特许状是大学(社团)自治实现的标志�社团组织形式最开始是在新兴的经济力量中出现的�与中世纪商品经济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工商业者势力的崛起,他们天生地具有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意识�工商业者最先组成行会组织,代表工商业者的利益,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以获取特许状的方式取得了合法性�特许状明确了社团的法人地位,由此社团被赋予了广泛的自治权�大学与工商行会,寺院和宗教兄弟会或骑士兄弟会一样,作为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组织,从皇帝,教皇,国王,主教或市镇那里获得一张特许状,获得了独立法人地位�获得特许状,是中世纪大学自治的一个标志,它使大学成为一种自治性的,合法的正式组织,"不受教会,世俗政权和其他法人机构的干扰,自主地处理大学事务"�13��如11��年腓力二世颁发特许状,承认巴黎大学教师工会的合法权�1231年教皇格利哥利九世颁谕令肯定了巴黎大学的自决权�阿克顿认为�"享有特许状的组织"是一项"中世纪的政治遗产"�14��共同斗争是大学(社团)维护自治的途径�传统的高等教育自治现在不是,也许从来都不是绝对的��1��行会或社团的组织形式,把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体结盟在一起�这种团结的组织及其形成的群体力104量是维护独立自治的重要条件在反抗宗教和世俗势力的干预的过程中罢课迁移乃至暴力抗争成为大学维持或争取自治空间的基本途径"各大学在它们出现的城市里由于它们成员的数量和质量是一种另其他势力感到不安的力量的表现它们在有时与教会势力有时与世俗势力开展的斗争中获得了自主权"1如巴黎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就是得益于自身强大的同盟不失时机地运用着罢课和离散之类有效武器确立了自治地位争得了结社罢课的自由权利古希腊的哲学学校如柏拉图的阿卡的米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学园也享受着与中世纪大学不同程度的自由学校的教师可以四处游走躲避城邦的控制可以去任何能够自由地探讨学问的地方这种学校由于缺少政治和宗教的控制而鼓励自由的沉思与探索对后来的学者团体和中世纪大学影响巨大古希腊的哲学学校与中世纪大学的主要差异在于其组织结构"大学是一个学者团体具有严密的组织法人的性质自己的章程和共同的印记"�1��的确"精神并不能创造出大学的实体"�1��学者们的自由理念和权利意识若不与社团行会这种组织形式相结合是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中世纪大学由于所享有独立性程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绝大多数最终都趋向于行会组织的正统模式这是大学具有适应能力和长久不衰的关键所在"�1���三�社团制度保障社团内部成员间的利益和行为如何调节这是影响到社团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权利与自治若只有组织形式没有制度安排的保障则无法最终落实制度安排是中世纪社团思想的第三层内涵中世纪大学建立了一系列制度(章程)阎光才认为大学自治等大学文化与价值传统在原初意义上都与制度化密切相关中世纪大学源于所谓"精神手工业者"的行会组织其本身首先是一种利益性的机构中世纪大学这种组织能够得以维持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系列旨在保障学者或者学生自身利益的制度规范这一系列制度旨在保护群体利益免受过多的外来干预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内部不同成员间的利益诉求以及合法获取自身利益的保障机制这种社团或行会形成一定的制度(章程)这种制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约束和引导主体的行为使行为结果具有预期性另一方面又保障主体权益不会受到其他主体的损害"��0�可见�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体现为制度对内部成员个体有约束力�对外部干预势力有抵抗力�而这种作用能有效地维持社团的团结和凝聚�从而最终保障和实现社团的独立�自治�为什么意大利北部的波隆那大学及其模仿者幸存下来了�而之前在萨莱诺同样创办大学的努力却未获成功�英国历史学家科班分析指出�"萨莱诺的主要弱点在于它没有发展一个保护性和有凝聚力的组织以维持它的智力活动的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加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要使智力活动的契机不被消散�那么在取得学术成就之后�必须迅速做出制度上的反应�缺乏固定的组织�在开始时也许为自由探索提供了机会�但是经久不息和有组织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上的架构才能得到�"��1�这一分析指出了制度建设对于大学(社团)的重要意义�三�中世纪社团思想对中国大学的启示西方大学的自治传统一直为我们所称道�"尽管传统的自治受到了各种侵犯�然而其精神却旺盛不衰�"����源自中世纪大学的自治能够成为传统存续至今�也许与社团思想的延续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中世纪的社团思想�既强调作为社团成员的个体的自由与尊严�利益与权利�同时也重视社群的团结性�组织性及制度建设�大学是一个社团�哈罗德�珀金用"自由与控制的矛盾关系"作为分析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框架�����大学自中世纪以来诞生之日起�即追求独立自由�经过了无数的奋斗与努力�向教会争自由�向皇室争自由�向一切世俗的权势争自由�一部世界大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正如赫钦斯所言�"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尽管在现实中大学自治是"相当脆弱的"�����但追求大学的独立自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义务�当然�大学必须时刻谨记�"自治所以合理存在的根据必须是忠实于真理�"����探究对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和自治具有重要影响的中世纪社团思想�可以发现�大学作为一个社团�既要重视大学内部成员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建构具有约束力和凝聚力的共同规范和制度�同时要作为一个团结的组织�为了追求真理的理想�敢于斗争�主动争取�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主�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团思想可以为今天中国大学追求自治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源泉��下转第���页�10���意识,工作态度,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较高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学生的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由企业,学生家长和学生共同对学校素质教育效果进行评价.重视企业的评价,长期开展学生质量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走访,校企联谊会,校园招聘会和网络调查等形式,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评价重视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评价,通过电话访问,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方式,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查重视学生的评价,通过座谈会,问卷和网络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素质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制定素质教育监控办法,分析确定监控点,由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对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通过认真分析企业,学生家长和学生评价意见,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按监控要求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素质教育的方案,内容,形式和方法,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重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时对素质教育的成效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注重对成功校友的研究,探讨他们成功与素质的关系,寻找素质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竞争力.学校高职教育研究所要组织对素质教育有建树的教师(包括企业兼职教师)进行素质教育专题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围绕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遵循职教规律,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从企业对人才需求和素质评价的角度,从教育内容,保障措施,教育途径,评价标准四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科学的,凸显高职特色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极富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于永洁.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2]张斌�陈东华.学生素质培育体系建设[R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建设方案.广东广州�2009年3月.各类教育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上接第105页参考文献[1][4][6][17][19][2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C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92828283026.[2]百科词条[E B/O L ].://..c //%E 5%A E %87%E 5%A E %99.[3]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中世纪大学[C ].张斌贤等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40.[5]和震西方大学自治理念的演进[J ]学术研究2003(10119.[7][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 ]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27.[8]Ra a ,Ha T U E M A [M ]V .Ⅰ.O :T C a P ,1895.15.[9]孙曙生欧洲中世纪自由与法治理念生成的社会学分析[J ]人文杂志2008(278.[10][16][法]雅克勒戈夫著.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 ]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60.[11]魏天安宋代行会制度史[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87.[12][法]韦尔热著.中世纪大学[M ]�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8�[13]陈利民�西方大学自治传统的演变[J ]�现代教育科学�2004(6��14.[14][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4.[15][22][24][26][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3�38�31�35.[18]H ����D �R �����-S ������(��.)�A H��������U �������E �����,V �����Ⅰ.,C a �b �����U ��������P ��,1994.10.[20]阎光才.文化乡愁与工具理性�学术活动制度化的轨迹[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6(2��141-151.[21]C �bba �,A.B.T ��M �����a �U �����������:T����D ���a ��O ��a ���a ����[M ].L �����:M ������&C .L .,1975.47,38.[2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性格及其问题[A].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C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102.。
欧洲中世纪大学自治对现代大学自治的启示

欧洲中世纪大学自治对现代大学自治的启示我国现代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诸如自主权缺失、管理过于僵化等现象,本文通过借鉴中世纪大学的独立自主性,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高校的管理自主权、捍卫高校的学术自由、建立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出发,以期为现代大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标签]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自治为了从教会和世俗封建主控制下摆脱出来,取得大学所需要的独立权,中世纪大学展开了与罗马教会、世俗封建主的斗争,通过诸如罢课、迁移等的斗争,使大学从封建主和教会控制下摆脱出來,构建了自己的体制,拥有了独立自主权。
(一)內部自治和特别司法权中世纪大学通过斗争大多拥有国王或教皇颁发的特许证,享有自治权,具体表现在:大学可以自己设置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
大学享有司法权,许多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大学教授享有裁决权。
凡外人与大学生冲突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学生不得由世俗单位拘捕及扣押。
如1231年,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九世以谕令肯定该大学具有的自决权,授予巴黎大学以“不受宗教法庭干预”的特权。
(二)学术自由权学术自由主要是指大学机构成员教学与研究的自由,它是中世纪大学的宝贵遗产,也是现代大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英国学者科班说:“学术自由思想的提出以及永久地保护它的需要,可能是中世纪大学史上最宝贵的特征之一。
”早在公元33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就赠赐给医生和教师以特权,这是中世纪对大学教授和学生授予特权的基础。
1158年,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了一项保证学者安全活动的法令,规定学者在国内受到保护,如遭到任何不合法的伤害将予以补偿,该法令被看作是向学者保证其学术活动不会招致惩罚的初步萌芽。
(三)有参政权、颁发许可证和授予学位权在大学,由不同学科的教授组成不同的团体,称之为“教授会”。
一般大学有4~5个“教授会”。
每个“教授会”推选一名主任,与在学生团体中产生出来的“同乡会”顾问共同推选出大学校长,可见,大学教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大学行政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两个典型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
由学生或教师组成行会管理学校内部事务是中世纪大学的最典型的特征。
以学生管理为特征的波伦亚大学和以教师管理为特征的巴黎大学对后期欧洲大学的建立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波伦亚大学位于意大利北部,是所有主干道的汇合之地,以它的法学最为著名。
由于法律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波伦亚大学的著名学者欧内乌斯成功地对罗马当时的法律做了合理的分析,使得这个本身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大学在依托法学声誉的基础上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大批的教师和学生。
但是外来的学生却是需要支付极端苛刻和不平等的税金的。
学生们为了保护自己,成立了行会组织,逐渐的获得了管理控制大学事物的权利。
这是历史上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第一次去的主导地位。
学生对教师的严格管理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年龄偏大,并且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再者,教师的薪酬来自学生的学费,这种经济权利的拥有使得学生的自治有着坚实的基础。
巴黎大学则和波伦亚大学相反,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巴黎大学的教师成立了自己的行会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巴黎大学的教师拥有强烈的斗争意识,坚决维护学校自由办学的权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两所大学在当时宗教势力复杂的政治环境里为了保护自身自由办学而敢于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现代知识分子学习。
也许是由于自
明朝开始的文字狱,又或者是因为历史上10年的文化大革命,又或者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缺少了敢于向不良的社会现象斗争的勇气,说得严重一点就是知识分子越来越具有奴性。
问题:中世纪大学的自治管理制度,在现代有可行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