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第一章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1)

第一章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1)

第一章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一)理论背景语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它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由西方的学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语用学的很多基本观点都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的意义理论。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语用学”这一专业术语和符号学三分说,这是语用学研究的开端。

继莫里斯之后,语用学的研究走出了纯理论的构想阶段,取得了重大的发展:首先,美国哲学家奥斯汀在1955年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向当时的逻辑实证主义发起了挑战。

接着,美国语言学家赛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继承、修正、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接着,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的哈佛大学的讲座演讲会上,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及其包含的四条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哲学家们的建树为语用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框架。

1977年,《语用学杂志》的出版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正式得到了承认。

(二)会话含义理论的内容关于语用学研究课题有很多方面,而其中语用原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研究课题。

格赖斯1967年提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理论,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怎样相互合作以及如何理解表达者的话语意图。

会话含义理论自其提出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在这段时间中,会话含义理论经历了“创立——修补——重构”三个阶段,从古典的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发展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古典的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古典的会话含义理论主要包括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和利奇的礼貌原则。

格赖斯在1957年的《意义》一文中正式提出了“非自然意义理论”,这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理论,在这里格赖斯紧紧抓住了言语交际行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交际的过程总是和交际意图分不开的。

作为一种语用推理,自然语言有时侯会比逻辑语言多出了一部分的“含义”,这部分“含义”不是由语义或者句法规则决定,而是由会话原则所决定。

语用学PPT

语用学PPT

1.5.5 interrelationship of utterance meaning and force
there are two components of speaker meaning--utterance meaning and force, the two components of speaker meaning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not inseparable.
e.g. A:It's cold here. B:yes,it's so cold. C:“the weather is so hot outside." D:“i am cold" Do you know what does D mean?
1.5.3 understanding force but not utterance meaning
1.6.2 utterance iபைடு நூலகம்terpretation
The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 definition of pragmatics focuses almost exclusively o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earer.
eg. Is that your car?
Is the speaker expressing admiration or expressing scorn? Is it a complaint that your car is blocking the drive? Is the speaker request a lift into town?

语用学教程课件

语用学教程课件

(一)弗斯(Firth)在1950《社会中的个性和 语言》一书中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认 为情景语境和言语功能类型的概念可以抽象为 纲要式的结构成分,从而适用于各种事件。他 把语境加以引申,认为语境既有由语言因素构 成的“上下文”,又有由情景因素(非语言因 素)构成的“上下文”。情景因素包括:1、参 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个性—1)参与者的言 语行为 2)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 2、有关 事 物 3、 言语行为效果(二)韩礼德 (Hallday) 于1964年提出“语域”这个术语,分为三个方 面:1、话语的范围(政治、文艺等) 2、话语 的方式(口头、书面) 3、话语的风格(交际 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
什么是语用
三、语用含义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给语言事实提 供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这就是说它不是从 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 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用含义是告诉人 们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例如: A :烤牛肉究竟怎样了? B : 那条狗看上去很得意。 (含义:也许那条狗把烤牛肉吃了。) 要在具体交际过程中运用和理解话语,只懂得话语字 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懂得话语的字面意义之外, 还应掌握话语各种规则,具有把话语同特定语境联系 起来的能力,即话语交际能力。
(二)语用学和修辞学
传统的修辞学也是研究语言运用的,但是,它主要是从表达的角 度研究语音的调配、词语和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以及语体、风 格等。这些内容无疑也是语用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就研究的深度 和广度来看,语用学都要大大超过修辞学。 语用学与修辞学有相通之处,可以说语用学的材料就是修辞学的 材料,它们处理这些材料的宗旨是相通的。语用学要求提高语言交 际效果,修辞学要求题旨与情境的相互适切。 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方法论原则也是相通的,修辞学要求修辞立其 诚,要求调整和修饰文辞,语用学也是这样。但语用学与修辞学的 语言材料的研究角度不同,换言之,对于语言交际的诸多因素而 言,语用学更重视人际环境(说话的人以及听话的人),而修辞学 更多的重视文辞(说的话)与情景的关系,因此修辞学强调修饰文 辞。(狭义的修辞学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学)

语用学整理——精选推荐

语用学整理——精选推荐

语用学第一章绪论本节主要内容: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2、关于语用学的定义;3、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4、语用学的分支领域;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语用学”的术语译自英语pragmatics一词,把pragmatics译为“语用学”只是对这个词的狭义理解。

“pragma-”这个拉丁词根具有“做、行动”这一意思,从广义上说,pragmatics指的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作的研究。

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涉及人的所信、目的、筹划和行为。

Green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救生员朝一个在水中挣扎的游泳者投去一个救生圈。

救生员的这一行为无疑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一行为基于救生员的一个意图,就是救人,和至少三个所信,(1)他相信游泳者需要救助;(2)他相信游泳者知道朝他投去的救生圈是用来救他的;(3)他相信游泳者知道如何用救生圈。

人类的语言交际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人类怎样通过语言交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救生员怎么来达到自己救人的目的有共同的地方。

把pragmatics用来指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是对这一词语的窄义理解。

“语用学”就是很合适的了。

哲学家与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在哲学研究中最早使用Pragmatics这一术语的是本世纪的美国哲学家Morris。

Morris在对符号学的研究中介绍了这一术语,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

他总结了语言符号的逻辑——哲学研究方法,划分出了符号学研究的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语用学的历史虽然不长,一些语言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语言的语用侧面并开始进行认真的研究大概是在20世纪下半叶。

然而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它的崛起和发展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语言理论和对语言交际的解释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1)A:I could eat an ox.B: Dinner will be ready in a minute.(2) A: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B:你不是有词典吗?英语中的副词“well”,在实际使用的语言中,well出现在话语的开始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意义是“好”,确切意义要根据语境而定。

语用学知识点整理

语用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语用学的性质及研究问题一、什么是语用学●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的研究莫里斯关于符号研究有三大领域: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研究(语法学)、符号和世界的关系(语义学)、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语用学)●语用学和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的差别语义: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价值,指称事件,如杯子可以指称无数个杯子,今天是说话人的所在时刻语用:交际当中的具体意义,现实性或可能性语法:使用语言的规则修辞:修辞学就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部分,不存在基准线,所有表达都是为了准确二、语用学所研究的问题都与交际有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问题:●关于交际意图如何实现的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关于言语交际的问题(言语交际、交际意图实现的行为)●关于交际意义建立的问题(意义存在于交际之中)●关于研究指称的问题(比如:妈妈)●关于话语分析的问题(片段/听说明天有台风,听说是话语标记)第二章言语交际(实现交际意图的活动)一、含义: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言语交际是最基本的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活动,言语交际是言语存在的具体状况,简而言之,言语交际就是用言语实现交际的活动。

二、特征●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性体验,人的存在方式●言语交际是一种互动行为,情感认知,交际存在于主体双方的互动行为●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加工行为,认知活动,心理行为,交际在认知双方上的不断接近●言语交际是一种信息的分享行为三、要素言语交际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交际形式1、交际主体●含义:交际主体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参与者和启动者,决定了交际意图和交际形式的选择,是实施言语交际行为的人,包括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主体角色:①话语角色,说话人、听话人,二者之外的人,人称代词区分话语角色的词②社会角色:社会关系(血缘、姻缘)亲缘-地缘-业缘;情感关系(亲疏远近)●主体分布(主体构成):话语角色的分布状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2、交际意图●含义:有意识满足需求或需要的愿望,马新诺认为需求的进程是生物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意向:①含义:请求、承诺都是一种意向②类型(从意向角度概括)请求[p]:要求对方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求助、禁止、劝诫、命令、要求,告知[p]:告诉对方某个事项,延迟反应=空间位移,因为谎言性才有了告知性表达[p]:向对方表达大自己的情感或态度,致歉、寒暄承诺[p]:与对方约定某种事项宣告[p]:向对方宣布某种事项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3、交际环境●含义:言语交际存在的时间、空间状况,语境是被交际主体认知到的时空状况,语境是主观的、变化的、选择的,交际主体是不断被建构出来的●语境的种类(根据时空的物理属性划分):①时间:时点、时段、时长②空间●语境的问题: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分布状况——①时间-同时/异时(写信)②空间-同地/异地●语境的组合:①同时同地:课堂、面对面交谈②同时异地:打电话③异时同地:留言、BBS论坛④异时异地:写信、看书●语境的文化素养:①文化语境(社会文化含义)②非文化语境(自然语境)●语境的范围:①背景语境(范围最大):社会②情境语境:办公室、教室③上下文语境:说话的前言后语●语境的作用:①提供了最真实的需要,由于需要产生了交际意图②决定了交际形式的选择③参与了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意义的建立4、交际形式●含义:实现交际意图所采取的手段,包括了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汉语普通话音节界限清楚—节奏感强汉语有声调、音节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音乐美、乐美●非语言形式:①表情(最重要的)②身体的姿态和动作③服饰(服装、发型、配饰)④空间距离: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公众距离5、交际活动的过程交际主体在特定环境中,在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形成的情况下,围绕着交际意图的实现,对交际形式作出的选择的过程第三章交际意图的实现问题一、实质:对语言符号的选择过程二、条件●说话者:选择形式,形成话语●听话者:从话语中解读含义●被人们忽略的条件①需求条件:说话者对自身需求和他人需求的认识构成了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之一②能力条件:只有具备某种能力才能满足某种需求,能力是实现交际意图的手段③意愿条件: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确认意愿本身也可实现交际意图三、过程●含义:即言语交际、语言符号生成的过程,形成一条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解码的言语链●分为以下阶段:1、编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指称交际意图的整体(如:坐、坐下、请坐)2、认知假设①含义:为了实现交际意图,对认知的诸多因素的推测和假设②包括以下方面:a.关于交际主体的假设(主体角色、角色关系、情感关系)b.对语境合适性的推断c.对实现条件的推断3、策略选择①含义:建立在认知假设基础上,选择实现交际意图的方式和策略②有以下模式:a.主体关系模式:在保证实现交际意图的前提下,注重主体关系的和谐b.语境适合模式:选择的语境要符合状况,致谢分正式和非正式场合c.需求条件模式:在其它条件不变下,凸显需求d.能力条件模式e.意愿条件模式4、语言形式的选择①含义: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将交际意图符号化,如:舞蹈的形体化、音乐的旋律化、画的线条化和色彩化5、话语的生成过程①含义:话语是实际被说出来的,并被听话者接受,感知并理解的语言符号系列②话语的特征a.话语是线性的系列,按时间结构b.话语是承载着交际意图,所以话语也表达了交际意义,如神经病c.话语是临时建构出来的、具有临时性的,成语被长久记性后,不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③话语的结构可分为a.主体片段:一个话语中表现交际行为的主体要素b.意向片段C.事项片段:一个事物在交际意图中的具体事项及与其事项有关的其它要素,如过去一年对我的帮助d.话语标记:如你听,表示提示第四章指称问题一、含义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对象连接的一个途径,指称,又可以叫指示,概括地说,一个话语中的某个词语跟交际环境当中具体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叫指称二、指称的范围●含义:事实上,包含着全部我们想表现的事件的所有的东西或所认识的事件●具体说,包含下列:1、对象指称:我们认识的一种个体(人、事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2、时间指称:把时间范畴具体化,更多时候,对象称为时间,时间作为存在,行为被指称3、空间指称:空间范畴具体化,如根据经纬度划分东南西北,包括方向4、事件指称:无论是人的存在行为还是非人,用语言指称事件整体5、关系指称:个体与个体,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指称关系三、指称的形式●含义:用于指称的语言形式●有以下形式:1、词:用于指称的基本单位,指称的最基本单位2、词形变化:英语、日语3、韵律形式:停顿、声调4、用词组合:词指称对象、事件四、指称的方式●含义:用语言指称对象的途径●有以下方式:1、预设:一个语句存在的条件,对连续事件的指称方式,说出来的是凸显,没说出来的背景,预设在背景之中2、焦点:凸显的部分为焦点,最容易激活事件概念整体的程度称为可及性最强第五章话语分析一、含义根据话语属性,对话语作出分析,叫话语分析即:概念-属性-特征-分析结果二、性质1、话语是承载交际意图的形式2、话语是一个按时间结构的线性分析,抽离了时间,话语即不存在3、话语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一个单位三、功能实现交际意图(请求、告知、承诺、表达、宣告),交际意图的实现是在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四、结构1、言语行为2、信息分布在主位推进模式中,已知信息是主位,新信息是述位3、意义结构a.概念关系b.事件c.逻辑关系4、形式关系(找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a.重现:顶真是重现词语b.关联词语c.指别:前指、后指五、类型1、功能类型2、媒介类型:口语、书面语3、互动类型a.对话:①话语权: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说话②轮换话语权:争夺、转让③相邻对-问答、请求-回答b.独白六、标记●含义:标明人们如何说话的成分●功能a.话语进程如:以上b.来源如:据...... 张三认为c.提示:信道状况、提醒对方注意d.语态●形式:词、语第六章语用学理论一、含义对语言使用现象,产生的不同的解释方法二、言语行为理论●产生背景奥赛汀提出,由其学生塞尔继承并发展,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关于世界的本源,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内容(奥赛汀提出了核心内容)1、言语行为:说话就是实施了一个行为,因此奥赛汀认为交际的最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是行为,如我宣布,是城市化语言2、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说出一句话实施了三个行为a.命题行为,即言之所述b.施为行为 c.取效行为,即言后之果3、施为行为的种类:a.裁决行为b.承诺行为c.行使行为d.表态行为e.阐述行为4、实施某种行为的条件5、适切方向:语言和事件有一个适切方向,指令类行为让事件适应行为6、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实施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与之相对为直接言语行为,即如何从一个施为行为推导到另一个施为行为三、言语交际理论●含义把言语交际看做人的行为,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行为,言语行为的立场是语言使用的立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使用的立场●其它1、言语交际理论是关于施为行为的研究,关于意图的研究,交际意图才是核心2、言语交际理论几次提到意义、命题、句子意义(扩大点为字面意义),意图可以是意义的核心,提供基点3、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人交际的规律四、会话含义理论●产生背景格莱斯提出,用于解释言语交际中的意义问题,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格莱斯围绕会话含义建立了一系列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后来补充的原则称为礼貌原则●会话含义1、交际当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会话含义就是非自然意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典型的非自然意义2、自然意义:如果交际当中不存在施事者,当然也不存在施事者的意图,话语的意义是被自然理解的,这种意义被称为自然意义,在交际当中不存在自然意义3、非自然意义:如果一句话具有非自然意义,当且仅当a.S说出v,在H那里引起某种效果Zb.能够从S中理解Z并实施说出的V●会话含义的特征1、可取消性2、不可分离性3、不确定性4、可推导性5、非常规性6、明示性●合作原则在格莱斯看来,参与交际的人要趋同一个共同目标或方向,这个就是合作原则。

5第五讲 语用学(一)

5第五讲  语用学(一)

临时和暂时的区别
• 句法 • 语义 • 语用
句法层面
临时和暂时:副词兼形容词 作副词时,都是表示短时间的时间副词 例如: (1)临时借用一下,明天就还。 (2)暂时借用一下,明天就还。 (3)临时抱佛脚。*暂时抱佛脚。 (4) 人多船少, 他没法子临时给我们赶造出一只船来。 *人多船少, 他没法子暂时给我们赶造出一只船来。
(5)暂时, 一切总算平静了。 *临时,一切总算平静了。
作形容词的情况: “临时”常做形容词,可以直接放在名词 前边。例如: 临时政府 临时工 临时住处 临时座位 “暂时”通常只在动词前,如果要作为形 容词,通常放在“是……的”句式中,或者 要加“的”。例如: 1)我住在这儿是暂时的。 2)这是暂时的困难。
第五讲 语用学(一)
2015-3-30
一、什么是语用学
(一)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它 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 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 和运用语言。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2)丈夫:看一下有没足球比赛。 妻子:喂,今天是星期天! (3)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4)我已经到浦东机场了,半小时后起飞。 (5)我已经考完了,中午在哪儿吃饭?
• 区别在于语用层面:一般来说,用“曾经” 的句子着重静态陈述,用“已经”的句子 则常有下文或言外之意。例如: (1)他曾经上过党校。 (2)他已经上过党校。
“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 “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如: (1)我曾经戒过烟。[现在又抽烟了] (2)我已经戒烟了。[现在不抽烟了] (3)我们已经走了两个小时了。 (4)我已经等了你三个小时了。

Unit 1语用学

Unit 1语用学

1.4 (Illocutionary) speech acts


Austin classified (illocutionary) speech acts into five types in terms of their illocutionary force(行事用意): A. verdictives(裁决类) B. exercitives(行使类) C. commissives(承诺类) D. behabitives(行动类) E. expositives(表述类)
2013-9-18 12
• 2. The trichotomous framework • Every utterance performs a speech act and this act itself can be seen as performing three component acts at the same time. • (1) locutionary act(指事行为): the act of verbally saying something • (2) illocutionary act(行事行为): the intended act behind saying something • (3) perlocutionary act(成事行为): the effect/occurrence of an illocutionary act
2013-9-18
10
1.3 Locution, illocution, and perlocution


1. Problems of the performativeconstative distinction 2. The trichotomous framework

5第五讲语用学(一)概论

5第五讲语用学(一)概论

(二)人称指示
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 第一人称指示语,如我、我们、咱们; 第二人称指示语,如 你、您、你们; 第三人称指示语,如他、她、他们、她们、那
些人、有人等。
1.第一人称指示 我:通常单指说话人,不包括听话人
咱:1)~是爽快人,不跟她计较。 2)哥哥,~回家吧。
我们:1)~明天去爬佘山,你去不去? 2)老师要求~什么时候交论文?
第五讲 语用学(一)
2015-3-30
一、什么是语用学
(一)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它 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 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 和运用语言。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2)丈夫:看一下有没足球比赛。 妻子:喂,今天是星期天!
• 曾经和已经有什么区别呢 • 语言学研究与教学语法
《现代汉语八百词》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 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如:
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
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 “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如:
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
•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奥斯汀 (Austin)、塞尔(Searle)和格赖斯(Grice)等 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 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 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 段,此时的语用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之 内。
(3)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efinition 2: •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all those aspects of meaning not captured in a semantic theory. • 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意理论 的意义侧面的研究。
• Definition 3: •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that are basic to an account of language understanding. • 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用之间对于说明语 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 究。
Component vs. perspective分相论与 综观论
• • Component view of pragmatics Davis points out in his book Pragmatics: A Reader(1991) that pragmatics, like phonetics,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and semantics, is a component of linguistics. • Perspective view of pragmatics Verschueren(1999) proposes that pragmatics is not a component of linguistics, but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language. Pragmatics is specified as “a general cogni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relation to their usage in forms of behavior”(Verschueren,1999) 语用学是语言各个方面的功能总览, 即研究人类生活中语言的 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功能。
[Morris, 1938,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ey use the term in their study of semiotics. They divide the research of semiotics into three branches: syntactic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 • •ຫໍສະໝຸດ Main branches (scope) of linguistics
• Internal branches: intra-disciplinary divisions • phonetics 语音学 • phonology 音系学(音位学) • morphology 词法学 • syntax 句法学 • semantics 语义学 • pragmatics 语用学
Chapter 1 Background and definitions
1. the background of pragmatics 2. the definitions of pragmatics ponent vs. perspective分相论与综观论 es of pragmatics 5.the aims of pragmatics 6. the branches of pragmatics 7.the relation between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Phonetics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 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 言的句子来达到成功的交际的理论
• Definition 8: •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and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 ( Akmajian, 1979:267 ) • 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 的研究。
• Definition 6: •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acts and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are performed. • ( Stalnakeer, 1972:383 ) • 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 的语境所作的研究。
• Definition 4: •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users to pair sentences with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would be appropriate. • 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 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 究。
Definitions of Pragmatics
• Levinson (1983:6---27) listed about ten definitions about pragmatics: • Definition 1: •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os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that are grammaticalized, or encoded in the structure of a language. • 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或被 编码的那些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Warm up
• What does the boy still need to learn about using language? • A little boy comes in the front door. • Mother: Wipe your feet, please. • He removes his muddy shoes and socks and carefully wipes his clean feet on the doormat.
• Definition 9: •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utterances have meanings in situations. • ( Leech, 1983:x ) • 对语用学可以这样定义:它是对话语怎 样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
Pragmatics
•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how the speaker produces and how the hearer understands the peculiar uses of language. which
focuses on language users (intention, status, age, sex, etc.).
• definition 7: • Pragmatics is a theory which seeks to characterise how speakers use the sentences of a language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 ( Kempson, 1975:84 )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有三个标志p2: A、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 志》”Journal of Pragmatics”,Pragmatics(1991),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1998) B、198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语用学大 会 C、1986年正式建立的国际语用学会(The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IPrA])。
• Definition 5: •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deixis ( at least in part), implicature, presupposition, speech acts, and aspects of discourse structure. • 语用学是对指示( 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 )、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 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Another American philosopher advanced the theory of principle. It contributes a explanation of communicative means of language.
H.P. Grice, co-operative lot to the activities by
语用学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Purposes of a course in pragmatics:
• Just as we don't learn how to translate in order to do translation, so we don't have to learn pragmatics in order to use language. Yet, pragmatic knowledge does serve to • --enhance pragmatic awareness; • --promote pragmatic competence; • --enable pragmatic analysis.
Philosopher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pragmatics. In the late 50s,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 Austin created speech act theory. This theory is of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pragmatics. It has become the core theory of the study of pragmatics. It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such linguistic fields as psycho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