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 临《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问题 姻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对于任何书体的临摹,将笔法与空间解决到位是最重要的。
然而对于这两者来说,应该先求笔法还是先求空间则是众说纷纭。
“笔法”简单来说就是用笔的方法。
“空间”一词则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艺术中,才有“空间”一词的描述,那么对应在中国书法中更为恰当的词应该是“结构”,所以解决“空间”就需要解决“结构”的问题。
那么“结”与“构”又是两大体系,类似一个建筑物,每一块砖、每一个梁就是“结”,组成的建筑是“构”,如此来谈“空间”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如果在临摹中逐步将整体分解来观察,似乎就能更方便地解决“空间”问题。
那么空间决定什么呢?就是临得像不像的问题,其中包括点画的方向、角度、位置以及线条长短、粗细这些问题。
小篆碑刻以秦、唐两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
众所周知,小篆书体的完备在秦代(形成期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所以秦代将小篆作为官方书体,但我们发现,秦代同时期除官方书体小篆之外还有东周时期各地域书体同时使用,且比例不低于小篆。
既然是官方书体,那么其用途也多具有官方性质,所以秦代大臣李斯所留下来的重要碑刻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如同当今的红头文件一样。
而署名李斯的小篆碑刻中尤以《峄山碑》最为著名。
所以对于当今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习《峄山碑》似乎是学习小篆的必选碑刻之一。
小篆的产生,是在秦国自身书体的基础上,融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书体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书体表现。
在《峄山碑》的空间表现上,多少能看到秦《石鼓文》的造型特征。
《峄山碑》在秦之后遭到了毁灭,拓本在民间流传,直到宋代,为了恢复《峄山碑》的面貌,便有了宋仿《峄山碑》,这也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峄山碑》的面貌,所以在当今学术界存在着《峄山碑》的“伪”与“仿”的两种观点,无论哪种观点,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峄山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秦代小篆的大体面目的。
《峄山碑》体现出小篆的基本结字方法,诸如对称关系,在该碑中体现较为明显,尤其是某些字形表现上趋于含蓄,很少在字形上有夸张的空间表现。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由于篆书文字的特殊性质,篆书书法风格独特,受到了众多书法家的推崇和喜爱。
而《峄山碑》则是篆书中的一件杰作,在篆刻艺术中享有盛誉。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篆书《峄山碑》单页的练习方法和参考内容。
一、基础练习1. 贴笔法:篆书书法中特有的一种笔法,通过将笔尖贴近纸面,并施加适量的压力,使得字迹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出来。
在练习中要注意手腕和手指的稳定性,以及笔锋的清晰度和笔画的均匀性。
2. 对称线练习:篆书书法中,对称线的使用非常重要,通过对称来达到字形的平衡和美感。
在练习中,可以调整纸张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字形对称线的位置和长度,并通过不断练习形成对称的感觉。
3. 墨色练习:篆书书法中使用的是硬笔,在书写过程中要保持笔锋的清晰度和墨色的深浅变化。
在练习中,可以通过调整手的姿势和力度来达到不同的墨色效果,例如厚重、浓郁、淡雅、清晰等。
二、参考内容分析《峄山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要的篆刻作品,其制作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在练习篆书《峄山碑》单页时,下面是一些可以作为参考的内容:1. 字体结构:篆书书法的最大特点是各个部分之间的构造关系非常复杂,字形精湛而优美。
练习时应注意字体整体的结构、线条的流畅度和笔画的递进关系,认真体味篆刻精髓。
2. 字体比例:篆书书法虽然难度颇高,但是其优雅、端庄的风格却是让人非常仰慕的。
在练习时,要注重字体的大小比例、字间和行间的距离等,使得整篇字体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3. 用笔技巧:篆书书法中的用笔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改变笔尖的压力和角度,造出不同深浅和宽窄的笔画。
练习时应注意这些感性体验,熟练掌握各种笔画的表现能力,达到效果逼真、形象生动的境界。
4. 气息韵律:篆书书法中还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要素,那就是气息韵律。
这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笔画间有一个连贯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练习时应注意力度和速度的掌控,达到既刚健有力,又柔顺安然的效果。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峄山刻石》相传是小篆鼻祖李斯所书,是秦小篆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秦小篆风格特点,初学者临写该帖,建议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线条、笔力和结构。
本想长篇大论写一通,不过还是梳理几点干货对书友们才有用:
1、书写用力要均匀,笔笔中锋,不强调提按变化,线条工整,穿插匀称;
2、书写上吃墨要深,不可轻飘,做到力透纸背;努力将线条写生动,不可过于僵直;
3、在运笔中要控制好适当的弧度,转折不可裸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
4、线条把握上还要注意墨法上的讲究,水分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加以调试,线条以能“见筋”为妙。
5、此外,结构上多重心偏上,多取方中带长之势,讲究对称性,端庄大方。
掌握以上几点要领,然后就靠长期训练,书法临写靠实践,只有功夫到家,才会有很深的功力。
写小篆常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

写小篆常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临帖问题,有时候是因为没有理解透,有时候是没有下功夫,有时候是态度不端正。
这里重新摘登了小白龙老师的文章,全面梳理了秦小篆的临写方法和突出问题,句句真言,堪称泣血之作,请同学们一定要从头至尾认真读,然后不折不扣去贯彻。
与其草率对付一下作业,真不如省出时间和笔墨钱去吃小龙虾。
大刀向屡说屡犯的问题砍去秦小篆辅导老师,小白龙就秦小篆微信作业出现的问题,我想做一次全面总结。
两个大方面,一者为线条,二者为空间。
首先说明小篆书写工具和注意事项。
笔,长锋羊毫笔,纸,半生熟不带格,墨,最起码不灰不臭吧!帖,峄山碑原帖必须要有,放大本站着用,原大本坐着用。
这一切商城一应俱全。
秦小篆为静态类书体,书写墨色要重,线条万不可墨迹涨开,亦不可枯笔。
从线条说起,首先线条要求粗细统一,婉而通。
这就要求要有一定的控笔能力。
写到三十课线都写不直,拿什么婉拿什么通?所以稳定性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线条的质量有哪些因素决定?从你笔入纸的一瞬间的动作就决定了整条线的质量。
只要稍微用心看看范本不难发现线条整个起和收的形态是圆的!怎么写圆?藏锋逆入呀,提笔回收呀!你为什么写出来是方的,尖的?是没看到还是就根本不在意?不管你其它书体写的再好,那些东西带到秦小篆里来就是不符合它本身特征呀!想一想写秦篆的目的是啥?不就是训练线条吗?起笔做不好,整条线条质量就不会高,控笔控不住,你怎么表达其他书体中更为复杂的形态。
这是一种本能的训练,没有几个月的下苦功,一定摸不着书法这扇门!站起来画长线,一张毛边纸到头。
先藏锋逆入(裹住锋万毫齐力,也就是蓄势),注意入纸动作稍轻一点(太轻会尖,太重头会大)。
动作完成以后稍微用力,可适当衄错(为了衔接起笔和中段行笔),然后一直保持这个力度。
注意:时刻保持中锋,下压力度不可太大不然就变成铺毫,总体是提笔裹锋的感觉,注意行笔速度要慢,把墨写进纸里,一开始抖很正常,每天两小时一星期基本可解决,注意推着笔走,笔杆倾斜方向和行笔方向相反,就是逆势涩行,笔上墨少的时候更要慢,做适当顿挫动作,就算有飞白出现也一定是点状,而不是一丝丝平行的线。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第5节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二、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于次年起巡游各地,先后作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诸刻石。
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立是刻石。
原石已佚,且无拓本存世。
传世拓本仅二,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一为元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
这些摹刻本字迹虽与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线条更圆融劲拔,结字更端稳典雅,亦可视作秦篆典范。
以下说到的小篆,主要指《峄山碑》篆书。
1(笔法小篆的各种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从笔法来讲,小篆比较单一。
尤其是玉箸篆,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皆逆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回锋收笔。
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清润圆融;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
看似简单,但这种笔法的实现却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达到简静、清雅的境界。
篆书属于古文字。
在楷书出现之前,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
所以初学时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笔法。
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
2(直线与曲线直线:直线包括横、竖、斜。
横画须严格水平,竖画则绝对垂直,如“土、在”。
斜画须注意控制其方向角度。
斜线条在对称结构尤其是“×”形结构中多强调挺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对称的有“窥、蔗”,前者互相平行,后者则呈上紧下散之放射状。
有的斜线挺拔中带有弧度,或极微妙,如“初、分、久、立”,或比较明显,亦可归人曲线类。
仔细观察,“野”的两个三角形,线条为上直下弧。
曲线:曲线按行笔的大方向分为顺时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
顺时针弧、逆时针弧有单独的笔画,但更多是对称组合的,这是因秦篆的高度对称性所致。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中国书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而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具有古朴、庄重的特点,被誉为“书法之魂”。
《峄山碑》是一件篆书秀作,是在南北朝时期留存下来的一座石碑。
它的书法风格华丽磅礴、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篆刻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峄山碑》单页,来亲身体验其中所蕴含的精髓。
步骤一:准备工作在开始练习之前,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需要的工具有:宣纸或毛笔练字纸、中国毛笔、砚台或墨盒、清水、水滴笔等。
需要的材料有:墨汁(也可以使用水墨画颜料配成墨汁代替)。
步骤二:学习笔画在练习《峄山碑》单页之前,需要先掌握篆书的笔画。
篆书的笔画粗犷大气,一般可分为“横、竖、撇、捺、点、折”六种。
每一种笔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书写方法,需要认真掌握。
步骤三:练习字形掌握好笔画之后,再开始练习字形。
在练习字形时,可以挑选一些结构简单的字,如“人、天、地、水”等,先模仿写几遍,逐渐熟悉起来。
然后再挑战一些结构较为复杂、需要用到多种笔画的字,如“风、花、鸟、虫”等。
在练习时需要注意形体、结构、线条的协调一致,以及字体的美感和规整程度。
步骤四:练习整篇《峄山碑》当掌握了笔画和字形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整篇《峄山碑》单页了。
在练习之前,可以先在心里预习一遍,理解碑文的内容和格局。
然后,慢慢地按照规定的顺序,一字一句地练习下去。
刚开始时可能很生硬,不够流畅,但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地就能够写得更加娴熟,形成自己的风格。
步骤五:不断提高书法是需要长期努力的艺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和水平。
可以参加一些书法培训班,听取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还可以多观摩一些篆刻大师的作品,学习他们的书法技巧和表现手法。
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书法比赛,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作品,不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之,练习篆书《峄山碑》单页,需要掌握好笔画和字形,理解碑文的内容和格局,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技巧和水平。
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

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作者:仇高驰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12期《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等。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登峄山(今山东邹县)时所立,传为李斯所书。
在书法史上,《峄山刻石》作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圆润流畅、精细圆整,颇逮古意,被历代习篆者视为上佳的临习范本,倍受习篆者推崇,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现从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
一、用笔相对于其他书体来说,小篆的笔画最为简单,只有直画和弧画两种基本笔画。
其他的笔画都是从这两种笔画变化演绎而出。
小篆的笔法是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对于篆书用笔的起、行、收三个环节,做到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和回锋收笔。
起笔:就总体而言,起笔都要逆锋取势,然后进入中锋行笔。
同时要注意的是起笔时应根据笔画形态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取势。
起笔在取逆势时宜轻,待调整好笔锋作顺行时,毛笔应作轻微下按,使得线条在起笔处圆浑而不露锋芒。
如《峄山刻石》中“帝”“方”“诏”“邦”字横画的起笔。
帝方诏邦行笔:在临习《峄山刻石》时,行笔要求裹锋并要微有提按地运笔,使笔下的线条浑厚圆劲,字势通达。
切忌拖锋行笔,笔画软弱无力。
在行笔中和弯曲处,或用提转之法,以见圆畅;或用先停后转,以见外圆内方;或用顿挫之法,而显方劲。
如“疾”字中间的弯曲之笔,是用提转之法;“ 为”字上部的曲笔,则是用先停后转的方法。
不过一字之中往往不是用单一的方法,临习时要细心体会。
收笔:《峄山刻石》的收笔,采取的是“平出”之法,也就是在毛笔运笔至笔画的末端时便戛然而止,稍停后即回锋提笔。
在收笔处注意不要有顿笔下按的动作,否则就会出现块状笔画。
整个收笔过程要处处注意一个“平”字,不可有提按的动作,一般小篆的收笔多采用空中取回势的方法来完成。
如《峄山刻石》中“金”“尽”“始”“所”等字的收笔。
金尽始所弧画写法:弧的写法与直画运笔基本相同,起笔依然要采取藏锋入纸,行笔时轻轻提过,过笔时变直为曲,且过且转,但转时须捻管而绞锋,化松为紧,使弧线圆融有力。
《峄山刻石》的临习

《峄⼭刻⽯》的临习刘雅苹《峄⼭刻⽯》的临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字差异很⼤,⼩篆在这⼀时期开始萌芽。
秦始皇统⼀六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纪功,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
《峄⼭刻⽯》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献证明确实存在过,并记述了它毁灭的过程:“《邹⼭记》云:邹⼭,盖古之峄⼭,始皇刻碑处,⽂字分明。
后魏太武帝登⼭,使⼈排倒之(事见《宋书》)。
然⽽历代摹拓,以为楷则,⾢⼈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焚之,由是残阙不堪摹写。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是宋郑⽂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藏摹本重刻于西安,现藏于西安碑林。
《峄⼭刻⽯》作为秦始皇统⼀六国后最具代表性的⼩篆,线条圆匀,形体修长,整体庄重浑穆,已跃出了六国古⽂字的藩篱。
笔者临习《峄⼭刻⽯》起于⼤学阶段,⾏书当时⽤笔靡弱,尤其是点画线条多,侧锋⽤笔缺少⼒感,故临习《峄⼭刻⽯》以补其弊。
现结合⾃⾝的点滴体会,对《峄⼭刻⽯》作如下分析。
1.章法形制与结构体势《峄⼭刻⽯》形制为竖式,有⾏有列,与同时期的《泰⼭刻⽯》《琅琊刻⽯》《会稽刻⽯》等章法相似,这种庄重肃穆、布局整齐的⾏⽂格式在秦始皇统⼀六国之后逐渐形成并成熟。
整体章法开阔雄壮,显得充实紧密。
《峄⼭刻⽯》的前⼗⾏结体略趋⽅意,结构饱满,⾏距紧密。
后五⾏结构偏长,⾏距相⽐前⼗⾏较为宽绰。
整体章法疏密相间,长短不齐,前半部分翔实,后半部分空灵,相映成趣,营造出茂密与疏朗的反差效果。
秦篆、汉篆及清篆,形体皆以长⽅为主,上紧下松,上收下展。
就体势⽽⾔,《峄⼭刻⽯》吸收了先秦⼤篆疏朗宽绰、外紧内松的特点,这在李斯其他篆书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结构对称均衡,上密下疏,与《⽯⿎⽂》和秦诏版等秦系⽂字⼀脉相承,部分字形甚⾄⽐战国秦篆更加古朴。
呈现出⼀种清瘦修长的⾯貌,于精致中寓典雅端庄,于规整中见灵动隽永。
2.取法、⽤笔及⼿法《峄⼭刻⽯》的点画婉转匀称,线条劲挺圆润,极富韧性,虽以直线和曲线为主,但⽤笔细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研究
2013 年 9 月 4 日
星期三 第 69 期 (总第 2320 期) 电话: 022-23709529
鲁杨 版式: 本版策划: 魏胜利 编辑: 张弘强 E-mail: zgshb0607@
6
古代书论
凝神静 姻 每秉笔必在圆正, 气力纵横重轻, 四面停匀, 短长合度, 虑。当审字势, 八边具备; 疏密欹正。 忙则 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 最不可忙, 又不 可 瘦, 失势; 次不可缓, 缓 则骨痴 ; 瘦当 形 自然备体, 枯; 复不可肥, 肥即质浊。细详缓临, ) 此是最要妙处。 (唐 · 欧阳询 《传授诀》
临 《峄山碑》 Biblioteka 篆隶创作应把握的问题阴秋子
“篆尚婉而通” 是篆书的美学法则, 线条 《峄山碑》 是 《秦峄山碑》 的简 称, 因原碑 当时 建 的先后顺序。 在山东峄山而得名。此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 的书写要遵循此规律。 临写 《峄山碑》 , 有人认为线条粗细匀称, 用笔似 到峄山, 为炫耀其文治武功, 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 刻的刻石。 《峄山碑》 原石已失, 也无原碑拓本传世, 乎简单,甚至以为用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即可完 其实这是误解, 是未能 “透过刀 锋看 笔锋 ” , 对小 现在流行的各种刻本均系后世摹刻,而公认以南唐 成, 《峄山碑》 解析 徐铉摹写的 “长安本” 为最好, 也就是 上海 书画 出版 篆笔法没有做深入了解所致。倘若将 后便可发现,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 社 1986 年出版的 “篆隶本” 中的影印本。 滋润而不软沓、 流畅而不浮滑。可以说, 《峄 《峄山碑》 传为李斯所书。 李斯书法古雅妍妙, 为 的力量, 线条的墨迹应当是鲜活的、 跳荡的。既有力度 后世敬仰。 李斯小篆的出现, 使线条削弱了象形的写 山碑》 法和意味, 重视字在于 “写” 而非 “画” 。当然, 有些圆 又有厚度,更有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 切忌把它当成板滞僵硬的美术体对待。 弧的出现也过于人工化了,它们的装饰性是依然存 奏变化, 临写此碑, 首重用笔, 妙在用锋。因为没有写出 在的, 辅助着字形外在的美感。无疑, 像 《峄山碑》 这 结构再好仍是无功而返。因此, 掌握 一类刻石的形成是功利的,它作为一种文字统一的 高质量的线条, 标准, 一篇而为 “天下式, 昭示煌煌功绩而树立” 。理 正确的用笔方法至关重要。 那么, 临写此碑应当注意什么呢?众所周知, 小 性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部分,它将比较简单的结构 一是直画, 二是弧画。但无论哪 模式凝固化,而忽略这种模式的中介环节、中间层 篆的点画只有两种, 其写法都有 “起、 行、 收” 三个过程。 次。 这种唯理的书写的社会作用是易于模仿、 易于按 一种点画, 所谓起, 即 “逆锋起笔” , 它要求笔锋应朝行笔的 部就班地把握的, 所谓的官告就是如此, 它的尊严、 使其锋藏。对初学者而言, 起笔 “藏锋” 崇高说明了只有这种形式适合表达。而书写者的情 反方向入纸, 是一个难度较大又必须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它不 绪却必须收敛起来, 藏于幕后。 “皇 帝 仅关系到点画书写的力度,而且对点画之间的承接 《峄山碑》 碑文分两个部分。前一 部分为 诏” , 计 144 字, 刻于公元前 219 年。后一部分为 “二 呼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行, 即 “中锋行笔 ” , 它 要求在 行笔 时, 笔锋 世诏” (即 “皇帝曰” 之后) , 计 79 字, 刻于公元前 209 同时应充分利用笔毫的弹性, 年。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 “二世诏” 字显得略小一 始终处于线条的中间, 用 “提” 法抽掣 “杀纸” 而行。 当然, 在运笔的过程中并 些。 “按” 的成分, 以控制线 非就是一味地 “提” , 其中也有 一、 临写 《峄山碑》 应把握的几个关键 条的圆匀及水墨的掺入含量。同时,不让笔 墨“走 1.笔、 纸、 墨的选择与把握 , 还常常伴有连续的提、 按交替动作, 这种情况在 笔的选择: 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 秦朝用笔皆为 偏” 应该注意的是, 书写弧画时最 狼毫, 日常的书写材料多为竹木简牍, 少量也有绢帛 书写弧画时尤为明显。 等丝织品, 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 不必担 好不要用捻管的方法来维护中锋,而应尽可能通过 这样 腕的旋动, 伴以微妙的提按来对锋芒加以驱动, 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 另外, 在连续出现弧形的 纸的选择: 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 《峄山碑》 的 产生的线条更会富有弹性。 提按的幅度还可以加大, 但一定要注意交接 线条如绵里裹针, 细而挺劲, 质感较强, 因此, 在纸上 线条时, 自然, 不露圭角, 以保持线条的流畅。 表现出来的线条也应该是光洁通畅、 婉转温润的。 , 它是运笔至点画尽头时 太淡伤神, 太浓 易 所谓收, 即 “回锋收笔” 墨的选择: 以不浓不淡为好, , 并伴有轻微的 的一个技术动作, 通常为 “一驻即收” 燥。 收笔的 “回” 并非是为了 “反弹” 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 2.字形结构的把握 而是 “回头” 寻找 下 一 个 “落 《峄山碑》 的结字有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包围结 填 补 点画 尾 部 的 缺陷 , , 同时, 在回的瞬间将笔锋挺正, 以迎接下一个逆 构和独体字。结构因字立形, 字形长方, 有的略近于 点” 碑阴的字中宫稍 锋起笔。 正方乃至扁方。 碑阳的字中宫稍松, 《峄山碑》 切忌将每个 中有上收下放、 上放下收两 再就是 “笔势” 问题。临写 紧。 上下结构在 《峄山碑》 “形 ” 所 导致的 如 “莫” 字, 但在 《峄山碑》 必须考虑到 种。也有上中下结构, 中很 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 的重要作用。 如果把字比做人体, 四肢五官如同 少。 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 (如 “臣” 字) 和全包围 (如 “势” 则 “势” 就是 “筋脉相 连” 。人一 旦有 了筋脉 相 “国” 字) 。独体字在 《峄山碑》 中比较多, 如 “立” “六” 点画, 就如道 就有了生气与活力; 一旦缺少筋脉相 连, “方” 等字, 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 在小篆中反而 连, 一看便是 “死” 的。 因此, 就 如 “在” 字。 具模特儿, 哪怕外观再美, 归入其他结构, “势” “形” 的作用远远无法与 抗衡, 有 总体上说, 《峄山碑》 碑阳及碑阴的字结字都十 书法艺术而言, 了 “势” , 字就灵气飞动; 没有 “势” , 字就板滞僵硬。 分工稳, 对称均衡。 “势” 呢? 关键 那么, 临写 《峄山碑》 怎样才能产生 3.用笔方法的把握 是处理好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即在熟练地掌握各 淤 笔顺 具体到书写每一个字时, 不要 处理好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不仅有助于字 种点画书写的基础上, 篆书的笔顺 将各个点画孤立地看待,而要将它们当作一个有机 的结构安排, 也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 当第一个点画书写完毕, 应顺势使笔锋迅速 与其他书体基本相同, 如先横后竖、 先左后右、 先上 的整体。 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 只有 地找到下一个落点。 也就是说, 后下、 先外后里等。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存在, “逆锋起笔” , 而下一笔 的收笔又紧 接再下 一 掌握了书写的特点, 才能更好地把握篆书的结体。 有 一笔的 环环相扣, 循环往复, 这样承上启下, 自然 些字就不一定非要按照汉字的笔画顺序来写,为了 笔的起笔, 神气活现。 顾盼生情, 易于把握字的对称均衡,有的字往往会打破固有的 意气连贯, (主 笔) 主笔 定 二、 关于篆书创作与隶书结合问题 笔顺, 如 “来” 字, 可以先写中间一笔 , 如 先 写由 位后, 再写左右对称的 其他笔画; “夷” 字, 1.当代篆隶创作的审美取向 横画起笔的两个曲转之辅笔,然后写竖撇之类的主 当代篆隶创作进入了一个异变的时代,即篆书 一定 结合隶书笔意来进行书法创作。 这种现象的产生, 无 笔。总而言之, 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篆字, 创作思想的发扬光大。 要灵活处理, 笔画也不一定强求一致, 只要做到分布 疑是 “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广 “空” “夷” 等字。 将传统经典融会贯通, 均匀即可。例如 “来” “九” “鸟” 大书家认真分析和理解传统, 于 用笔 在用笔用墨、 结构造型、 章法布局以及书写材料等方 《峄山碑》 的起笔、 收笔 面, 充分张扬个性, 用笔是写好篆书的根本。 深入挖掘, 强化创作意识, 从而表 概括地说, 皆为藏锋, 即逆起裹锋、 末端回锋。行笔速度与力度 现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书风特点。 当代 不能偏离中轴 造 均匀, 粗细一致。 把握好线的方向, (字 篆隶创作出现的异变现象主要反映在 篆隶 结合、 的中心轴线) 。 《峄山碑》 中有大量的弧线, 要注意弧 型奇特、 融入行草、 金石趣味、 碑简杂糅等五个方面。 调整笔锋, “篆隶不分家” 度的均衡、 平稳, 转折的地方慢行, 避免出 一是篆隶结合。即我们常说的 “篆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 中有隶, 篆隶结合是指将隶书和篆书结合 现偏锋和破锋, 保持中锋用笔。 隶中有篆” 。 多使用中锋, 相接, 写完一线, 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 能用 力太 重, 在一起写, 在用笔上表现为线条的圆浑, 多取圆势。书家们将 出现 “墨猪” ,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 注意 线条 在结体上也是方折的体势较少, 篆书严谨的结构、圆润的线条融入到隶书 中, 淡化了隶书波挑和波磔的特点, 仿佛回 到了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阶段,甚至某些字 完全是篆书的写法,有的在一个字之中既 虽然是篆隶杂糅, 有篆法又有隶意。 但是整 体上显得协调而美观。当代书家篆隶结合 最典型的代表是已故著名书法家陆维钊先 生,他在篆隶结合方面为当代书坛树立了 典范, 成为当代隶书变异创新的先驱。 二是造型奇特。 就传统的造型特点而 言, 篆书多取纵势, 隶书多为宽扁。 而当代 篆隶 创 作恰 好 倒 了 过 来 :篆 书 呈 横 扁 之 这 是当 代篆隶 创 势, 隶 书则 多 纵长 取 势, 但在用笔上 作特别注重的一种变异方法。 依然遵循着篆书以中锋为主、侧 锋为辅; 隶 书 则 保持 了 波 挑 、 波磔 特 征, 并根 据 字 形需要横纵结合, 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体 势变化, 增强了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篆 书方面,比较突出的书家有河南的李强、 许雄志, 甘肃的林经文、 翟万益等。 在隶书 方面, 当代比较突出的书家有四川的何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