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斋所藏篆刻资料电子书下载网址
书画人必藏:落款有讲究

书画人必藏:落款有讲究书画人必藏:落款有讲究一、何为落款落款,是在书画作品主体内容完成后,作者的签名、签印、年月、轩号等,以示作品的完整性。
落款的分类:1、短款——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
【一字款】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称一字款。
【二字款】只签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则书姓名。
【叁字款】大多书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书〕字。
【四字款】多为姓名叁字再加〔书〕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则多用干支【五字款】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书〕。
【六字款】六字中多以叁字姓名上加某年或两字姓名上加某年某月;月之用法甚多。
【七字款】七字中以年月四字加上姓名叁字,或姓名二字下加一〔书〕字。
2、长款——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许多文字,一求变化,二求作品均衡,叁可补空位,四可写出作者感情。
【加作者斋轩号者】加作者地名者地名有用今名,如清,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氏,落款中常用〔安吉吴仓石〕。
【加作者字或别号者】加字者如:清,吴昌硕,原名俊卿,原字仓石,常用〔仓石吴俊卿〕。
别号众多。
【加作者官名者】古人在题款时亦会加上官衔,以唐人写碑最为常见,如: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署名〔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欧阳询奉敕书〕。
3、双款——是单款之外再加上这幅作品之受者名号称谓,官衔,敬词等文字。
【受者名号】对别人以称字,号较为尊敬,如无字号者可称名,但最好不要连名带姓受者官衔古人常用〔大人〕,如〔观察大人〕、〔阁老〕等,今人对教师称〔老师〕、〔校长〕、〔教授〕等。
【受者称谓】如受者与书者有亲戚关系;长辈多用〔姻伯〕、〔姻丈〕。
敬词如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等。
二、书画题款常识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是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
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増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11课题:杭州西泠印社印学文化—

3
教学重点 吴昌硕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 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 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 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一、诗熔于印 二、书熔于印 三、画印相融
山从天目成群出, 水傍太湖分港流。 行遍江南清丽地, 人生只合住湖州。 ——元· 戴表元 《湖州》
第三位同学负责将组员讨论的方案写在方格中
第四位同学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解说
教师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一方印章与学生 设计的印章一同展示,学生互评,师生互评, 教师总结。
教学总结:
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记录片,使学生对西泠印 社的印学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于本堂课直 接切入教学正题。 在本堂课的学习中,通过演示、对比等多种教学 方法,使学生了解吴昌硕的篆刻印学艺术。让学生 掌握吴昌硕篆刻刀法的两个基本特征及其篆刻章法。 结合图片,从“诗熔于印、画熔于印、书熔于印” 三个角度来欣赏吴昌硕的篆刻印学艺术。
提问:
观看了影片《印证西泠》后,同学们能否 告诉老师,在水墨文人画中具有四个相互联系、 缺一不可的要素,这四个要素除了:诗、书、 画三个之外,第四个是什么?
西泠印社——浙江省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孤山。西泠 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 学术团体。它的金石艺术金石篆 刻艺术可溯源至殷商时期,是中 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 禔、叶铭、吴隐等于清光绪三十 年(1904年)发起创立。百年来, 西泠印社始终以“保存金石,研 究印学”和“兼及书画”为宗旨, 成为我国研究金石篆刻领域历史 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学术社团, 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教具准备:
教师:投影仪、篆刻刀、已经磨好的青田石一方 学生: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准备一本《篆刻》字典、题板、 画笔
篆刻斋号一览表

篆刻斋号一览表两个字一下塙斋宖斋弢庵憺园瘽斋安持安庐白室悲庵北楼冰庵钵庐藏亭澄庐迟斋楚园达屋待庵德园鼎堂定斋东阁东轩东园东庄杜斋钝庵风斋伏庐弗斋复堂复斋耕堂庚园耿庵弓舍垢斋古庵谷斋灌园荷屋何园鹤庐衡庐衡斋恒轩画巢画舫槐堂悔庵悔亭悔斋悔庵集斋几堂寄庐寄斋缄斋茧室减斋蕉庵椒堂借庵觉斋苦篁旷庵兰室兰斋兰坻朗阁冷庵李庐荔轩莲府林屋络园梅屋蒙庵梦楼梦庐默庵慕堂木堂牧斋南圃南园藕庐蓬庵破斋蒲室菉园乾斋且园秦斋琴斋勤斋青园秋室秋堂秋庵确斋忍庵刃庵山楼山堂涉园慎斋省庐省斋省庵石斋石庵时斋实庵是庵适庐书窟恕堂霜屋水庐睡庵松斋苏斋苏庵随轩随园遂园桃坞陶堂陶斋天庐桐园瓦庵忘庵畏庐卧庵勿斋悟堂西亭西园息庵希斋溪饮习说翔庐小圃小园心庐心斋形斋虚室虚斋雪居雪庐雪堂研庄雁园养庐养堂也庐壹斋彜斋抑斋易庵逸庐绎堂吟舫愚庵鱼饮玉堂玉斋豫堂原斋约庵耘庐云房枣园湛园真阁臻园郑斋止园珠园竹庼竹居竹楼竹轩壮暮锥庵俨斋俟斋劬堂芸楼蓼庵匏园狷庵恪斋韬庵栎园柽居榕园贲园镂斋颛庵缶庐筠庄篁村羿楼觚庐隽堂三个字儃儃居噉饭斋庒徽室弇山堂慞秋室棐几斋洦静斋璚惢庐爱吾庐安处楼安节堂安晚庐安心室八经阁八砚楼白水居白雪斋白云居白云楼白云庐白云堂百箑斋百可斋百乐斋百立孚百忍堂百石斋百戏斋拜石亭拜苏楼班香阁般若堂半砚斋饱米斋宝冬堂宝董室宝谷斋宝簠斋宝镜室宝奎堂宝米斋宝墨堂宝墨斋宝石室宝苏室宝苏堂宝彜斋宝钟室宝朱堂宝觯楼抱朴斋抱石斋暴书榭碑砚斋碧摩阁碧虚馆碧藓岩辟支堂卞璧楼冰壶冰香室冰玉堂波外楼博古斋博雅堂卜生庵补过斋不二堂不夜斋不一斋不远斋步黟堂采碧亭采芝馆采芝堂餐霞屋餐樱庑参砚斋苍雪居苍雪庵苍穹庐沧趣楼沧瑕阁藏明楼草梦居草香堂长风楼长风堂长年馆长守阁长水龛长松馆长州苑畅叙亭巢云馆尘远斋陈王阁澄碧斋承恩堂迟燕居崇汉堂传经阁传经堂传朴堂传易堂传印堂春草堂春觉斋春满楼春住楼春晖堂春耦斋春笙馆淳和堂淳化轩赐兰堂赐闲堂赐研斋赐砚斋丛翠堂丛桂堂翠雨轩存诚斋存复斋存天阁大本堂大涤堂大风堂大海楼大境阁大空堂大墨堂大瓶堂大生堂大石堂大石斋大松堂大歇堂大雅堂大研堂大砚堂待雁楼担石斋淡虑堂淡然斋淡如斋稻竹斋道甯斋得句轩得树楼得五楼得一堂得余室得雨阁迪纯庵点点斋点易斋雕虫馆雕胡楼调啸阁蝶芜斋丁香馆定定馆定思斋东风堂东原斋冬花庵独醒庵读画楼读书堂端居室敦义堂多竹亭鹅池阁二老阁二乐轩二玄社法华庵凡将斋反拙楼芳草堂芳润斋方竹楼放言居飞云阁费晓楼丰草堂丰乐堂风雅楼凤历堂凤啸堂扶芳园浮眉楼浮沤馆复初斋高安阁歌斯楼耕石簃耕未堂躬行斋共产党共月庵沽酒亭古鉴阁古酒亭古期斎古期斋古权轩古香楼古愚堂古越斋古胤室观复斋观妙楼观音堂广艺堂归汉室归实斋桂馨堂国石坊海日楼海云楼含苂室涵清轩寒碧居寒碧庄寒柯堂寒石斋寒香阁寒玉斋翰墨轩翰香轩汉画室汉学居好汉堂好丽楼荷锄轩和风楼和松亭和松庵合江楼鹤梦轩嘿审斋鸿砚斋红茵馆后山斋湖海楼花语楼画梅楼画沙居画禅室槐西楼怀风堂怀古堂怀烟阁怀玉堂欢喜园环荜庵黄瓜园黄竹园辉萼堂悔乌堂获廉斋积古斋积书岩积跬庐吉会堂吉罗庵集螟巢集虚斋疾志斋汲古斋寄鹤轩寄寄轩寄萍堂寂寞堂继述堂嘉木堂嘉石庭嘉树堂嘉鱼馆坚白斋简静斋剪淞阁鉴古堂见山楼见忘居蕉花庵蕉砚斋揭涉园皆孩堂节性斋解弢馆解嘲堂解襟亭金管斋金赏馆金寿室金易斋晋灯龛晋观堂晋雅斋晋元堂劲松堂荆鄂堂井砚斋静春斋静敬斋静乐簃静乐誃静心斋静逸庵静娱室静远堂静怡斋敬墨堂镜堂斋净光塔净因堂净因庵九如楼九雅堂九英斋旧山楼就懦轩就新居居夷居居易堂聚沙居聚学轩聚艺堂巨鹿园惧盈斋决明馆君亮堂开云楼看帆楼看云阁可吟亭空明堂苦观堂苦篁斋快晴阁旷心庐窥生铁昆吾室困学斋来禽馆来青阁来云馆赖古堂兰沙馆兰竹室兰渚轩览云庐懒宜室琅玕坞朗润堂老易斋乐清轩乐石室乐是居乐只室离垢居离砭堂荔雨斋莲花馆莲花室两壶庵两罍轩两丽馆两闲斋聊可亭列宙楼临渊阁灵芬馆灵沤馆流憩庐六砚斋六友斋六志斋麓云楼履二斋履恒轩落英堂脉望楼梅花屋梅花庵梅寿堂梅王阁梅隐庵梦兰亭梦沤亭梦徐亭梦禅室梦雉斋梦衲庵面城堂墨茶阁墨非斋墨花馆墨花庵墨煌斋墨林堂墨山斋墨王楼墨香亭默耕室木石居木鱼堂穆如馆南碧斋南山楼南社庵南天楼南雪斋南有堂南韵斋念吾楼念云堂凝碧堂凝香馆鸥波簃鸥侣亭沤波舫攀古楼培寒楼裴石斋佩文斋佩训堂片石居平安馆破佛庵破荷亭破砚斋期仙庐栖霞馆七炉居漆园吏其润居奇怀室奇觚庼畦风阁骑门斋契文斋千峰堂千秋馆千声室千石楼千石斋谦牧堂潜蚪室秦风堂琴鹤轩琴书堂琴隐园勤得斋青古轩青华馆青桐轩青霞亭青照楼青照台轻顺阁卿云堂清峻堂清乐轩清气轩清秋堂清在居清磬庵秋高亭秋景庵秋琳阁秋水亭求古居求是堂求是斋萚石斋缺圆斋群碧楼染香庵染云堂壬午舫人境庐人竟庐人外庐荣木轩容膝轩如如室如心堂瑞云楼若水轩三不庵三多村三凤楼三好堂三槐堂三乐堂三昧堂三西堂三希堂三砚斋三余馆三余堂扫花庵沙上居沙砚居山间居山雷轩山水楼山月轩深竹堂慎娱室省愆庐圣缘堂师古斋师牛堂师趛楼十方堂十妙轩石鼓园石墨楼石寿斋石秀轩石秀斋石语轩石丈斋时行斋食古居食古斋识缺斋矢一斋世纶堂世泽堂世麟堂柿叶轩守闲堂寿椿堂受经堂疏豁堂书画船书画斋书隐楼曙晚轩树德堂漱芳阁霜茶阁霜红楼霜姿楼双剑誃双清阁双清馆双松堂双栝庐双笠轩水绘园水绘暗水明庵水仙庵水云居水云楼水哉轩水竹村水竹居硕果堂思道堂思玄亭思雨亭思原堂思撷馆饲龟轩松根室松管斋松石斋松雪斋松游庵松主庵松子阁松蟀楼颂墨庐宋井斋苏米斋宿云邬隋经室岁星楼塔影轩太疏楼唐花庵唐华庵陶隐居题襟馆天尭楼天道堂天儿阁天风阁天海楼天绘阁天瓶斋天趣轩天沙楼天香亭天延阁天一阁天隐庐天籁阁迢迢阁迢迢谷铁函斋铁砚斋铁芝庵听碧处听漏轩听涛斋听天阁听雨屋停云馆挺秀庵桐阴馆退补庵退思斋退娱堂晚翠轩晚睛轩晚觉斋晚明楼晚晴轩晚学轩万柳堂万玉斋万竹庵望山堂望云亭忘我庐伪准堂未央斋未憬堂味古斋味经阁味梅室味书堂味芋室文博堂文寿堂文选楼闻道庐闻莺楼问砚堂问竹庐蜗壳轩无悔斋芜烟亭武侯祠五德堂五峰堂五福堂五味亭舞鹤轩悟石园西爽阁希放楼夕阳楼惜袌轩习说斋习悦斋戏鸿堂瞎牛庵闲云庐香茅宇香树斋香雪楼湘管斋湘怨楼湘中阁响山楼项易庵萧闲堂萧闲斋萧萧庵萧兀斋小晋斋小蓬海小山楼小宛堂写春园写韵轩辛夷馆心溪斋心隐庵心远堂心远斋信步斋杏花庵雄镇楼修竹坞虚白斋虚朗斋宣灵馆悬塔轩悬磬室玄赏斋玄同轩玄玄斋玄隐庐学稼轩学圃堂雪床庵雪鸿轩雪茧斋雪蕉居雪浪斋雪蓬轩雪吞斋雅须室烟江楼烟云楼延秋舫颜乐斋艳月楼燕翼堂砚果堂砚山斋仰翠阁仰山楼养素斋养心堂养真庐养正堂瑶草庐野石轩野松亭野竹亭冶欧斋一担斋一溉室一鸣堂一默轩一砚斋揖翠堂揖山楼依古庐疑雨斋倚翰堂已指斋以成室艺海堂易安阁易画轩逸墨堂亦静居忆梧轩因柳阁饮醉轩隐求堂樱桃馆迎晖阁映雪堂映雪斋雍睦堂永春堂用静斋有耻堂有君堂有竹居有竹庄友古轩鱼壶斋鱼睨轩愉云馆雨墨斋雨石居雨乡斋雨新斋羽风堂玉虹楼玉壶轩玉壶斋玉简斋玉兰堂玉芝堂欲善楼寓酒轩寓庸斋元鉴斋员鉴斋圆赏楼缘缘堂远鸿阁岳雪楼月当楼阅山堂云璈馆云合楼云静庐云轮阁云平阁云起楼云松馆云涛轩云卧阁云隐楼云庵居匀碧斋蕴真阁蕴真斋韵汉楼藻野堂增默庵瞻近堂湛华馆蔗香馆珍雅斋真率斋甄篆楼枕香亭芝寿堂芝音馆知足居止止楼止止室致道堂致雨堂致远堂忠恕堂种石轩昼梦斋珠翚阁竹柏居竹北栘竹北簃竹梧居竹移轩竹箫斋煮石亭主一斋祝福堂庄徽室壮暮堂壮暮翁壮暮斋壮陶阁缀玉轩资寸堂滋兰馆滋兰轩滋语轩紫薇房自得斋自在室祖金轩醉墨轩醉墨斋醉石轩醉月居醉竹斋尊古斋尊华堂尊生斋作圣堂佞宋斋诒晋斋诒砚堂芙蓉庵茗闲堂荻声庵葆石堂葆真堂蕙风簃薮石亭匏卧室挹紫斋撷芳亭嘤鸣居猗兰堂滂喜斋潇碧居漪兰斋寰翠楼逍遥堂屐研斋绛雪庐绛云楼瑜文斋璇尚庐栩栩斋栩栩庵橄榄轩樾荫庐樵风庼瓯香馆昵燕楼禅甓轩韡韡斋懋止堂蠲戏斋镂香阁馥秋阁耦印堂骫骳楼缶庐主籀汉簃籀书誃翩然阁鲒崎居醍醐坊麋研斋麋砚斋鴳笑斋四个字百梅精舍百石山房百陶旧屋拜苏楼主瓣芗书屋半九十斋保利珍藏宝晋山房宝晋砚斋宝莲亭主抱华精舍抱梅山房抱石山斋海一庐北泉草堂碧芙蓉斋毕竟空舍辟疆园主壁缘斋主冰壶琴馆补拙书屋不能言斋不食鱼斋不洗砚斋裁烟阁主采学斋印藏寿室印藏修书屋茶峡草堂长松山房朝彻书屋城西草堂澄怀馆印迟燕草堂赤城山房崇兰草堂丑簃长年丑簃画记丑奴庵主丑奴暗主初岳山庄楚御府印传壁经堂传朴堂印春蔼堂印春草堂印春霜草堂春水草堂椿草堂主词画轩印存天阁主大碧山馆大涤精舍大风堂印大官鉴丞大明草堂大石斋征大雅堂印淡甯精舍淡远堂印德宝书斋笛音凝室丁香吟馆定慧山房定斋书画东臯草堂东郭草堂东郭竹堂东丘印社东山草堂东岳印社冬青书屋读汉书楼读霓堂印二金蝶堂二金梅室二庄主人方寸铁斋放鹇亭客风过耳堂奉华堂印浮丘山房复性书院歌颂斋印耕梅草堂耕心草堂耕烟草堂攻玉山房古翠轩藏古泉山馆古刹余辉古瓦量斋古瓦砚斋古香书屋谷阳书房故乡老屋关中书苑广长庵主广长暗主圭斋书印圭璋文府归汉室主归研草堂归砚草堂龟潜精舍过云楼藏海峰吟馆海山仙馆海涛琴室海天艺苑海云庵主寒碧主人寒柯堂印寒绿山堂寒于宝馆寒云主人好春书室荷屋鉴赏河干草堂鹤庐主人黑女庵主衡洞草堂弘石书屋红棃花馆红林离馆红泥亭子红雨山房红薇花馆后富春轩湖镜书屋虎丘别墅花之寺僧华延年室华原草堂画梅楼词画唐梅室话雨楼主槐溪诗屋怀古田舍怀麓书楼怀麓堂印怀一斋主涣贞舫印黄华吟馆黄龙砚斋挥烟诗屋机云山社积古斋印缉熙殿宝吉泉山馆集虚草堂集虚斋印寄心庵主嘉砖砚斋坚匏暗藏检园精课絜榘山房涧上草堂江郎山馆江上书楼。
〖篆刻艺术〗清卢登焯篆刻印集《抱经楼日课编印谱》元亨利贞四部

〖篆刻藝術〗清卢登焯篆刻印集《抱经楼日课编印谱》元亨
利贞四部
此《抱经楼日课编》集清人卢登焯篆刻。全谱分元、亨、
利、贞四部,以时间为顺序,一日一印(从正月初一至十二
月三十),下刻注释文及出处。书前有郑虎文、孙鲲化、倪
象占序文,末有卢登焯自跋。此为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板,清
乾隆四十六年钤印本。卢登焯,鄞县(浙江宁波)人。约活
动于清乾隆年间。字震沧,一作晋昌,号书船,一作云船,
又号东溟。斋堂为抱经楼、镜竹轩。好聚图书,于经书尤多
善本。颜藏经所曰“抱经楼”。研经之暇,留心六书。兼工
铁笔。亦能画,善山水、松石。存世有《抱经楼日课编印谱》、
《镜竹轩集》。清代浙东著名的藏书楼抱经楼建于1777年(清
乾隆四十二年),位于浙江鄞县。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
阁齐名。楼主为鄞县藏书家卢址(1725-1794),他嗜书如命。
藏书规模的形成小部分承自祖上所传,大部分则从其他藏书
家处购得,为得善本,不惜高价。卢址在世时,抱经楼藏书
丰富,管理严格。1861年(咸丰十一年)抱经楼藏书惨遭劫
掠,后被当地商人悉数买回无偿归还。1961年藏书大部再次
流失,书佚楼存。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壹、叁、伍卷出版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壹、叁、伍卷出版北京大学于2009年获得捐赠,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竹简,共有3346枚,包含17种抄写于西汉中期的古书。
这批竹书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组织专家整理和研究,按照《汉书·艺文志》对古书的分类顺序编为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推出。
其中,第贰卷收录了目前发现的简帛古本中最为完整的《老子》,已于2012年12月出版,受到学界关注和好评。
此次集中面世的是第壹、叁、伍卷,包括10种古书,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卷:迄今发现存字最多的《苍颉篇》第一卷为《苍颉篇》(朱凤瀚编撰),是一部失传已久而深受学界重视的重要小学类典籍。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七章,车府令赵高作《爰歴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均以秦小篆书写,作为统一文字的依据。
西汉时期在民间教书的“闾里书师”将此三篇字书合一,断六十字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仍称《苍颉篇》。
此书汉代以后不再流行,宋以后即已失传。
20世纪初以来,我国先后于甘肃几处汉代遗址出土的简牍中发现了《苍颉篇》残文,但存字很少。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汉简《苍颉篇》,也仅存500余字。
北大汉简《苍颉篇》经缀合后,有完整竹简63枚,残简18枚,每枚简写满为20字,现存1300余字,是迄今所见《苍颉篇》中存字最多的。
此本书写年代约在汉武帝时期,字形略呈方形,笔道浑厚,字体具隶书笔意而又保留有小篆字形结构。
与之前发现的诸简本相同,此本也是四字一句,每两句一押韵。
特别重要的是,此前诸简本《苍颉篇》由于残甚,其如何分章,每章字数是多少,各章有无题目等均不能确知,而北大简本则有保存完整的章,每章末皆标明字数,其少者“百四”(即一百零四),多者达到“百五十二”。
不仅如此,从北大简本还可知,此书同一韵部可以有若干章,同韵部各章是相连编缀的,并且各章均有题目,用每章前两个字作标题,分别书写于各章开头的两枚简上端,与已发现的秦简中文章标题的写法相同。
第二辑《书法中国文献光盘》目录(总目录、详细目录)

第二辑《书法中国文献光盘》目录(总16张DVD光盘)·总目录02-01 续补《历代书法研究文献》3-102-02 续补《历代书法研究文献》3-202-03 续补《历代书法研究文献》3-302-04 《中国书法全集》51册02-05 中国书法学研究文献02-06 中国金石学研究文献02-07 中国书画研究文献02-08 中国绘画•美术•艺术研究文献02-09 中国考古学研究文献02-10 中国字典萃编02-11 中国辞典/词典萃编02-12 中国文化辞典/词典萃编02-13 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学术文献02-14 章太炎•黄侃•鲁迅学术文献02-15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第1-100册)02-16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第101-200册)·详细目录01续补《历代书法研究文献》(三之一)目录--------------------------------------------------------------------------------◆01先秦◆甲骨文甲骨文字簡化現象研究(2003台灣大國教碩)北京图书馆藏甲骨文书籍提要.pdf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释稿》台北文史哲1989.pdf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3册中华书局1988.pdf王宇信《甲骨学简论》(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pdf王明阁:甲骨学初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pdf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州古籍1992.pdf甲骨文通检第5册《田猎》饶宗颐主编香港中文大学.pdf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刘兴隆编.pdf陈炜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1987.pdf◆简牍◆郭店楚墓竹简书法探析5册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硏究续编.pdf史树青《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群联出版社1955.pdf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pdf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djvu◆综合侯马盟书文物1976.pdf信阳楚墓中国甲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三十号文物1986.pdf 商承祚等《先秦货币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3(封皮是错的).pdf施谢捷《吴越文字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pdf楚汉简帛书典湖南美术1998.pdf楚系简帛文字编.滕壬生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pdf楚风墨迹上海书画2003.pdf胡澱咸《甲骨文金文释林》安徽人民2006.pdf蔡运章《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PDF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pdf郭沫若《商周古文字类纂》文物.pdf阎根齐主编《芒钖山西汉梁王墓地》文物2001.pdf◆金文◆商承祚商承祚《古代彝器伪字研究》.pdf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_中国文物学会等编_文物出版社2003.pdf商承祚:古代彝器伪字研究金陵学报抽印本1934.djvu商承祚:长沙古物闻见记·续记中华书局1996.pdf◆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台湾大通书局1973《商周彝器通考》.txt商周彝器通考上册.pdf商周彝器通考下册.pdf商周彝器通考下册补.pdf◆殷周金文集成18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影印1984殷周金文集成引得.pdf殷周金文集成釋文06-01.pdf◆金文诂林15册周法高主编,张日升、徐芷仪、林洁明编纂香港中文大学1974《金文诂林》15册周法高主编,张日升、徐芷仪、林洁明编纂香港中文大学1974.pdf 《金文诂林》目录等.pdf李孝定《金文诂林读后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文研究所专刊之八十台湾中研史语所1982.pdf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文物出版社.djvu流散美国的晋式青铜器.pdf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6卷金文丛考补录.pdf《续补历代书法研究文献》说明.txt02续补《历代书法研究文献》(三之二)目录-------------------------------------历代书法研究文献补0202秦汉两汉金石文选评注.djvu高敏《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1981.pdf河南新郑汉代画像砖_薜文灿刘松根_上海书画1993.pdf贾庆超《武氏祠汉画石刻考评》山东大学1993.pdf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pdf 8.37 MB刘信芳、梁柱《云梦龙岗秦简》科学出版社1997.pdf 26.85 MB马衡《汉石经集存》台湾艺文印书馆1976年.pdf 159.71 MB南阳汉代画像石刻_续编_闪修山李陈广_上海人民美术1988.pdf 46.67 MB钱剑夫《秦汉货币史稿》.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pdf 15.39 MB饶宗颐、李均明《新莽简辑证》补资治通鉴史料长编稿系列新文丰1995.djvu 5.00 MB石经考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汉石经残字考魏三体石经遗字考b.djvu 7.09 MB孙慰祖、徐谷富《秦汉金文汇编》上海书店1997.pdf 37.95 MB王志沂:关中汉唐存碑跋.djvu 7.56 MB袁维春《秦汉碑述》北京工艺美术1990.pdf 128.88 MB张延焕《汉碑古字通训》北京图书馆2003.pdf 4.79 MB陈文豪《二十世纪出土秦汉简帛概述》二十世紀出土秦汉简帛概述.pdf 484.84 KB陈文豪《二十世纪出土秦汉简帛概述》.doc 78.00 KB敦煌汉简(0 folders, 2 files, 4.51 MB, 4.51 MB in total.)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1991.lnk 830 bytes饶宗颐、李均明《敦煌汉简编年考证》补资治通鉴史料长编稿系列新文丰1995.djvu居延汉简劳干《居延汉简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0.pdf 9.53 MB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pdf 2.01 MB居延汉简甲乙编上册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六号中华书局1980.pdf 382.42 MB居延汉简甲乙编下册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六号中华书局1980.pdf 17.51 MB居延汉简释文合校2册.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文物1987.pdf 11.76 MB李天虹著. 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3.pdf 8.33 MB薛英群等注. 居延新简释粹.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8.pdf 3.06 MB薛英群著. 居延汉简通论.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1.pdf 12.75 MB历代碑刻文字拓本-汉代碑刻文字拓本历代碑刻文字拓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汉代碑刻文字拓本.djvu 131.80 MB历代碑刻文字拓本-汉代碑刻文字拓本目录.pdf 90.33 KB陇文化丛书竹木春秋——甘肃秦汉简牍周秦汉瓦当安立华编著:齐国瓦当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pdf 22.09 MB傅嘉仪编:秦汉瓦当(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9.pdf 197.17 MB韩天衡主编:古瓦当文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1996.PDF 47.76 MB汉代瓦当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pdf 1.26 MB华非:中国古代瓦当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pdf 41.11 MB眉县秦汉瓦当图录_ 刘怀君王力军_三秦出版社2002.pdf 22.27 MB陕西古代美术巡礼-秦汉瓦当西安美术出版社.pdf 13.00 MB瓦当.doc 29.50 KB新编秦汉瓦当图录三秦1987.pdf 133.89 MB张文彬著:新中国出土瓦当集录·甘泉宫卷(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pdf 56.12 MB张文彬著:新中国出土瓦当集录·齐临淄卷(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9年.pdf 68.91 MB赵丛苍编:古代瓦当(中国文物序列中国书店出版社 1997.pdf 37.27 MB周秦汉瓦当_徐锡台楼宇栋等_文物出版社1988.pdf 39.24 MB朱思红陈根远著:屋檐上的艺术——中国古代瓦当(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pdf03魏晋南北朝(1 folders, 5 files, 52.66 MB, 99.61 MB in total.)华人德《六朝书法》上海书画2003.djvu 11.85 MB历代碑刻文字拓本-南北朝碑刻文字拓本目录.pdf 310.92 KB罗维明著. 中古墓志词语研究.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pdf 1.86 MB重校精印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晉郭璞《郭弘農集》、晉王羲之《王右軍集》掃葉山房.djvu重校精印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晉王右軍集晉王羲之掃葉山房.djvu 17.91 MB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魏晋碑刻文字拓本(0 folders, 2 files, 46.95 MB, 46.95 MB in total.) 历代碑刻文字拓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魏晋碑刻文字拓本.djvu 46.88 MB 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魏晋碑刻文字拓本目录.pdf 72.55 KB04隋唐05历代碑刻文字拓本-唐代碑刻文字拓本目录.pdf 469.63 KB陈尚君:唐代石刻文献的重要收获--评《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特辑》.pdf怀素自叙帖书法析解.djvu 11.00 MB牛致功: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 2002.pdf 54.22 MB气贺泽保规《新版唐代墓志所在总和目录》明治大学文学部东洋室2004.pdf 24.20 MB施安昌《唐代石刻篆文》紫禁城1987.pdf 82.44 MB唐代碑刻文字拓本目录.pdf 469.63 KB唐瘿陶令李怀仁德政碑一卷清莫友芝手跋独山莫氏.pdf 88.44 KB虞世南《虞秘监集》(《四明丛书》本).djvu 6.10 MB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中华书局1963.djvu 9.26 MB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隋代碑刻文字拓本(0 folders, 2 files, 74.37 MB, 74.37 MB in total.) 历代碑刻文字拓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隋代碑刻文字拓本.djvu 74.24 MB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隋代碑刻文字拓本目录.pdf 127.63 KB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总9辑三秦出版社1994-2007《全唐文补遗》总目录.doc 482.00 KB陈尚君:唐代石刻文献的重要收获--评《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特辑》.pdf全唐文补遗第1辑.pdf 36.85 MB全唐文补遗第2辑.pdf 44.74 MB全唐文补遗第3辑.pdf 38.96 MB全唐文补遗第4辑.pdf 37.25 MB全唐文补遗第5辑.pdf 32.56 MB全唐文补遗第6辑.pdf 35.90 MB全唐文补遗第7辑.pdf 35.97 MB全唐文补遗.txt 625 bytes全唐文补遗第8辑(千唐志斋新藏专辑).pdf 33.06 MB颜真卿朱海良《颜书概论》(颜真卿)江苏古籍1987.pdf 4.51 MB颜真卿《颜鲁公集》(四部备要) 中华书局.djvu 35.07 MB颜真卿(评传)志.exe 1.29 MB颜真卿评传.pdf 11.68 MB颜真卿志.DOC 361.50 KB颜真卿资料.doc 354.00 KB05五代、宋、辽、金历代碑刻文字拓本-宋辽金碑刻文字拓本目录.pdf 284.41 KB罗春《[辽代书法与墓志》. 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2.djvu 43.29 MB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1995.pdf 21.38 MB历代碑刻文字拓本-五代碑刻文字拓本(0 folders, 2 files, 40.26 MB, 40.26 MB in total.) 历代碑刻文字拓本-五代碑刻文字拓本目录.pdf 80.79 KB历代碑刻文字拓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五代碑刻文字拓本.djvu 40.18 MB 06元历代碑刻文字拓本-元代碑刻文字拓本目录.pdf 187.85 KB赵孟頫赵孟頫《松雪斋集》四库本.djvu 4.53 MB赵孟頫集任道斌校点浙江古籍.djvu 15.32 MB赵孟頫书法全集.pdf 1.84 MB07明倪元璐年谱《年谱丛刊》本清倪会鼎撰、李尚英点校中华书局1994.pdf 4.77 MB陈麦青《祝允明年谱》(《新编明人年谱丛刊》本)复旦大学1996.pdf 6.16 MB历代碑刻文字拓本-明代碑刻文字拓本目录.pdf 283.88 KB董其昌黄惇《董其昌书法论注》江苏美术.pdf 5.25 MB画禅室随笔《画禅室随笔》.pdf 734.59 KB《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txt 81.94 KB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pdf 34.55 MB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溯源.doc 66.50 KB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txt 83.81 KB画禅室随笔四卷明董其昌撰笔记小说.pdf 1.50 MB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DOC 128.00 KB孙小力、王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溯源.doc 66.50 KB杨补(辑《画禅室随笔》).doc 23.50 KB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民国广智书局校印]画禅室随笔1.djvu 2.32 MB画禅室随笔2.djvu 1.67 MB画禅室随笔3.djvu 799.68 KB画禅室随笔4.djvu 939.71 KB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董其昌《容台文集》、《容台别集》(全文).doc 467.00 KB容臺集诗集四卷.djvu 5.78 MB容臺集文集卷之八.djvu 2.36 MB容臺集文集卷之二.djvu 1.95 MB容臺集文集卷之九.djvu 2.52 MB容臺集文集卷之六.djvu 2.45 MB容臺集文集卷之七.djvu 2.17 MB容臺集文集卷之三.djvu 2.07 MB容臺集文集卷之四.djvu 2.27 MB容臺集文集卷之五.djvu 2.40 MB容臺集文集卷之一.djvu 2.35 MB容台别集容臺集别集卷之一(《随笔》《禅悦》《杂纪》).djvu 1.92 MB容臺集别集卷之二(《画品》).djvu 1.82 MB容臺集别集卷之三(《书品》).djvu 1.85 MB容臺集别集卷之四(《画旨》).djvu 2.05 MB唐寅(唐伯虎)明唐伯虎先生寅年谱杨静盦编《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九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pdf 唐伯虎先生集二卷.djvu 2.12 MB唐伯虎真迹汇萃.pdf 2.28 MB唐寅《唐伯虎全集》广益书局1936.djvu 11.66 MB唐伯虎先生外編唐伯虎先生外編卷之一.djvu 2.19 MB唐伯虎先生外編卷之二三.djvu 2.39 MB唐伯虎先生外編卷之四五.djvu 2.31 MB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唐伯虎先生外編續刻卷之一~五.djvu 2.12 MB唐伯虎先生外編續刻卷之六~十二.djvu 4.20 MB唐寅《落花诗》《落花诗册》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 01.jpg 104.01 KB《落花诗册》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 02.jpg 86.84 KB《落花诗册》苏州市博物馆藏本 01.jpg 91.81 KB《落花诗册》苏州市博物馆藏本 02.jpg 89.59 KB《落花诗册》苏州市博物馆藏本 03.jpg 84.22 KB《落花诗册》苏州市博物馆藏本 04.jpg 83.14 KB《落花诗册》苏州市博物馆藏本 05.jpg 90.39 KB辽宁省博物馆藏本 01.jpg 229.63 KB唐寅落花诗考.doc 35.50 KB中国美术馆藏本 01.jpg 178.66 KB中国美术馆藏本 02.jpg 186.71 KB《落花诗册》苏州市博物馆藏本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唐寅《唐伯虎全集》北京书店198唐伯虎唐寅《唐伯虎全集》总六卷(卷1-3)北京书店1985.djvu 16.45 MB 文徵明(0 folders, 2 files, 27.32 MB, 27.32 MB in total.)周道振:行书大师——文徵明(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pdf 3.56 MB文徵明集周道振校辑上海古籍1987.10.pdf 23.76 MB徐文长(徐渭)(0 folders, 3 files, 64.02 MB, 64.02 MB in total.)《徐渭集》.明徐渭.中华书局.1983(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pdf 43.88 MB 刘正成《徐渭年表》.doc 131.50 KB徐渭《徐文长全集》.djvu 20.01 MB03续补《历代书法研究文献》(三之三)目录--------------------------------------------------------------------------------◆续补历代书法研究文献03◆08清◆乾嘉名人手札◆傅山丁宝铨《傅青主先生年谱》.pdf傅山的交往和应酬__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pdf清·傅山《霜红龛集》2册(影印本)山西人民1985.pdf◆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DOC八大山人研究系列丛书之一.doc八大山人(上册).pdf八大山人(中册).pdf◆刘墉(刘文清)◆刘墉:刘文清公应制诗集三卷道光六年(1827)东武刘氏味经书屋刻本◆刘墉:刘文清公遗集十七卷道光六年(1827)东武刘氏味经书屋刻本◆张其凤张其凤报到.doc张其凤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txt张其凤:当代书坛三大误区略论.doc◆英和《英刻刘文清公墨迹》《忆书》卷1刘文清书法.doc刘文清公手迹(英和刻刘文清公墨迹).doc英和《英刻刘文清公墨迹》跋.doc刘墉遗闻轶事(李春光《清代各类人物的遗闻铁事》).doc张其凤著. 刘墉研究丛稿.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pdf张其凤:刘墉与英和.doc张其凤:刘墉五考.doc张其凤:刘石庵公家书真迹.doc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doc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doc略论刘墉.doc纪连海著:历史上的刘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pdf◆吴让之书法篆刻研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辑》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DOC◆康有为《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蒋贵麟主编宏业书局有限公司198701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一)新学伪经考.pdf02-03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二、三)孔子改制考(上、下册).pdf04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四)春秋董氏学.pdf05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五)中庸注_孟子微.pdf06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六)论语注.pdf07-08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七、八)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上、下册).pdf09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九)礼运注_长兴学记_桂学答问_书镜.pdf10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俄彼得变政记_日本变政考.pdf11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一)日本书目志.pdf12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二)七次上书汇编_戊戍奏稿_補录代草奏议.pdf13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三)光绪圣德记丁巳要件手稿_共和平议.pdf14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四)官制议.pdf15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五)中华救国论_物质救国论_理财救国论_金主币救国论.pdf16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六)不幸而言中不听则国亡.pdf17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七)康南海先生墨迹_哀烈录_长安演讲集_康南海先生遗墨.pdf18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八)诸天讲.pdf19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九)康南海文集.pdf20-21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二十、二十一)康南海先生诗集(上、下).pdf22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二十二)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_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_附梁著康南海.pdf◆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 , 2005内容提要.txt康有为思想研究.pdf康有为学术文化随笔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pdf康有为著章锡琛周振甫校点:大同书(古籍出版社,1956),.pdf ◆杨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1995第一冊:《鄰蘇老人年譜》《禹貢本義》《四書識小錄》《論語事實錄》《三亳考》《漢書地理志補校》《三國郡縣表補正》第二冊:《支那地志摘譯》《隋書地理志考證》第三冊、第四冊:《水經注疏》第五冊:《水經注圖》《水經注趙戴合校勘本》《湖北江漢水利議》《湖北金石志》《荆州府志》《晦明軒稿》第六冊:《歷代經籍存佚考》《漢書二十三家注鈔》《古詩存目錄》第七冊:《增訂叢書舉要》《續群書拾補》第八冊《日本訪書志》《日本訪書志補》《日本訪書志續補》《藏書絕句》《學書邇言》《激素飛清閣評碑記》《激素飛清閣評帖記》《三續寰宇訪碑錄》《壬癸金石跋》《鄰蘇老人題跋》第九冊:《寰宇貞石圖》《高句麗好太王碑》第十冊:《荥陽鄭氏碑》《泰山經石峪》《匡喆刻經頌》第十一冊:《望堂金石》第十二冊:《古泉藪》《飛青閣錢譜》《元押》第十三冊:《楷法溯源》《鄰蘇老人鄉試硃卷》《影寫隶古定尚書商書殘卷》《清客筆話》◆翁方纲◆沈津《翁言纲年谱》沈津《翁方纲年谱》.doc翁方纲《苏斋笔记》(稿本).djvu周积寅《郑板桥书画艺术》天津人民美术1982.djvu浅谈赵之谦篆刻艺术.DOC清代书画字号引得蔡金重编/引得编纂处校订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第二十一號] 1934年.djvu 郑板桥对联辑注.pdf◆09近现代‖综合◆严一萍◆严一萍《甲骨学》严一萍《甲骨学》台湾艺文印书馆1978.pdf◆严一萍《甲骨文研究》甲骨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台)藝文印書館1976.pdf甲骨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台)藝文印書館1990.pdf甲骨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台)藝文印書館1989.pdf金文总集严一萍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pdf◆书法备览◆千字文作品集◆《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6种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楷书卷_0.pdf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_0.pdf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草书卷_0.pdf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行书卷_0.pdf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行草卷_0.pdf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隶书卷_0.pdf◆启功千字文启功楷书千字文.exe启功楷书千字文.pdf启功行草千字文.pdf◆周慧珺千字文周慧珺行楷《千字文》.pdf周慧珺行草《千字文》.pdf◆宋徽宗(赵佶)千字文宋徽宗廋金体《千字文》.pdf宋徽宗版千字文.pdf宋徽宗草书千字文.pdf赵佶千字文.pdf◆怀素千字文怀素《草书千字文》.pdf怀素大草千字文.pdf怀素小草千字文.pdf◆文徵明千字文文征明楷、草书千字文.pdf文徵明小楷千字文(墨迹及采真馆法帖).djvu 文徵明草书千字文.djvu◆智永千字文智永千字文集字帖.pdf智永真书千字文.pdf智永真书千字文1.pdf智永真书千字文运笔方法.djvu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djvu◆曹宝麟千字文曹宝麟书泥金千字文册页.djvu曹宝麟小楷千字文+龙文鞭影.djvu◆欧阳询千字文欧阳询小楷千字文.djvu欧阳询楷书千字文.djvu欧阳询草书千字文(戲鴻堂法書,残本).djvu 欧阳询草书千字文.djvu欧阳询行书千字文.pdf◆王宠千字文王宠小楷千字文.djvu王宠小楷千字文真迹.pdf◆祝允明(祝枝山)千字文祝允明小楷千字文.djvu祝允明草书千字文.pdf◆米芾千字文米芾千字文.exe米芾小楷千字文.djvu◆续千字文楷书续千字文(清晰版).djvu续千字文黃庭經.pdf◆詹景凤千字文詹景凤草书千字文.pdf詹景风草书千字文.djvu◆赵孟頫千字文赵孟頫六体千字文.pdf赵孟頫真草千字文.pdf于右任草书千字文.pdf八大山人行楷千字文.djvu四体千字文.exe孙过庭草书千字文.pdf席夔隶书千字文.djvu康熙书千字文.pdf张旭草书千字文断碑残拓.djvu张永明小篆千字文.djvu张瑞图《草书千字文》.pdf 徐渭草书千字文.pdf李阳冰篆书千字文.pdf来楚生草书千字文.pdf楷书千字文.exe汉章帝千字文断简.djvu沈尹默草书千字文.pdf沈粲草书千字文.djvu沈鹏楷书千字文.exe王福庵隶书千字文.djvu王羲之临钟繇行书千字文.pdf 王蘧常章草千字文.pdf 班惟志二体真草千字文.djvu百体千字文.djvu董其昌临欧阳询草书千字文.pdf行书千字文(乐善堂帖).djvu褚遂良千字文.djvu赵构书千字文.pdf钱君匋篆书千字文.djvu隶书千字文.pdf颜真卿楷书千字文(天宝五年).djvu 颜真卿楷书千字文(天宝十二年).djvu 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djvu黄宾虹草书千字文.pdf◆唐兰◆唐兰《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唐兰《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1版.pdf柯維盈:唐兰《甲骨文自然分类法》研究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沃雪斋读画(一)

肀圑经典|古代作品CHINESEPAIN1INGS.C.ALLIGRAPHY I沃雪斋读画(一)◊黄君寖|宋]苏轼墨竹图轴纸本墨笔98cm X42.5cm款识:“元佑三年五月八日,武昌朱君善招饮于云麓寺,宿无尘阁中作此。
东坡居士。
”题跋:乾隆题于画幅:“绝壑离披数叶筠,髯翁作此宿无尘。
莫嫌石痩根何托,大似棱稜强项人。
庚午中秋御题。
”钤印:乾、隆。
乾隆又题内签:“苏轼墨竹。
逸品上上。
天府秘玩。
”钤印:天府珍藏、乾隆宸翰。
外签:潘伯鹰(1904—1966)题:“东坡居士墨竹立轴。
揽秀楼珍秘,伯鹰检。
”钤两印。
收藏印:朱长文(1039—1098)钤:朱乐圃氏。
张嗣成(?一1344)钤:太玄子。
徐达(1332— 1385)钤:中山王鉴赏之章。
林俊(1452— 1527)钤:抒忠、见素。
何良俊(1506—1573)钤:清森阁书画记。
姚宏谟(1531—1589)钤:俊李姚氏继文珍藏。
沈鸿祚(17世纪)钤:沈鸿#图书记。
乾隆钤八藏玺:乾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嘉庆钤一玺:嘉庆御览之宝。
封浚钤:位斋。
其他藏印:归来印、审定真迹、显孺、希之、五峯、天章、波罗蜜?。
又半印不可辨。
著录:(1)《石渠宝芨续编》,台北故宫博物院印 行,第944页。
(2)《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第三册,《御 制诗二集》卷22,第七瓦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
(3) 郭味渠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人 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第28页。
(4)福开森编《历代著录画目》,1934年 初版,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再版,第461页。
(5) 徐邦达《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第1页及第232页。
(6)《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1)》第15号,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1) ”,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笨茗#^次个戈來滅J-*-€爷錄技奚1务髯莬1I S批负無龙曩4石.及.5^化大r後、铉碭人廣-wf弒也#-蘇故$Aj;,上.<A'心»?〔宋1苏轼墨竹图轴98〇1><42.5§纸本墨笔苏轼(1037 —1101)天才焕发,古今一人,在 诗、词、文章上的成就,历代鲜有比肩,书画创 作亦卓然成家。
吴大澄篆书《陶公庙碑》

吴大澂篆书《陶公庙碑》吴大澂(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
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
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886年,吴大澂与沙俄谈判。
他据理力争,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并对中国的出海权进行妥协:图们江口的出海权虽不能共享,但中国船只可以借道出海,俄国不得阻止。
吴大澂又设法延长谈判,迫使沙俄归还了黑顶子山地区(今吉林珲春敬信镇)。
其战略眼光与爱国精神令后人称颂。
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
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
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
早年从陈硕父学篆书,中年以后又参以古籀文,书法益进。
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
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
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
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
吴大澂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
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
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
吴大澂又以诗词及散文著称。
著有《愙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吉林勘界记》、《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十余种。
吴大澂,做《古玉图考》,对古玉的颇为有识。
也喜欢紫砂壶,曾请过当时的制壶名家黄玉麟来自己家里造壶,其壶底有阳文的“愙斋”款,壶形古朴,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
释文:敕封孚佑真人陶公庙碑,抚湘使者吴大澂敬籑(撰)并书。
自古圣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有功德于天下者,天下之人景仰之;有功于一乡一邑者,一乡一邑之人举敬礼之。
生而为英,死而为神,俎豆千秋,流泽百世,此大丈夫得志於时者之所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