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给大家进行一节高中语文说课,我选择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利用21世纪航天技术,前往月球上的一个岩浆区。

在那里,作者不仅看到了美景,还为人类的进步感到骄傲。

通过描写月球上的情景,文章探讨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通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评价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月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提问:“你们对月球了解多少?你们希望有一天能去月球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需要对一些重点词汇和词组有所了解。

我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预习,并填写一个预习表格。

在小组讨论后,我将抽查几个小组进行表格答案的分享,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3. 理解阅读(35分钟)通过整体阅读、细读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1)整体阅读:要求学生在静默阅读课文后,回答几个整体理解的问题。

(2)细读:学生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阅读,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我将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

(3)理解:通过阅读和讲解,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4.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航天科技和未来科技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并开展一些相关的讨论活动,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思考。

5. 归纳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重点词汇和词组,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文章的特点和优点。

高中语文 4.10《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0《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说教材及教学设想《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二、说教学流程(一)导入(背景)(投影显示或播放香港回归视频)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新华社记者。

(三)整体感知1、课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学生可在阅读后归纳各段大意。

再以标题解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别了"的深层涵义。

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固阳一中陈婕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标中对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学习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从而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香港回归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在于:1、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在于: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新闻场景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读写法。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阅读法; 2、提问法(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

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

这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

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依据:成功的板书设计要求艺术、直观、揭示 中心、突出重点、思路清晰,突出了语文学科 的特点。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该板书主要特点: ①直观、简洁 ②思路清晰。 ③重难点突出。
板书设计:
概念
新 闻 结构 广义 狭义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现实与历史交叉 今昔对比 细节描写
写作 特色
谢谢观看!
(七)说拓展训练和作业(2分钟)
根据学以至用的原则,我要布置的作业是 让学生回去写一篇关于澳门回归的新闻特写, 500字左右。希望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 知识,让所学知识最终回归于实践。
依据:
①毛泽东:“学习目的全在于运用。” ②《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
2、板书设计 及其依据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目标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依据: 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教学 目标:
①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的知识 ;品味文章中的 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②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 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和训 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而且对于 新闻这种文体比较熟悉。 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鉴赏缺乏探究 意识,阅读过程大多表面化,肤浅化。因 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 与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2、设问和引导 3、讨论交流与合作 4、自主探究 5、因材施教
以教材为基础,延伸阅读与之相关的资 料,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拓宽了知 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可以根 据个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新闻写作为主。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2、学习新闻写作3、培养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新闻写作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作用。

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新闻写作中背景材料的运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互动探究和合作交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是教学中主流方法。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坏给学生”,具体学法是讨论法、速度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由香港的历史导入。

提前给学生布置查找香港历史的相关资料,此时学生讲解,老师最后补充。

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新闻知识了解新闻的含义、结构和特点,以及特写新闻的概念。

这是新闻写作的首要前提,是学习新闻写作的基础。

3、感知全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阅读。

可在学生速度文章之前,出示两个问题:(1)本位有那几个部分组成?(2)找出含有时间性标志的句子。

几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加深理解新闻结构的特点。

4、探究讨论针对特写新闻的特点,我设置这样三个问题:(1)本文选取了那几个精彩场景?(2)新闻写作中背景材料和现实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有何作用?(3)如何让理解新闻写作中个人情感的运用?通过对这样三个问题的讨论,将新闻的重难点逐个击破。

5、拓展延伸我出示两个问题:(1)你对本文的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怎样理解的?(2)中国为什么能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主权的行使?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更深一层的理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说学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五大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这篇文章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新闻中的佳作,而且篇幅不长,很适合作为学生学习新闻的范本。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是新闻,学生平时见到的、听到的新闻不少,但真正认真、系统地学习新闻却从来没有,缺乏阅读欣赏新闻的能力。

综合以上的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2、学习新闻写作,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今天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篇报道学会欣赏新闻,所以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为学习新闻写作,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这一目标是高考语文所要求的能力,但学生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赏析本篇新闻的艺术魅力,又与高考紧密连接,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阅读指导法、问题法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完成问题研究,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同时,配以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播放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视频导入新课二、新闻介绍新闻的三个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三、自读把握:学生自新闻全文,找出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第一段)主体:第2段——第10段背景:(三处)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四、合作、探究、展示: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学生选一个发言人展示小组的探究结果(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每小组选一个执笔人,把你们的探究成果形成答案,一个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探究结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组的张阳,我的说课题目为《别了,不列颠尼亚》。

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所选文章主要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和坚定信念。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

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满足了论证严密的学习要求,满足语言逻辑性考察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教材中立德树人和革命文化教育的根本理念。

二、说学情学生现状: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整体对于文本内容的阅读问题不大。

学生问题:对文本分析、文章体裁和历史具体事件的把握上有所欠缺,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文章体裁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就尤为重要的环节。

再来就是本文结合历史史实来推动爱国情怀的教育,升华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上述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事件背后重大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文体特征,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重点)3.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以及其中寄寓的情感。

(难点)4.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法依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理解、探究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在教与学中采取以下方式:1、诵读与点拨法:学生分层次诵读,在诵读任务中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感内涵,教师适时引导其排除障碍,解决疑难问题。

2、讨论与归纳法,学生讨论并归纳中国革命历程,锻炼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展示法,充分展示学生赏析语言的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4、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1.候课提前五分钟到达教室门口,组织学生准备好学案、课本、积累本、笔,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课时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五大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这篇文章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新闻中的佳作,而且篇幅不长,很适合作为学生学习新闻的范本。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是新闻,学生平时见到的、听到的新闻不少,但真正认真、系统地学习新闻却从来没有,缺乏阅读欣赏新闻的能力。

综合以上的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新闻写作,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
今天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篇报道学会欣赏新闻,所以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为学习新闻写作,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这一目标是高考语文所要求的能力,但学生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赏析本篇新闻的艺术魅力,又与高考紧密连接,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阅读指导法、问题法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完成问题研究,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同时,配以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视频导入新课
二、新闻介绍
新闻的三个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三、自读把握:学生自新闻全文,找出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2段——第10段
背景:(三处)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四、合作、探究、展示: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学生选一个发言人展示小组的探究结果
(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每小组选一个执笔人,把你们的探究成果形成答案,一个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探究结果。


第一组: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第二组:文中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那几个场景?以什么为顺序的?文中三次降旗有什么不同的象征意义?
第三组: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插入了关于背景的描写,谈谈这些背景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四组:为本文的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加状语,体会其中对比的效果。

五、探究成果总结梳理:学生汇报,教师帮助整理,完善答案
七、课堂小结
港督府前车马稀
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落
细雨蒙蒙霸权离
让我们一起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八、高考链接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不超过50个字
答案: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开,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终结。

(单句)
方法提示:一句话新闻答案一般包括:①主体事件名称+②(必要的)时间、地点③主体事件目前的状态、结果、趋势(即人们最关心的新闻点)
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给它加上标题,不超过10个字。

3月10日夜至次日凌晨,空军某部飞行大队,利用一次自然降雨的有利天气,在云南某地实施5个小时的人工增雨作业,飞机增雨作业后,该地气象部门又发射了20枚增雨火箭,发射高度为4000米到5000米。

有效的人工增雨,使作业区域内普降中到大雨,对缓解旱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该地的农民正加紧劳作,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答案(1):人工降雨缓解云南旱情
答案(2):喜雨人工降,旱情得缓解
方法提示:标题要用极简洁的文字,高度概括出材料的内容,在这个前提下,力求形式巧妙、语言生动。

(要求准确、鲜明、醒目、直接和新颖。


九、作业设计
就你身边所发生的事,写一则新闻报道
十、板书设计
主板书副板书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一段)
主体:PM:4:30
PM:6:15
PM:7:45
AM:0:00
AM:0:40
背景:(三处)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三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基本达到了课前确定好的教学目标。

开头全体学生起立观看视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从这节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

后面的合作、探究、展示环节,学生认真参与,很努力地想把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展示给大家,各小组之间有合作、有竞争。

作业设计中的概括一句话新闻部分和新闻标题的部分,是高考语言表达类题的考点,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学习了方法,但方法的运用训练还不够到位,在以后的习题讲解中,这类题还应该重点训练。

我的说课结束了,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