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的简介(1)

合集下载

我国社会转型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

我国社会转型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

我国社会转型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胡嘉【摘要】本文立足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的时代背景,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由行政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变革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推进社会转型加速期城乡和谐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转型加速期;城乡“二元”结构;行政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作者简介】胡嘉,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级MPA研究生城市化与工业化对于中国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城市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保持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从传统中国走向现代国家、从城乡二元经济走向城乡共同繁荣、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特别是二元结构对城乡结合部城市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消除二元壁垒,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迈进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过程的加速期。

在这一“饱含痛苦,又充满希望”的激变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变。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二元社会向多元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急剧变迁,引发了经济上的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文化上的交差融合以及社会心理的嬗变,上述社会变革一方面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原有社会系统中各要素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的稳定状态,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社会结构的转换。

我国现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就是其经济结构是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农村是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尚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要摆脱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状态,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就要通过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城市化,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形成现代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再次证明,城市与乡村在各自发展进程中日益暴露的种种弊端,不可能在自身封闭的系统内加以克服。

城乡二元结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社会 的 目标 。
关键词 : 乡; 城 二元 结 构 ; 谐 社 会 ; 平 和 公
中 图 分 类 号 :9 23 C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7 (O 1 5 0 3 0 10 — 9 42 l) 一O 4 — 3 0
收 稿 日期 :0 1 0 — 0 21— 3 1 作 者 简 介 : 春 梨 (9 5 )女 , 赵 18 一 , 吉林 省 自 山 市人 , 林 师 范 大 学 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在 读 硕 士 。 吉
第一 , 乡二元 结构 不利 于社会 公 平 的实现 , 城 影
响 和谐 社会 的实现
别 , 且形 成 了两个 相 对独 立 的社会单 元 。① 乡二 并 城
元 结构 实 质上 就是 城市 和农 村 在体制 、户 籍 和 资源
配 置方 面形 成 的两 个不 同发 展 程度 的社会 。建 国 以
20 0 9年 1 2月 2 8日, 锦 涛 总书 记在 澳 门之 行 胡 期 间的谈 话 中将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定义 为 : 民主法 “ 治、 公平 正 义 、 信友 爱 、 满 活 力 、 定有 序 、 与 诚 充 安 人
自然 和谐 的社会 。”而且 提 出 了更 高层 次 和谐社 会
了其 发展 的进程 。 而本文 旨在 通 过对 城 乡二元 结 构 的剖析 以及城 乡二 元 结构 对构 建和 谐社 会 的影响 , 出应 大 力发 展农 提 村教 育 , 促进 社 会公 平 , 筹 城 乡发展 , 动城 乡一体 化进 程 , 强制度 建设 , 统 推 加 建设 社会 主 义新农 村 等政 策 , 实现 构建 和谐
来 , 国 为 了扭 转经 济 落后 的局 面 , 国实行 了超赶 我 我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经济差距也逐渐加大。

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本文将从城乡生活水平、教育机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关系。

首先,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显著特征。

城市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

相反,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发展滞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依然较低。

据统计,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高出农村居民50%以上。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面临的生活条件和质量存在较大分歧。

城市居民享受着较多的便利设施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缺乏等问题,这使得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次,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社会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拥有一流的学校和教学设施,教育质量较高。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却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陈旧。

这就导致了城乡学生在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小学升入优质中学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小学。

这种教育差距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对公共服务的供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如交通、医疗、文化等方面,人们享受到了较好的服务。

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资源配置不均,很多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

从社会公平角度审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从社会公平角度审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6 1
因素 , 比前一 年实 际增 长 1 . % , 反 , 72 相 同期农 民人 均 纯 收入 为 2 7 4 6元 , 除物 价 因 素 , 际 增 长 4 8 , 扣 实 .%
城 市居 民收入 比农 村居 民 收入增 幅高 1 . %。城市 居 民可 支 配收 入 为农 民人 均 收 入 的 3倍 多 , 果将 城 24 如
1 1 城 乡二元 结构使 农 民与 市 民社 会 政治 地位 不平等 .
作为城乡二元结构主要特征的传统 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质上是“ 特权” 制度 , 因为这种户籍制度附着与
之配套 的粮 食供 给 、 副食补 贴 、 会保 障 、 社 教育 、 医疗 保 险 、 就业 、 房 等 福利 制 度 , 具 有 了城市 户 E谁 就 住 谁 l 可 以获 得各 种特 权 与利 益 , 这就人 为地 将 城市居 民与农 村 居 民划分 为 两 个 在发 展机 会 和社 会 政 治地 位 方 面极不 平 等 的社 会集 团 。农 民世 代务农 , 而市 民 的子女 永 远 是市 民 , 是 一 种 “ 份 歧 视 ” 违背 了人生 来 这 身 ,
是平等 的最 基本 原则 。 1 2 城 乡二元结 构使 城 乡居 民收 入水 平 不平等 .
由于重城 市 、 重工业 , 轻农 村 、 轻农 业 的二元结 构 的存在 , 得城市 居 民与农 村 居 民在 收 入上 有着 巨大 使
反差 。 以 2 0 0 2年 为例 , 乡居 民 的收入 差距 是 3 1 : ,0 2年 城市居 民 可支 配收 入 为 7 9 城 . 1 12 0 5 3元 , 除物 价 扣
过程中, 依靠农业剩余发展工业是必然的选择 , 而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其特殊原 因使其发展路径呈现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与调控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与调控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与调控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经济差距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这种二元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调控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由于城市相对农村更具吸引力和发展机会,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人口的流出,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而城市中的大量农民工则面临着种种不公平待遇。

这种人口流动不平衡造成了城市和农村之间劳动力市场的矛盾,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大部分资源倾向于集中在城市中,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相对缺乏。

这会导致城乡居民的福利差距增大,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益。

同时,城市过度集聚资源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农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缺乏新型农业经营的动力和创新。

与此同时,缺乏土地流转机制和金融支持,使得农村无法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中。

这种发展不平衡使得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加剧,也给农村农民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国家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和政策。

首先,需要促进城乡居民的均等化权益,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此外,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国家还需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这包括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推动土地流转,加强农村金融支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控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援助力度,投入到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同时,学界和智库也可以提供相关的研究和政策建议,为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控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治理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治理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治理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中国,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和不平等。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城市治理面临的挑战之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体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取得了快速发展,而农村却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城市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都聚集在了城市中心,而农村则缺乏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资源支持。

这种城乡差距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还在城市治理中带来了很多问题。

城市管理者往往更关注城市中心地区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边缘地区和乡村。

另外,由于缺乏对农村地区的了解和理解,城市管理者往往难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来解决农村问题。

这也造成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市治理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城市和农村不是彼此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依赖的。

城市发展需要农村支持,农村发展也需要城市的帮助。

城市管理者需要制定出针对性的政策,将城市和农村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城市治理的发展。

首先,城市管理者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这包括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

通过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够实现突破,减少城乡差距。

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以提供城市的发展所需的支持。

其次,城市管理者应该改变对城市和农村之间关系的看法。

城市和农村不应该被看成两个独立的体系,而是应该看作一个整体。

城市管理者需要通过统筹规划,将城市和农村进行有效地整合。

例如,通过建立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互利共赢。

最后,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强与农村居民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农村居民的需求和诉求,考虑他们的特殊利益和需求,能够帮助城市管理者制定出更加全面和合理的政策。

农村居民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发挥他们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

61.8 57.8 58.8 57.6 57.6 58.1 58.9 58.6 56.3 55.1 53.4 52.6 49.1 47.7 46.2 45.6 47.2 45.5
当代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
国家财政对城乡投入的二元性:财政投资的 “城市倾向”严重。
在下表全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中,表现出的 “城市倾向”的严重性
二元结构下两部门经济
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一般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即传统 部门和现代部门。
由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增长呈现出明显 的反差性,即传统部门增长速度滞缓,现代 部门则快速扩张,结果进一步使两部门之间 的差距在二元结构下越拉越大,最终成为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8406.2
22491.4
3614.2
29854.7
23732.0
4103.2
32917.7
26221.8
4984.1
37213.5
30001.2
6344.1
43499.9
35488.8
7790.9
55566.6
45811.7
10153.8
70477.4
59028.2
13158.3
88773.6
75095.1
讨论五
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一体化进 程
基概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般指以社会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
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 结构。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一般是指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因为户籍或居 住地制度的区别,在劳动收入、消费、教育、 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形成了两个 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
基本概念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不平衡发展对社会与经济带来了许多挑战与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探讨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育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机会更多。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往往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欠缺等问题。

这种教育差距不仅导致农村孩子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也使得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不畅,造成了人才的较大浪费。

同时,城乡教育差距也加大了城市与农村的社会流动性差异,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从而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其次,收入分配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城市职工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一方面,城市职工凭借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收入稳定且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收入往往依赖于耕地种植和农产品销售,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收入较为不稳定。

而且,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职业选择面较窄,人们的收入提升渠道也相对有限。

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不仅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矛盾的增加。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还对社会保障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通常面临着相对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等,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为薄弱。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较低,他们的养老、医疗等基本需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差异化的社会保障政策加深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感,也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首先,教育资源要公平合理地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二元结构的构危害
• (1)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 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 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已经成为影响和 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 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 二元结构还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 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也在不断拉大: 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下降的 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使农村的相 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现实需求。农村需求结构得不 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与供 给有关的产业结构的发展。
教育
• 城乡教育资际上就是要分 析为什么要进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这个问 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如同其他经济资源一样也 是稀缺资源,所以必须对稀缺的教育资源进行选 • 择。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可以从总量和结 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城乡教 育资源总量短缺、结构失衡。
事例:《凤凰琴》
• 曾经感动无数人的影片《凤凰琴》讲了这样 一个故事:一所偏远的学校,因条件差,一 年就走掉8位教师。乡里实在派不来教师, 只好请了一位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代 课。当女大学生接到分配通知,含泪告别纯 朴的山民走下山坡时,几十个孩子齐刷刷地 跪在高高的山坡上!女大学生重新把行李扛 回小学校,一干就是几十年,终于积劳成 疾……然而,时至今日,农村教师的待遇又 有多少改变呢?
• 第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这里讲的结构是指城 镇与农村二元体系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表现 为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模式。重城市、轻农村的城 乡差异具体反应在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异、 城乡升学率差异、城乡辍学率差异、城乡教学仪器设备条 件差异、城乡开课率差异等诸多方面。根据袁振国的研究, 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我国城镇小学的生均经 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 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 城镇是农村的1.93倍。还有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城镇均为农村的1.6— 3.4倍之多。另外结构失衡也表现在初等教育(小学)、 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职中)、高等教育 (大学)三级体系结构下的失衡,具体表现为这三级教育 中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 而基础教育按人口比例来讲大部分在农村,这样也就间接 的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
• (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 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 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 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 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 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 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 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 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可以形成“龙 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 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 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 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 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 就城乡卫生经费的分配来看,200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 4763.97亿元,其中城乡卫生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 77.5%、22.5%;按当年全国城乡人口分别计算,占全国人口 2/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总费用,而只占人口1/3的 城镇居民却拥有3/4以上的卫生总费用,而且,农村卫生费用比 例由1993年的34.9%下降到2000年22.5%,七年下降了十多个 百分点。 就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看,2001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 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9倍,还要享受国家补贴的医疗保障, 而农村居民收入低、增幅缓,又必须自费承担医疗保障,城乡 卫生保健差异可见一斑。 卫生费用方面的差距必然表现为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以 床位为例,在1982~2001年间,城镇医院床位从83.2万张增至 195.9万张,增幅为135.3%,而农村医院床位反而从122.1万张 降至101.7万张,降幅为16.7%。同时,农村医院床位占全国床 位总数比重由60%降到34.2%。相比之下,农村卫生服务缺乏, 城乡居民健康差距比较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要概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 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 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 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 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 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 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 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 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 (2)繁荣农村经济
•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 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 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 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 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 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国果 品、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 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 场的前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 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 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 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 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观 层面,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 体化宏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要件”走向城 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
• 第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总量短缺。可以说教育投资短缺是个全球性问题, 但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使教育投资短缺问题更为 突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个观点:首先,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得到 说明,据杨东平的研究,近些年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一直维持在170亿美元 左右,约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而这1.5%比例的公共教育经费, 却用于培养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即大约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因 此从世界角度来看,我们不可以不说我国是在以极不对称的经费维持着众多 的教育人口。其次,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得到说明, 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1993年制定的《中 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而实际情况是,据杨明研究,1992年 发达国家除日本和西班牙外,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其中 挪威等均在7%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2%,最不发达国家平均为2.8%。 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2.0%。另外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 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的研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例1991年为2.86%,此后持续下降,最低为1995年的2.41%,2002 年回升到3.32%以后,又开始下滑,2004年下滑到2.79%(2004年国内生产总 值调高了2.3万亿元)。教育资源配置总量严重短缺是当前城乡教育发展的一 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现在我们出发点就是在这样的资源配置总量短缺背景 下来考虑城乡教育资源的协调与优化。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危害的途径
•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 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 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 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 盾的根本出路。
社会保障体系
• 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不均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城市沿用计划集体下的劳动用 工办法,硬性规定使用本地工和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区别, 碍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城乡居民的就业制度呈现明显的不 公平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冲破传统城 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向城镇流动,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民 工群体”。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 研报告》,2005年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加上在本地乡 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他们 与城镇常住居民之间获得的就业服务差距仍然很大。城乡 分割的就业制度,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资 待遇低,劳动保障差,子女上学难,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长 期处于无序的流动状态,难以享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就业 培训机会。
卫生
• 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异
中国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差距长期以来就存在。从建国 初至改革初,由于我国农村逐步覆盖了合作医疗制度,形 成了三级医疗保健网,使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距悬殊的局 面得到较大扭转。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为例,1965 年农村只占总数的40%,短短十年后的1975年,这个比重 已提高到60%以上。实际上,是制度保障和财政保障实现 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趋向均衡。但自市场化改革以来, 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差距又被拉大,几乎又恢复到解放初 差距悬殊的格局。 就医疗保障看,1978年,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几乎覆 盖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大部分农村人口,而到了1997年无 论继续坚持还是努力恢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仍处于较 低水平。1998年,全国农村居民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 人口只有12.68%。同时,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同程度地 享受着社会医疗保障。相应地,在农村新生儿死亡率、婴 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都大大高 于城市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