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合集下载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抑菌性的鉴定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抑菌性的鉴定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抑菌性的鉴定裴冬丽;张红岩;韩汝豪;李成伟【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银杏(Ginkgo biloba)健康组织中分离得到25株内生真菌,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5株被鉴定为链孢霉菌属、4株为酵母属、4株为曲霉属,3株为毛霉属、3株为青霉属,2株为根霉属,1株为简梗孢霉属,3株分离菌株不产孢子.测定25株内生真菌对3种受试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共筛选得到11株至少对一种指示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抑菌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显微分析鉴定.【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2116-2119)【关键词】分离;鉴定;银杏(Ginkgo biloba);内生真菌;抑菌性【作者】裴冬丽;张红岩;韩汝豪;李成伟【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河南商丘476000;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河南商丘476000;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南周口 466001;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河南商丘476000;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4.3自第一株内生真菌1898年从黑麦草种子中分离出来以后,植物内生真菌才被广泛地关注。

内生菌最早是指在植物组织内生长的微生物,用来区分那些在植物表面上生长的表生菌。

现内生真菌定义为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在健康植物组织和器官内部中生长的,且不会使其被感染的宿主(至少是暂时)表现出外在病症的一类真菌。

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生物活性强,生长在植物体内的内生真菌可以和相对应的宿主相互协同、共同进化,并且还可以生成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1],它们不仅能促进宿主植物快速生长,而且还可有效地增强宿主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逆能力。

18株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8株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凉血止血、散瘀、消瘀肿
采摘部位 果实、叶、茎
叶、柄、根 叶、茎 叶、茎 叶、根
果实、叶、茎 果实、叶、茎
叶、根 果实、叶、茎
叶 叶、茎

植物样品 日本东北大学药用植物园,分别采 集植物 的 果 实、叶、茎、根 等 部 位,并 做 好 详 细 记 录, 见表 1; Prime STAR TAKARA 公 司; QIAEX II Gel Extraction Kit 德国 Qiangen 公司; 选择性分离培养 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 PDA) 加氯霉素,氯霉素终 浓度为 50 μg / mL。
苯酚 / 氯 仿 / 异 戊 醇 ( 体 积 比 25 ∶ 24 ∶ 1 ) 。 涡 旋, 15000 r / min离心 5 min,上清液转移。加 1 mL 无水 乙 醇 和 40 μL 3 mmol / L NaAc,15000 r / min 离 心 15 min,舍弃上清液。加 200 μL 70% 乙醇,15000 r / min 离心 5 min,舍弃上清液。 1.2.3 目标 DNA 片段的 PCR 扩增 真菌基因组中 编码核糖体的基因 28S rDNA 中 D1 / D2 区域序列长 度适中,适 用 于 真 菌 鉴 定[10]。 以 提 取 的 DNA 为 模 板,利用 rDNA 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PCR 扩增未知 真菌 的 28S rDNA D1 / D2 区 域,引 物 为 NL1 ( 5' - GCATATCAATAAGCGGAGGAAAAG-3') 和 NL4 ( 5' - GGTCCGTGTTTCAAGACGG - 3') 。使 用 Prime STAR 体系,反应液总体积为 15 μL,其组成见表 2。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一、金开瑞菌种鉴定服务简介在细菌/真菌的16/18SrDNA中有多个区段保守性,根据这些保守区可以设计出细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出细菌/真菌的16/18SrDNA片。

因此,16/18SrDNA可以作为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最常用的系统进化标记分子。

该鉴定手段试用于单种鉴定或者少量混杂菌种鉴定。

金开瑞拥有多种配套的通用菌种鉴定引物,实验周期短,可以帮您快速实现菌种鉴定。

服务流程引物设计合成—PCR扩增16/18S rDNA/ITS—PCR产物纯化—测序,序列比对分析客户提供基因组DNA:要求基因组DNA的浓度≥100 ng/μl,总体积≥20 μl,且无明显降解;平板或斜面:经菌种分离后带有单菌落的新鲜平板或斜面。

最终交付测序结果,BLAST比对得到细菌种属名称服务内容及说明服务名称服务周期(工作日)原核生物/16SrDNA5-7真核生物/18SrDNA5-7真菌ITS序列分析5-7二、菌种鉴定方法介绍(1)常规鉴定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

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

BIOLOG是一种微生物菌种快速鉴定系统,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

CICC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

常见病原菌分离方法

常见病原菌分离方法

常用的几种典型的病原菌分离方法1.斑点病原菌的分离从病斑部分切取每边3~5 mm的小块组织,在70%酒精中浸数秒钟后,移入0.1%的升汞水溶液中处理3~5 min,以灭菌水冲洗3次,移置培养皿的培养基中,然后培养。

2.维管束组织内病原菌的分离从根茎维管束组织分离病菌,可先将寄主病部表面用70%酒精擦拭消毒,将表皮组织用灭菌的解剖刀削去,然后切取其中小块变色的维管束组织,用升汞或漂白粉液消毒后。

,用灭菌水冲洗几次,移置培养基面上。

3.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根腐或基腐病的分离,由材料的大小决定。

材料小的可仿照斑点病的分离法,材料大的则可以用维管束组织内病原的分离法。

4.肉质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多肉的根、茎及果实等,可以采用维管束组织内病菌分离法除去表面组织,切取小块病组织分离。

如有杂菌感染可采用“直接接种”法,待出现症状后,用此法再行分离。

5.种子内病原菌分离将整个种子或者种子的一部分进行表面消毒(升汞或漂白粉),用灭菌水洗涤后,移置培养基上。

6.孢子分离法能产生大量孢子的病菌如青霉素、链格孢等,则可配制成孢子悬浮液以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之。

7、土壤带菌分离法为了研究一些真菌在土壤中存活和分布的情形,从有病的土壤中分离它们是必要的。

分离方法是将土壤取出少许,配制成悬浮液,然后用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

附录2 真菌单孢子分离技术一、目的要求了解单孢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简便实用的单孢分离方法。

二、基本原理单孢分离的方法很多,如振落法、稀释法和直接挑取法。

振落法和稀释法的共同点都是采用某种方法,使真菌孢子较稀疏地分散在水琼脂平板上,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寻找在水琼脂平板表面的单个孢子,一旦找到理想的单个孢子,就通过无菌操作将其(连同一部分培养基)移植到PDA斜面培养基上,置适温下培养,形成的菌落即为单孢系菌株。

直接挑取法是在实体解剖镜下直接挑取单个孢子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

三、材料、用具与仪器1.材料(依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选择,下列材料供参考)(1) 稻瘟病叶、病节、病穗颈(Pyricolaria oryzae)。

陇南油橄榄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陇南油橄榄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实 都 能 分 离 到 。叶 部 是病 原 真 菌存 在 的 最 主要 部 位 。 关 键 词 :油 橄 榄 ;病 原 真 菌 ;种 类 ;鉴 定 ;陇 南
中 图分 类 号 :Q 9 4 9 . 3 2 文章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7 4 0 6( 2 0 1 6 )0 9 —0 0 3 9 —0 5
分 离 鉴定 ,经 鉴 定 陇南 油 橄 榄 病 害 的 主 要 病 原 真 菌 为 :煤 炱 属 ( C a p n o d i u m Mo n t ) 、炭疽 菌属 ( C o l l e t o t r i 。 c h u m C d a . ) 、 环梗 孢 属 ( S p i l l o c a e a F r . ) 。煤 炱属 、炭 疽 菌 属 、环 梗 孢 属 分 布 范 围广 ,在 油橄 榄 的 叶 片 、果
油橄榄 ( O l e a e u r o p a e a )是地 中海地 区传统而重要的木本 油料树 种之一 ,已有 4 O多个 国家引 种 栽 植 油 橄榄 』 。陇南 从 1 9 7 6年 开 始 引 种 油 用 油 橄 榄 ,上 世 纪 9 0年 代 后 期 进 入 发 展 高 峰 期 , 目

3 9・
楚 雄 师范学 院学 报 2 0 1 6年 第 9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0l 6 年 第 9 期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 1调 查 取 样 地 点 调 查取 样 点 见表 1 .采 集 样 本 来 源 于 卜 r 肃 省 陇 南 市武 都 县 和 文 县 的 十 个 油 橄 榄 栽 植 区 ,具 有
剪取油橄榄叶片 、果实 、枝病健交界处 ,随 即选取 9 个病斑块 ,大小为 0 . 3 c m× 0 . 5 a m用 自 来水 冲洗干净 ,再用吸水纸吸干组织表 面水分 ,用无 菌水润洗 2— 3次后 ,用 7 5% 乙醇 处理 l 5 s ,无 菌水 冲洗 1次 ,重 复 三 次 ,用 无 菌 滤 纸 吸干 水 分 后 置 于 P D A平 板 上 ( 培养皿直 径 9 c m) ,每 皿3 小片 , 3个重复 ,2 5 ℃恒温暗培养 。3 d 后进 行菌株分 离 、纯化 、鉴定 、科 赫法则验证 和经 过 多次 转 接 获 得 纯 培 养 物 ,P D A斜 面 4 ℃ 冰 箱保 存 备 用 。为 抑 制 细 菌 生 长 ,配制 P D A 时 在 灭 菌 前 每 升培养基 中加人 2 m L氯霉素 j 。

桉树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桉树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桉树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王思佳;赖文珍;谢贤安;陈辉;唐明;胡文涛【摘要】南方土壤缺磷现象较为严重,菌根真菌等共生真菌对植物吸收磷等养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采集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和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3种华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根系,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真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核糖体18S rDNA基因ITS 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经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确定桉树根系共生真菌,为桉树共生真菌理论研究和资源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3种桉树根系中,窿缘桉具有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结构,尾叶桉和尾巨桉同时具有AM结构、ECM结构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fungi,DSE)结构.(2)3种桉树根系中分离鉴定出6种真菌:三色小皮伞菌(Marasmius tricolor)、黑柄裸脚伞(Gymnopus melano-pus)、茎点霉属(Phoma sp.)、镰刀霉属(Fusarium sp.)、二型伞霉(Umbelopsis dimorpha)和芒弗里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olia).(3)6种真菌回接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组培苗,三色小皮伞菌和黑柄裸脚伞形成ECM结构,为ECM真菌;茎点霉属、镰刀霉属、二型伞霉和芒弗里亚拟盘多毛孢形成DSE典型的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结构,推测为DSE;其中2种ECM真菌为桉树中首次报道.【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8(038)008【总页数】9页(P1553-1561)【关键词】桉树;外生菌根真菌;共生真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作者】王思佳;赖文珍;谢贤安;陈辉;唐明;胡文涛【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31;Q948.122.3桉树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植物的统称,属常绿高大乔木,具有生长速度快、树干通直、适应性强等特点,是中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1]。

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真菌是生物学上一个重要的类群,它主要生长在分解有机物的环境中,其中包括木材、土壤、植物残骸和动物尸体等。

许多真菌会产生生物活性化合物,其中一些已经被开发成为药物或其他工业用途。

因此,真菌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但是,要想从真菌中分离并鉴定出有用的化合物,需要先掌握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一、真菌化学的分离技术真菌化学的分离技术包括文化分离、液液分离、层析分离、萃取等方法。

首先是文化分离。

文化分离是将真菌分离出来,通常通过在特定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同时压抑环境中的其他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培养基的选择和调配,培养条件的调整以及真菌的清洗和纯化等方面,都需要极为严格的控制,以避免混离。

液液分离是依据不同化学性质的物质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重复的提取和分离技术,从真菌的发酵液中,逐步分离出化合物。

层析分离又可以分为多种方法,常见的有薄层色谱法、柱层析法、高效液相层析法等。

例如,柱层析法可以根据不同化合物的分子大小、极性和亲水性等,利用柱填充材料的选择,通过逐步的分离和纯化,得到单一的化合物。

萃取是根据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分配系数,通过分液漏斗等分离技术,从真菌的发酵液或制剂中提取化合物。

不同的提取条件和提取剂可以使化合物的选择性不同,这是一种高效的真菌化学分离技术。

二、真菌化学的鉴定技术通过好的分离技术,得到了真菌中的化合物,但是如何鉴定这些化合物,就需要用到真菌化学的鉴定技术了。

真菌化学的鉴定技术包括波谱学方法、毒性测定、细胞活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波谱学方法是利用光谱测量设备,如质谱仪、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等,对真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鉴定。

毒性测定是对真菌化合物对细胞生存功能的影响进行测定,并由此推算出它们对人体的影响。

细胞活性测定是向真菌化合物中引入人类细胞,来检测它们对这些细胞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真菌中的基因序列,从而推断出真菌的种类、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

几种罹病植物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几种罹病植物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镰 刀 菌 在 农 业 生 防 和 工 业 方 面又 有 有益 的一 面 。因此镰 刀 菌在工 、 、 农
物 萎蔫病植株 , 共分 离到 1 株镰 孢 2
霉 菌株 ,经形 态学鉴 定分别 为尖孢
镰 刀 菌 ( xsou ) 半裸 镰 刀 菌 F o y rm 、 p ( mi cu B e. 异 孢镰 刀 茵 ( F s t tm rk) e e 、 F
[11 ] 1 -4

地 区 的 5种 疑 似 镰 刀 菌 罹 病 植 株
( 1。 表 )
表 1 供 试 菌 株 及 来源
编号 采集时间 采集地点 寄 主及分离部位
1 20 . 0 97 山 西 寿 阳 甘蓝 ( 茎部 ) 根


20 . 0 97
20 . 0 97
2 g 琼 脂 1 ~ 0g蒸 馏 水 1 0 , 0, 82 , 0mL 0
宽度 、小 型 分 生孢 子 的有 无 与 着 生 方式 等 ,均 是 镰 刀 菌 的 重要 分 类 标 准 。但 由 于镰 刀 菌 在 自然 界 中 分 布
基 金 项 目 山 西 农 业 大 学科 技 创 新 基 金 ( 15 6 42 5 ) 作者简 介 韩 丽 珍 ( 9 6 , , 南 1 8 一) 女 河
h t o ou 、 湿 镰 刀 菌 f d m) ee s rm)潮 rp Fuu
与鉴定 , 这对了解 山西省作物萎蔫病
病 原 真 菌 种 类 和 丰 富 山 西 省 的 真 菌
种 类 资 源有着 重 要 意义 。
和 尖孢 镰 茵 芬 芳 变 种 ( x sou F oyp rm
vr a) 。
中 图分 类 号
文 献标 志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病原真菌的一般特性真菌(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

它们的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和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几丁质的微纤维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对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一)形态结构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的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真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

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

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的菌丝交织组成菌丝体。

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的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

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

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者称为生殖菌丝体。

菌丝中各个细胞间有明显分隔者,称为有隔菌丝。

主要见于病原性真菌。

很多非病原真菌的菌丝无明显分隔,称为无隔菌丝。

有些菌丝可呈各种特殊形式,如球拍状、破梳状、螺旋状、结节状、关节状、鹿角状、假菌丝。

2.孢子生成孢子是真菌扩大繁殖的一种方式。

真菌孢子的抵抗力、形态及作用等均与细菌芽胞不同,分为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两大类。

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的孢子叫无性孢子,这一繁殖过程称为无性繁殖。

常见的无性孢子有5 种:关节孢子、厚壁孢子、孢子囊孢子、芽孢和分生孢子。

病原真菌属于不完全菌纲,很少产生有性孢子,大多数是无性孢子。

(1)厚壁孢子:当真菌在不利环境中,由菌丝内胞浆缩浓和胞壁增厚而成,呈圆形。

当环境好转时可生成芽管成长为菌丝。

(2)关节孢子:菌丝断裂形成长方形两端略钝圆的孢子叫关节孢子。

如白地霉和粗球孢子菌。

(3)孢子囊孢子:为鞭毛菌和接合菌的无性生殖形式。

孢子囊中所含的孢子来源于分枝菌丝或胞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囊内原生质浓缩集聚,割裂而成,一般数目较多,孢子囊形态多样,因种而异。

(4)芽生孢子:由菌细胞出芽生成,见于念珠菌及隐球菌,前者(类酵母菌)出芽后孢子伸长呈丝状,但不见与母细胞分离,称为假菌丝,在假菌丝上的收缩点也可出芽成芽生孢子。

(5)分生孢子:是子囊菌和半知菌的无性孢子,也是半知菌分类的主要依据,单细胞的分生孢子称小分生孢子,有蒂或无蒂,侧生或游离,分散或成群,圆形、梨形、卵圆形或其它形状,表面粗糙或光滑,或有或无各种纹饰。

多细胞的分生孢子称大分生孢子,有纺锤形、棒形、球棍形、镰刀形及其它形状,两端尖或圆或一端圆,厚壁或薄壁,壁光滑或粗糙,有色或无色,分隔有多有少。

(二)培养特性及繁殖方式1.培养特性大多数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只需要水、盐,简单的氮源及碳水化合物就可生长,一般常用沙堡氏琼脂基(主要成分葡萄糖4%、蛋白胨1%、琼脂2%)培养都能生长。

但需要弱酸性(pH 4~6)、较低孵育温度(22~28℃),充分温度和氧气供应才能生长良好。

侵害内脏的某些真菌在37℃含血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真菌生长都比较缓慢,大多需孵育数天后才成明显菌落,菌落有下列三种类型:(1)酵母型菌落:外观湿润稠软致密,类似一般细菌菌落,镜检只见有圆形或椭圆形生芽细胞(例如隐球菌的菌落)。

(2)类酵母型菌落:外观性状似酵母型菌落,镜检除见有出芽的细胞外,尚可见到假菌丝(例如念珠菌的菌落)。

(3)丝状型菌落:由多数分枝的菌丝体向上生长组成疏松的绒球状,表面有很多孢子,显示各种色泽,菌落可呈棉絮状绒球状粉末状或石膏样,其正面和背面可显示各种不同色素,常作为鉴定菌种的参考。

镜检可见有纵横交织的菌丝及各种孢子(例如各种癣菌的菌落)。

2.繁殖方式有多样性,包括出芽增殖,菌丝增长,菌丝分枝和断裂,产生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进行繁殖,因此它繁殖力很强,但生长速度较慢。

(三)变异性和抵抗力真菌很容易发生变异,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移种或孵育过久,就可出现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以及各种生理性状(包括毒力)的改变,用不同的培养基和温度培养真菌,其性状也有改变,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耐受性却较强。

但对热的抵抗力却不强。

60℃以上1小时即可杀死孢子及其菌丝,在1%~3%石炭酸、2.5%碘酊、0.1%升汞及10%甲醛中可被灭活。

用甲醛气体熏蒸被真菌污染的衣物用具,可杀灭真菌菌丝及其孢子。

但真菌对一般抗菌素及磺胺药均不敏感。

只对二性霉素、酮康唑、制霉菌素等非常敏感,治疗真菌感染常用此药。

(四)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还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根据其侵害部位,主要分为下列两类:(1)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癣菌引起,大多为外源感染,常易侵害皮肤、指(趾)甲及须发等含角质的组织,引起癣症。

(2)深部真菌病:可由各种真菌引起,包括类酵母菌、二相真菌及丝状菌。

侵害粘膜、皮下组织、内脏及脑膜等处,有时扩散全身,主要是内源性感染,也可由外源传染;前者是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如患重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素或放射治疗,患恶性病,严重烧伤等时,造成体内菌群失调,以致常居在体内的某些真菌(如白念珠菌),甚至平时不致病的环境中的真菌(如曲霉、毛霉)等也会乘机侵害,一些传染性较强的内脏真菌病是内外源感染。

2.免疫性浅部真菌病一般在血中不产生特异性抗体,病后无免疫保护力,只是儿童头癣等青春期后头皮皮脂增多时可以自愈,以后不再感染,其他部位癣症治愈后仍可再感染。

深部真菌病虽可产生抗体,但无明显免疫保护作用。

临床常见的病原性真菌一、浅部真菌(—)皮肤癣菌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及指甲和趾甲)。

不侵害深部组织,或内脏,皆属外源性传染,由接触患癣病人、动物(狗、猫、鼠、牛、马等)或染菌物体而感染。

1.毛癣菌属*红色毛癣菌(1)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枝分隔的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

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2)培养特征: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25℃,生长比较快,菌落形态有多种表现,镜检也不完全一样,常见有下列四种:I 型:羊毛状:白色羊毛状菌丝充满斜面,典型的卷成筒状,边缘贴牢管壁,呈鲜红色,背面开始在中心有一红色小点,以后形成深红色环,最后成片为葡萄酒色,色素边缘划界非常明显。

少数I 型菌株表现无红色色素,正面白色,背面呈淡黄色类似石膏I 型,亦有正面白色而背面呈灰黑色。

II型:绒毛状:粉红色绒毛状菌丝生长,占斜面3/5,菌丝稀疏,透过菌丝可见粉红色的基底,背面颜色同I型相同。

III型:粉未状:菌落表面稍有凸起,呈粉末状,粉红色,约占斜面的1/2~2/3,背面同I型。

IV 型:沟纹状:菌落生长相对较慢,比以上三种类型为小,占斜面的1/3~1/2,菌落中央凸起,从中央向四周有排列比较整齐的放射状沟纹,边缘整齐,表面菌丝甚少。

开始微带黄色,以后变粉红,背面同I型。

(3)菌种鉴定:①菌落特征及色素;②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③玉米粉吐温琼脂上产生红色色素;④毛发穿孔试验阴性;⑤尿素酶试验阴性。

*须癣毛癣菌(1)直接镜检:皮屑内见分枝分隔的菌丝,甲屑内为关节状菌丝。

毛发感染为发外型,发内有时有菌丝。

(2)培养特性:在沙氏上生长较快,菌落形态可分为两大类:毛型和粉型;下列I、II 型为毛型,III、IV、V 型属粉型。

自炎症明显的皮损中所分离出的菌株多属粉型。

毛型菌落外观均似红毛,应注意鉴别。

具体分型①羊毛状(I 型),又称趾间毛癣菌,菌落生长快,白色羊毛状。

气生菌丝较多且长,排列紧密,充满斜面,好象红毛,正面雪白,背面淡黄色。

镜检见较细分枝,分隔的菌丝,胞浆浓。

有少量球形或长形小分生孢子,无螺旋菌丝和大分生孢子。

间或可见球拍菌丝及结节菌丝。

②绒毛型(II型),生长快,菌落雪白。

表面有紧密的细短气生菌丝,中央可有乳头状突起,边缘如刀切,背面棕黄色或棕红色。

镜检见较细的分枝、分隔的菌丝,小分生孢子多,有时成葡萄串状,无螺旋菌丝或大分生孢子;③乳皮状(III型),开始为乳白色菌丝,不久一部分菌落变为粉末样,色微黄,光滑,似牛乳表面的一层薄膜,可一块块地挑取,中央有少许褶叠,边缘不整齐,背面淡黄或棕黄色。

镜检见粗细不一,分枝分隔的菌丝和大量螺旋菌丝,间或可见破梳状菌丝,结节菌丝及球拍菌丝,大分生孢子少,棒状,两端圆,与分生孢子梗的连接处较窄,薄壁光滑,小分生孢子多,球形或长形,有时成葡萄串状排列。

④粉末状(IV型),菌落粉末状,表面平坦、光滑。

间或有少数白色气生菌丝,中央有乳头状凸起,边缘锯齿状。

菌落生长快,充满斜面,色黄或奶油色,外观像石小、背面棕黄或棕红色。

⑤颗粒状(V 型):生长快,菌落粉样,表面不平,呈颗粒状。

有不规则的褶叠或沟纹,边缘不整齐。

下面色黄带红或棕黄。

背面棕红色。

IV、V 镜检均见大量棒状大分生孢子及无数圆形的小分生孢子,少数长型。

游离或葡萄状成串,有螺旋菌丝和球拍菌丝。

(3)菌种鉴定:①菌落形态;②菌丝较细,是皮肤癣菌中最细的一种;③ 螺旋菌丝多见;④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和球形小分生孢子;⑤尿素酶阳性;⑥毛发穿孔阳性。

(1)直接镜检:皮屑、甲屑内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或成串的孢子,病发取黑点部位的断发,毛发损害为发内型大孢子,呈关节型排列,充满整个发内,故毛发出皮即断。

(2)培养特性:在沙氏琼脂培养基室温培养菌落生长慢,开始为圆形、白色、潮湿发亮的菌落,类似酵母;以后中央褶叠或突起,产生紫色色素,并逐渐扩大,或中央紫色,边缘淡红色,最外围有一圈白色的环。

培养基颜色不变,边缘无放射状菌丝,整齐如刀切,下沉不明显,背面无色至深紫色,少数菌株无颜色,呈无色紫色毛癣菌,镜检见粗细不一的菌丝,分隔较密,胞浆淡,有很多不规则的突起和肿胀,但无鹿角菌丝。

厚壁孢子多,多为间生,偶见小分生孢子2~ 5 个大生分生孢子。

( 3 )菌种鉴定:①菌落形态,紫色色素;② VitB 能促进菌落生长,形成大分生孢子;③发内型感染。

2.小孢子菌属*羊毛状小孢子菌(1)直接镜检:皮屑内见分枝、分隔的菌丝,病发为发外型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