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戴望舒诗歌

合集下载

赏析戴望舒的诗歌

赏析戴望舒的诗歌

赏析戴望舒的诗歌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小编在此整理了赏析戴望舒的诗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赏析戴望舒的诗歌11《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寻梦者》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赏析戴望舒的诗歌21《夕阳下》晚云在暮天上撒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的寂寞的幽灵。

远山啼哭得紫了,哀悼着白日的长终;落叶却飞舞欢迎幽夜的衣角,那一片清风。

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在老树枝头把蝙蝠迷上,它们缠绵琐细的私语在晚烟中低低地回荡。

幽夜偷偷地从天末归来,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

关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关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关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摘要:
1.戴望舒诗歌的意象特点
2.戴望舒诗歌的情感表达
3.戴望舒诗歌的独特魅力
正文: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戴望舒诗歌的意象与诗情进行解读,以揭示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首先,戴望舒诗歌的意象特点显著。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雨、夜、梦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更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

如《雨巷》中的“雨”,象征着生活的无奈与沉重;《夜行》中的“夜”,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孤独;《梦》中的“梦”,则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戴望舒诗歌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热烈。

他的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既有对生活的无奈与沉重,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他的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如《寻梦者》中对个体命运的探寻,《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戴望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他深邃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他的诗歌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也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生活、理解自我、理解社会的独特视角。

总的来说,戴望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他深邃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他的诗歌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生活、理解自我、理解社会的独特视角。

浅析戴望舒诗歌

浅析戴望舒诗歌

浅析戴望舒诗歌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浅析戴望舒的诗歌情调【摘要】淡淡的忧伤——似乎总是以一种无形的角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演绎着。

戴望舒诗歌的忧郁之情,有五四以后知识分子觉醒后的忧郁;有个人不幸遭遇的烦恼;有大革命失败之后直面人生的惨淡。

戴望舒的诗歌整体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哀愁情调,充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息。

透过他诗歌中的忧郁情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字面上的哀愁,更是一份对诗人内心的解读。

【关键字】当时社会,人生经历,忧郁,象征,颓废气息,光明一人生经历之于忧郁情怀正如记忆忠实于诗人一样,戴望舒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的诗歌就是他心灵的自白。

而诗人的心灵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息息相关,无法割裂。

因此,要探析戴望舒的艺术世界,探析他忧郁情怀的源头,还必须得把握他的人生经历。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

在戴望舒的前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学习深造的阶段,然在后期的工作中,屡次被捕,并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拷打,当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他却在建国后的第二年病逝了。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投影到他的创作上。

诗人曾一度为游离于斗争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而鸣唱,故此时的创作多以爱情为契机,多愁善感。

为逃避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诗人曾一度隐居乡下,但尘世的烦恼又使他难以解脱,追求美好而不可得,逃避现实又使诗人走向了更深的抑郁伤感,所以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种种类似深秋晚暮、残叶凋零的意象,无聊寂寞、伤感苦闷的情调充斥在其中。

此外,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西化思潮的影响。

书店的倒闭被封、爱情的破灭失望、事业的波折受挫,一件件残酷的事情如一发发炮弹轰击着诗人原本脆弱的心,使他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忧虑痛苦中。

而此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兴起,其中的迷离情绪,悲愁感觉,进一步强化了戴望舒的忧愁。

戴望舒诗歌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吟诵,不仅仅由其自身的悲剧性的生活与心理所铸成,更与当时时代的挤压是无法孤立开来的。

关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关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关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戴望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诗情而著称。

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以下是对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1.意象运用:戴望舒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自然意象,如月光、星空、花朵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出美的氛围,也传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悟。

例如,在《雨巷》中,他运用了“丁香”这一意象,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痛苦的期待。

2.诗情表现:戴望舒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痛苦的思考。

他的作品既包含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又体现了深刻的哲理。

例如,《寻梦园》中,他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遗憾与无奈,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惜。

3.语言特色:戴望舒的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性。

他的词语选用精准,句子结构多变,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夜行者》中,他运用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描绘了夜行者在黑暗中的孤独与迷茫。

4.主题思想:戴望舒的诗歌主题多样,包括爱情、人生、死亡等。

他的作品既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

例如,《可纪念的星光》中,他表达了对逝去
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惜,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珍贵。

总之,戴望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诗情诠释了人生的美好与痛苦、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浓郁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感受。

偶成戴望舒诗歌鉴赏

偶成戴望舒诗歌鉴赏

偶成戴望舒诗歌鉴赏
戴望舒的诗歌《偶成》是一首充满感性和思考的作品,通过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以描绘诗人在街头漫步时的所见所感为开头,通过对街头景物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生命的关注。

接着,诗人以“它们在我的眼里,像我在它们的眼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和相互依存。

在第二节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生命比作一张白纸,将时间比作一支铅笔,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诗人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同时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人通过对落叶的描绘,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但也表现了生命的美丽和永恒。

最后一节中,诗人以“我将自己投在路上,因为我的路还在前面”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人虽然感到生命的短暂和不确定,但仍然坚定地向前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偶成》是一首充满感性和思考的诗歌,通过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戴望舒的诗赏析

戴望舒的诗赏析

戴望舒的诗赏析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戴望舒的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戴望舒的诗赏析戴望舒以《雨巷》的问世而闻名于中国诗坛,他早期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较深,他对法国象征派独特的音节有很大兴味,《雨巷》被叶圣陶誉为开辟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这首诗表现了象征主义轻蔑格律而追求旋律的美学特色,它以浮动朦胧的音乐暗示诗人迷茫的心境。

可是《雨巷》刚写成不久,戴望舒又开始对新诗的音乐成分勇敢地反叛了。

这种反叛主要是对新月派所倡导的诗歌格律的挑战。

戴望舒针对新月派的三美要求,指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

他主张以情绪的消涨为内在韵律的无韵诗的写法。

戴望舒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从实践上找到了代替格律的诗形,及时地写出了《我的记忆》那样以散文美为特点的.自由体诗歌,找到了适合自己脚的鞋子。

有研究者认为由于戴望舒所起的作用,中国新诗从白话入诗的白话诗时代进到了散文入诗的现代诗时代。

在诗歌创作方面,戴望舒经由早年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

他的诗作内容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如《我的素描》: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也有抑愤之音,如《忧郁》、《古神祠前》。

他的诗中所表现的抒情形象可分为两类:苦闷的孤独者;飘忽愁怨的少女。

代表作有《我底记忆》、《断指》、《寻梦者》、《乐园鸟》等。

这些诗作显示出戴望舒的个人特点:脱尽格律体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介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艺术传达方式;现代自然口语的运用。

比如在诗《我的记忆》中,就选取了大量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烟卷、笔杆、酒瓶等等,从而形成亲切感;全诗的语调也是平静的,不动声色,确实是一种有节制的潇洒。

现代诗《雨巷》赏析

现代诗《雨巷》赏析

现代诗《雨巷》赏析现代诗《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动乱的1927年的夏天。

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赏析及拓展阅读,欢迎大家阅读!现代诗《雨巷》赏析篇1一、音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

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

烦忧戴望舒诗歌赏析

烦忧戴望舒诗歌赏析

烦忧戴望舒诗歌赏析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烦忧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对人生、对情感的烦忧。

本文将从戴望舒诗歌中的烦忧主题入手,对其诗歌进行赏析和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戴望舒的诗《烦忧》:烦忧。

戴望舒。

烦忧是一种病。

比忧郁更难治。

它如一只老鼠。

在我心里来回啃噬。

我曾用尽全力。

想把它赶走。

但它却越来越大。

越来越狡猾。

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

也不知道它要去哪里。

我只知道它一直在。

一直在。

这首诗以“烦忧”为题,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烦忧之情。

诗中的“烦忧”被比喻为一种病,比忧郁更难治,这种病如同一只老鼠,在诗人的心里来回啃噬。

这种病态的烦忧,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他曾用尽全力,想把它赶走,但却无济于事,烦忧却越来越大,越来越狡猾。

诗中的“烦忧”被赋予了生命的特质,它似乎有着自己的意志和力量,而诗人却无法摆脱它的纠缠。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给人以深刻的共鸣和触动。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首戴望舒的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戴望舒。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在你身旁。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我明明看到你。

却不能告诉你我爱你。

而你却始终不知道。

这首诗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烦忧之情。

诗中的“最遥远的距离”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站在对方面前却不被对方所知的距离,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距离,是明明看到对方却不能告诉对方自己爱对方的距离。

这种烦忧之情,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无奈,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残酷和无情,这种烦忧之情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
——浅析戴望舒的诗歌情调
【摘要】淡淡的忧伤——似乎总是以一种无形的角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演绎着。

戴望舒诗歌的忧郁之情,有五四以后知识分子觉醒后的忧郁;有个人不幸遭遇的烦恼;有大革命失败之后直面人生的惨淡。

戴望舒的诗歌整体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哀愁情调,充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息。

透过他诗歌中的忧郁情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字面上的哀愁,更是一份对诗人内心的解读。

【关键字】当时社会,人生经历,忧郁,象征,颓废气息,光明
一人生经历之于忧郁情怀
正如记忆忠实于诗人一样,戴望舒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的诗歌就是他心灵的自白。

而诗人的心灵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息息相关,无法割裂。

因此,要探析戴望舒的艺术世界,探析他忧郁情怀的源头,还必须得把握他的人生经历。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

在戴望舒的前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学习深造的阶段,然在后期的工作中,屡次被捕,并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拷打,当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他却在建国后的第二年病逝了。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投影到他的创作上。

诗人曾一度为游离于斗争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而鸣唱,故此时的创作多以爱情为契机,多愁善感。

为逃避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诗人曾一度隐居乡下,但尘世的烦恼又使他难以解脱,追求美好而不可得,逃避现实又使诗人走向了更深的抑郁伤感,所以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种种类似深秋晚暮、残叶凋零的意象,无聊寂寞、伤感苦闷的情调充斥在其中。

此外,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西化思潮的影响。

书店的倒闭被封、爱情的破灭失望、事业的波折受挫,一件件残酷的事情如一发发炮弹轰击着诗人原本脆弱的心,使他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忧虑痛苦中。

而此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兴起,其中的迷离情绪,悲愁感觉,进一步强化了戴望舒的忧愁。

戴望舒诗歌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吟诵,不仅仅由其自身的悲剧性的生活与心理所铸成,更与当时时代的挤压是无法孤立开来的。

时代的风暴往往波及人的思想,在那个遍地忧患的时代,正直善良的诗人难免不染上悲凉之气。

作为曾参加过革命的诗人,戴望舒厌恶现实的黑暗,渴望光芒的到来,但又看不到人民的力
量,所以只能在文字中寻找一种心灵的释放。

二象征中的忧郁
游子、寒风、落月、黄昏、残花、雨巷、蝴蝶、梦、泪、灯、烟、秋、夜、水等在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在戴望舒的诗歌中频繁出现,这些意象在戴诗中往往以象征性的手法加以组合,这就使得诗歌透出一种朦胧美。

而这种捕捉不到的、似有似无的意境,也进一步强化了诗歌中的忧郁气息。

《雨巷》就是以古诗意象抒其忧郁之情的典范。

那孤独的“我”、梦般的“姑娘”、寂寥的“雨巷”,都凄清迷茫有着浓烈的象征意味。

“雨巷”的泥泞阴暗,没有阳光与温暖,狭窄破败,正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的写照,姣洁妩媚又带苦涩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希望、理想与一切美好事物中的假托。

而丁香在此处所代表的希望与美好,似乎永远只是一个未知数。

正如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所说的一样:“丁香空结雨中愁”。

①以丁香结象征诗人的愁心,在《雨巷》中成为诗人苦闷惆怅情思的抒发点。

它的意境、情调也都浸渍着明显的贵族是大夫的感伤气息,诗中映出的物象氛围是寂寥的雨巷、绵绵的细雨、颓废的篱墙,它们都有凄冷清幽的品性;环境中出现的人也忧愁彷徨,默默彳亍冷惆怅,凄婉迷茫。

物镜与心境相互渗透融合,清冷的图像后面潜伏着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再试看他的《印象》中的一节:
是飘落到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落到古井的暗水里
铃声、渔船、珍珠,都是极其可爱的事物,但其去处却是深谷、烟水、古井,可望而不可得。

这简单的几个意象,却勾勒出一幅迷蒙幽暗的意境,这也象征着爱情无望在诗人心头所引起的迷茫惆怅的心绪。

三忧郁中的颓废气息
憧憬天国的世外桃源,几乎是所有文人的普遍特点。

这个置身于白色恐怖
中的抒情主体,对理想追求而不可得,对现实有所不满而无可奈何。

由于直面惨淡人生,逐渐退缩到时代的潮流之外,独自咀嚼着一己的哀愁。

这种种对现实生活的迷惘、感伤、忧郁情调都凝结在诗人的创作中,而这种充满自怨自艾无病呻吟的声音,使得他的诗歌染上了一种浓重的颓废色彩。

且看戴望舒的《独自的时候》
房里曾充满过清朗的笑声,
正如花园里充满过蔷薇;
人在积满着的梦的灰尘中抽烟,
沉想着消失了的音乐。

······
为自己悲哀和为别人悲哀是一样的事,
虽然自己的梦是和别人的不同的,
但是我知道今天我是流过眼泪,
而从外边,寂寞是悄悄的进来。

在积满灰尘的梦中抽烟、为自己悲哀、感受寂寞的临近,这种种画面使得一种颓丧、凄冷、令人伤感的气息在诗中弥漫开来。

病态的诗画青春,可以说是对戴望舒诗中的忧郁情怀的剖析。

“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了的书页/寂寞/合上了的书页/寂寞”(戴望舒《蝴蝶》),把描写对象心灵化,小小蝴蝶承载的是人生的苦寂之感,染上一层暗淡的色彩。

可见,颓废消沉情调几乎遍满了戴望舒的吟唱,几乎他的每首诗都仿佛秋蝉败叶、忧郁颓唐,蒙上了一种“欲语泪先流”的阴影,甚至还流露出一定程度上无奈的避世观。

也正是它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凝滞沉重感,带给人一种情思上的忧郁的共鸣。

四忧郁中的光明
当然,对于戴望舒的诗歌,我们并不能够因为其中的忧郁情怀而将其完全认定为消极避世的思想。

在戴望舒后期的创作中,有不少诗不仅仅局限于对个人的自家哀怨,而是在忧愁中转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在这种忧郁中透露的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试看他的《寂寞》:“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高高的野草/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不可否认,他的这首诗中,乃至是《我思想》、《灯》、《过旧居》这些寂寞苦痛的篇章,含有淡淡地伤感,但它的创作基调则只是“为灾难树里程碑”,②它所反映的是民族与自己宝贵的爱国情怀。

国恨家仇、个人磨难与抗战激情的遇合,使戴望舒的诗风一改以往的柔弱咏叹,而是继承了感时忧世的精神传统,发出了爱国主义的呐喊。

于是,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从他的那种忧郁中,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命运转变的欣喜,更有对民族命运的精神支持。

五总结
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永远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的。

而对于戴望舒诗歌的解读,因角度不同而观点各异,它永远值得我们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书目:
①②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第296页、第28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