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在我们对川崎病、临床路径的定义以及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
在我们详细讨论了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应用、其优势、具体内容、实施步骤以及实际效果。
在结论中对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临床路径在其他小儿疾病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川崎病、小儿、临床路径、整体护理、应用效果、优势、具体内容、实施步骤、实际效果、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川崎病概述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全身血管炎症性疾病,首次由日本小儿科医生川崎清在1967年首次报道。
该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以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幼儿和婴儿患病较多。
目前川崎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
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极易导致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心肌炎、甚至心脏衰竭。
因此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川崎病,主要治疗方法是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抗血小板药物。
川崎病病情波动性大,临床表现复杂,治疗过程中常伴有并发症。
采用临床路径来指导川崎病的护理和治疗,有助于规范化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临床路径的定义临床路径是指根据临床实践和医学证据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化治疗流程和指导原则,旨在通过明确治疗目标、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实现患者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小儿川崎病的整体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应用尤为重要。
通过制定详细的临床路径,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明确治疗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从而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川崎病临床路径表单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完成病历书写
□ 完善实验室检查
□ 患者家属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 上级医师查房
□ 整理送检项目报告,有异常者应当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应处理
□ 初步确立诊断,予以相应治疗
□ 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
□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
□ 完成出院小结
□出院宣教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川崎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者姓名:____性别:____年龄:____门诊号:____住院号:________
住院日期:____年___月___日出院日期:____年___月____日标准住院日:10~14
时间
住院第1-8天
住院第9–14天
(出院日)
主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长期医嘱:
□川崎病护理常规
□饮食
□一级护理
□阿司匹林
□必要时营养心肌治疗(按需)
□肝功能异常者保肝治疗
□双嘧达莫片
临时医嘱:
□高热时降温处理
□随访血常规、CRP、血沉、心脏超声
主要护理工作
□ 入院宣教
□ 每日护理评估
□ 定时测量体温
□ 出院宣教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川崎病护理常规
□饮食
□阿司匹林
□一级护理
□双嘧达莫片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肝肾功能、凝血三项、心脏超声检查、输血前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ASO、2次血培养+鉴定+药敏、支原体抗体、呼吸道感染病原IgM抗体、EB病毒抗体X线胸片
临床路径护理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护理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黄日妹;潘彩金;杨开玉;刘启华;赖玉珺;肖燕娜【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94例,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评分和健康知识检测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损害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川崎病患儿中应用临床路径护理,可以提高其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获得更好的护理满意度,效果满意,值得推广.【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年(卷),期】2016(022)003【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川崎病;儿童【作者】黄日妹;潘彩金;杨开玉;刘启华;赖玉珺;肖燕娜【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1;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1;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1;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1;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1;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近年来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
该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患儿全身多系统均可受累,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甚至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有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川崎病近年来已经取代了风湿热,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对小儿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2]。
”在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中,有效的临床护理对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患儿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儿科)川崎病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

6.专科观察与护理:
6.1□生命体征监测
6.2观察:
□发热□结膜□皮疹
□指端肿胀□缺氧
□心率□心律
6.3□氧疗
6.4□心电监护
7. □健康教育指导
8.有无变异:□有□无
9.□其他:
住院第6~9天 年月日
1.级别护理: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2.基础护理: □晨间午间、晚间护理 3.饮食: □普通饮食□治疗饮食 □试验饮食□母乳□其他: 4.专科观察与护理: 4.1□生命体征监测 4.2观察: □发热□结膜□皮疹 □指端肿胀□缺氧 □心率□心律 4.3□氧疗 4.4□心电监护 5.□健康教育指导 6.有无变开:□有□无 7.□其他:
住院号:
住院第10天(出院日) 年月日
1.级别护理: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2.基础护理: □晨间,午间,晚间护理 3.饮食: □]普通饮食□治疗饮食 □试验饮食□母乳□其他: 4.出院评估: 4.1症状体征: □未减轻□减轻 □明显减轻□消失 4.2疾病转归: □治愈□好转□未愈 □死亡□其他: 5.出院指导: □用药指导 □康复训练及注意事项宣教 □告知定期复查 □告知电话回访 □协助办理出院 6.□其他:
患者:
住院第 1 天 年 月日
1.□建立住院病历 2.完成入院评估: □基本情况□压疮□跌倒 □管道□疼痛 □生活自理能力 3.身份识别: □戴腕带□床头卡 4.入院宣教: □人员□环境□安全 □管理制度 5.级别护理: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6.□基础护理 7.饮食: □普通饮食□治疗饮食 □试验饮食□母乳□其他: 8.标本采集: □血标本□痰标本 □大小便标本 9.辅助检查: □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 □B超□C□T磁共振 □冠状动脉造影□其他: 10.专科观察与护理: 10.1观察: □发热□结膜□皮疹 □指端肿胀□缺氧□心率 10.2氧疗10.3□心电监护 11.□健康教育指导 12.有无变异:□有□无 13□其他;
小儿内科9个病种临床路径

矮小症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矮小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矮小症(旧称侏儒症)(ICD-10︰E34.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 edia tric End ocin olog y》(Mark A.Sperling主编,Saunders Elsev ier出版社,2007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小儿内分泌学》(颜纯、王慕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身高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两个标准差者(身高标准参照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的中国2-18岁儿童身高、体重标准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 ediatric En docinology》(Mark A.S perlin g主编,Saunders Elsevier出版社,2007年)等。
1.孤立性生长激素缺乏症药物治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
2.甲状腺素功能减低症:甲状腺素替代疗法。
3.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一般骨龄12岁前生长激素替代治疗,12岁后联合或单独雌、孕激素治疗。
4.联合垂体激素缺乏症:相应缺乏激素替代治疗。
5.其他:对因、对症治疗。
6.辅助治疗:运动、营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34.3矮小症(旧称侏儒症)疾病编码。
2.没有明确的矮小病因。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矮小症诊断标准,并经内分泌专科或儿内科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检查治疗。
课题研究论文: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9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Abstract:Objective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clinical care path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nursing. Methods Select 90 case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ldren as research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45 cases. Control group using traditional models of care,clinical nursing path observation group care model,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two treatments. Results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of childr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ospitalcosts, patients satisfaction and health knowledge mastery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Key words: Children;Kawasaki disease;Clinical care path川崎病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儿科病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及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等,由于该病病变部位较广,故对临床护理要求较高[1]。
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效果。
方法本次将我院在2021年1-12月收治的76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8例采取临床路径护理干预方法,护理后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1)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6%,与对照组的21.05%比较明显更低(P<0.05)。
结论小儿川崎病患儿采取临床路径护理,可缩短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小儿川崎病;护理效果川崎病,为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患儿临床症状较多,比如: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1]。
为改善小儿川崎病患儿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干预方案非常关键。
本次将我院在2021年1-12月收治的76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分析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方法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的76例小儿川崎病患儿,纳入时间为我院2021年1月到12月,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有关“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2],均知情签署相关医护干预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抗拒本次实验者。
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8例中,男患儿22例、女患儿16例;年龄分布在1-7岁,平均为(4.16±0.20)岁。
对照组38例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17例;年龄分布在1-7岁,平均为(4.14±0.23)岁。
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的价值。
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严格按照儿科常规护理流程执行,比如对患儿家属进行常规健康宣教,指导患儿家属掌握患儿给药、用药方法,并常规处理患儿护理期间出现的问题,确保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
川崎病临床路1

川崎病临床路径一、川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M30.301)(二)诊断依据:根据《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2月第7版)1.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球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
3.口唇及口腔粘膜充血,唇皲裂,杨梅舌。
4.掌趾红斑,肢端硬性肿胀,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5.多形性皮疹,播散性红斑,肛周潮红、蜕皮。
6.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2月第7版)1.静脉丙球冲击治疗,1-2g/kg。
2.阿司匹林抗炎。
3.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30.301川崎病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排除标准:1.院外确诊川崎病,但IVIG治疗不敏感。
2.川崎病伴有严重并发症。
3.不完全川崎病。
4.患儿同时合并其他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特殊处理。
(七)退出标准:1.使用静脉丙球冲击治疗48小时,体温未降至正常。
2.出现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如冠脉瘤或血栓形成。
3.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4.住院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特殊处理。
5.难治性川崎病。
(八)出院标准:1.体温降至正常至少达72小时,阿司匹林减量后体温稳定。
2.血小板及炎症反应指标有所好转。
3.冠状动脉病变有好转或无进展。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难治性川崎病,即应用静脉丙球冲击治疗48小时后,仍持续发热,针对此类患儿,可再加用1-2次静脉丙球冲击治疗,或者应用皮质激素治疗。
2.川崎病出现冠脉病变一般发生于病程的2-3周,并非病初即出现,在住院过程中仍可出现冠脉病变进展,且目前静脉丙球冲击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止冠脉病变的进展。
3.川崎病患儿若出现严重冠脉病变,需进行更加积极的抗凝、溶栓等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川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三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 2004,第114卷,1708-1733页)。
1.至少持续发热5天。
2.以下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
(1)双侧球结膜充血,无渗出。
(2)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
(3)多形性皮疹。
(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亚急性2-3周内手指和足趾甲周脱皮)。
(5)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常为单侧。
3.排除具有相似表现的其他疾病。
发热大于等于5天,上述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发热大于等于5天,主要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是超声
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异常者,可诊断为川崎病。
若发热并有4项或4项以上主要临床指标,发病第4天即可诊断。
4.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并出现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升高、贫血、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到中度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无菌性脓尿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三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 2004,第114卷,1708-1733页)。
治疗目标是减轻冠状动脉和心肌内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1.发病5-9天内给予大剂量IVIG(2g/kg),单次静滴(10-12小时),输注后48小时仍持续发热可再次给予。
2.阿司匹林(每天30-50mg/kg),热退后48-72小时减量至单剂3-5 mg/kg/d,持续用至发病后6-8周,直至无冠状动脉病变证据为止。
3.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仅限于应用2次或更多IVIG,仍持续发热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川崎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
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肝肾功能、凝血三项、心脏超声检查、输血前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外周血涂片、尿培养、胸片、B超、EB病毒抗体等。
(七)选择用药。
1.大剂量IVIG。
2.阿司匹林。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三项、心脏超声。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
2.血WBC计数及CRP基本正常。
3.皮疹、球结膜充血等急性期症状基本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大剂量IVIG治疗重复使用后仍高热不退者。
2.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瘤样扩张甚至血栓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对症处理,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
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川崎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