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用现代景观视角品读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景观理念

用现代景观视角品读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景观理念作者:杨雪澜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在法国文学史上,《新爱洛伊丝》第一个用大量的文笔描绘自然风光。
在这两方面,卢梭运用的表现手法与显露的个人精神,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巨大的影响。
卢梭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提出“回归自然”,他说“我在人们脸上看到的只是敌意,而大自然则永远向我露出笑脸。
”在《新爱洛伊丝》这本信札体小说中,卢梭注入大量文笔描绘自然风光以及它对人们心里产生的影响。
十七世纪时,卢梭呈现的和谐统一、互利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对二十一世纪日益膨胀的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给现在的流行说法——生态限定了一个很好的定义范围。
文章就以现代景观视角粗浅的对卷二书信二十三和卷四书信十一中所描绘的风光进行解读。
一、“爱丽舍”中的自然生态、乡土景观设计理念朱莉婚后与丈夫沃尔玛居住在景色优美的克拉朗乡村。
在他们精心安排下,一片非完美的荒芜之地成为了景色宜人、充满生机的完美自然。
在园里看不见明显的人工痕迹,朱莉说“一切都是大自然创造的,但是是在我的指导下创造的,没有一样不是我安排的……”在信中写出了朱莉的具体造景方法,并且处处与当时流行的规整式古典园林和东方园林相对照,展示出自然式的人工化环境的造园理念。
1.丰富多彩、杂而不乱。
在圣普乐旅行瓦勒期间,给朱莉的回信中谈到他所见到的一切景物,指出美丽的自然风光对人们心灵有提升和净化作用。
在这封书信里体现了一种草原和高山的结合、地质地貌的变化和植物在形态、色彩上的多样性,打破单一的立面景观和平面景观,使平缓景致变得富有生气的自然风景面貌。
这些都能真正体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思想。
2.实用美观、景色迷人。
“……还没有发现任何一样东西不是把美观和实用结合在一起的……”说明使用功能和华美外表是紧密相连的,形式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
只有物品满足了人们的实用性需求,才会引起人们的使用欲望,继而关注美观,雅致性等一些外在的感受因素。
浅谈卢梭“返回自然”的当代美学意义

心情 来到山 区游玩 , 他 的思 绪却禁不住不 时被 四周的美景所 吸引。 他充 满激情 的写到 : “ 高 山上的空气清新 , 使人 的呼吸更加畅快 , 身体轻松 , 头脑 非常清醒 , 心情愉 快而不激动 , 情 欲也得到 了克制 。 在这样的地方 ,心中思考 的问题 ,都是有意义 的大问题 ,而且 随 着所 见到 的景物 的大小而增减其 重大的程度 ,感 官也得到一种 既 不令人过于兴奋 ,也不令人产 生肉欲的美 的享受 。看来 ,站在 比 人居住之地 高的地方 ,就会抛弃 所以一切卑下 的尘世感情 ;当我 们愈来愈接近苍穹 时 ,人的心灵就会濡染苍 穹的永恒 的纯 洁。” 卢梭对 “ 自 然 ”的理解 ,是秉承 了古 希腊的人本主 义传 统和 人文观念 的精髓 ,是指人性完 整发展基础上 的圆满态 ,而并非 单 的 、本能 的欲 和情的 冲动 。人 性是人类在创造 文明的进程 中不 断建构和 丰富 、自然形成 的并 具有着社会性 、文化 内涵 和美学尺 度的心理 图式 ,它潜藏在人类 的集体无意识 之中 ,对人类 的发展 具有潜在 的塑性 和引导作用 。从 古希腊和现代人 性 的典范 中我们 看到 , 自 然人性 是一个 以欲情 为内核 的开放 性结构 ,是具 有多种 需要和多种本性 的并力求 圆整与和谐 的心理 系统 。完美 的人生指 的就人性 中的这 些需要和本性 由低层到高层都得 到 了合理 的满足 和实现 。如果人性 中的某 些需 要和本性 ( 如物欲 、权利 欲 、爱欲 等) 过于膨 胀而排挤 了其他 的需要和本性 ,破坏 了人身 内 自然 的 和谐 ,那我们 就说这是 “ 人性 的异化或分裂 ” ,说人性失 去了 自 然 ,与 自然分离 。自然 的人性状态也就是 席勒所说 的人 性的 “ 素 朴” 状态 。 我们认 为人与 自 然 的关 系问题 , 不仅是一个 审美问题 、 环境 问题 ,更是一个哲学 和美学高度上 的问题 。卢梭 的 “ 返回自 然 ”体现 的是一种对人类 本性 的维护 , 是对 “ 人的自 然 完整态 ” 的 向往 。 “ 返 回自然 ”的美学意义在 于提示 了人要 主动 追求健全 的人性 ,要 在人的 自然本 能的基础上走 向超 越 ,使人 的感 性生活 和理性 生活达到和谐 ,物质层面上不 匮乏 ,精神层 面上不变异 , 并且充分 发挥 自己的个性 和潜力去创造更 新更高 的价值 。在对 自 然 的审美 中陶冶性灵 ,滋养身心 ,把有 限的人生投入 到无限 的 自 然 中 ,在局促 的生 活中达到心灵 的 自由,这才是人 类过去和未来 永恒 的追 求—— “ 返 回 自然”。
试析卢梭“返回自然”观

试析卢梭“返回自然”观作者:汤玥华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1期【摘要】卢梭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
他热爱自然,尊敬自然。
作为法国启蒙学者一员的卢梭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所谓的“返回自然”指的是返回古代那种原始、古朴的生活,目的在于用太古的纯朴与现实的虚伪和不平等相比较,用理想的自然社会来否定腐朽黑暗的现实社会。
【关键词】卢梭;自然;返回自然中图分类号:B565.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247-01盧梭,不仅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还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社会契约论人物之一。
卢梭的返回自然观的提出离不开他的学识积累和遭遇,那么什么是返回自然观?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还在卢梭7岁时,他就遍览群书。
卢梭的童年算是不幸的,他的母亲因为生他难产而死,所以他是在父亲和姑妈的抚养下长大的。
从小失去母爱的他,在感情方面有了缺失,所以对情感更为敏感。
而自己的哥哥不知为何离家出走,一去不返,没有音讯,情感敏感的他就孤单地成为了家里唯一的小孩。
可能是情感越敏感,懂事也会越早的原因吧,他觉得自己的出生带走了母亲的生命,所以自懂事起,幼小的心灵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顾虑和忧伤。
他的母亲是牧师的女儿,受过一定的教育,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所以在他的家中留有不少母亲留下的书籍,而他的父亲是一名技术精湛的钟表修理工,喜爱读书。
可能是受到父亲遗传的原因,他常常喜欢和父亲一起在晚饭后朗读,有时候一读起书来就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
爱上读书的卢梭坚持不懈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书籍中的知识,他可怜的童年就在书籍的陪伴中安然度过。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他在读书的基础上还做过很多兼职,如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因此他的职业经历丰富,而丰富的职业经历也为他带来了丰富的感情。
浅析卢梭美学中的自然

“自然”是卢梭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
对于堕落的文明和不自由的社会,卢梭提出了“回归自然”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也是卢梭最受质疑的一个理论主张。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原始主义的倒退,是要人类社会重新退回到茹毛饮血、愚钝蛮荒的前文明时代。
很多人因此给卢梭贴上“反人类”的标签。
当卢梭把《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送给伏尔泰时,伏尔泰曾回信说:“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新书,谢谢你。
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面运用这般聪明伶巧,还是从未有过的事。
读尊著,人一心向往四脚走路。
”对于卢梭自然美学思想的误读和曲解一直存在。
到20世纪初,新人文主义的著名学者白璧德仍然认为,卢梭回到自然的主张是消极遁世的野蛮主义思想,他把浪漫主义称为“卢梭主义”,认为浪漫主义美学在本质上是原始主义的。
卢梭拒绝这种曲解,说他从未打算让人“再返回森林去和熊一起生活”。
另一种误读认为卢梭“回归自然”的理论是向基督教神学时代的倒退,体现了卢梭对于中世纪教士式贵族制文化的向往。
尼采是这一种误读的代表人物。
一、“nature”在18世纪的涵义为了弄清卢梭的自然美学思想,消除一直以来的误读,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卢梭的“自然”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
“自然”一词源自拉丁语n? tra,中古英语解释为事务的内在属性――essential properties of athing。
因此在欧洲语言中,nature一词有指自然界(Nature)和人与事物的本性(nature)这两层含义。
“自然”这个词语在卢梭生活的18世纪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神圣的词汇。
自然、自然律、自然法、自然神论成为启蒙世纪最热门的时髦词汇。
卡尔·贝克尔发现:启蒙思想家砸烂了圣·奥古斯丁的宗教《天城》,只是为了用更时兴的材料重建它。
材料之一就是自然。
启蒙时代人们普遍对于自然的权威抱有一种天真的信仰。
在18世纪的每个哲学家那里,“自然都毫无疑问地占有着通常只是为贵宾保留着的那种地位。
最新-欧美文学回归自然思想 精品

欧美文学回归自然思想一、希腊神话中的遵循自然希腊神话是欧美文学的源头,它的好多做法对欧美文学的发展具有开创、引领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这里探讨回归自然的思想当然不能不从它的源头说起。
大家知道,在希腊神话里,古希腊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而在这些形态各异的神的身上,既倾注了他们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充分反映出他们渴望了解自然以及对自然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强烈愿望。
但是对于当时那些知识和智力都极其有限的原始初民们来说,要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作出解释,谈何容易,他们甚至对物的兴衰和人的生死,都一片茫然,于是他们便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终于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了美妙的神话。
只是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想象不是一点没有道理而不着边际,而是他们也在以此推彼,企图以人类自身的经验寻找出大自然的规律,于是便有了最起码在他们看来是合理的解释。
在他们的想象中,宇宙万物都与人一样有着生命,而且都在冥冥之中被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主宰着,而这种神秘的力量在他们看来那就是神。
这就是他们的思路,即神尽管神奇,法力无边,无所不能,但他们必定也与人一样有来处,有习性,有情感。
于是在他们创造的神话中,便有了这样的描述,即一切皆从混沌开始,然后,混沌生了地神该亚,然后衍生出黑暗和光明、白天和黑夜以及天空、海洋、冥界等等。
再之后苍穹之神乌拉诺斯和大地之神该亚结合,成为世界的主宰。
他们一共生下了六男六女,即十二泰坦巨神。
这样一来,世间万物便各归其主,各有其属,而且还各行其责。
你看,宙斯掌管天,波塞冬掌管海洋,哈得斯则掌管着冥界,而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忒以及农神、火神、月神、家神等等,都分别掌管着世间各种各样的事务,于是便事无大小,不论巨细,都冤有头债有主,显示出了大自然的一片秩序。
在这样的一种构想中直让你感到不论世界有多大,有多复杂,总会有一个或几个神在统领着,绝对不会无序。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神话中古希腊人还将这些神完全人格化,把他们描述得不仅有计谋,而且有情欲,甚至有小心眼儿,比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不断迫害她的情敌。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第一篇: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摘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回归自然赞美《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
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一)卢梭的介绍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
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
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
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
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
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
_回归自然_和浪漫主义_从卢梭到华兹华斯

“回归自然”和浪漫主义温沁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2010一、卢梭《论科学与艺术》所表现的精神由于自身特殊的经历,卢梭心中郁积了许多对巴黎上流社会腐朽的疑惑,这些问题长期以来积压在他心中,百思不得其解。
他不断地问自己: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状态走出来进入文明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好处?以多数人的忍饥挨饿为代价换取的少数人的骄奢淫逸、高谈阔论难道合理?文明,主要是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促进了自由还是推进了平等?他认为迄今为止,文明的进化亵渎了人类善良纯朴的天性,造成了良知和道德风尚的普遍堕落。
卢梭认为,作为“文明”根本标志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窒息了人类天生的自由情操,人们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而成了虚伪的时尚、习俗和偏见的奴隶。
在文明人温文尔雅的礼仪下面,隐藏着怀疑、猜忌、恐惧、冷酷、贪婪、戒备、仇恨和背叛。
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的虚荣、贪婪和骄傲,而它们的发展又助长了闲逸、虚荣、奢侈和金钱至上主义。
人类的灵魂、德行和情操随科学艺术的发展而堕落,犹如星球的运行支配着潮汐的涨落。
虚假的才能成了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尺度,而责任、正直、人道、热爱祖国和自由这些公民的基本品质却遭到冷落和蔑视。
理性显赫一时,真挚、纯朴的感情和高尚的德行则遭到漠视,才智和高雅的情趣备受推崇。
那些“分散在穷乡僻壤”、“给我们以面包,给我们的孩子以牛奶的人”[1]却遭受欺凌,轻蔑而悄然离世。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在他人的不幸中追求自己的利益,只知道财富、荣誉和权势,随才智不同和德行的败坏而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致命不平等乃是科学和艺术发展之最显著、最危险的后果。
总之,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文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心灵、行为和相互关系日趋腐败和堕落。
卢梭对纯朴的自然状态的赞美,正是为了加强他对文明社会腐败的抨击。
卢梭的爱情道德观——评哲理小说《新爱洛伊思》

法国 文
学史家 郎松 说
心
.
:
“
本 书出 于 色情 的 梦 幻
,
而 归 之 于 伦 理道德 的 教 育
⑥ 可 以 说他抓住 了 作 品 的 核
(
一
)
》
.
这 部小 说 初 版 的 书名 叫 《 阿 尔 卑 斯 山 麓 一小 镇的 二情 人之书笺
后来 改 为 《 瑞 丽
》
或
,
《
新 爱洛 而变更
伊思
》
,
沿 用 至今
.
书 名的 变 更
,
标 志 着作 者过去把书 中 的重 要人 物圣普 乐 和 瑞 丽等 量 齐观
后
,
显然把瑞丽看作是本书唯 一 的主人公了
,
.
其 它 人物包括圣普乐在 内
.
,
都是 配角
.
从哲理小 说的角
,
度来看
琅丽 的言行表现 了 作者要表达的 思 想观点的主要 部分
,
以 主人公瑞丽的 言行为中心
( 以 下简称
《论科 学 艺 术 》
五 年后 又 发表 了
.
论人间不 平等 的 起 源 和 基础 》 从 1 7 5 6 年至 1 7
、
二论
,
”
)
,
同 年在 《 百 科 全 书 》 上刊 载 《政 治经济论 》 并完成 《 战争状态 是 由社会 状 态
,
产生 的 》
,
揭露 专 制 暴君统 治 下 的 黑 暗 他先 后 构 想
刃 平峥 沱爹 在
9 2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1 8
.
`
卢
校 的
—
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摘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回归自然赞美《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
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一)卢梭的介绍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
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
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
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
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
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
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是个自然神论者,即提倡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反对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传统基督教。
卢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是不可思议的秩序与和谐。
他认为服从于自然法则的都是好的,而认为的都是坏的。
就是在这种“自然神论”的基础上,卢梭写了《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两篇论文,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
可以认为贯穿卢梭整个思想体系的总原则是:自然使人幸福、善良而社会使人堕落、悲苦,而且卢梭本人也曾如此激进地说过,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主张用人的自然状态的美德来矫正社会之中的罪恶。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说过,他是被一种感情牵引着写《新爱洛伊丝》的,他“想要表达自己从未能够得到满足的爱欲,现在我感觉到这种爱欲正吞噬着我。
”《新爱洛伊丝》是以爱情描写为主线的,写的最感人的就是对人物内心最真实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浪漫主义思潮。
在卢梭之前或同时代的作家那里,一般主要描写的是人的行为理性,而忽略了人最自然真实的一面——情感层面。
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思想性、理性很强的国家里,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多的是强调理性观念,比如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写的哲理小说,他们把人都写的太理性化了,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自然。
在法国本土,卢梭是第一个把这些被人们所忽略的情感层面的东西挖掘出来,写人最真实自然的方面,写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感情,这对以后的文学发展可以说是影响非常深远。
(二)卢梭的“自然说”卢梭最早关于“自然”的系统论是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那里“自然”指人类未订立社会契约之时,预设了一定条件的一种自然生活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自然”是和谐的美妙的。
卢梭在他的宗教体系中所谈的自然不仅仅包括那种外部自然的美妙,又包括人类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人自身的行动与意志的协调。
在卢梭看来,无论是外在自然的美妙和谐,还是人自身内在自然的协调都是上帝赋予我们的,它们是最高的善,人类的一切行动都应和自然符合,只有和自然符合,我们才能够认识那至高的存在。
他相信人类本质是好的,人类的罪恶来自社会的影响,不平等、专制、私有制等限制人的自由,并破坏人们的精神品质,为了使人们保有这些优秀品质,卢梭呼吁人们返回自然。
他第一次对人类文明提出了质疑,认为人们脱离自然后,社会习俗、等级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平等,人失去了自由。
因此,他呼吁返回自然,与此相适应,他主张写真实的自然、写人自然的情感,卢梭第一次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怀疑,他认为人在原初的状态下是和睦的,但脱离了自然后,就产生了私有的欲念,社会习俗、等级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平等,人失去了自由,文明越发展离人性越远,因此卢梭提倡返回自然。
二、《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一)《新爱洛伊丝》的故事简介《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曾名《阿尔卑斯山麓小城两位相恋居民的信札》。
全书分为六卷,共一百六十三封信,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平民青年与贵族小姐朱莉相爱的故事,写的是两个青年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真挚的爱情。
平民青年圣普乐虽然出身寒微却品学兼优,他被聘到德丹治男爵家做小姐朱莉的家庭教师,两个年纪相当、兴趣相投的年轻人很快就相爱了,但是却遭到了朱莉的父亲德丹治男爵的反对。
男爵的封建意识极深,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一个平民。
于是在朱莉的表妹克莱尔和圣普乐的朋友——英国人爱德华·博姆斯顿的安排下,圣普乐被迫离开朱莉,从瑞士到法国,之后又随一支英国舰队到海外远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
而朱莉迫于父命,也由于自己内心的责任感,与一个和她在年龄和宗教信仰上有极大差距的俄国贵族沃尔玛结婚,两个青年的发自真心的感情就这样遭到破坏。
从作品看起来,他们只是偶有书信往来,倾诉真挚的情谊,朱莉似乎成功地忘记了她和圣普乐的爱情,并且找到了作为一个妻子的快乐。
六年多后,圣普乐回来并应沃尔玛邀请成为他们孩子的家庭教师。
在他们之间也只是偶尔有昔日恋情的回想。
但是到了作品最后,朱莉为了救自己落水的孩子得病,在临死之际,她才又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她对圣普乐的爱从未曾停止过。
他们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是通过他们之间的书信以及他们与克莱尔爱德华·博姆斯顿之间的往来书信展开的。
(二)《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在《新爱洛伊丝》中对大自然的描绘的是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
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中,卢梭是最特殊的一个思想家。
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
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卢梭对自然的人性和心理情感的宣扬,表达的非常妥切。
卢梭对自然的崇尚概括起来有两个层面:(1)回到大自然里去,追求自然对自我的陶冶卢梭经历坎坷,他的漂泊岁月大都是步行于自然,在大自然中度过,是大自然给了他安慰。
他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喜欢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从中寻找自我,回归自我。
在《新爱洛伊丝》这篇小说中,文中对自然的描写贯穿整篇小说。
比如第五章即《漫步之五》是卢梭对他于 1765 年逃亡于瑞士境内圣皮埃尔岛时生活情形的回忆,这一章以极为优美的文笔,描写了这个少有人居的小岛的美丽风光和他的充满闲逸情趣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纯真美好的自然生活的向往,成为欧洲文学中的名篇。
如其中一节写道:暮色苍茫时分,我从岛的高处下来,高高兴兴地坐到湖边滩上隐蔽的地方;波涛声和水面的涟猗使我耳目一新,驱走了我心中任何其他的激荡,使我的心沉浸在甘美的梦思之中,就这样,夜幕时常就在不知不觉中垂降了。
湖水动荡不定,涛声不已有时訇的一声,不断震撼我的双耳和双眼,跟我的梦思在努力平息的澎湃心潮相互应答,使我无比欢欣地感到自我的存在,而无须费神多加思索。
我不时念及世间万事的变化无常,水面正提供着这样一种形象,但这样的思想不仅模糊淡薄,而且倏忽即逝;而轻轻抚慰着我的平稳宁静的思绪马上就使这些微弱的印象化为乌有,无须我心中有何活动,就足以使我流连忘返,以至回归时还不得不作一番努力,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
卷一书信二十三,描写山峰岩石。
德丹治男爵的家住在阿尔卑斯山麓下的小城佛威,圣普乐家境贫寒,朱莉与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在热恋之时,朱莉预感到父亲会因看重门第财产而持反对的态度,她要求圣普乐离开一段时间,让他回家处理事情,同时游览瓦勒山区的景色。
这时正是秋季,沃州的登德亚芒山峰已经有白雪覆盖。
圣普乐痛苦地离开朱莉到达家乡锡昂,用一周时间游览了瓦勒山区。
圣普乐的这封信,写的是他离开朱莉后一路上忧郁沉重的心情,以及奇异的山地景物对他心灵的强烈震动和提升净化。
卷四书信十一,描写乡间田园。
在卷三末尾,圣普乐随一支英国舰队周游世界。
卷四一开头,时间已经是四年之后了。
卢梭并没有用多少笔墨描写圣普乐所历经的千难万险,而是径直写他回到日内瓦湖畔的生活。
这时朱莉已是两个男孩的母亲,朱莉的丈夫沃尔玛欢迎圣普乐来佛威,请他到乡间克拉朗的家中居住。
卢梭用浓重的色彩描写了沃尔玛夫妇所建造的神秘的“爱莉舍”,“爱莉舍”实际上是一个果园,却极有特色。
这个地方尽管经过了人工整治,但就像大自然自己的创造那样没有人为的痕迹。
在惊叹自然之美的同时,沃尔玛夫妇与圣普乐对自然美问题进行了讨论。
卷四书信十七,描写湖水波涛。
朱莉的家离日内瓦湖不远,沃尔玛先生出门后,圣普乐和朱莉在一个晴朗的夏日乘船去湖上游览。
他们将船划向湖心,欣赏湖水、山峦江河及河岸的景色。
突然刮起东北风,波涛将小船推向萨瓦岸边的麦耶黎村,他们经过拼搏终于上岸。
圣普乐和朱莉从鲜有人迹的小路走到一个荒凉的僻静之处回忆往事晚上风浪平息,在回家的船上,极度痛苦的圣普乐想跳进湖中了结一生,最后在痛哭中平静下来。
这一天的经历成为圣普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新爱洛伊丝》中圣普乐在瓦勒山区旅行的时候,不仅为这里绮丽壮观的自然风光所陶醉,而且为当地人民淳朴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俗所感动。
这里的人们供他食宿、为他服务都不收费。
庄稼人都把劳动看作一种乐趣,也没有奢侈的消费。
而圣普乐和朱莉的纯真爱情也是人类崇高纯洁感情的赞歌,卢梭“希望爱情也处于自然状态,在他看来,处于自然状态的爱情是一种猛烈的、不可抗拒的感情”。
在卢梭那里,情感不仅有表现的权利,而且还是行动的指南。
“冷静的理智从来就不曾完成什么杰出的事,克服激情的唯一办法乃是用另一种激情去克服它……真正的圣人之不同处乃是在于此:他和其他的人一样都受到激情的左右,但是唯有他们才知道如何以激情来制激情。
”这种自然质朴的生活和纯真的天性与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造作的风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2)回到自然内部,回到人的自然本性卢梭在《新爱洛伊丝》中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但是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卢梭将两个青年男女的爱情写得真挚感人,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优美的,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与他的“返回自然”说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