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桩法
石灰桩施工工艺

任务 2.3石灰桩施工1.石灰桩的概念:石灰桩是由生石灰与粉煤灰等掺和料拌和均匀,在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并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2.石灰桩的使用条件:适用范围石灰桩法适用于处理饱和黏性土、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
由于生石灰的吸水膨胀作用,特别适用于新填土和淤泥的加固,生石灰吸水后还可使淤泥产生自重固结。
形成强度后的密集的石灰桩身与经加固的桩间土结合为一体,使桩间土欠固结状态消失。
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时,宜增加搀和料的含水量并减少生石灰用量,或采取土层浸水等措施。
适用范围石灰桩法适用于处理饱和黏性土、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
由于生石灰的吸水膨胀作用,特别适用于新填土和淤泥的加固,生石灰吸水后还可使淤泥产生自重固结。
形成强度后的密集的石灰桩身与经加固的桩间土结合为一体,使桩间土欠固结状态消失。
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时,宜增加搀和料的含水量并减少生石灰用量,或采取土层浸水等措施。
3.石灰桩的分类:按照用料特征和施工工艺可分为:块灰灌入法(石灰桩法)——采用钢套管成孔,然后在孔中灌入新鲜的生石灰块,或在生石灰块中掺入适量的水硬性掺合料。
粉灰搅拌法(石灰柱法)——将石灰粉通过特制的搅拌机将石灰粉加固料搅拌均匀,促使软土硬结,形成石灰柱。
石灰浆压力喷注法——采用压力将石灰浆喷于地基土的孔隙内或者预先钻好的孔内,使石灰浆在地基中扩散和硬结。
4.石灰桩的加固机理:石灰桩的加固机理可以从桩间土、桩身、复合地基三个方面来分析。
①桩间土:成孔挤密。
石灰桩使用震动沉管成孔,使桩间土产生挤压和排土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地基土的渗透性越大,打桩的挤密性越好。
膨胀挤密。
生石灰吸水硬化会产生膨胀(自然状态下,石灰熟化后体积会增大到原来的1.5—3.5倍。
脱水挤密。
生石灰发生熟化时会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土中产生一定的气化脱水,从而使土中的含水量下降、空隙比减小,地下水位也有一定的下降。
第4章 膨胀土路基石灰桩处理方法

第4章膨胀土路基石灰桩处理方法4.1 石灰桩法在软弱地基中用机械成孔,填入固化剂的生石灰并加以压实形成桩体,利用生石灰的吸水膨胀放热作用和土与石灰的离子交换反应凝硬反应等作用,改善周围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石灰桩和周围被改良的土体一起组成复合地基,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适用:软弱粘性土地基。
根据钻孔柱状图可知,本设计需要的土层数据如下表4-1:表 4-1 土的地质条件层数密度(g/cm3)每层的厚度(m )每层的承载力(kPa )土的性质第1层水位上 第1层水位下 第2层 第3层 第4层 第5层 第6层 第7层 第8层1.923 1.926 1.937 1.925 1.689 1.895 1.927 1.8872.0352.70 0.50 1.32 2.583.40 1.50 1.80 2.50 3.80150 150 100 140 100 150 130 110 250亚粘土 亚粘土 亚粘土 亚粘土 淤泥粘质土 亚粘土 亚粘土 亚粘土 亚粘土 注:第九层及其以下各层的数据本设计不需要4.2 设计基本要求填土高6m ,顶面宽27.5m ,底面宽36.5m ,坡度为1:1.5,长度为30m ,地基处理面积为1320m²。
路基下的软土地基采用石灰桩进行加固处理,形成复合地基,使之满足上部路基承载力和总体沉降的要求。
设计要求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ƒ>108kPa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满足要求z cz z f p p ≤+;复合地基工后总沉降量:S<10cm [16]。
4.3 极限高度的计算土的单位体积重量即重度按下式计算:ργ⨯=g ,ρ为土的密度,为重力加速度,取9.8s m 。
计算每层土的自重q 为:h r q ⨯=(4—1)式中,——土层的厚度;γ——土的重度,其中,当地下水位以上部分采用原状土的重度(第一层水g hΔσ=Δσ位上);地下水位以下的部分采用土的浮重度(第一层水位下及其以下所有的层),浮重度为土的饱和重度减去水的重度。
地基处理技术石灰桩法

地基处理技术石灰桩法
(1)石灰桩法适用于处理饱和勃性土、淤泥、搬泥质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上层时,宜增加掺合料的含水量并减少生石灰用量,或采取上层浸*等措施。
(2) 石灰桩的主要固化剂为生石灰,掺合料宜优先选用粉煤灰、火山灰、炉渣等工业废料。
生石灰与掺合料的配合比宜根据地质情况确定,生石灰与掺合料的体积比可选用1:1或1:2,对于淤泥、淤泥质士等软土可适当增加生石灰用量,桩顶附近生石灰用
量不宜过大。
当掺石膏和水泥时,掺加量为生石灰用量的3% 10%。
(3)当地基需要排水通道时,可在桩顶以上设200 300mm 厚的砂石垫层。
(4)石灰桩宜留500mm 以上的孔口高度,并用含水量适当的黠性士封口,封口材料
必须穷实,封口标高应略高于原地面。
石灰桩桩顶施工标高应高出设计桩顶标高lOOmm 以上。
(5)洛阳铲成孔桩长不宜超过6mm 机械成孔管外投料时,桩长不宜超过8mm 螺旋钻
成孔及管内投料时可适当加长。
石灰桩

石灰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方法 加固机理 设计计算 施工工艺
石灰桩:方法
一、块灰灌入法 块灰灌入法,亦称石灰桩法。采用钢套管成孔,然后在孔中灌 入新鲜生石灰块,或在生石灰块中加入少量水硬性材料(如粉煤灰和火山 灰) ,一般配比为:8:2或7:3。在拔管时同时捣实。 二、粉灰搅拌法 粉灰搅拌法,亦称石灰柱法。采用粉体喷射搅拌方法,将石灰 粉与原位软土搅拌均匀,促使软土硬结。 三、石灰浆压力喷注法 石灰浆压力喷注法是压力注浆法的一种,采用压力将石灰浆或 石灰-粉煤灰浆喷注于地基的孔隙或预先钻好的孔内,使灰浆在地基土中扩 散和硬凝,形成网状结构,从而达到加固目的。
石灰桩
石灰桩:设计计算-承载力
(1) 桩身变形模量 Es=10~30MPa; Es=(3~5)Ec (Ec为桩 2~3倍; 间土变形模量) ; (2) 加固后地基承载力可达原地基承载力
(3) 桩间土的粘聚力和无侧陷抗压强度提
高40~70%。
石灰桩
石灰桩:设计计算-沉降量
沉降量可以按照类似的碎石桩和砂桩计算。一般加
石灰桩:设计计算
一、桩径 石灰桩的桩径一般为150~400mm。 二、桩的布置 桩距一般为桩径3倍。平面布置一般为梅花形或正方 形。场地边缘一般要两排以上的护桩。 三、桩长 桩长取决于加固目的和上部构件要求。如果只是为 了形成一个压缩性较小的垫层,桩长L=4米即可。如果 为了减少沉降或解决深部滑移问题,则应该采用长桩。 四、承载力
' nP
--消化后石灰桩的孔隙率,一般取65%;
s
' --消化后石灰桩的饱和度,一般取85%。 r
εv—生石灰桩的膨胀率,一般取80%;
石灰桩:设计计算-承载力
挤密桩法之:石灰桩法设计与施工(精)

挤密桩法之:石灰桩的设计与施工 主讲人:张力霆(教授)
石家庄铁道大学ຫໍສະໝຸດ 地基处理1、石灰桩的设计内容
(1)桩孔直径的选用 (2)填料选用 (3)桩位布置和桩距设计 (4)桩长设计
(5)垫层
(6)布桩范围的确定
(7)承载力计算
地基处理
(1)桩孔直径的选用
桩孔直径根据工程地基条件和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机具确定,一般
(6)布桩范围的确定
石灰桩加固范围宜大于基础宽度,当大面积满堂布桩 时,一般在基础外缘增布1~2排石灰桩。
地基处理
(7)承载力计算
1)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宜超过160kPa,当土质较好
且采取保证桩身强度的措施时,经过试验后可适当提高。 2)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
载荷试验确定。
管-填料-压实-再提管-再填料-再压实,重复直至
成桩,再填土封口压实。封口土体高度不宜小于
0.5m。孔口封土高度应高于地面,防止地面水浸
泡桩顶。施工过程中要避免塌孔和缩孔,故一次 提升高度1.5m左右。
地基处理
(2)沉管法成孔投料提管压实法 是采用沉管打桩机在地基中沉管成孔后,先 向管内填料-再拔管-压实,再填料-拔管-压实, 重复直至成桩,再填土封口压实。施工过程中 要避免堵管。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软 粘土地区。
选用300~500mm。
(2)填料选用
石灰桩的材料以生石灰为主,生石灰选用现烧的并过筛,粒径一 般为50mm以下,含粉量不得超过总重量的20%,CaO含量不低于 70%,其中夹石或其他杂物不大于5%。 掺和料优先选用粉煤灰、火山灰、炉渣等工业废料、生石灰与掺 和料的配合比宜根据地质情况确定,生石灰与掺和料的体积比可选
最新 地基处理方法石灰桩法

3.11 石灰桩法
3.11.2 设计
2.桩径、桩距及处理范围: 石灰桩成孔直径应根据设计要求及所选用的 成孔方法确定,常用300~400慢mm,可按等 边三角形或矩形布桩,桩中心距可取2~3倍 成孔直径。石灰桩可仅布置在基础底面上, 当基底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小于70kPa时,宜 在基础以外布置1~2排围护桩。同时,在深 厚的软弱地基中采用“悬浮桩”时,桩位的 布置应较少上部结构中心与基础形心的偏心, 必要时宜加强上部结构及基础的刚度。
3.11 石灰桩法
3.11.1 加固机理
1.桩间土方面: (1)成孔挤密作用
(2)膨胀挤密作用
(3)脱水挤密作用
(4)胶凝作用
3.11 石灰桩法
3.11.1 加固机理
2.桩身方面:
(1)对于单一的生石灰作为原料的石灰桩,
生石灰水化后,石灰桩的直径可胀到原来所
填的生石灰块体积的一倍,如充填密实和纯
3.11 石灰桩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11.2 设计
3.处理深度: 地基处理深度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及上 部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验算下卧层承载力及地基的变形。洛阳铲成 孔桩长不宜超过6m,机械成孔管外投料时, 桩长不宜超过8m,螺旋钻成孔及管内投料时 可适当加长。同时,石灰桩桩端宜选在承载 力较高的土层中。
3.11 石灰桩法
3.11.2 设计
6.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处理后地基变形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规范》(GB50007-2011)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变形经验系 数ψs可按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石灰桩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宜通过桩身及桩间土压缩试验 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式估算:
石灰桩法

3.11 石灰桩法
3.11.4 质量检验
(1)石灰桩施工检测宜在施工7~10d后进行,竣工验收检 测宜在施工28d后进行。 (2)施工检测可采用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
验,检测部位为桩中心及桩间土。每两点为一组,检测组
数不少于总桩数的1%。 (3)石灰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 基载荷试验。 (4)载荷试验数量宜为地基处理面积每200m2左右布置一
石灰桩法
1 加固机理
1.桩间土方面: (1)成孔挤密作用 (2)膨胀挤密作用 (3)脱水挤密作用
(4)胶凝作用
石灰桩法
1 加固机理
2.桩身方面:
(1)对于单一的生石灰作为原料的石灰桩, 生石灰水化后,石灰桩的直径可胀到原来所 填的生石灰块体积的一倍,如充填密实和纯
氧化钙的含量很高,则生石灰容重可达
2.施工方法:
可选用振动成桩法(分管内填料成桩和管外填料成桩)、 锤击成桩法、螺旋钻成桩法或洛阳铲成桩法等。
根据加固设计要求、土质条件、现场条件和机具供应情况,
3.11 石灰桩法
3.11.3 施工
3.施工要点:
(1)施工顺序宜由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在软土中宜 间隔成桩。 (2)施工前应做好场地排水措施,防止场地积水。 (3)进入场地的生石灰应有防水、防雨、防风、防火措 施,宜做到随用随进。 (4)桩位偏差不宜大于0.5d。 (5)应建立完整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根据 不同的施工工艺制定相应的技术保证措施。及时做好施工 记录,监督成桩质量,进行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测等。 (6)石灰桩施工时应采取防止冲孔伤人的有效措施,确 保施工人员安全。
3.11 石灰桩法
3.11.2 设计
6.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第10章 石灰桩

10.3 施工
1、对重要工程或缺乏经验的地区,施工前应进行桩 身材料配合比、成桩工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
2、 石灰桩施工可采用洛阳铲或机械成孔。机械成孔
分为沉管和螺旋钻成孔。成桩时可采用人工夯实、机
械夯实等。
3、石灰材料应选用新鲜生石灰块,有效氧化钙含量
不宜低于70%,粒径不应大于70mm,含粉量不宜超
合加固效果不好)。
m:应取膨胀后的桩面积计算,即取1.1~1.2倍 成孔直径;(考虑了桩边2cm左右厚的硬壳层)
fsk(桩间土承载力):与置换率、施工工艺和土
质情况有关。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的1.05~ 1.20倍。土质软弱或置换率大时取高值。
f pk(桩身抗压强度设计值)可取350~500kPa。
过15%。
4、 掺合料含水量宜控制在30%左右。
5、 填料时必须分段压(夯)实,人工
夯实时,每段填料厚度不应大于400mm。 6、 施工顺序宜由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 在软土中宜间隔成桩。 7、桩位偏差不宜大于0.5倍桩身直径。
施工时特别注意:
石灰桩施工时应采取防止冲孔伤人的有效措施,
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石灰桩施工中的冲孔或
放炮现象应引起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孔内进水
或存水使生石灰与水迅速反应,其温度高达 200~300°C,空气遇热膨胀,不易夯实,桩身孔 隙大,孔隙内空气在高温下迅速膨胀,将上部夯 实的桩料冲出孔口。应采取减少掺合料含水量, 排干孔内积水或降水,加强夯实等措施,确保安 全)
10.4 质量检验
1 、石灰桩施工检测宜在施工后7~10d后进行;
3、石灰桩宜留500mm以上的孔口高度,并用含水量适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石灰桩法5.1概述石灰桩是指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在地基中成孔,然后灌入生石灰块或按一定比例加入粉煤灰、炉渣、火山灰等掺合料及少量外加剂进行振密或夯实而形成的桩体,石灰桩与经改良的桩周土共同组成石灰桩复合地基以支承上部建筑物。
石灰桩法适用于加固杂填土、素填土、淤泥、淤泥质土和粘性土地基,对素填土、淤泥、淤泥质土的加固效果尤为显著。
有经验时也可用于粉土地基。
加固深度从几米到十几米。
不适用于地下水以下的砂类土。
5.2 加固机理1.桩间土(1)成桩挤密主要发生在不排土成桩工艺之中。
对土的挤密效果随不排土工艺和成桩夯实桩料的情况,桩径和桩距不同而不同,挤密效果还与土质、土覆压力及地下水状况有密切关系。
成孔及成桩的挤压可以提高一般黏性土和粉土的承载力,大体上为原土强度的1. 1~ 1. 5倍。
对于杂填土,不排土的成孔工艺有显著的挤密效果。
对于灵敏度高的饱和软粘土(包括淤泥),成桩中不能挤密桩间土,而且还破坏了土的结构,强度下降。
作为浅层加固的石灰桩,由于被加固土层的上覆压力不大,且有隆起现象,成桩过程中的挤密效应不大。
对一般黏性土,粉土,可考虑1. 1左右的加强系数。
而杂填土和含水量适当的素填土(砂)应根据现场测试结果确定。
对饱和软黏土和淤泥则不考虑。
(2)膨胀挤密生石灰体积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固体崩解空隙体积增大,颗粒比表面积增大,附着物增多,使固相颗粒体积也增大。
在自然状态下熟化后其体积增到1. 5~3. 5倍。
(3)高温效应1kg的生石灰水化生成Ca(OH)2时,理论上放出278千卡的热量,经测定放热时间在水化充分进行时为1h。
因此,生石灰CaO成分越高,桩内生石灰用量越大时,升温越高。
日本的纯生石灰桩测得的桩内温度最高达400℃。
我国加掺合料的石灰桩,桩内温度最高达200~300℃。
桩间土温度的升高滞后于桩体,在正常置换比的情况下,桩间土的温度最高可达40~50℃,由于桩数多,桩区内温度消散很慢,在全部桩施工完毕后15d,地温仍达25℃左右,完全恢复地温至少要20~30d甚至更长的时间。
高温引起土中水分的大量蒸发,对减少土的含水量促过桩周土的脱水起了积极的作用。
(4)桩体材料的胶凝反应石灰中的钙离子和土中的钠离子会在桩体和桩孔界面上产生交换,改变土粒表面的带电状态,使粘土颗粒混聚起来形成团粒,同时生石灰吸水生成氢氧化钙与土中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产生反应形成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和水化硅铝酸钙等水化物产生胶结作用在桩孔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硬壳(厚度可达5-10cm)提高土的纯度,可随龄期而增长。
2.桩身对于单一的以生石灰作原料的生石灰,当生石灰水化后,生石灰的直径可胀到原来所填的生石灰块屑体积的一倍,如充填密实和纯氧化钙的含量很高,则生石灰密度可达1.1~1.2t/ m3。
在古老建筑物中所挖出来的石灰桩里,曾经发现过桩周呈硬壳而中间呈软膏状态。
因此对形成石灰桩的要求,应该把四周土的水吸干,而又要防止桩身的软化。
因此,必须要求石灰桩应具有一定的初始密度,而且吸水过程中有一定的压力限制其自由胀发。
可采用提高填充初始密度、加大充盈系数、用砂填石灰桩的孔隙、桩顶封顶和采用掺和料等措施,借以防止石灰桩桩心软弱。
实验分析结果,石灰桩桩体的渗透系数一般在10-5~10-3cm/s间,即相当于细砂。
由于石灰桩桩距较小(一般为2~3倍桩体直径),水平排水路径很短,具有较好的排水固结作用。
从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说明,建筑竣工开始使用,其沉降已基本稳定,沉降速率在0.04mm/d左右。
3.复合地基由于石灰桩桩体具有较桩间土更大的强度(抗压强度约500kPa),在与桩间土形成的复合地基中具有桩体作用。
当承受荷载时,桩上将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根据国内实测数据,石灰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一般为2.5~5.0。
5.3 设计计算5.3.1 石灰桩设计一般原则一、生石灰应新鲜,CaO 含量不宜低于70%,含粉量不得超过15% 。
桩身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根据土质及荷载要求,一般情况下为0.3MPa~1.0MPa 。
二、石灰桩的设计直径一般采用300~500mm ,桩中心距宜为2~3.5倍成孔直径。
桩位布置根据基础形式可采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或矩形排列。
三、石灰桩的加固深度,应满足桩底未经加固土层的承载力要求,当建筑物受地基变形控制时尚应满足地基变形容许值的要求。
石灰桩桩端宜选在承载力较高的土层中。
在深厚的软弱地基中采用悬浮桩时,应减少上部结构重心与基础形心的偏心,必要时宜加强上部结构重心与基础的刚度。
在深厚的软土中采用悬浮桩时建筑物层数不应高于5层。
四、石灰桩的加固范围应根据土质和荷载情况决定。
石灰桩可仅布置在基础底面下,当基底土承载力特征值小于70kPa 时,宜在基础以外增设1~2排围护桩。
在有经验时,也可不设围护桩,以降低造价。
五、洛阳铲成孔桩长不宜超过6m ;机械成孔管外投料时,桩长不宜超过8m ;螺旋钻成孔及管内投料时可适当加长。
六、当地基需要排水通道时,可在桩顶以上设200~300mm 厚的砂石垫层。
七、石灰桩宜留500mm 以上的空孔高度,并用含水量适当的土封口,封口材料必须夯实,封口标高应略高于原地面,防止孔口积水。
石灰桩桩顶施工标高应高出设计桩顶标高100mm 以上。
5.3.2 石灰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石灰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测定。
初步设计时也可用单桩和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估算:sk pk spk f m mf f )1(-+= (4-1)式中pk f —石灰桩桩身抗压强度比例界限值,有单桩竖向载荷试验测定,初步设计时可取350~500kPa ,土质软弱时取低值(kPa );sk f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05~1.20倍,土质软弱或置换率大时取高值(kPa );m —面积置换率,桩面积1.1~1.2倍成孔直径计算,土质软弱时取高低值(kPa ) 5.3.3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建筑物基础的最终沉降值,可按分层总和法计算。
在桩长范围内复合土的压缩模量按下式估算:[])1(1'-+=n m E E s sp (4-2)式中sp E —石灰桩复合土层压缩模量(MPa) ; 's E —桩间土的压缩模量(MPa),由室内土工试验确定,可取(1. 1 ~ 13) s E ,成孔对桩间土挤 密效应好或置换率大时取高值;n—桩土应力比,取3~4,长桩取高值。
在施工质量有保证时,桩长范围内复合土层沉降量可按桩长的0.5%~1%估算。
正常情况下桩底下卧层的沉降为控制因素。
经实测统计,对于多层建筑物,在一般软土地区,下卧层承载力在80kPa以上时最终沉降量一般为30~60mm;下卧层承载力低于80kPa时,最终沉降量一般为50~100mm;在深厚软土地区,最终沉降一般为100~200mm。
5.4施工工艺5.4.1管外投料法石灰桩体中含有大量掺合料,掺合料不可避免有一定含水量。
当掺合料与生石灰拌合后,生石灰和掺合料中的水分迅速发生反应,生石灰体积膨胀,极易发生堵管现象。
管外投料法避免了堵管,可以利用现有的混凝土灌注桩机施工,但又受到如下限制:首先,在软土中成孔,当拔管时容易发生塌孔或缩孔现象。
第二,在软土中成孔深度不宜超过6m。
第三,桩径和桩长的保证率相对较低。
一、施工方法采用多种打入、振入、压入的灌注桩机均可施工。
由于石灰桩多用于8m以内的浅层加固,因此,桩机的高度不必过高。
桩管采用φ200~φ325mm无缝钢管。
为防止拔管时孔内负压造成塌孔,桩尖采用活动式,拔管时桩尖靠自重落下,空气由桩管进入孔内,避免负压。
桩尖角度α一般为50°、60°、90°。
土质较硬时用小值。
二、工艺流程桩机定位—沉管—拔管—填料—压实—再拔管—再填料—再压实,这样反复几次,最后填土封口压实,一根桩即告完成,如图5-14所示。
图5-1 成桩工艺流程三、施工控制(一)灌料量控制影响灌料量的因素很多。
如桩周土强度、压实次数、设计桩径、桩管直径等。
控制灌料量的目的是保证桩径和桩长,同时要保证桩体密实度。
根据室内外试验结果,当掺合料为粉煤灰及煤渣时,桩料干密度要求达到1.00~1.10g/cm3,即可保证桩体密实度。
在软土中施工,塌孔和缩孔不可避免,一根6m长的桩,往往需要填料压实反复四五次。
即使如此,桩长和桩底直径尚无确切把握,而桩的中部、上部直径往往偏大。
目前是采用桩管上做刻度记一号,每次沉管压入的深度要经过现场试验后严格控制,确保质量。
确定灌料量时,首先根据设计桩径计算每延长米桩料体积,然后将计算值乘以1. 4的压实系数作为每米灌料量。
由于掺合料含水量变化很大,在工地宜采用体积控制。
关于桩管直径的选择,原则上应根据一设计桩径确定,一般设计桩径为桩管直径的1.3~1.5倍。
当桩管直径较大时,由于反插后拔管力较大,要注意是否会造成拔管困难。
(二)打桩桩顺序应尽量采用封闭式,即从外圈向内圈施工。
桩机宜采用前进式,即刚打完的桩处于桩机下方,以机身重量增加覆盖压力,减少地面隆起量。
为避免生石灰膨胀引起邻近孔塌孔,宜间隔施打。
(三)技术安全措施1.生石灰与掺合料拌合不宜过早,随灌随拌,以免生石灰遇水胀发影响质量。
拌合过一早容易引起冲孔“放炮”(即生石灰和掺合料冲出孔口)。
2.冲孔的原因是桩料内含有过量空气,空气遇热膨胀,产生爆发力。
因此,防止冲孔的主要措施是保证桩料填充的密实度。
要求孔内不能大量进水,掺合料的含水量不宜大于70﹪(指粉煤灰、炉渣)。
3.做好施工准备,采取可靠的场地排水措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4.石灰桩施打后,在地下水下,1~2d时间即可完成吸水膨胀的过程,在含水量为25%左右的土中,需要3~5d;在含水量小于20%的土中,当掺合料含水量也不大时,完成吸水膨胀需要较长时间,但后期膨胀最显著减小。
经验证明,在石灰桩施打5~7d后,即可进行基坑开挖。
5.孔口封顶宜用含水量适中的土,封口高度不宜小于0. 5m,孔口封土标高应高于地面,防止地面水早期浸泡桩顶。
6.石灰桩容许偏差没有混凝土桩要求严格。
遇有地下障碍物时,技术人员在现场可根据基础尺寸,荷载等因素变动桩位。
正常情况下,杭位偏差不宜大于10cm,倾斜度不大于l.5%,桩径误差±3cm,桩长误差士15cm。
7.大块生石灰必须破碎,粒径不大小7cm。
生石灰在现场露大堆放的时间视空气湿度及堆放条件确定,一般不长于2~3d。
8.桩顶应高出基底标高10 cm左右。
5.4.2管内投料法管内投料施工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软土地区。
管内投料施工工艺与振动沉管灌注桩的工艺类似,详见图5-2。
图5-2 管内投料施工工艺一、施工要点(一)石灰及其他掺合料应符合设一计要求,随时抽样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