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变革管理看商鞅变法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后感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后感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政治变革,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
商鞅变法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分封割据、争斗不休的时期,这种情势使得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商鞅变法的出现,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政治方面,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国的势力。
商鞅通过推行郡县制,取消了诸侯国的封地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由郡县进行行政管理。
他还通过推行丞相制度和地方官员考试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这些措施使得国家的管理更加高效,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
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提倡重农抑商,倡导实行以农业为基础的农商平衡政策。
他进行土地改革,将土地重新进行划分,实行均田制,破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商鞅还推行品级制度,通过对商品的质量进行分级,鼓励优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军事方面,商鞅变法提倡国家重视军事实力的建设。
他通过推行兵制改革,将兵役制度改为徭役制度,将原先由诸侯国提供的兵力转变为中央政府直接动员的兵力。
商鞅还改革了军事组织结构,推行军官任职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纪律。
这些措施使得国家能够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提高了国家的安全性能。
在文化方面,商鞅变法推动了法律和教育的发展。
商鞅在国家范围内推行统一的法律制度,实行了以法为主的社会管理制度,为后世的法治观念奠定了基础。
商鞅还推行教育改革,设立太学和地方学校,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出现,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奠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
由_商鞅变法_看企业变革

由“商鞅变法"看企业变革
。上海联纵智达咨询集团
最近,《大秦帝国》在多家电 视台热播,商鞅在秦襄王的大力 支持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商
鞅变法”。
律德启
熬鞠簌蟠l l}
论证会一样,明确变法的方向和 具体实施内容,首先从战略上进
行确定。
领跑者,变则通畅,才能领跑。娃
哈哈最近几年从产品、渠道、运营 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变革和 流程的再造,所以其现在要做的就 是在平台的基础上,不发现消费者 的需求和导入新产品。 6.管理水平提升时。企业管理 中,实现从人治,到法制,后再到 自治的阶段都需要质和形的变革。 商鞅变法封爵分地、废除农奴制 等,其变革的内容包括了体制、机 制、流程等的全面革新,促进了秦 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是从形式到内在的变革,最终形成 了法制的完善。
给出了很好的借:
2.竞争对手发生重要变化时。 商鞅变法时期正值法家变革昌盛时 期,竞争对手发生了重大变革,自 己不变则会落后于市场。 3.业务区域拓展需求管理职能 强化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任 何企业的高效发展都离不开运营体 系的健康。只有日渐高效稳定的运 营体系才能支撑起企业的健康发 展。否则再好的发展策略,再好 的商业模式,也只能是“鲜花把牛 粪砸扁了”。 4.新业务单元导入时。原有体 系和新业务单元的运作不匹配,不 变革则新业务搁浅。 5.已经是领导型企业又想快速
感悟二:透变才能成变 企业发展的惯性正被许多企业
3.择优用对人。通过辩论可以 发现有才能者,这样能够确保先选 择正确的人,有了正确的方向,方 能保证做正确的事。 4.以事实说话。商鞅的变法是 在一步步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只 有业绩的增长才能获取更多的支 持。赢虔虽和商鞅有私仇,但其为 国家计,仍强力赞同新法的推行, 因为商鞅用事实说明了变法的有效 作用。我们在企业变革中也要考虑 短期绩效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 确保变革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5.雷厉风行。为避免原有势力 的阻碍,采用雷厉风行风格执行是 必需的,商鞅的变法究其形而不考 其心,一方面,给了反对者强力的 震慑,另一方面,也是变革新风格 的体现,显示了管理者和领导者的 强大信心。 6.对成功的坚持毅力。自始至 终,秦孝公母女都给予商鞅强大 的信心支持和资源支持。起始时 秦孝公对商鞅说的“死马当作活 马医”,变法开始时赢母对老世族 的行为约束,及至后期整体的完 全信赖都显示出了秦国决策者们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它的历史意义不仅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得出结论,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政治意义方面来看,商鞅变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彻底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行政体系,使得行政体系趋于稳定。它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政治模式,即“依法治国”,体现了人民民主制和法治制度的重要性。同时,商鞅变法推翻了以往奴隶主阶级的残余势力,打击了贵族特权,扩大了平民阶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济意义方面来看,商鞅变法的最大贡献在于推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它奠定了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基础,使得道路交通、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生产都得到了改善。同时,它还推行了土地私有制,并强化了劳动力的利益保护,从而解决了过度集权造成的贫穷和人口稀少问题,为国家的繁荣开展奠定了基础。
军事意义方面来看,商鞅变法的最大贡献在于强化了国家的防卫力量。它实现了国家的火器化,采用了新的制度、军事组织和训练等手段,让军队具备了强大的攻击和防御能力。同时,它还扩大了武器制造、军事科技和军事人才的范围,使得国家在军事方面更加有实力和信誉。
商鞅变法:大秦由弱变强,给企业变革的启示

商鞅变法:大秦由弱变强,给企业变革的启示本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胜蓝君说在新环境下,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变革。
为什么企业变革那么难?因为体积越大,惯性越大,前进的阻力越大。
在千年之前,商鞅已经帮我们探索了一条变革之路,值得所有企业借鉴。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成功变法,让秦国崛起的关键:敬贤、敬法、共心、共魂。
01敬贤论如能助秦强盛者,将与君共享秦国秦国自穆公称霸后,国力逐渐衰弱,时常遭受霸主国魏国的欺凌,秦国素来尚武,而忽略治国之道,然周边诸侯强国林立,虎视眈眈。
秦国新君秦孝公开始意识到:穷兵黩武,无疑会断送国家前途,遂颁布招贤令以中兴秦国霸业,其中有一条:“如能助秦强盛者,将与君共享秦国”。
于是各国士子纷纷入秦,其中法家士子商鞅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秦孝公临终前还打算将帝位传给商鞅,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和气魄。
阅其招贤令让人油生敬意:秦公赢渠梁告天下之士:秦自穆公称霸,国势有成,大业有望。
然,其后诸君不贤,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
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
当此之时国弱民穷。
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
国耻族恨,莫大于此。
本公继位,尝思国耻,悲痛于心,今,赢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当企业感叹没有人才时,须不知,其所缺的是能与人才分享的胸襟与气魄。
如果敢分享财富、敢批驳自己、敢接受天下人才,还能不聚人么?古人秦公尚能如此重视人才,何况我们今人呢?看看秦公的招贤令,想想当今企业的招聘,不禁汗颜。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的主要内容是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取消了封建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实行了官吏的选拔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充分利用。
同时,商鞅还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使得政治权力得以分散,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二、经济改革。
商鞅变法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同时,商鞅还实行了市易制度,使得商品得以自由流通,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军事改革。
商鞅变法实行了兵制,使得军队得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
同时,商鞅还实行了军功爵制度,使得军队中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充分的激励,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得以强大起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其次,商鞅变法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最后,商鞅变法的成功,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1.相同点(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
商鞅变法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商鞅变法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杨世珍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感慨不已,除了被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外,我对剧里面的一个核心故事——商鞅变法,感触犹深。
公元前四世纪,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秦国当时还只是中国西部一个弱小的诸侯国,被东部的六个强大诸侯国不断挤压,鲸吞蚕食,面临亡国的危境。
此时,22岁的嬴渠梁临危受命,即位以后,决心变革图强,下令招贤。
商鞅为展平生抱负,来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二十年的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军队战斗力得到空前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法治最完备、激励制度最有力的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根基。
那么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呢?.顺应潮流乘势而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奔放、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诸子齐著说,百家共争鸣”孔子的儒家治国理念,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管仲的以法治国观点等都曾经盛行一时。
在这一时期,随着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奴隶相继摆脱了井田的束缚,成为新兴的土地拥有者,各国纷纷掀起运动,如的、的、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
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得以提上议事日程,这就是顺势而为,顺应了历史潮流。
当今的企业界,资本运营、力争上市是经营管理的发展大势。
达到了条件的在排队等待审批上市;没具备要求的正在努力发展、创造条件,绝大部分企业都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手段、以争取上市为阶段性目标。
大家都意识到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光靠自身的资金积累、滚动投入是行不通的,发展速度慢就没有竞争力,必然会被竞争对手所淘汰。
资本运营、力争上市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无论是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以及生产者都聚焦于此,只有订立了这个目标、并努力为这个目标奋斗才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围绕这个中心所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改制、生产经营决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可阻挡的执行力!变法措施有的放矢商鞅由魏入秦,虽然饱读典籍、满腹经纶,但到达招贤馆后并没有下车伊始就高谈阔论;虽然有秦孝公亲信大臣景监的推荐、秦国公主的赏识,但并没有钻路子、跑门子。
从制度创新看商鞅变法(2)

从制度创新看商鞅变法(2)其次,商鞅之所以进行制度创新,是为了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制度的变化,商鞅的时代、由于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现存的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的生产关系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关系中,“直接生产者农奴是以不自由的身份出现的一,他们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截然分不开的,他们的被剥削是表现得一清二楚的。
”因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是很低的。
《吕氏春秋·审分》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财速,无所匿迟也。
”可见,封建领主制的生产关系是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得到改变。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当时各国都采取了人口增殖措施),土地成为稀缺资源,成为争夺的对象,不仅封建领主要求扩大土地面积,农奴也想有一块自己的土地,而一部分从井田上跑到山林川泽开垦荒地的地主和自耕农,虽然有了自己的土地,但由于他们对土地的所有权还没有得到法律上的认可(用当时话说,还没有定分),因此他们的土地随时有可能被封建领主侵占,土地所有权的不确定,是当时引起“争斗”的主要原因。
对此,商鞅是有深刻认识的,他引用慎到的话说:“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免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末定也。
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骛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
”所以,要解决“争斗”同题,就必须“定分”,确立土地归属,这是商称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产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上述矛盾和问题,各国法家代表人物都采取了积极的反应.他们先后在一些国家实行变法。
作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的商鞅继承了法家进步的历史观,而各国变法成功的事实,更使他们认识到,“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即制定严明的制度是立国的报本,是建立秩序和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
而制定制度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时宜,才能行之有效地达到设立者的目的”即所谓“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组织变革管理看“商鞅变法”
咨询顾问刘顺求
中央电视台近期热播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忍不住回看了一遍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
《大秦帝国之裂变》讲述的是战国时代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由弱变强,然后东出与六国争霸的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贫穷,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于魏、齐、楚等六国,并且被魏国侵占了河西大片领土。
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变革图强。
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衡和建立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于是,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现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它使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为将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从组织变革管理的角度看“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经营管理层的支持、清晰的变革路线图、卓越的执行力。
1、经营管理层的支持
变革要想取得成功,“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
层的支持;二是要有一批居于要职推行变革的中层骨干。
变革管理的第一要诀是高层支持,没有高层支持任何变革都无法取得成功。
高层的支持不只是发发言讲讲话,做个“支持”的姿态,更重要的是要为变革提供资源(包括人、财、物)上的支持,尤其是为变革排除阻力。
商鞅变法中,秦孝公全力支持变革。
用保守势力代表甘龙的话说:“嬴渠梁(即秦孝公)铁心支撑变法”。
在变法开始前的开春朝会上,秦孝公力排众议,态度坚决,明确表示不支持变法者只有死路一条。
当孟西白三族与戎狄部落发生争水私斗,渭水刑杀700人时,嬴渠梁对商鞅说:“左庶长尽管放手去做,万事由我嬴渠梁承担”。
变法成功除了高层的支持,还需要一批忠诚拥护变法的中层骨干。
因为中层骨干是推行变革的核心力量。
在商鞅变法中,秦孝公和商鞅通过一系列组织变革和人事调整,让支持变革的核心骨干居于要职,为变革凝聚了力量。
•将主导和支持变革的人才安排到实权部门;
•将反对和不支持变法的人安排到虚权部门;
•设立新的部门支持变法,例如专门制定法令、制度的部门,招贤纳才的部门等;
•建立专门的推行机构
•……
2、清晰的变革路线图:
变革之初,需要建立清晰的变革路线图。
变革路线图,一是清晰地指明未来变革的方向,
让大家能够看到未来;二是清楚地指引变革的路径。
变革管理中有一个重要工具——“From –to结构图”,能够很好地展示企业的现状以及希望达到的未来。
“From-To结构图”有两列,第一列(From)通过形势分析,明确的企业现状,分析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问题和机会);第二列(To)列出了战略预期实现的目标。
如果将“From-To结构图”与战略计划结合起来,组合成“From-To + 战略计划”结构图,那么,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和“如何去”就会变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商鞅初入秦时在渭水船头会见秦孝公,其谈话内容就是一幅清晰的“From – To +战略计划”结构图。
正是这一番谈话打动了秦孝公。
这番谈话清晰地描述了秦国的现状,指明了秦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战略行动计划。
图1 秦国变法的“From–To + 战略计划”结构图
听了商鞅的阐述,秦孝公的评价是“有此九论,秦国曙光依稀就在眼前”。
3、卓越的执行力:重执行、明奖罚
政策、法令制定好以后,能不能起作用关键看执行。
而执行最重要的是明奖罚,做得好的奖励,违反法令制度的予以惩罚。
在组织变革中,通常三种违反制度的情况难以处理。
一是高层带头违反制度、规则。
因为高层位高权重,无人敢管。
商鞅说,变法要成功,“法治要不避权贵,公室宗亲与庶民同罪”。
有一次太子犯了法,商鞅说:“新法之所以不能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上层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劓刑,将另一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
二是多人共同违反制度。
多人共同违反制度,中国历来有“法不责众”的说法。
商鞅说,“只要法律颁布于前,无论多少人违法,一律依法执行。
”有一次秦国的孟西白三族与戎狄部落发生争水私斗,商鞅根据颁布的法令在渭水刑杀700余人。
三是对组织有重大历史贡献的人违反法律。
组织一般会考虑其历史贡献,从轻或免于处罚。
商鞅提出,“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之前有功劳不能用来减损对其刑罚,之前有善举不能用来减轻其法律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