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孩子到坏孩子,负面暗示是罪魁祸首
【哲理故事】坏孩子与好孩子

【哲理故事】坏孩子与好孩子从前有个小村庄,村子里住着两个孩子,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
好孩子非常懂事,每天都帮助妈妈做家务,还经常帮助邻居们干活。
他非常勤奋好学,上学时也总是认真听讲,回家后还会花时间复习功课。
他知道家人的艰辛,为了节约家里的开支,他节约用水、用电,尽量减少浪费。
他总是对人友善,乐于助人,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尊重。
而坏孩子则是完全相反,他懒得动手做事,经常找借口逃避家务。
他不喜欢上学,上课时总是四处看风景,回家后也从不复习功课。
他乱扔垃圾、浪费资源,对人也不友善。
他被大家嫌弃和排斥。
一天,孩子们得到了噩耗——村子里发生了一场大火。
好孩子在火灾中非常冷静,他迅速将家人和邻居们安全地疏散出来,然后带领大家跑到安全的地方。
坏孩子却被火势困住了,他惊慌失措,无法找到出口。
好孩子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火场救出了坏孩子。
大家都非常感激好孩子,觉得他是一个勇敢、善良的孩子。
火灾之后,坏孩子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后悔自己一直以来的懒散和不负责任。
他决定要改正自己,要变成一个好孩子。
坏孩子对好孩子说:“你为什么那么好?我一直都没有明白,现在我明白了,你的好行为给了我们大家这么多帮助,你是这个村子最重要的人。
”好孩子微笑着说:“谢谢你的认可,其实每个人都有做好事的力量,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变成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人。
”坏孩子听后十分感动,他决心要努力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好孩子。
从那以后,坏孩子不再懒散,他开始积极主动地帮助家人做家务,也时常帮助邻居们。
他开始认真上学,努力学习,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成绩。
他再也不乱扔垃圾,还教育身边的人要珍惜资源。
他改变了坏习惯,养成了做好事、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好孩子不仅要有良好的行为举止,更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只有懂得爱护他人、关心他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孩子。
《我们都是好孩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我们都是好孩子①上高中那会儿,我最喜欢的时间段是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的课间,因为那个课间比其他课间要多出足足10分钟,也就是所谓的“大课间”。
这意味着我可以潇洒地挽着同桌的胳膊一起去校外的书店,租借有关言情小说的书刊来看。
②我每次都是竖着耳朵等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的,总感觉它的声音能穿透灵魂,陪我探寻更恣意盎然的人生。
③同桌尚文虽然外表看起来文文静静,但骨子里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不同寻常。
她的家境优渥,在小镇上是数一数二的。
她跟穷乡僻壤里出来的我,气质完全不一样。
我这个寒门子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要么是“知识改变命运”,要么是“去广州等沿海城市打工,做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
我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圈子被死死固定,一想起流水线上机械的工作,我就感到要命似的痛苦,所以在那时,我更信奉前者。
④尽管如此,信念在神奇又力量强大的青春期叛逆面前还是甘拜下风,仿佛一瞬间,我就缴械投降了。
⑤临近考试,我还在一本又一本地看言情小说。
那个时候,我的青春读物的基调多以伤痛悲凉为主,我至今都能想起,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是怎么偷偷在课堂上哭起来的。
还没等我缓过神,一只发现战利品的手就伸了过来。
班主任言辞尖锐:“你们这些不务正业的坏孩子,真是自毁前程!”接着,她又从同桌尚文的桌兜发现几本新的“战利品”。
我愣在那里,“坏孩子”三个字像《大话西游》里唐僧念经一般萦绕在我的耳旁,折磨着我的心智。
什么时候,我被归于“坏孩子”的阵营了呢?⑥我依稀记得,初中时我还是老师眼中标准的“三好学生”,是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好姑娘”。
有一次期末考试,校领导还亲自到我家发放奖学金,虽然只有100元,但在我们那个小村庄里已经是家家户户争相谈论的头号新闻了。
⑦我被单独拎出来谈话:“你刚来班里时成绩在前10名,你忘记了?你跟人家尚文不一样,知道吗?你父母是怎么说的?这个星期内把你的家长叫来谈一谈。
”⑧听到要叫家长,我开始慌了,内心还在艰难地消化着终于被人指出来的“从好孩子到坏孩子”的转变。
孩子如此病态究竟谁是元凶

学 习成绩非常好的乖孩子 。从初中开始 ,
( 6 ) 琴 : . 年
7
能像个木脑壳坐在 那里吧?于是再 有不喜 欢听 的课 时, 我们就邀 了不喜欢上课的 同
学一 起 到街 上玩 。”
些乌七八糟的事情 。” 少年最 隐秘最 纯真 的心事 被母 亲以
暴力的方式 打开 、 揉碎 , 从此母 子俩一 接
这个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 育。
问 :现在不读书 , “ 长大了想干什么?” 答: 不想干什 么, “ 只想玩。其他的事 , 没有想。” 问 : 不想读书 , 想玩 , 后考不 上 “ 只 今
过小说。
“ 事 可 乐 ” 教 育 让 孩 子 不 懂得 爱 百 式
求, 就会产生挫折感 , 会愤怒 , 至可能产 甚
生报 复的念头和行为。
父亲的“ 凌云壮志” 压垮儿子
与严恒和棋 比起来 , 俊才的故事 更令
人惋惜 。 从上学起 ,俊 才就 是一个勤快孝顺 、
这个蜜罐里长 大的孩子 ,家庭富裕 ,
我吗 ? 不加评判, 不管对与错 , 只是随便说
说而 已?” 答 :在 学校 里读书 , “ 有的老师讲课有
来访者对我们信任 、 接纳 、 认可 , 我们 的咨
询治疗就会有效果 ,否则再高超的理论 , 再强 的技术 , 如果没 有良好 的关 系 , 治疗
效果 也没办法保证 。” Nhomakorabea趣, 有的枯燥无味 , 听都 听不懂。我们总不
到这点呢? 杨凤池说。 ” 在教育中“ 关系” 起
句话 都与成 绩有关 。严恒在 学校 受了委 屈, 回家告诉妈妈 , 妈妈不 但不安慰他 , 反 而会骂他。 后来 , 妈妈 发现了严 恒的 日记 , 便撕 了 日记 本扔在严 恒面 前说 : 你看看 你的 “
好孩子坏孩子的读后感

好孩子坏孩子的读后感《好孩子坏孩子》读后感。
《好孩子坏孩子》是一本由美国作家玛丽·布鲁斯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本书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他们分别代表了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形象。
通过这两个孩子的生活故事,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和价值观念。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将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性格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好孩子乖巧懂事,懂得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而坏孩子则调皮捣蛋,不听话,经常惹事生非。
通过这两个孩子的对比,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别,也更容易对照自己的行为与态度。
这种对比教育方式,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书中,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好孩子的父母和老师都给予了他很多的关爱和鼓励,他也在这种环境下慢慢地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而坏孩子则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缺乏关爱和教育,才变得调皮捣蛋。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对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父母和老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最后,这本书也启发了我对于人生的一些思考。
在书中,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故事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好孩子也有犯错的时候,而坏孩子也有改过自新的可能。
这让我明白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
我们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人,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同时,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总的来说,《好孩子坏孩子》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对比,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别,也更加重视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明白了包容和反思的重要性。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1我的书架上有许多好书,《我要做好孩子》就是其中一本。
这本书是著名女作家黄蓓佳的儿童作品代表作,是一部适合少年儿童和家长共同阅读的长篇小说。
书中主人公金铃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她机敏、善良、正直,但却丢三落四、大大咧咧。
橡皮买了一盒有一盒,没过多长时间就没有了,妈妈说:“真是太不像话了!家里纵有黄金万两,也吃不住这样丢三落四。
”她博览群书、想象丰富,但学习成绩一般。
有一回英语期中考试,金铃难得拿了99分的高分,妈妈高兴的眼泪都出来了,不久到学校开家长会才知道那次测验有20多个人满分。
金铃就是这么一个孩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活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叫人气也不是恨也不是。
我太喜欢这本书了,每次阅读的时候,就会想起我自己的生活。
同样是六年级;同样是面临小升初考试;我也有一个温暖的家和慈爱的爸爸妈妈;我也每天忙着完成各种作业、应付各种考试,还要赶着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
爸爸妈妈和老师对我的好,我心里都知道,学学这个、学学那个,忙得不得了,可我的烦恼又有谁知道,学得太多、学的太杂,消化不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像金铃一样,为了做个让家长、老师满意的“好孩子”,我们做了种种努力,并为保留心中那一份天真、纯洁,和家长老师做了许多“抗争”。
成绩固然很重要,但那只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2寒假期间,我利用闲暇时间阅读。
读了好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书是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
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小学六年级学生金玲,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但机敏、善良、正直的女孩子。
为了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她作了种种努力,并为保留心中那一份天真、纯洁,和家长、老师作了许多“抗争”。
最后,她和同学们一起充满信心地走进升学考试的考场的故事。
小说记叙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真实的家庭故事,其中的一个片段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金玲的老师邢老师开了一个强化班,班里一小部分额外补习。
《我们都是好孩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我们都是好孩子①上高中那会儿,我最喜欢的时间段是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的课间,因为那个课间比其他课间要多出足足10分钟,也就是所谓的“大课间”。
这意味着我可以潇洒地挽着同桌的胳膊一起去校外的书店,租借有关言情小说的书刊来看。
②我每次都是竖着耳朵等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的,总感觉它的声音能穿透灵魂,陪我探寻更恣意盎然的人生。
③同桌尚文虽然外表看起来文文静静,但骨子里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不同寻常。
她的家境优渥,在小镇上是数一数二的。
她跟穷乡僻壤里出来的我,气质完全不一样。
我这个寒门子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要么是“知识改变命运”,要么是“去广州等沿海城市打工,做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
我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圈子被死死固定,一想起流水线上机械的工作,我就感到要命似的痛苦,所以在那时,我更信奉前者。
④尽管如此,信念在神奇又力量强大的青春期叛逆面前还是甘拜下风,仿佛一瞬间,我就缴械投降了。
⑤临近考试,我还在一本又一本地看言情小说。
那个时候,我的青春读物的基调多以伤痛悲凉为主,我至今都能想起,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是怎么偷偷在课堂上哭起来的。
还没等我缓过神,一只发现战利品的手就伸了过来。
班主任言辞尖锐:“你们这些不务正业的坏孩子,真是自毁前程!”接着,她又从同桌尚文的桌兜发现几本新的“战利品”。
我愣在那里,“坏孩子”三个字像《大话西游》里唐僧念经一般萦绕在我的耳旁,折磨着我的心智。
什么时候,我被归于“坏孩子”的阵营了呢?⑥我依稀记得,初中时我还是老师眼中标准的“三好学生”,是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好姑娘”。
有一次期末考试,校领导还亲自到我家发放奖学金,虽然只有100元,但在我们那个小村庄里已经是家家户户争相谈论的头号新闻了。
⑦我被单独拎出来谈话:“你刚来班里时成绩在前10名,你忘记了?你跟人家尚文不一样,知道吗?你父母是怎么说的?这个星期内把你的家长叫来谈一谈。
”⑧听到要叫家长,我开始慌了,内心还在艰难地消化着终于被人指出来的“从好孩子到坏孩子”的转变。
【哲理故事】坏孩子与好孩子

【哲理故事】坏孩子与好孩子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
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
甚至父亲和哥哥都指出他很坏。
人们都指出母亲死去了,没有人管教就是拿破仑?希尔转好的主要原因。
既然大家都这么指出,他也就无所谓了。
有一天,父亲说要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
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
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
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了解说道,“全家最坏的孩子。
”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
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
“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
”
继母催生了拿破仑?希尔,她坚信他就是个好孩子。
对一个人存有这种信心,他就可以顺利。
【教育哲理】:
器重引致顺利,埋怨引致失利。
不是好孩子须要器重,而是器重并使他们显得越来越不好;不是坏孩子须要埋怨,而是埋怨并使他们显得越来越糟。
【育儿知识】好孩子夸出来坏孩子骂出来

【育儿知识】好孩子夸出来坏孩子骂出来为孩子的行为树立一个简单的目标,要明确你鼓励什么样的行为、反对什么样的行为。
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位家长,他想让孩子帮着多干些家务,总是特别留意在孩子,比如:替他拾起衣服,就给孩子一个微笑或者一句赞赏的话。
当孩子不跟他合作时,就丝毫不予注意,因为这样一个行为是在制止之列的。
当然,对一个孩子有鼓励作用的做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孩子。
了解这一点也很重要。
你可以奖他几个硬币或者请他吃一顿,也或者让他选择一个和父母一起玩的游戏。
这样的嘉奖,在他表现出你认为应该鼓励的行为后,应该立即进行,效果最好。
开始这样的嘉奖应经常进行,但不用多久,你就可以隔一段时间加以奖励,因为这时他已经懂得表现好的乐趣了。
这听起来很简单,就是说,说出你想要的;如果你不想要什么,就什么也别说。
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父母现在对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感到不满,觉得他们的孩子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或者觉得他们没有办法教育他们的孩子。
他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们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那就是:孩子,你不能这么脏;你不能动;孩子,你不能在课堂上分心;孩子,你不能好好学习;孩子,你不能过早坠入爱河;你不能。
你觉得这听起来像唐僧念经吗!然而,如果你问你的父母“你想要什么”,他们不知道,或者他们想要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东西。
如果对孩子不是嘉奖,不是认可,不是奖励,那么这样的孩子是永远不可能教育好的。
一个孩子这样说:“自从高中以来,我的成绩都不让他们满意,现在无论到谁家,亲戚们都跟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别让父母操心,别让父母不满意’。
我现在不想去亲戚家玩了,放假以后哪里也不想去,更不想在家待了。
”现在很多人都在毁灭他们的孩子。
他们经常指责孩子的不好,而不是赞扬孩子的良好行为。
他们甚至以自己为例:“你不能像你父亲那样。
你父亲小时候学习不努力。
现在他是这样。
你父亲依靠你!如果你不努力,我依靠谁?”他仍然每天谈论这些事情,他感到非常感动,一边说着一边流下了眼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好孩子到坏孩子,负面暗示是罪魁祸首
随着年岁的推移,人终归是会变的,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人,这不是消极的观点,也不是否定人善良纯真的本性,而是因为这个时代就是瞬息万变的,人只有不断地改变才能适应这个社会,融入这个社会。
大多数人在岁月的洗涤下变得更成熟稳重,更明白责任担当,更知道生活不易,这就是积极地、正向的、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变得自私自利,与幼时的聪明乖巧恰好形成强烈的反比,从好孩子到坏孩子,往往只有一念之差。
从人性上来说,好孩子当得太久了,被父母长辈寄予的期望越来越大,于是肩上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重,重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于是在成长的过程里,不由对父母长辈千叮万嘱不要学坏的“坏”字产生了好奇,他们很想知道,“坏”起来的感觉是怎样的,是否能让长辈对自己少一些期望,多一些关爱,或者变坏后能令自己不那么累,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嘱咐孩子不要变坏,是不是也是一种暗示呢?坏已经在孩子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不想让孩子去想也很难。
巴布洛夫曾说过:“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举个例子:曾经有个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说的是催眠师让一个90斤的小女孩在”你的身子像钢板一样坚硬“的心理暗示下,身子真的一下子悬空像钢板一样架在两张凳子上,随后让现场一位130斤的观众站在90斤小女孩的腰上坚如过桥。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的作用多么强大!负面的心理暗示就像硫酸雨,会侵蚀着孩子的心灵,滋生出与大人意愿相反的言行和表现,这样的例子其实在家庭中屡见不鲜,但遗憾的是无数家庭却熟视无睹,甚至充当无知的执行者。
好孩子变坏孩子,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所以父母要注意言行,积极引导,用正向的词去激励孩子,让孩子的成长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