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知识讲解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摘要: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卢梭歧视女性,要把女性培养成取悦男性的女仆;也有人认为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正是对女性的肯定和尊重。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是“自然教育”,女子教育的中心是理想的家庭,但在家庭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男女双方是自由的,都是主人。
18世纪的法国仍是农业社会,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
卢梭从男性的视角提出了其理想的女子教育思想,既超越了现实又存在局限,是其理想与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爱弥儿》;女子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男权势力;启蒙运动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着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其中《社会契约论》最为着名,人们在谈到自由平等时,不提它便不够彻底。
但卢梭说“《社会契约论》不过是《爱弥儿》的附录而已。
”[1]由此可见在卢梭思想意识中,《爱弥儿》比《社会契约论》更为重要。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教育方面的巨人,也是近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
他在《爱弥儿》中集中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书中第五卷提出了对女子教育的看法,自从其观点公开之际就颇受争议。
本文拟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对现当代女子教育的启示。
一、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在《爱弥儿》开篇中,卢梭阐明了着述此书的原因之一——“这本集子的感想和看法,是没有什么次序的,而且差不多是不连贯的,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看了高兴而写的” [2]。
英国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其《女权辩护》中说“卢梭要把女子培养成取悦男性的女仆”[3]。
若依此意分析,卢梭为什么要取悦一位“女仆”?纵观卢梭一生,是在法国贵妇人的培养下实现了与上层社会的接触,进而名扬天下,卢梭着述此书也许恰恰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卢梭在《爱弥儿》第五卷提出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前四卷一脉相承: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即自然教育,这是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启示

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启示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启示介绍:18世纪启蒙时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阐述了他对于学前教育的思考和理念,即从婴儿时期开始的教育过程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一、“自然发展”学前教育理念卢梭主张从婴儿出生开始,以自然的发展过程来引导幼儿教育。
他强调孩子需要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来探索世界,而不是受到过早的干预和束缚。
卢梭认为,幼儿应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创造力,而不是被外界的规则和期望框限。
这种“自然发展”教育理念在今天的学前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在充满好奇心的探索中,他们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包容、创造性的环境,鼓励幼儿自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让幼儿在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中成长。
二、感官体验与情感培养卢梭提到,感官体验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主张,幼儿应该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认识世界,通过观察、触摸、嗅闻等方式来获得经验和知识。
卢梭强调,幼儿在感官体验中能够培养情感和美感,进一步加深对于自然和人类的理解。
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学前教育也有启示意义。
幼儿通过感官体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情感和美感。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的感官刺激和经验,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情感互动中感受美好,培养对自然和人类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个性本位与适应社会卢梭认为,学前教育应该以个体的需求和价值为中心,尊重和关注每个幼儿的独特个性。
他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法,主张将教育围绕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展开,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卢梭还认为,适应社会并不意味着盲目从众,而是要以个体的需求和能力为前提,在获得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的学前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
卢梭的教育思想《爱弥儿》

6、自然教育还可以通过身体教育和感官 教育进行
(1)身体教育与理解力。 (2)感官教育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基础。
谢谢观赏
第三节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 原则和方法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反对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教育。
(1)过早用理性教育孩子是不自然和虚假 的。
(2)要按照儿童的年龄进行自然教育
2、应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自然教育
(1)“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的区别 (2)应对儿童进行“隶属于物”的自然教 育。
对教育的关注:在《爱弥尔》一书的原序中, 卢梭提出了为什么要研究教育和如何研究教育的 问题。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研究教育要先从研究学生开始。 应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一种实行起来容易的 方法。这种思想和方法就是自然主义的思想和方 法。
“自然教育”的目的观:在《爱弥尔》一书 中,卢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目的 观。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1742年,卢梭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结识了 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 的编写工作。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 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49年,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 善还是使道德堕落》为题举办征文活动,卢梭参 加了法国狄昂学会的征文并获得了首奖。卢梭的 论文犀利、尖锐,与众不同,社会反响强烈,的目的和本质 卢梭认为,从自然教育的目的来看,自然教 育不是培养野蛮人,而是培养自由人;不是培养 “公民”,而是培养自然人。 总之,卢梭所谓自然教育的本质是以儿童的 自然倾向为基础,受儿童的自身发展的法则所支 配,培养能够适应一切环境、适应一切人生活的 自由人的教育。
从《爱弥儿》看卢梭生存教育理念

卢梭 认为在儿童 身心柔弱 的童 年时期不仅 要保持 其 把木板钉成箱子 ,他就想知道木筏是怎样砍 的” 。总 能力 和欲望 的相对和谐 ,还要具备忍受痛苦的能力 。 之 , 爱弥儿通过大 自然的教育有足够的知识 利用环境
忍受痛苦是儿童应 当学 习的头一件事情 , 也是 儿童最 为 自己的生存创造机会 。 需要知道 的事情 。这种在逆境 中勇敢生存 , 忍受痛苦
培养其生存技能, 发挥其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而使其 l 责任应 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生命 。
成为学习的主人 、 生活的主人 、 未来社会 的主人。
三 、 育 目的 : 教 自然人 和 适 应 力
l
() 2 自主意识教育 。 尊重儿童天性 , 给儿童充分 的
f自由的表现之一 即是尽可能让儿童发挥 其 自主能力 ,
出了教育 的三个准 则 :①必须 让他们使用 大 自然 赋 主 意 义 的 。 “
予他们的一切力量 。这些力量 , 他们是不 至于 随便滥
3生存 能 力的 突 出强 化 . .
生存 能力包括 身体锻炼 , 动手能力教育 和个体 与 用 的。②一切身体 的需要 , 是在智慧方 面还是 体 不论 力方面, 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 弥补他们的不足。 他人 、 ③ 社会和谐相处能力的教 育。 () 1身体锻炼 。 一方面 , 卢梭非常重视强健体魄的 在给他们帮助 的时候 , 应当只限制他们在 真正需要 的
的能力夸大 了他的愿望 的时候 , 就将成 为一个绝对 痛 力的一种表现 。他反对人屈从于千百种技术的支配 ,
利用 我们 的天 才来 增进我们 的技巧 , 只制造 可 苦的人 了。 人幸福的道路不再于减少 其欲望也不 在于 主张“
扩大其能力 ,而在于减少那些超过我们能力的欲望 , 以随身携带 的工具 。如果他看见人家做弹簧 , 就想 他 在于使能力和意志两者之间得到充分的平衡 。 因此 , 知道钢铁是 怎样从矿石 中练 出来 的, 果他 看见别人 ” 如
爱弥儿中的教育观点

爱弥儿中的教育观点卢梭的《爱弥儿》是第一部小说体的教育名著,该著作因其教育思想的丰富、观点的深刻备受推崇,被奉为教育界的经典。
书中,卢梭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爱弥儿的教育导向,并针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方案。
卢梭将爱弥儿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通过爱弥儿在落后的封建专制背景下的教育历程,来论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自然主义教育是《爱弥儿》中最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遵循自然法则,培养自然人。
总体来看,书中体现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必须回归自然、教育应该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的特征、教育应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
1.教育必须回归自然所谓自然并非指人类原始蒙昧的状态,而是指人类的天性。
卢梭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卢梭认为三种教育和谐统一才是最好的教育,统一的方法是将能够被控制的“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配合于完全不能被控制的“自然的教育”之下,以“自然的教育”为发展的中心和方向。
由此可见,“自然”在卢梭的整个教育思想中处于中心位置,具有十分的重要性。
2.教育应该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的特征卢梭认为教育不能违背儿发展阶段的规律,需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
《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从此可看出卢梭认为儿童发展发展是有其独特规律和秩序的,教育过程需要遵循这种规律,不能枉顾儿童的发展特征,进行揠苗助长式教育。
3.教育应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这种“自然人”并非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始人,而是独立的、自由的、天性得以发展的人。
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

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爱弥儿》是法国作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被誉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以卢梭的一个虚构的学生“爱弥儿”为主人公,通过描述他的教育经历来探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爱弥儿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自由教育、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爱弥儿》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
自由教育是《爱弥儿》所倡导的教育方法之一。
卢梭认为,孩子应该享有自由发展的权利,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在书中,爱弥儿的教育师茂丹娜通过观察、倾听和引导等方式,尊重爱弥儿的个人意愿,根据他的兴趣和能力安排学习内容,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和时间。
这种自由教育的方法,可使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自我认知和学习的能力。
自然教育是《爱弥儿》所倡导的教育观念之一。
卢梭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紧密联系自然环境,让孩子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
在书中,茂丹娜带领爱弥儿进行了很多户外教育活动,如观察花草树木、走读乡村、参观农场等,让他直接感知自然界的奥秘和生命的美好。
茂丹娜还鼓励爱弥儿亲近动物,与宠物进行互动,以培养他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自然教育的思想强调孩子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情感教育是《爱弥儿》所强调的教育目标之一。
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感品质。
在书中,茂丹娜注重培养爱弥儿的感恩之心、友善之心和关爱之心。
她通过让爱弥儿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与他人分享等方式,教育他懂得感恩、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这种情感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社会行为,塑造他们优秀的品质和价值观。
《爱弥儿》通过描写一个理想的教育场景,探讨了自由教育、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思想。
其中自由教育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自然教育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情感教育强调孩子的品格和情感发展。
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思想,共同构成了《爱弥儿》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卢梭提倡的教育观

一、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爱弥儿》1、性善论与感觉论从人性论上说,卢梭推崇性善论,认为儿童之所以性格乖张,原因不在于自然,而是不良教育的结果。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怜悯心和自爱心。
同时他还强调“良心”使人为善的作用,认为良心能指导人判断善恶,引导人弃恶扬善。
为了保持善良的天性,儿童应该远离乌七八糟的城市生活,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
卢梭认为人天生具有学习的可能,而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说,所有道德一切事物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因此要高度重视儿童的感官训练。
2、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影响①自然教育的含义自然主义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就是遵循自然天性发展。
他认为人应该接受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核心是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教育,三种教育综合作用使人趋于善良。
卢梭信奉消极教育,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是儿童自由发展,儿童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反对成人对儿童的灌输和压迫。
②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培养“自然人”,即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自食其力,不受束缚,适应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新人。
③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第一,正确的看待儿童,不把儿童当成小大人看待;第二,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具体来说就是给予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
④自然教育的实施方案婴儿期(0~2)体育;儿童期(2~12)“理性睡眠期”,感觉教育;少年期(12~15)智育和劳动教育,反对灌输,主张儿童主动学习;劳动教育侧重手工劳动;青年期(15~24)德育德育内容:培养善良,判断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力;德育方法:反对体罚,主张使用“自然后果法”;对宗教:“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
⑤自然教育理论的影响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对压迫和束缚儿童,阻碍儿童天性发展的传统教育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对解放儿童,释放儿童天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卢梭的自然主义理论首次实践是巴西多的“泛爱学校”,之后在德国兴起的泛爱主义教育运动也以此为理论基础,此外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等人关于儿童观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以此为出发点。
从《爱弥儿》中审视卢梭的儿童教育观

子 成 长 的 进 程 。 遵 循 自然 , 着 它 给 你 画 出 的道 路 前 “ 跟 进 … … 这 是 自然 的 法 则 。你 为 什 么 要 违 背 它 呢 ?由 于 你
想 改 变这 个 法 则 , 果 是毁 了孩 子 , 碍 了它 对 孩 子 的关 结 阻
关键 词 : 梭 卢
《 弥 儿 》 儿 童 教 育 思 想 爱
心 照料 取 得成 效 , 一 点 , 难 道 还不 明 白吗 ? ” 卢梭 认 这 你 ‘ 《 弥 J ) 1 世 纪 法 国 启 蒙 运 动 思 想 家 卢 梭 撰 写 的 爱 L是 8
一
为 。教 育 要 适 应 儿 童 身 心 发 展 的 规 律 ,这 是 符 合 自然 性
的 , 此 , 须 在 正 确 的 时 间 教 _ g 正 确 的知 识 , 早 因 必 e aJ 童 提
本 教 育 专 著 。作 为 西 方 教 育 史 上 的 三 大 里 程 碑 之 一 ,
《 弥儿 》 判 了 当时 教 育 中强 迫 灌 输 道 德 和知 识 之 危 害 爱 批
学 习或 延 后学 习 的做 法都 是 不 对 的 。 你 为什 么 硬 要他 牺 “ 牲 适 合 于 他今 天 学 习 的东 西 。而去 学 习 他 未 必 能够 长 成 到那 样 大 的年 龄 的 人 才适 合 学 习 的东 西 呢 ? … …就 我 所
保 姆” ① 。
教 育 。 要 遵 循 自然 的法 则 , 梭 主 张 让 儿 童 遵 循 需 卢 自然 之路 前 进 , 长 和 教 师 的 爱 护 和 干 预 反 而 会 阻 碍 孩 家
的 途 径 . 此 . 究 卢 梭 的 儿 童 教 育 观 具 有 理 论 和 现 实 意 因 研 义 卢梭 的 儿 童 观 可 分 为 教 育 目的 观 、 生 观 和 教 学 观 , 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摘要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爱弥儿》是进步教育小说,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教育目标、教育进度一、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础了解卢梭的生活时代和社会内景,特别是当时的教育情况是理解卢梭教育理论的不二法门,进而能掌握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根源和历史意义。
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行会行将崩溃的时期。
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革命即将到来。
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的劳苦大众。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极为突出的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
教会推行原罪论,宣称人生来有罪,要想成为天国公民,必须克己苦修以求永生。
这使得当时的教育是通过对幼儿的种种束缚而改变幼儿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
因此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幼儿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并以严酷的纪律与体罚作为辅助。
卢梭在《爱弥儿》中曾用大量的事例描绘和抨击这种教育现象。
与封建教育相对,卢梭高举自然教育大旗。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堕落是由于社会的原因。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
教育的使命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要求,免受外界影响,自由的发展。
于是卢梭以“性善论”为根据和以“率性发展”为原则,通过他虚构的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在培养目标、教育进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标卢梭指责当时的贵族教育,认为这些用阶级身份做模子来培养人的教育只会使人的天性不能自由的发展,指挥是人失去适应自然发展的能力,叫人定型化、僵化。
为了推翻这种教育,卢梭呼吁培养自然人。
他说:“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照我们所知而言,那就是自然的教育。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标后,便从积极方面说明自然人所具有的特征。
卢梭认为率性发展的自然人必须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绝不会只求心智发展而使身体虚弱,也不会叫身体与心智都处于衰弱之中。
卢梭以爱弥儿为代表来描述道:“至于我的学生,宁可说是自然的学生,......只是因为他永远在动,他就不得不注意许多事物,认识许多力量,他不久便获得许多经验.他以自然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而且因为他并不意识到他在学习什么功课,所以他的学习便进行的极为迅速。
这样,他的身心便共同活动着。
他永远去实行自己的观念,而不盲从别人的意见,因此他把思想和行为打成一片,他的健康和体力日渐增进,他的智慧和明察也日有发展。
这就是达到身心共同发达的途径。
这种途径使人有哲学家的理性和运动家的身手。
”总之,卢梭所希望的自然人,并非野蛮人,而是直立行走于社会的文明人。
他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仁能爱,因为身心能力协调发展,故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的变化。
(2)教育进程卢梭不但肯定天性至善,而且肯定这种善良天性是逐步发展的,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这种特征是教育工作必须适应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调: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
从最初就要把他放在他应处的地位上,而且要保持他在这个位置上。
卢梭在《爱弥儿》中主观上将未成年期划分为四个阶段,逐一指出个阶段身心特征,并且根据特征安排了教育重点。
婴儿期--初生到2岁。
卢梭说:“人生的第一个时期,就是缺乏和软弱的时期。
他最初的呼声便是哭叫和落泪。
他感觉到各种需要,但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只能用哭喊来请求别人帮助他。
”又说:“婴儿能接受成人所不能接受的改变,他的肌肉是柔韧的,你无论叫他如何转动,都不费力;成人的肌肉比较僵硬,所以非遇强暴的外力是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动转方式的。
所以我们能使儿童强壮,而不能危机他的生命和健康;纵或稍有危险,也是不足介意的。
”由于上述种种特征,卢梭认为婴孩时期的教育应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应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树立一生幸福的基础。
幼儿期--2岁至12岁,卢梭称这一时期是“理智睡眠期”。
他描绘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为“在理性发达的年龄以前,儿童所接受的只是感觉印象,不是观念”。
“他既无感情又无思考,他仅能感觉而已;他不曾意识到自己的生存。
”这就是说,儿童是没有观念而仅有感觉印象的。
卢梭继续指出儿童由于没有观念,便不能有真正的判断和记忆。
他说:“我以为儿童不能判断,因而也没有真正的记忆,他们记住了事件的声音、形状和感觉,但是很少具有观念,更难懂得事件彼此的关系。
......他们的知识全属于感觉领域,并未入于理解的范围。
”因此,感觉教育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青年期--12岁至15岁。
卢梭认为人生由十三岁到十五岁时,属于青年期。
他是人类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
卢梭说:“在十二三岁时,儿童能力增长之速远远超过他的需要。
”又说:“我曾说过,个人能力超过需要的时期,若非绝对是他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比较上能力最强的时期。
这是他一生中最可珍贵的时期。
”接着,卢梭指出人在儿童期由于受过感官教育,他的感觉能力和感觉经验都已获得基础,因而这时期是理性发展的时期了。
他说:“我们领导儿童通过感觉领域而达到理性的边界了。
”“最初儿童只有感觉,如今有了观念;从前他只能发生感情,现在他能思索了。
”人在青年时期已有理性发展的条件和要求,所以它是进行知识教育的时期,卢梭说:“这正是他工作、教学和探索研究的时期。
”青春期--卢梭把人生由16岁到20岁成为青春期。
这以阶段的特征有二,首先,他是情欲发动的时期,卢梭形容道:“正像先有海波的咆哮,然后暴风雨随之而来,青年的正在成长的情欲的声息,也便宣告这狂暴变化的到临。
”其次,青春期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关系的时期。
卢梭说:“人的正当的研究是他和环境的关系。
当他只能由物理的性质来说明他的环境时,他应当就他和事物的关系来研究自己;这是儿童期应做的事。
当他开始明了道德的性质时,它应当就他和别人的关系来研究自己,这是他终身应做的事情。
”由于青春期的两种特征,卢梭因而主张青春期教育应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
(3)教育内容与方法长期以来由于受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先天观念的影响,欧洲的教育领域中,人们一贯注重脱离现实的书本诵读和脱离事物的纯粹的思辨。
经过文艺复兴,虽有所改观,但到了卢梭生活的时代,教育又回到死钻文字,背诵经典,盲目灌输,填鸭式的老路上。
卢梭极力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强调儿童从现实中探索真理,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
他说:“我憎恨书籍,他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体。
”又说:“教师所教的是为了什么呢?文字!文字!文字而已!在他们所夸示的种种教给儿童的科学中,他们永不注意选择儿童真正有用的知识,因为儿童们不得不去应付事实,也无法不全盘失败了。
”因此他建议道:“请勿以文字教育给予你的儿童,它应当是纯由经验而学习。
”“凡是他们能够由经验中学习的事体,都不要由书本去学习。
”卢梭主张在现实中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相应地,他要求教师放弃繁琐的讲解,提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
卢梭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学。
”卢梭在《爱弥儿》中,列举许多在现实中师生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
例如,爱弥儿在秘密的临海中迷失了路途,于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阳光照射的方向和森林所在部位,推断出回家的路,可见,天文和地理的知识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场合学习的。
又如,魔术是操纵水盘中蜡制的小鸭游来游去,这桩秘密被爱弥儿戳穿了,在这一场合中,爱弥儿懂得了有关磁铁的知识。
为了确保师生共同活动中有效的教学,卢梭倡导尊重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
首先,卢梭以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基础上发展出好奇心。
在天然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不断探究,发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因此,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了关于良好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卢梭的全部教学论主张无非是这个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从这个原则可以看出,卢梭所谓的“良好的教学”即发现教学,发现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即“学问的兴趣”和“学问的方法”。
这两个要素是获得知识,发现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真理本身。
因此,卢梭的教学论不是只是本位的,而是兴趣、能力趋向的。
其次,卢梭十分注重教学要适应儿童、青年身心发育的水平。
他希望教师根据儿童水平选择学习内容,从简单的儿童熟悉的事件说起,坚决反对硬把成人的需要作为标准来选择教材。
卢梭认为:“人们对于儿童们的知识领域认识错误,把儿童所没有的制师人为儿童已经具备,并且教儿童去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东西。
”于是,他劝告老师道:“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说明”“你在研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要永远就最可见和最新明的现象着手。
”此外,卢梭还希望儿童学习的进度要恰当,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
他说:“纵令最有天资的儿童,你们也莫要设想在我们教导他的三四年时间内,能对一切艺术和科学都有所理解,以致到他长大时能够独立地进行研究。
”最后,卢梭要求教学要注重对于事物的接触或直观。
卢梭以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基础,因此极为注重要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
这就是说:“我们真正的教师时经验和情绪。
”也就是由实在关系而得到各种观念的心灵是透彻的。
所以这是一条通例: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不要以符号代替实在的实物。
因此,卢梭重视实地考察和旅行参观,以便在丰富而确实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探索事物的规律。
爱弥儿在学习农业、土壤、物产和种植方法,是亲自夏天观察以及在和农民一道操作中进行的。
他采集植物和矿物的标本,是在实地参观调查中进行的,他绝不关在房内死读书,而是走向实际搞研究。
>三、对《爱弥儿》中教育观点的思考在对《爱弥儿》中教育观点进行阐述时,一方面体会卢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提出“自然教育”的气魄与思想的可贵,另一方面却也为卢梭思想中的偏激与浓重的个人感情杂融于教育理念中感到卢梭的可爱。
自然人性论是卢梭全部的思想的基石,自然的“自然教育”就成了他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