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56例疗效
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疗效分析闫宏杨书艳贾彩虹DOI :10.11655/zgywylc2019.14.046作者单位: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输血科肝衰竭(liver failure ,LF )是各种因素引发的肝脏的损伤,可引起肝细胞解毒、合成、生物转化和排泄等多种功能发生严重障碍[1⁃2],病死率可达30%~40%[3],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 )的常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为LF 患者清除免疫复合物和蛋白等多种大分子物质,以及体内堆积的中分子和小分子的代谢毒素;二是改善人体内环境,纠正体内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问题,对损伤的肝细胞起到再生作用;三是由于PE 是输注了健康人的血浆,从而对体内所缺乏的多种凝血因子和白蛋白也进行了补充,有效地替代了肝脏的部分功能,患者的病死率有所降低[2]。
《2013第六版美国血浆分离协会针对血浆分离的技术指南》[4]推荐PE 可用于LF 患者的治疗。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LF 患者71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17例,平均46岁;病因为乙型肝炎28例,丙型肝炎10例,甲型肝炎3例,未分型9例,药物性肝炎12例,妊娠肝1例,酒精型肝炎5例,其他3例。
入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2006年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的标准[1]。
1.2方法:先给予入选的71例患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维持电解质平衡、利尿、降血氨、补充蛋白、凝血因子、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此为对照组。
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PE 治疗71例为治疗组,首次治疗肘正中静脉穿刺,PE 量1800~2000ml /次。
术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5mg 、异丙嗪25mg 以预防过敏,术前及术中均根据患者的(PT )水平,酌情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并于治疗前和治疗中常规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40m l 预防低血钙发生。
对有高度出血倾向术后使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并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中持续心电、血压监护,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选择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血浆比例,治疗间隔时间3~5d ,治疗1~6次不等,71例患者共进行血浆置换治疗233例次。
血浆置换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 e o d ] A u vra u ;l m ca g ; y kns K yw r s ct le f l P a x h e C t i ei r a e n i e s o e
.
肝脏对维持全身器官的稳定运行发挥 着至关重要 的作 用 , 各种原 因引起的急性肝衰竭 , 临床常可见到 。尽管 得到积极的 近年来治疗肝衰竭 的一个重 要突破。本文对 人工 肝支 持系统 中最 为常用的血浆置换 治疗 ( E) P 对急性肝衰竭 病人 的临床症 状、 生化指标及细胞 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
n fc nl h r n Co l i i a t s ot . nc us ons P a ma e c a g e t n a f  ̄ie y i r v h lnc y p o d l e n to i y e ls x h e t ame tc e e v l mp e t ci i a s n r n o e l m t msa i rf c in,I n e r t d n v u t e d mo s y e u t n u e h rt e p a ma e c a g a o r c h iod ro h mmu oo i u c in of do t i wh t e h l s x h n e c n c re tt d s r e ft i e e n l gc f n to ,
ia a d1N Reu t T ecii  ̄m tm ept nsw i new n pam xh g l el hwe in c tipoe et. c F 一 . s ls h l c ln na l po so t aet, hc u dretlsa eca eh am n,so ds i a m rvm ns f h i h n g fn i
血浆置换在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

L1N Jingxia ,ZHENG Shuhui,CHEN Maogen,LIN Wanyi,ZOU Qiuqiong,XlAo Fan,ZHoU Zhenhai 【Abstract】 Objecf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lasma exchange treatment by observing tbe plasma ex—
【摘 要 】 目的 通过观察 我 院肝 功能 衰竭 患者血 浆 置换 的应 用 ,以进 一步探 讨血 浆 置换 治疗 的临床 疗效 。 方 法 分析 中山大学附属 第一 医院 2017年进行血 浆置换肝功能 衰竭 患者的 出凝血、肝功 能指标 的前后数据 ,并 配对 比较 分析患者血浆置换 的治疗效果。结 果 我院 2017年肝 功能 衰竭 患者进行 血浆 置换 215人 次 ,56例 患者进行 血 浆 置 换 。 肝 功 能 衰竭 患 者 血 浆 置 换 前 后 的 出凝 血 指 标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PT,s)23.7-4-10.7 VS 20.8 4-9.3(P<0.05); 凝 血 酶 原 活 动 度 (PrrA,% )39.9 4-18.4 VS 45.9±l8.1(P<0.05),出凝 血指 标 PT和 PTA 血 浆 置 换 前 后 的差 异 均 具 有统计 学意 义。血浆 置换 前后 的肝 功 能指标 :总 白蛋 白(TP, L)56.9±9.6 VS 54.5±7.5(P<0.05);总胆 红素 (TBIL, ̄mol/L)519.0±198.5 VS 429.2±166.1(P<0.05);丙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ALT,U/L)207.6±415.2 VS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56例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 : 4 36 R 号 : 0 1 6—75 (0 0 0 0 1 0 0 2 6 2 1 )8— 0 5— 2
Ob ev t na dn rn aeo 6p t nswi e ee h p ti t ae i r ia le pa mae c a g 】 s rai n us gc r f ai t t s v r e ai e tdwt at c li r( l o i 5 e h t r s h i i v f s x h n e
齐鲁 护理 杂志 2 1 第 l 第 8 0 0年 6卷 期
人 工 肝 血浆 置 换 术 治疗 重 型肝 炎 5 6例 观察 及 护 理
于 霞。 邓 莹 。 晓静 袁 山 东 济南 202 ) 50 1 ( 济南 市传染病 医院
摘
要 目的 : 讨 人 工肝 血 浆 置 换 术 治疗 重 型 肝 炎 患者 的 效 果 及 护 理 方 法 。 方 法 : 1 1 患 者 随机 分 为 治 疗 组 探 将 2例
效3 7例( 6 9 。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 均有 统计 学意 义( 5 . %) P<0 0 ) .5 。结论 : 在保肝 、 支持 治疗的基础 上 配合人 工肝血 浆 置换术治疗重型肝 炎安 全、 有效 , 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有利 于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 词 人 工肝 血 浆 置 换 术 ; 型肝 炎 ; 理 重 护
Xi a。 , l g。Y a a 罾 u n Xio一 ’
.
(ne i s i ae o i lf. a n i ly J a h nog20 2 , hn ) I co s s H s t  ̄ nMu ip i , i nS a dn 5 0 1 C i f tu D e p a o n c at n a A s at O jcv : oepoet f c o t c li r(l m c ag )adnrig e os nteram n o - bt c bete T x l ee etf rf i v pa ae h ne n us t d t et fe r i r h ai ale i s x n mh i ht e s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首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在肝衰竭患者中,肝脏不能正常地完成代谢功能,导致体内毒素和废物积聚。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通过人工肝装置将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清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少毒素对机体的损害。
研究表明,该技术可以显著降低肝衰竭患者血中氨、乳酸和胆红素等代谢产物的水平,同时提高血液中白蛋白和血小板等重要的生化指标的水平,使其接近正常范围。
其次,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可以减轻肝衰竭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肝衰竭患者由于肝功能的减退,常常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通过清除体内毒素和废物,减少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该技术可以明显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并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再次,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可以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病死率很高。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可以快速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减轻肝脏对其他器官的损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研究表明,对于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联合标准药物治疗的生存率高于单独采用标准药物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在疾病早期进行该技术治疗的患者生存率更高。
最后,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尽管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在治疗肝衰竭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例如,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而人工肝装置本身也可能引起血栓形成和机械性损伤等风险。
因此,在应用该技术时,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加强监测和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一种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能够通过清除体内毒素和废物,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C G结果 显 示 在 T T阳 性 8 A E 0例 患 者 中以 双 支及 三 支冠 心病 的诊 断 和 预后 具有 较 高 的敏感
动 脉狭 窄 较 多 , T T阴性 3 而 E 3例 中 , 支 病 变 较 多 , 状 动 单 冠
脉 狭窄 程 度 较 轻 。 明 T T阳 性 与 冠状 动脉 病 变 的严 重 程 说 E 度成 正 比 , 文献 报道 一致 四 与 。 T T阳性 结果 的正 确 判 断 , 于诊 断 冠 心病 、 价 心 肌 E 对 评 缺血和 药物 及介 入 治疗效 果 等均有 重 要 意义 , 为减 少 假 阳性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 般 资料 .
药 物性 肝 衰竭 患者 3 0例 , 中 , 1 其 男 8例 , l 女 2例 ; 龄 年
最小 1 8岁 , 大 9 最 1岁 , 均 (05 1 .) 。3 平 5 .+ 36 岁 0例 患 者 发病
前均有明确的服药史 , 包括 : ①抗结核药( 主要有异烟肼、 利 福平、 吡嗪酰胺 , 2 例)②解热镇痛药( 共 0 ; 阿司匹林 , 4 ; 共 例) ③抗癌药物( 主要有环磷酰胺 、 甲氨蝶呤 、 表阿霉素 , 5 ; 共 例) ④ 中成药( 雷公藤 , 1 。合并肝性脑病 2 共 例) 例。
2 ~ 0m/ i 。补充 血浆前 常规 使用 非那根 2 53 l n m 5mg肌 内注射 , 地 塞 米 松 5 1 g静 脉 注 射及 1%萄 萄 糖 酸 钙 溶 液 1 I ~0m 0 0 Il I 静 脉 注 射 预 防过 敏 反 应 , 每置换 10 0ml 浆 , 1 %萄 萄 0 血 给 0 糖酸 钙溶液 1 l 0I 静脉注射 。血 浆置换 完毕 后行 血液 滤过 , n 血 液 流速 10 1 0m/ i , 6 ~ 8 l n 每次 治疗 时 间 8 1  ̄] 本组 3 m ~ 0h -。 3 0例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护理体会分析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护理体会分析作者:侯凌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4期【摘要】目的对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护理体会分析。
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
结果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8.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0%;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肝衰竭;血浆置换;并发症;肝功能指标【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4..02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其具有合成、解毒、代谢、分泌、免疫防御等功能,若肝脏受到严重损时,就会使得大量的肝细胞死亡,继而对其功能造成影响,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凝血机制障碍、肝性脑病、腹水等,临床上将其称为肝衰竭[1]。
临床表现为极度乏力、恶心、呕吐、神志改变、食欲下降、腹胀等[2]。
该疾病病情发展较迅速,治疗难度较大且费用高。
血浆置换是一种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方法,其主要是通过采用血浆分离器将含有毒素与致病物质滤出并丢弃,同时置换等量的新鲜血浆,让患者的清蛋白、凝血因子得到补充,使其肝脏再生,为之后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3]。
但在对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时,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出血、变态反应等并发症,因而需要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本研究对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病人的疗效及并发症的护理体会分析分,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18例,其中包括31例乙型病毒感染,9例药物性肝损害,1例肝豆状核变性。
所有患者均通过相关检查确诊为肝衰竭,且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56例疗效

药物性肝损伤从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到急性肝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是药物不能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最常见的原因。
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药物性肝衰竭患者56例,并观察其中28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药物性肝衰竭患者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23~65岁,平均(39.8±12.3)岁。
56例患者中28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为实验组;另28例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病前1~8周或更长时间内有明确用药史;(2)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3)所有病例诊断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的标准[1];(4)所有患者均无肝病基础。
1.3排除标准(1)排除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衰竭;(2)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引起的肝衰竭。
1.4治疗方法1.4.1内科综合治疗(1)明确诊断后停用肝损害药物;(2)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能量和维生素;(3)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茵栀黄、前列地尔、促肝细胞生长素、门冬氨酸鸟氨酸、维生素K1、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胸腺五肽等药物保肝、降酶、退黄、调节免疫;(4)每日或隔日静脉滴注清蛋白、血浆支持治疗;(5)14例合并淤胆者加用甲基强的松龙或强的松治疗;(6)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积极防治并发症。
1.4.2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组28例患者自愿行血浆置换治疗,术前签血浆置换知情同意书。
专用人工肝治疗室内,心电监护仪监护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局部麻醉下穿刺桡动脉和肘正中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采用日本生产的PLASAUTO-IQ人工肝治疗仪进行血浆置换,生理盐水1500~2000ml及肝素15~20mg预充管路,血液流速为60~100ml/min,血浆分离速度为30~50ml/min,每次置换血浆3000~4000ml,术中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节肝素用量,治疗结束前半小时停止肝素泵入,术后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过多的肝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肝损伤从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到急性肝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是药物不能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最常见的原因。
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药物性肝衰竭患者56例,并观察其中28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药物性肝衰竭患者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23~65岁,平均(39.8±12.3)岁。
56例患者中28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为实验组;另28例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病前1~8周或更长时间内有明确用药史;(2)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3)所有病例诊断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的标准[1];(4)所有患者均无肝病基础。
1.3排除标准(1)排除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衰竭;(2)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引起的肝衰竭。
1.4治疗方法1.4.1内科综合治疗(1)明确诊断后停用肝损害药物;(2)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能量和维生素;(3)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茵栀黄、前列地尔、促肝细胞生长素、门冬氨酸鸟氨酸、维生素K1、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胸腺五肽等药物保肝、降酶、退黄、调节免疫;(4)每日或隔日静脉滴注清蛋白、血浆支持治疗;(5)14例合并淤胆者加用甲基强的松龙或强的松治疗;(6)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积极防治并发症。
1.4.2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组28例患者自愿行血浆置换治疗,术前签血浆置换知情同意书。
专用人工肝治疗室内,心电监护仪监护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局部麻醉下穿刺桡动脉和肘正中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采用日本生产的PLASAUTO-IQ人工肝治疗仪进行血浆置换,生理盐水1500~2000ml及肝素15~20mg预充管路,血液流速为60~100ml/min,血浆分离速度为30~50ml/min,每次置换血浆3000~4000ml,术中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节肝素用量,治疗结束前半小时停止肝素泵入,术后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过多的肝素。
根据病情需要治疗1~3次,每次间隔5~7d。
血液回路管和血浆分离器均为1次性使用,严格做好治疗室消毒。
1.5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肝功正常或轻度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0U/L,总胆红素(TBIL)<40.0μmol/L];(2)无效或死亡: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者。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行χ2检验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临床特点56例(100%)患者均有极度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尿颜色加深,厌油30例(53.57%),皮肤瘀点、瘀斑22例(39.29%),腹胀20例(35.71%),恶心、呕吐16例(28.57%),腹痛、大便颜色变浅14例(25.0%),皮肤瘙痒12例(21.43%),鼻衄10例(17.86%),腹泻6例(10.71%),双下肢水肿4例(7.14%)。
并发症:电解质紊乱24例(42.86%),腹水18例(32.14%),自发性腹膜炎14例(25.0%),肝性脑病6例(10.71%),肝肾综合征4例(7.14%),剥脱性皮炎2例(3.68%)。
2.2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原发病结核病14例(25.0%),乳腺增生症10例(17.86%),甲状腺功能亢进6例(10.71%),精神分裂症4例(7.14%),慢性肾炎4例,感冒2例(3.68%),2型糖尿病2例,其余14例(25.0%)患者无基础疾病。
2.3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药物抗结核药14例(25%),均为异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56例疗效分析朱其荣,梅小平(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四川南充637000)【摘要】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易出现药物性肝衰竭。
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的治愈率,缩短治愈患者的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率低。
结论血浆置换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治愈率,是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药物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7-0966-02中图法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AEfficacy analysis of plasma exchange therapy in56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 ZHU Qi-rong,MEI Xiao-pi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Sichuan637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lasma ex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in56cases of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anti-TB drugs combination use was prone to induce liver failure.The plasma exchange therapy could increase the cure rate of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 and shorten the patient′s hospital stay with the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Conclusion Plasma exchange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 and is one of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Key words】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Plasma exchange;Treatment outcome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项目(0100016)。
通讯作者:梅小平(E-mail:1124377569@)。
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4月15日第28卷第7期J Mod Med Health,April15,2012,Vol.28,No.7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用药,消核片10例(17.86%),何首乌10例(17.86%),中草药8例(14.29%),磺脲类6例(10.71%),氯氮平2例(3.57%),氟哌啶醇2例(3.57%),对乙酰氨基酚2例(3.57%),甲苯磺丁脲2例(3.57%)。
2.4血浆置换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实验组共接受血浆置换治疗37例次,人均1.32次(1~3次)。
91.8%的患者在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呕吐消失、睡眠改善、腹水减少、腹胀和黄疸减轻。
2.5血生化指标比较实验组第1次血浆置换前及血浆置换后5d,主要血生化指标比较,见表1。
血浆置换治疗后5d丙氨酸氨基转氨酶、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清蛋白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P<0.05)。
2.6不良反应在37次血浆置换治疗中,6例患者(16.22%)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口唇、四肢肢端麻木3例次,躯干四肢皮疹2例次,皮肤瘙痒3例次,经注射10%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或异丙嗪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均未发生低血压、休克、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2.7临床疗效本组56例中46例治愈,6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4例死亡,总治愈率82.14%。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治愈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383,P=0.036、<0.05。
3讨论大多数药物在肝脏经过生物转化而清除。
用药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过敏反应或者特异质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称为药物性肝损伤。
肝损伤严重者可表现为肝衰竭,治疗困难,预后差。
导致肝衰竭的药物复杂多样,在我国最常见的药物是抗结核药和中药[2],而在欧美国家,解热镇痛药最常见[3]。
结核是常见传染病,抗结核治疗方案多为联合用药,易出现肝损害,8%的患者发生肝脏毒性,0.2%的患者死于暴发性肝衰竭[4]。
本资料显示,14例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均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用药,占总数的25%,其中2例并发剥脱性皮炎,最后死亡。
因此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及皮疹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处理,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本文由中药(包括中草药、中成药)引起肝损害共28例,占总数的50%,比文献报道的稍高[5]。
中药消核片常用于治疗中青年女性乳腺增生症。
临床发现,消核片可致肝功能受损[6-7]。
本组患者消核片致肝衰竭占17.86%,仅次于抗结核药物。
何首乌有消痈、润肠通便、解毒、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补益精血等功效[8]。
本组10例患者均用于乌须发。
何首乌致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长期使用及剂量过大有关。
所以若需用消核片及何首乌时必须考虑有致肝损害的可能性,需定期检测肝功能[8-9]。
另外,本组病例中女性32例,占总数的57%;死亡4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6例,共占总数的17.86%,与Devarbhavi等[10]报道的一致。
血浆置换是目前最常用于肝衰竭的人工肝治疗方法,主要机制是通过清除患者体内内毒素、胆红素、胆酸、过氧化脂质等有害物质,同时补充清蛋白、凝血因子、调理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使机体内环境得到改善,为肝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实验组在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包括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呕吐消失、睡眠改善、腹水减少、腹胀和黄疸减轻;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清蛋白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口唇、四肢肢端麻木,皮疹,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也少于对照组,提示血浆置换能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治愈率,是治疗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文献报道一致[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