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
霍布斯

霍布斯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出生在英国南部威尔特郡的马尔麦斯堡一位乡村牧师家庭,因父亲离家出走,从小由叔父抚养。
15岁考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罗马哲学和经院哲学。
1608年大学毕业,不久受聘于卡文迪什男爵,成为他的儿子的家庭教师,从此与这个贵族之家建立了终身的联系。
在培根遭贬隐居时,他曾给培根当过秘书,并且帮助他将其作品译成拉丁语。
他曾三次陪他的学生游历欧洲大陆各国,了解到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新的科学成果,并亲自拜访过伽利略,和他讨论了有关力学的问题,同时还结识了伽森狄和马勒伯朗士等著名哲学家。
1640年英国内战爆发,霍布斯随卡文迪什家族逃到巴黎避难。
1646—1647年霍布斯曾经给当时流亡巴黎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查理二世)当数学老师。
1648年在巴黎会见了笛卡尔。
1651年底,霍布斯经过11年的流亡生活之后,回到了克伦威尔统治下的英国,同年他在伦敦发表了名著《利维坦》。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后,霍布斯又宣布效忠国王,但由于他的专制主义立场同样危及了贵族们的利益而受到了王党的迫害,同时亦因为无神论的倾向遭到了教会的攻击。
所有这一切使晚年的霍布斯避政治如水火,将兴趣转向了文学和历史,在87岁高龄时还把荷马史诗翻译成英文。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利维坦》、《论物体》和《论公民》。
虽然霍布斯哲学以经验论为基本原则,但是也容纳了其他不同的因素,因而并不是典型的经验论。
与培根相比,霍布斯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依据并概括了伽利略的机械力学成果,也曾受到笛卡尔哲学的影响,并且非常重视几何学的方法(通常这是唯理论的基本特征),建立了一个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由于身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霍布斯非常关注政治问题,在其哲学思想中,他的政治哲学对后世影响最大,他自己也认为这一方面是他最大的贡献。
按照霍布斯的观点,哲学是关于物体的科学。
物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物体,它是自然的作品;一类是人工物体,即国家,它是由人们的意志和契约造成的。
霍布斯的名词解释

霍布斯的名词解释霍布斯(Thomas Hobbes)是一位英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他被誉为社会契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7世纪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理论,对于人类社会的组织、政治权力的产生和运作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释和见解。
本文将对霍布斯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思想背后的深层意义。
“自然状态”是霍布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在人类社会没有建立政府和法律之前的状态就是自然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人们相互竞争、缺乏安全感和互助合作。
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和恶性竞争,人们会自愿放弃一部分的自由权利,进行社会契约,接受统治者的权威和限制。
自然状态的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社会契约”是霍布斯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有序的政治社会。
社会契约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绑定在一起,保证人们的利益和安全。
通过社会契约,人们把权力委托给统治者,接受其统治和限制,以换取社会秩序和法律的保障。
社会契约理论反映了霍布斯对于政治合法性和权力源泉的思考。
“绝对主权”是霍布斯政治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主张国家的统治应该是绝对的,没有任何限制和制约。
在霍布斯看来,国家的统治者具有最高的权威,他的话语和行为是绝对的。
国家的统治者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制约,可以行使专制的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守护人们的利益。
绝对主权理论给予国家及其统治者极大的权力,但也引起了对于个人自由的担忧。
“人的自利本性”是霍布斯理论的基石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自利的本性驱动的。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会采取各种手段,包括竞争、争斗和战争等。
霍布斯将人的自利本性看作是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的根源。
为了避免自利本性导致社会的破裂,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来限制个人行为,建立有序的政治社会。
“人权”的概念在霍布斯的理论中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
虽然霍布斯主张国家的绝对主权,但他也承认人们拥有某些不可侵犯的权利。
例如,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幸福。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人物简介

人们免受自然状态的威胁
02
国家的权力与义务
•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人民通过签订社会契约,
将自己的部分自由交给国家
• 国家有义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维护社会秩
序
03
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 虽然国家拥有绝对权力,但霍布斯认为,国家权力应该
受到限制,以防止滥用
• 他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认为国家应该遵循自然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人物简介
DOCS
01
托马斯·霍布斯生平与背景
托马斯·霍布斯出生地与成长经历
职业生涯初期
• 1610年,霍布斯开始在卡文迪什家族担任家庭教师,教授拉丁文和
希腊文
• 1613年,他成为了一位私人秘书,为贵族和政治家提供文学和政治
• 他主张宗教应该与国家权力相分离,
• 为了维护和平与秩序,人们需要签
循法律和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
保持独立性
订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03
霍布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
《利维坦》的创作背景与主要内容
创作背景
主要内容
• 《利维坦》是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的哲学著作,当时英
• 《利维坦》详细阐述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利维坦
受教于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
• 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霍布斯对古希腊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 1615年,霍布斯前往巴黎大学学习,结识了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如
笛卡尔和伽桑狄
与哲学家伽桑狄的辩论
• 在巴黎大学期间,霍布斯与伽桑狄就实体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 这场辩论使霍布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哲学立场,为他后来的哲学创作
托马斯·_霍布斯

物的名称。按照霍布斯的理解,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所给的名称 ,只是帮助人们记忆的记号,而不反映寓于个别事物中的一般。这 表明,霍布斯不懂得概念作为理性思维的一种形式所具有的把握事 物本质的功能,把概念仅仅看成是符号,是一种以唯名论倾向表现 出来的狭隘经验论。
• 反对“天赋论”:霍布斯批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针对笛卡尔的
这种观点,霍布斯指出,根本没有天赋观念,一切观念都是无可怀疑 的,没有矛盾的。但事实上,一些最重要的天赋观念,如上帝观念 ,却是人们长期争论不休、怀疑最多。霍布斯认为,上帝观念不是 天赋的,而是人们从后天经验中获得的,是无知和恐惧的产物。
认识论
认识论
认识的 来源
反对 “天赋论”
物质 与感觉
唯名论
演绎推理
认识论
• 认识的来源:在认识论上,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论原则,反对
天赋观念论,主张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霍布斯强调:只有客观事 物才是引起感觉的直接对象,人的一切认识都开始于事物对感官的 作用所引起的感觉,离开了外物对感官的作用,就不可能有任何认 识发生。
• 自然法:要保存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摆脱战争状态的愿望
使人们求取和平,于是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大家必须遵守 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争,使每个人都 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自然法的第一条是:寻求和平,信 守和平(seek peace and follow it)。第二条是,如果别人也愿意 这样做时,一个人在为了和平与保卫自己的范围内,会想到 有必要自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他应该满足于相对 着别人而有这么多自由,这恰如他愿意相对着自己允许给别 人的自由那样多。
托马斯·霍布斯 Thomas Hobbes
霍布斯及其政治思想特点的探究

霍布斯及其政治思想特点的探究1. 引言1.1 霍布斯及其政治思想特点概述霍布斯(Thomas Hobbes)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对后世的政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以其对人性、社会契约和国家的观念而闻名,他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贪婪的,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霍布斯主张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只有强有力的君主才能确保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权力理论强调人们应该将自己的权力交给君主,以换取安全和秩序。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则是他的政治理论的基石,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契约同意放弃部分自由权利,以换取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生活在无政府、无法律、无公共权威的状态下,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且每个人都处于对其他人的威胁之下。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敌对、竞争和不信任。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丛林法则,导致人们相互之间的战争和混乱。
为了摆脱自然状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社会统治形式,这就是政府的存在和合法性所基于的理论基础。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强调个人本位的利益,因此他认为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集体安全和秩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成为社会契约的执行者和监管者,确保个人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约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都受到了霍布斯理论的启发。
在现代社会,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为我们理解政治权力、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2 霍布斯的人性观念霍布斯的人性观念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之一,他认为人性本质是自私、野蛮和贪婪的。
霍布斯

霍布斯(Hobbes )一、生平著作霍布斯(1588-1697 ),出生于英格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个早产儿。
霍布斯自己讲过。
他母亲怀着他的时候,听到西班牙无敌舰队进攻英国的消息,由于受到惊吓而早产了他。
霍布斯声称,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非常热爱和平。
我们看到,他这个人十分胆小、谨慎、敏感。
他也把这解释为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他说:“恐惧是我的孪兄弟”。
这种解释是否有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依据,还不可考。
这个早产儿看来在智力上也早熟。
他十四岁就能把古希腊作品翻译成拉丁文,十五岁进牛津大学,当时牛津大学教授圣经和用经院哲学观点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
霍布斯对此非常反感,他说他在大学里没学到任何有益的东西。
二十二岁时,他受骋为一个贵族的家庭教师,并伴随他的学生作“大周游”(当时英国富贵家庭的子弟为完成教育,到欧洲大陆上去周游、旅行、参观、考察、访问)。
在作家庭教师期间,霍布斯三次周游欧洲大陆。
当时,大陆上欧洲各国盛行君主专制制度。
特别是法国,黎塞留统一法国确立君主专制制度,法国空前统一和强盛,这对霍布斯发生很影响。
同时,霍布斯也结识了一些著名学者,笛卡儿、伽桑狄、伽里略等。
受到他们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影响。
英国革命爆发后,由于他与贵族私人关系密切,害怕受到议会党人的迫害,逃亡到巴黎。
在巴黎期间,曾担任威尔士王子,即后来的查理二世的私人教师。
并于1651 年写出了他的主要著作《利维坦》。
这部书引起了流亡的英国贵族和法国教会对他的迫害,于是,他于1651 年底逃回英国。
当时正值克伦威尔当政。
克伦威尔请他担任共和国行政部长职务,他没有接受。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给他的老师很高的礼遇。
在他的屋墙上挂着霍布斯的肖像,给他每年一百镑恩俸,允许他随意出入宫廷。
但大巨、贵族和教士们对他却十分反感。
当时伦敦发生瘟疫和大火,保王党议员借机提出反无神论法案,霍布斯受到攻击,其著作《利维坦》也被焚毁。
有的人甚至主张以异端罪烧死霍布斯。
霍布斯又害怕了,把许多手稿都烧了。
托马斯霍布斯

与沃利斯
除了与布兰豪的争论外,霍布斯自从1655年出版De Corpore开始也与其他学者产生不少冲突。在《利维坦》 中他挑战了当时的学术界。1654年,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塞思·沃德(Seth Ward)在一篇名为Vindiciae academiarum的文章中回复了霍布斯对于学术界的挑战。霍布斯在De Corpore哲学原理中的许多错误——尤其 是在数学上的错误也招致了几何学教授约翰·沃利斯的批评。沃利斯在1655年出版的Elenchus geomeiriae Hobbianae中详细解释了霍布斯哲学原理的错误,他批评霍布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作为数学演算的主轴,并揭露 了霍布斯在数学上的许多漏洞。由于霍布斯在演算上缺乏精确的计算,造成他经常使用证据不足的假设来解决原 理的问题,由于他的兴趣只限于几何学上,因此他对于数学的整体领域并没有非常清楚的概念。这些问题都使得 霍布斯的哲学原理遭受大量批评。最后霍布斯在1656年发行英文版本的De Corpore时便删除了一些被沃利斯揭 发的严重错误,但他仍然在1656年的Six Lessons to the Professors of Mathematics一系列文章里反驳沃利斯 的批评。沃利斯接着写了一篇论文反驳霍布斯的论点,并趁着霍布斯发行De Corpore英文译本的期间继续批评他 在数学上的错误,霍布斯则以数篇论文反击。但沃利斯轻易的以一篇回复(Hobbiani puncti dispunctio, 1657) 击倒霍布斯的论点。最后霍布斯拒绝再回复沃利斯,两人的争论暂时停息。
由于国王的保护,下议院通过的法案最后并没有对霍布斯造成太大伤害,不过霍布斯从此不能在英格兰发表 任何有关人类行为的著作了。他在1668年的著作由于无法通过英格兰的出版物审查机构,只得改在阿姆斯特丹出 版。其他的许多著作则要直到他死后才得以出版。有时候霍布斯甚至被禁止回复他在学术辩论中遭受的批评。尽 管如此,霍布斯在国外的名声非常高,当时前往英格兰旅游的学者和名人都会抽空拜访霍布斯,向这位老哲 学......
托马斯·_霍布斯ppt课件

二、生平简介
• 1602-1610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霍布斯,出生于英国威尔特郡一
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聪颖好学,不到十五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牛 津大学学文科。
• 1610-1637年,做家庭教师、担任培根的秘书、三次访问欧洲:毕
业后,霍布斯被推荐到一个贵族家庭担任的家庭教师,依靠于这个显 贵家庭,霍布斯找到了可靠的保护人和事业上的赞助者,他有了出入 一流图书馆的权利,有接近社会名流和学者的条件。霍布斯陪同他的 学生出游欧洲大陆,先后访问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在此期间,他 结识了许多科学家,也第一次接触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德 芬郡公爵的关系,霍布斯结交了英国大哲学家培根,并在一段时间担 任其秘书,通过两人的交往,霍布斯受到了培根哲学思想的熏陶。之 后,霍布斯又两次出游欧洲,为其研究哲学奠定了基础。
3
二、生平简介
• 1640年,发表《法律要旨》后逃往巴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
间,暴乱的政治迫使他再次把注意力首先集中于社会政治问题上, 写了一本表明他的政治理论概略的小册子《法律要旨》,但这也激 怒了国会党,霍布斯不得已移居法国避难。
• 1641年,完成《论公民》。 • 1643-1651年,写作《利维坦》:《利维坦》的成功出版就标志
11
认识论
• 演绎推理:在霍布斯他看来,理性推理就是对感觉材料的组 合与分解,是对名称的加减计算活动。 推理就在于组合、分 开或分解发。所以我们用来发现事物的原因的方法,除了组 合法或分解法,或者部分组合法与部分分解法以外,没有什 么别的方法。我所谓的推理是指计算。计算或者是把要加在 一起的许多东西聚成总数,或者是求知从一件事物中取去另 一件事物还剩下什么。所以推理是与加和减相同的。……因 此,一切推理都包含在心灵的这两种活动——加与减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文名: Thomas Hobbes国籍: 英国出生地: 威尔特省 出生日期: 公元1588年4月5日逝世日期: 公元1679年12月4日 职业: 政治家、哲学家 毕业院校: 牛津大学 主要成就: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人物 代表作品: 《论政体》《利维坦》《论人》生平霍布斯于1588年4月5日出生于英国南部的维斯堡镇。
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的女儿。
父亲是当地的乡村牧师,性格暴躁而又愚蠢无知。
霍布斯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便在一次和同事的争斗后弃家远遁了。
霍布斯早年的抚养和教育都是由他的叔父资助的,四岁时被送到当地的教会小学读书,后又转到私立学校上学。
1603年不到十五岁的霍布斯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牛津大学麦克多伦学院学文科。
1608年霍布斯大学毕业后,留校讲授了一年逻辑学。
随后,他受聘为卡文迪什(William Cavendish )男爵的儿子当家庭教师。
从此,霍布斯便和这个贵族家庭建立了终生的联系.1610年霍布斯奉命陪同他的学生出游欧洲大陆,先后访问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这次大陆旅行,使霍布斯的眼界大为开阔。
在旅居大陆期间,霍布斯学会了法语和意大利语。
大陆文化使他深受激励。
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精深的古典学者。
回国后,霍布斯成了自己的学生的秘书。
少年卡文迪什不久继任为德芬郡伯爵。
通过主人的关系,霍布斯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朋友,如著名的英国诗人和剧作家本·琼生(Ben Jonson)。
在霍布斯结交的好友中还有著名的英国大哲学家培根。
1629年在德芬郡伯爵死后,霍布斯暂时离开卡文迪什家族,受聘于克林顿家族当家庭教师。
同年霍布斯陪同他的新学生少年克林顿前往欧洲大陆访问。
他们遍游了法国,还去了威尼斯。
第二次大陆旅行成了霍布斯走向哲学家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把自己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科学和哲学。
这种转变的发生很富于传奇色彩。
据说有一次霍布斯到一位法国绅士家作客,在他浏览主人的书房时,发现桌上放着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书页翻到第一卷,命题47。
在此之前,霍布斯从未注意过几何学,好奇心驱使他读了该书对该命题的全部论证,结果使他不得不为几何学逻辑证明的严密和精确性大加赞叹。
此后,霍布斯开始研究几何学,热衷于几何学方法。
1631年霍布斯又回到了卡文迪什家族,为继任的第三德芬郡伯爵当家庭教师。
大约在这一时期又发生了一件对他的哲学觉醒很有影响的事情,从而决定了他的整个哲学思路。
有一次,霍布斯和一些学者聚会,当有人提出“究竟什么是感觉”这个问题时,霍布斯惊奇地发现,在座的大学者们没有一个知道应该如何回答。
此后,霍布斯的头脑里总是萦绕着一个问题,感觉的原因和性质到底是什么?他坚信,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会使他找到打开哲学大门的钥匙。
此时,霍布斯已经四十岁了,开始对哲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假如物体总是处于静止状或匀速运动状态的话,那么任何事物也不会有差别了,我们对物体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
因此,感觉的原因和本质必定是由物体的运动所决定的。
1640年霍布斯发表了《法的要素》(Elementary of Law,又译《法的原理》),论证了主权的不可分性。
1642年霍布斯把《法律要素》一书的后一部分“论公民”作了扩充,并增加了论宗教的章节,更详尽地论述了教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教会和国家是同一躯体,而国王则是这个躯体的头脑。
因此,国王有权解释圣经,解决宗教争端以及决定民众的礼拜仪式等。
该书题名为《论公民》,用拉丁文写成,匿名发表于荷兰。
这本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就连笛卡尔也为之赞赏不已,使作者立即声誉鹊起。
这本收把霍布斯的政治学说勾画出了轮廓清晰的大纲,他以后发表的政治认著都是对该书内容的详细展开。
1646年为了使他在《论公民》一书中的见解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霍布斯决定用英文写一本通俗读物,题为《利维坦;或教会和公民国家的内容形式和权力》。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
前两部分“论人”和“论国家”是根据《法律要旨》的两部分内容再行加工的;后两部分“论基督教国家”和“论黑暗王国”是根据《论公民》的后一部分扩充而写成的。
作者在《利维坦》的后两部分中着手对圣经进行了讨论,并且激烈地攻击教会向王权挑战的企图。
1649年,查理一世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英国政治形势的发展,为《利维坦》的写作提供了更为充实的材料。
比起霍布斯的前两本政治论著来说,《利维坦》的内容更为丰富,论证更为详尽,语气也更为激烈。
霍布斯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名望主要来自于这部杰作。
查理一世被处死后,保王党人的事业看来毫无希望了。
因此,霍布斯在《利维坦》的第二部分《论国家》中,在坚持王权绝对的观点的同时又试图表明,当君主已无法再履行保护臣民安全的职责时,臣民就可以解除对他的任何义务,并转向服从于一个新的君主。
这个论点使流亡巴黎的宫廷大为愤怒。
他们断言,霍布斯这么做是为了讨好英国的新政权,以便为自己回国提供方便。
由于得罪了宫廷,再加上他的保护人梅桑纳已逝世,卡文迪什也已返回英国,霍布斯在巴黎日益感到孤独。
他对教会的激烈态度,不仅惹恼了英国大多数流亡者,同时也触怒了法国政府。
霍布斯愈发感到留在法国的危险。
1654年在新政权的庇护下,霍布斯在伦敦平静地从事他未完成的哲学体系的著述,多年思索的成果《论物体》终于完稿,第二年在伦敦出版。
这本书着重论述了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霍布斯把《论物体》看成是他的体系的第一部分,认为该书中新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
在《论物体》中,霍布斯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物体是唯一的存在,广延性是物体的根本特性,机械运动是物体的唯一运动形式。
《论物体》发表后,《论人》一书亦于1658年正式出版。
这本书只是不多的几章,谈到他的视觉理论和心理学的一些问题。
至此,霍布斯完成了他构想了三十多年的整个哲学体系。
此后,霍布斯作为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没有写出更重要的作品,主要是捍卫自己的学说。
霍布斯终身未婚。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卡文迪什家族渡过的。
1679年冬卡文迪什家族迁居,霍布斯同行,经过这番颠簸,到家后就卧床不起了。
同年12月4日,将近九十二岁的老哲学家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附近教堂的简朴的墓地里,墓碑上刻着:“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之墓。
”著作他于1651年所著的《利维坦》一书,为之后所有的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奠定根基。
霍布斯的思想对其后的约翰•洛克和让-雅克·卢梭有深刻影响,但同时,他的社会契约理论与绝对君主思想又有其独特性。
《利维坦》(Leviathan)一书写于英国内战进行之时。
此书分为三部份,霍布斯借此阐述了他对个人、社会、政府、法律和宗教等的理论,并重点论述了他关于社会基础与政府合法性的看法。
在第一部分中,霍布斯阐述了他的唯物论的哲学观,为后两部的展开做了理论准备。
第二部分为他的政府和法律论,也是他著作最为后人看重的部分。
第三部分主要是宗教论,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统治,认为国家有权干预教会。
重要著作∙1629. 翻译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650. The Elements of Law, Natural and Political, (法律的元素,自然和政治)写于1640年o Human Nature, or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Policie(人类的本性,或者Policie的基本元素)o De Corpore Politico(论证体)∙1651-8. Elementa philosophicao1642. De Cive(拉丁文)o1651. Philosophical Rudiments concerning Government and Society(De Cive的英文译本)o1655. De Corpore(拉丁文)o1656. De Corpore(英文翻译)o1658. De Homine(拉丁文)∙1651. 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 Online.∙1656. Questions concerning Liberty, Necessity and Chance∙1668. 利维坦的拉丁文翻译∙1675. 翻译荷马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为英文∙1681. 死后出版的Behemoth, or The Long Parliament(写于1668年)。
(一)霍布斯的哲学思想自然哲学1、论物体霍布斯指出,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就是物体,关于物体,他是这样定义的:“就是这个东西,由于它有广袤,我们一般称它为物体;由于它不依赖我们的思想,我们说它是一个自己存在的东西;……可以说为感觉所知觉,并且为理性所了解。
所以,物体的定义可以这样下: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
霍布斯认为,物质是永恒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世界统一于物质,除了物质实体以外,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非物质的实体。
他说:世界(我说的不止是地球,……而是说宇宙,即一切存在的东西的整体)是有形体,也即物体,具有不同种的度量,即长、宽、高,物体的每一部分,与物体一样,也具有同样多的度量。
霍布斯指出,物体的根本特性是广延,即占有空间;反之,没有广延,不占有空间的东西,就不是物体,就是不存在,或非存在。
他还指出,哲学排除关于天使以及一切被认为既非物体又非物体的特性的东西的学说。
霍布斯强调一切东西都是物质实体,根本否定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存在。
这样,他就从机械唯物论出发,得出了无神论的结论。
同时,霍布斯对笛卡尔的二元论进行了批判。
笛卡尔认为存在着物质与精神实体,二者互不相干,彼此独立。
霍布斯指出:不能想象没有思想者的思想。
因此,看来从事于思想的东西是具体的,因为一切活动的主体只能从具体的或物质的形态去了解,……我们不能把思想同思想的物质分开。
2、偶性(accidents)偶性是霍布斯提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这一范畴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借用来的,但他对偶性的理解又不同于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偶性不是事物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指事物的一切性质。
物体是主体,偶性则是物体的特性。
他对偶性作了如下的解释:一个偶性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
按照霍布斯的观点,偶性并非脱离开物体,在物体之外存在的东西,恰好相反,它存在于物体中,为物体自身所具有;它能作用于我们的心灵,造成观念或概念;我们认识物体,只有通过偶性才能达到,认识了偶性,也就认识了物体。
因此,也可以把偶性看作是人们了解物体的方式。
在霍布斯看来,按照偶性和物体的关系,可以把偶性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一切物体所固有的根本特性,如广延和形状。
这类特性既没有变化,也没有消灭,它同物体一样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