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两位建筑大师——杨廷宝和路易·康

合集下载

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的室内空间设计实例

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的室内空间设计实例

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的室内空间设计实例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向来以空间感十足、视觉冲击力强烈的建筑形态闻名于世,随之而来的是让人惊叹的室内设计,以下是几个著名建筑大师的室内空间设计实例:1.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赖特是美国现代建筑之父,其代表作之一的田家炳美术馆是一座纯节能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也十分出色。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南北两端都由大堂相连、一层高达10米,长达71米的中庭。

整个中庭四周是由两层高的廊道环绕,能够为游客提供旅游街区的体验。

2. 路易·康(louis kahn)康是美国现代主义法国出生的建筑师,以其创造了形式的现代主义建筑物而著名。

其代表作,如印第安纳州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也十分出色,其中以门厅所处位置十分巧妙。

门厅建筑中央镶嵌着一堵大型红砖墙,并夹杂着门洞的位置。

入口两旁是一对混凝土板,用以加强红砖墙的辐射效果,使该室内空间的灯光造型更具优美的动感和层次感。

3. 弗兰戴里·韦特(Henry Wright)韦特是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在美国的后工业时代设计了整个美国的机场。

其核心作品之一,美国纽约市四季酒店所在的室内空间设计三年前重新装修,被打造成了一间现代风格的酒店。

其中用餐区的设计十分出彩,铺设圆形的桌椅,让进入室内空间的人不仅可以享受到美食的味道,还可以在吃饭时欣赏到整个城市的美景。

4. 蕾·科布(Ray Eames)蕾·科布是世界上首位女建筑师之一,她和丈夫查尔斯·艾姆斯一起设计了美国纽约市的肯尼迪国际机场。

他们的物质巨兽形态,高大而有不多精致的室内空间,采用大量的自然光线,让人感受到自然空间带来的舒适感。

总之,上述四个著名建筑大师的室内空间设计实例,充分展示了他们的高超设计水平,每个室内空间都显现出三位大师的特色风格。

这些设计所呈现的丰富阅读体验,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和建筑的审美需求,也能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优美背景。

浅析路易斯·康的砖建筑

浅析路易斯·康的砖建筑
医学实验 楼设计 中。
理查医学实验楼要 求建造一所 医学科研 、 实验 的综合性 建 筑物 。如果按照“ 国际式” 的一般手法( 当时流行方 式)这样 一 , 个设计 , 往往搞成一个方盒子。而康巧妙地把工作室、 实验室 、 动物研究 、 管理 、 办公等 内容分在四个塔 罩 , 同时将辅助因素各 自集 中布置。这样康将“ 主空间( 被服务空问)和“ 空间 ( ” 辅 服务 空 间) ”的概念转化 为建筑形式 与所体现 出的秩序表达 。所 谓
重新被挖掘 , 康才在这一斗争 中洞察建筑本 身的诉求 , 关注建 筑本 身的每一处细节 , 称之 为“ 诗意 的建筑” 。 诗意 的建筑 呼唤诗 意的形式 ,诗意 的形式产生理 想的秩 序。 在理查德 医学研究 大楼有着清晰的构造逻辑 , 钢筋混凝土 、
人类对空间恒久性 的追求 , 是人类对材料世界 控制 的开始。 因
路 易斯 ・ 康
一 .
形体与秩序的统一
“ 主空间” 指的是周围包括实验室和研究室的塔楼 ,辅空 间” “ 则 是 中, bN务塔楼 ; 两个 区域被 竖塔 明确地分开 , 通过联 接的廊
道 , 助部 分 又可 很 方 便 地 为 主 空 间部 分 服 务 。 辅
秩序产生于形式 , 秩序的建立昭示着空间和形体 的相应 的
而此 秩 序 即 宇 宙 。 ”
— —
砖墙 、 玻璃和钢各 施其职 , 并且在外观视觉 上有意加强这样一
种关系。 服务 空间” 被服务空间” “ 与“ 观点创造性地 成为形式与 秩序的物化切入点 。 这个关于康建筑 中最核心 的问答产 生于新
泽西特伦顿 的公共浴室设计 中, 而成熟于费城 宾夕法尼 亚理查
堵 围墙 、 座 房屋 乃 至 一座 城 市— — 中世 纪 欧 洲 的许 多教 堂 一

中国三位建筑大师绘画作品赏析与思考

中国三位建筑大师绘画作品赏析与思考

关键词: 画 ; 筑; 绘 建 童寓 ; 廷 宝 ; 杨 齐康
中图 分 类号 : O 1 G4 一0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O1— 9 4 ( 0 0 0 -0 1 一 O 1( 7 1 9 2 1) 6 12 3
《 国大百 科全 书 》 录建筑 师仅有 1 中 所 6名 , 中 其 童 窿、 杨廷宝二 位名列其 中 回望历史 , 为现代 中国 作
第 6 期
彭 小青 : 国三位 建筑 大师绘 画作 品 赏析 与 思考 中
・1 1 3・
绩 ,被 同 学 们 称 为 “有 照 相 机 般 的 眼 睛 ”
( h tga hcE e 。童 先 生 中年 ) 师
秀轻快 , 光影 清新 , 面和谐 。 画 他 的绘 画 , 现 了他 对 建筑 师 进行 绘 画 的主张 。 体 他说: 建筑 师画水彩 , 主张要 写实 , 我 而不是用 写意 的 方法。 我们不 同于美术 家 。即便 他认 为 出于意 境的需 求, 同意放 宽 比例尺 度 , 必须 在适 当的范 围内 。 也 与童
能力 , 这正 是优 秀的设计 师 、 艺术家必须具 备 的品质 。
艺术 学科 的关 联性 , 得他 们 能触类 旁通 , 使 在绘 画与
建筑设 计 之间游 刃有余 , 到更高 的境界 。 达

第一代建 筑 大师 , 们 对 中国 的建筑 事业 、 他 建筑 教育
所 做的杰 出贡 献都令人钦 佩 。这 两位先生 已然仙逝 ,
彭 小 青
( 萍乡高等专科 学校 ,江 西 萍 乡 3 7 0 ) 3 0 0

要: 本文分别对童高 杨廷宝、 齐康三位建筑大师的绘画风格进行评析 , 绘画艺术的角度 了解作为建筑大 师的 从

光与影r——路易·康建筑作品解读

光与影r——路易·康建筑作品解读

光与影r——路易康建筑作品解读
常腾飞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18(000)007
【摘要】光和影是大自然的礼物,它们二者的存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无限情调和趣味.在建筑领域里,建筑光影通过材料质感、明暗关系、虚实之间,将空间和形态紧密连接,成为建筑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光影赋予建筑以生命,为建筑带来一种虚幻古典的气质.令人心醉的光影艺术不仅是建筑效果,还是一种建筑表现形式手段,光与影同时存在,强烈的光线与深沉的阴影相得益彰,让空间形式、质量、体感、空间感被明确体现.而对光影的运用,建筑大师路易?康的作品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本文旨在通过对路易?康建筑作品的赏析来浅谈光影美学的应用.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常腾飞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杨廷宝、梁思成、柯比西耶及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中西建筑哲学史概说中现代史局部 [J], 郑光复
2.情感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建筑作品解读 [J], 汤阳
3.公共建筑“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整合设计探析——路易斯·康和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和作品的对比 [J], 段少策
4.20世纪建筑界的诗哲——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J], 黄文礼
5.论建筑材料的哪些特质决定了建筑室内外设计的不同——以路易斯·康的罗切斯特一神论教堂为例 [J], 邱雅君;李晓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文化-解读路易斯康

建筑文化-解读路易斯康

康的建筑“对那些低能的建筑师来说,建筑不过是挣钱的来源。

而不象它所应该的那样——创造美感和艺术。

对我来说,建筑不是事务,而是我的宗教,我的信仰,我为人类幸福、享乐而为之献身的事业”——路易斯.I.康最近在读外国建筑史相关的书,古代史近代史都有在看,而其中康的建筑引起了我的兴趣。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由硬直线和简单的几何图形为要素,通过对这些几何元素进行精心设计之后,带来了典雅庄重的建筑美感。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康的作品却往往会带有古典主义的色彩。

从他的作品中似乎都能能够寻找到一些古典元素的微妙氛围。

康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以其严格的巴黎美术学院教学方式著称。

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游历欧洲,为古典建筑而深深叹服。

他的教育经历带来了他对建筑的认知。

他曾接触到两种对立的理论:一是源自维奥莱的以哥特建筑为典范的结构理性主义思想;一种是迪朗的以古典建筑为原型的建筑排列组合系统。

康的第二个女人安妮唐也对康的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

安妮认为建筑是应该在真正的三维几何体系中创造形式,而非仅仅是将二维的几何图形升起,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形式的自我特征。

“几何的原型秩序”,这是康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路易斯·康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

康曾说过“我一再说我经常追求源泉、起点。

在我的性格中,总想发现起点。

”康喜爱的不仅仅是起点,更重要的是起点上“事物所在的实际状态”。

这大概能看出来康对传统建筑的不满,想要重建一种他想要的建筑文化。

形式与功能现代建筑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与之前的建筑有所区别的特点是功能主义。

“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the function)早早的在现代建筑崛起的时候被沙里文提出。

密斯也说过“建筑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

而康说“形式引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

他认为形式是重要的,而功能可以随着形式变化。

这并不代表着康对功能毫不在意,康在追求极致形式的同时,仍然把功能做的很好。

解读建筑师康

解读建筑师康

我眼中的康——解读路易·康在对建筑史的学习中,我为路易·康这位大师对建筑的潜心研究精神所感动。

他思索着建筑艺术的真谛,探讨着建筑创作的契机,掂量着历史、今天与未来。

他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还是一位优秀的建筑教育家。

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为建筑而建筑的伟大人物。

上个世纪50年代:流动空间,不对称布局,结构网格,自由平面,玻璃幕墙等等手法和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时尚。

但是路易·康却在思考一种以简洁、纯粹为特征的新建筑形式能否完整表达建筑艺术的全部涵义。

60年代是康的创作颠峰时代。

人们评价他开创了新的流派,新历史主义或者是新古典主义。

是因为他并非重现了18、19世纪的某种风格,或者是直接复活了希腊,罗马,拜占庭,哥特样式,而是以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材料、功能、精神为表现手段和目的。

首先在他的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却最具有表达力的几何体——正方,矩形,圆形,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建筑归属于现代主义,虽然不用传统的装饰符号,空间组合则重现了某种历史上已经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在主从关系,大小,形体,明暗等方面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

所以他的作品体量浑厚,沉重,凭借着现代的材料,和天然材料的质感和人工肌理的展现,使他的建筑有一种从总体到统一的雄深感。

在达卡政府建筑群、阿赫默达巴德经济管理学院、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等设计,康用一种在意境上有强烈的传统气氛,而在形态上又是迥别于前人,不袭用历史性的符号、标志等来向人“叙述”或者是“打招呼”。

康曾说过:“传统正是一种境界的堆积物,是一种金色尘埃的堆聚,由此你可提炼出人的本质,这是极其重要的,你若在作品中预期过它的出现,作品就会绵延久长。

”;其次在建筑语言的表达方面,他注重的是某种历史上用来交流概念,思想,意图的手法,将形式和结构关系作为表达的语言,它“词汇”是相当新的,但同时也是相当原始的。

为国争光的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

为国争光的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

为国争光的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有两位南北齐名的著名建筑学家,他们被人们称为“南杨北梁”。

其中的“北梁”是指梁思成,“南杨”则是指从南阳走出去的建筑学家杨廷宝。

杨廷宝(1901—1982年),字仁辉,南阳宛城区人,1921年秋,杨廷宝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当时的美国经常搞建筑系学生设计方案评奖活动,杨廷宝以其精湛的设计作品获得了1924年度美国城市协会设计竞赛一等奖和艾默生设计一等奖,在当地引起巨大的轰动。

这两件作品后来被收录美国的《建筑设计原理》一书,一度成为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建筑学通用教材,“廷宝·杨”的名字也传遍了整个建筑学界。

1927年杨廷宝先生回到祖国,受聘于天津基泰建筑工程公司做建筑设计工作。

1932年,受聘于北平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主持修缮了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北京城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紫光阁等古建筑。

他主持的清华大学整体设计以其合理、优美、整齐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称赞。

另外,经他主持设计的中国银行货栈、南京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等数十项工程,都以一流的设计水平、良好的建筑风格,而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

他还主持参加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百余项重大工程的设计。

杨廷宝学习时,正值美国建筑教育从古典建筑过渡到现代建筑的时期。

在当时社会建筑思潮影响下,他受到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训练与技术知识的教育。

他归国后,早期的作品如沈阳车站、沈阳东北大学等,不论单体或群体,都有较多的模仿性,表明那个时代的特征。

此后,他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致力于探索和创新。

30年代初,北平地区一些重要古建筑维修工程委托基泰工程司主持,如北平天坛、祈年殿、国子监等,杨廷宝和建筑工匠们实地修缮了北平这些著名古建筑1929年,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他参加了该社的工作,为此他对中国占典建筑做法深为熟谙,特别对明清式建筑悉心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是爱沙尼亚裔犹太人,美国建筑师。

他出生于爱沙尼亚的Saaremaa岛。

1901年,举家移民美国,并在费城长大,1914年5月15日成为美国公民。

在宾夕法尼亚州几家公司工作后,他于193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从1947年到1957年,在继续私人业务的同时,他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评论和建筑学教授。

从1957年直到去世,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

路易斯·康身材瘦小,然而他对现代建筑的实践却是非凡的。

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建筑并以艺术家的手来草绘他们。

其设计风格深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

对于路易斯康来说,建筑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有生命力的偶像。

路易斯·康的创作精神来源于一些古典主义作品的影响。

希腊,罗马,歌特,文艺复兴建筑都影响了路易斯·康。

对于康来说,这些建筑站在那里如同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永恒的奇迹。

就这一点来说,另一个人——勒,柯布西耶也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

柯布的作品深刻的影响着路易斯康。

然而,对于柯布的作品,路易斯·康认为这些作品属于柯布本人,因此他从不会照搬这些作品。

柯布西耶的作品激发了路易斯·康心中对于建筑的情感,而在柯布西耶之前的年老的建筑师却没有。

那些年老的建筑师走着一个平常的道路,没有人真正的切入到问题的核心。

柯布西耶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作品为其所接受。

然而,柯布西耶后来的那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建筑”却并不是完全为路易斯·康所赞赏的。

路易斯·康在柯布其后探寻着自己的道路。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当路易斯·康做特伦顿公共浴室时,他发现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些特定的空间是很不重要的,而另一些空间才是做正在做的事情的真正理由和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执业环境、设计经历、建筑设计思想三个方面入手,对两位同时代的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与路易·康进行了比较。

对执业环境和设计经历的分析为剖析折衷主义、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提供了客观依据,再以建筑实例分析两人在建筑思想上的共性与差异,并最终对建筑师的执业环境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执业环境 折衷 现代Abstract: By three aspects such as practical environment,practice experience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theory, thearticle analyses two contemporary masters ─T. P. Yangand Louis I Kahn. On basis of practical environment andpractice experience, the theory of Eclectics and Modernismare clarified. Then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re showed.Finally the author supplies some suggestion to the practicalenvironment.Key Words: practical environment; Eclectics; Modernism众所周知,杨廷宝和路易·康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同窗,在宾大的档案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剪报,记载两人同获设计提名的光荣历史(图1),可见路易·康在学生时代也决非庸碌之辈。

然而两人毕业后的建筑道路却大相径庭,仅仅从表述思想的比较显然是不够的,所以,笔者从执业环境、建筑设计经历和建筑思想这三方面进行比较。

一、执业环境杨廷宝1927年回国后正赶上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在旧中国市场的集中时期,而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又有获得大量官方项目的社会关系。

因此从市场环境上看,十分有利于建筑师的实践。

而路易·康毕业时先去欧洲旅行和考察了几年,回美国后,却正赶上1929年经济大萧条,此后几年他一直在P·克瑞事务所工作,到1932年,美国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生产总值为1929年的54%,汽车产量为1929年最高值的1/5。

1929年9月至1933年3月之间,就业率下降63%,1932年底,85%的纽约建筑师失业[1]。

而基泰工程司的张则在回忆录中提及他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后,在基泰工程司工作十分顺利,乃至“生活上由俭入奢”,是可见建筑执业环境差异之大。

再从建筑设计市场需求上看,西学东渐之风在杨廷宝回国时仍处于盛期,因此他立刻学以致用,而他在修缮古建筑中学习到的古建知识显然有利于民国政府的“固有式”建筑这样的命题作文。

尽管杨廷宝很欣赏现代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的作品,但在南京难于实现。

不过,他的设计能力足以胜任市场需求,因此在建筑活动中成为主要的一员。

而在美国,由于经济不景气,自然不可能再耗资建造华丽的折衷主义建筑,经济问题使折衷主义建筑师处处掣肘,这时,“一种新的出现在欧洲的建筑加剧了人们对建筑未来的怀疑。

”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开始由国家出资为穷人兴建住宅,解决一般老百姓的基本居住问题,缓解达到一触即发程度的白热化的阶级对抗状态,在此情况下,建筑师必须也只能参与政府项目,为各种造价低廉、建造快捷的建筑提供设计方案。

而美国20世纪30年代制造业上的技术成就,比如流线型方式、金属材料的处理和运用,都开始运用在建筑上。

1931年,路易·康就组织了一批失业建筑师成立“建筑研究小组”——一同研究因为工业化带来的规划、住宅的新问题,至1935年他才独立开业,而杨廷宝此时已经设计了数十幢当时较大型的公共建筑。

1940年代左右,大量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师移民美国,不但在高校任教,而且参与建筑实践,从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面貌。

从市场需求上看,美国现代建筑主要是商品化的建筑开发,除了早期住宅建筑由国家投资外,绝大部分建筑由私人投资和承包,因此与政治意识形态几乎没什么关系,大大利于科技的发展和表现,而且显然与折衷主义传统分道解读两位建筑大师——杨廷宝和路易·康刘怡黎志涛作者:刘怡,东南大学建筑系博士生;黎志涛,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导图1扬镳。

而杨廷宝所处的民国南京,一方面受官方建筑文件“首都计划”的制约,另一方面,大型公共建筑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官僚资本,在民族主义意识潮流下,“固有式”建筑大行其道。

解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初,又因为民族形式之争以及国力的不足等问题,使杨廷宝的建筑作品数量远少于解放前。

由此可见两位大师的执业环境中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强弱是作品特点差异的渊源之一。

二、建筑设计经历杨廷宝的建筑设计,在类型上主要集中于大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在风格上早期主要为折衷主义式样,比如京奉沈阳铁路总站、东北大学校舍、清华大学校舍、北京交通银行以及南京的多座“固有式建筑”,如南京原国民党党史陈列馆,南京原中央科学院地质、历史语言研究所等;中期向装饰艺术和现代建筑形式发展,如重庆嘉陵新村国际联欢社、南京下关火车站、南京大华大戏院、南京延晖馆、北京和平宾馆;晚期作品仍回到折衷式样,比如原南京工学院校舍、华东航空学院教学楼、徐州淮海战役纪念碑,但形式上较为简化,技术和材料的表现力有所加强。

路易·康却是从住宅开始起步,1937-1939年担任过费城住宅局和美国联邦住宅管理局的顾问设计师,参与社区规划,其中他设计的费城中心北三角区规划设计中体现了非常类似柯布西耶的方案和设计思想,具有功能与立体抽象构成结合的特点。

20世纪30~40年代,路易·康主要集中于住宅设计,主要是在战时物质紧张的条件下采用代用材料设计简易住房,立面形式为现代国际主义风格。

1947年后路易·康开始在宾大建筑学院任教,开始了教学和研究,同时进行资料积累,并在欧洲进行考察。

1952年后,他设计了一系列公共建筑,开始明显地表现出个人哲学思想、建筑趋向和风格。

可见,与杨相比,他多了一个接受欧洲现代建筑思想、形式和实践的较长的过程,尽管路易·康后期的创作中极力突1杨廷宝获奖的剪报(上有路易·康也获奖的报道)2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3清华大学图书馆4延晖馆破国际主义风格,并表现出对它的否定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早期的设计经历对于他重新认识古典主义,掌握现代结构、材料,突破古典主义美学进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而杨廷宝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逐步认识却被战火和政治运动无情地打断,加上缺乏近代工业技术的支持,所以在建筑思想上杨廷宝与路易·康必然有一定的差异。

三、建筑思想从杨与路易·康的建筑思想对比来看,两人有共性也有差异。

在对待建筑历史的态度上看,两人是一致的,都力图将历史特点延续下去,而不是像国际主义倡导的那样,否定历史和传统特点,因此,路易·康1953年所做的耶鲁大学美术馆(图2)扩建,就设计得十分拘谨,沿教堂街的立面上,他谨慎地使之与原有建筑色彩、表面质感以及立面划分保持统一,然而,在室内和室外展坪、绿地的另一侧,他20世纪30~40年代积累的现代技术经验得以充分应用,钢、玻璃、三角形密肋楼盖结构外露,而室内空间中几何形作为空间构图的“元”,将粗野主义、装饰性结构汇集一体——实际上,这正体现了鲍扎(Beaux-Arts)思想对历史传统美感以及新技术形式二元压力下的一种折衷做法。

杨廷宝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和原中央大学图书馆扩建(图3),则以协图2图3图4调统一为原则,根据建筑环境组织建筑形体和轴线关系,在细部处理上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

两人建筑思想第二个共性似乎也是源于折衷主义教育,就是对建筑一元论的否定,杨所处的时代是民族呼声大于现代建筑探求的时代,但杨并不局限于此,他力图表现民族风格,在种种束缚中仍有少数作品超越了建筑外形上的种种束缚,和平宾馆的设计为一明证,延晖馆的设计更说明了他驾驭现代设计手法的能力(图4)。

而他所说的“做什么都行,做得好就行”,说明他没有一元统治的思想,主张建筑的多元化。

康则处于现代建筑兴盛时期,但他也并不趋同时势,而是追求建筑的个人表达,并特别赋予建筑以历史和环境内涵,否定了不顾时间、地点而一味搬用“国际式”的做法,他说“你不能不考虑周围环境,它们与设计必有关联”[2],在单一化的国际建筑运动大潮中开建筑多元化之门。

第三个共性,就是都力图维护古典建筑给予人们的庄严肃穆的心理感受,杨的作品凝重洗炼,多为厚实墙上有节奏开窗洞,而且以三段式比例加强这种厚重感,用中轴线表达气势。

在路易·康的作品中绝对的中轴对称建筑较少,他用三种手法表现“建筑的精神”:a. 在方或圆形的建筑外再组合以方或圆的实体,外层实体以厚重形式表达。

比如第一惟一神教派教堂与主日学校(图5),孟加拉国首都政府建筑群;b. 在方或圆形的建筑外边设“饲服空间”,也运用古典构图、材料表现,比如埃克斯特学院图书馆与学生食堂、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和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理查德医学研究楼那些哥特式的塔楼决非通风功能的表现,而是造型艺术的展示;c.完全通过外层墙体结构与构造处理来表达,比如尼泊尔家庭计划中心,但也有与结构设计联系起来的,比如米尔溪社区中心,外墙上的凸出体为风车形梁辐的外端(图6)。

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杨始终是一种辩证现实的建筑观,重视建筑设计乃至建筑活动中人、物、经济的关系和流动特点。

因此,他的作品与时代要求契合,他积极面对业主对创作的要求和干预,而成为职业制度中的典范人物,而路易·康却是位命途多舛的建筑师,即使在他晚年极具盛名之时,又兼现代建筑改弦易辙的时机,他仍然不善于利用有利的时机多做些设计,致使事务所债台高筑,为了事务所的生存而四处奔波要求支付设计费,而他生前十之七八的设计项目,都因设计以外的问题而搁浅。

虽然并不能妄断他在处理建筑活动这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所采用的思想方式,但至少可以说他在建筑职业活动中所扮演的建筑角色对社会需求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

极激烈的竞争社会中,他强调建筑师的个人独立性,认为建筑创作源于建筑师个人的直觉,在他对于职业建筑师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将自己临驾于其上的态度:“但要当真正的建筑师,而不是一个职业性的建筑师。

职业性会将你埋葬,你就变得平庸。

”[3] 其次,在对古典艺术的现实利用上,两人存在分歧,杨比较重视美学、比例,但均以实用为前提,因此他并不恪守美学定式,而是因地制宜,他对中国古建筑的外形特点有较强的个人喜好,力图通过形体特点保留蕴含在古建筑形式下的文化特质,当代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认为,建筑传统可分为二类,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无形的传统比如空间组合、轴线关系等更值得我们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