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幼儿园中班案例 蝈蝈协奏曲
蝈蝈幼儿园音乐教案

蝈蝈幼儿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如音高、节奏等。
•能够模仿简单的节奏和歌曲,并进行表演。
•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增强其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课程名:儿歌唱跳玩
知识点
•歌曲《小星星》的歌词和旋律。
•跳舞动作的基本要求。
•观察力、记忆力、表现力、协作能力。
教学步骤
1.调整情绪。
教师与孩子们一同体验音乐,放松心情,缓解背景噪音带来的干扰。
2.学习歌曲《小星星》。
依次教唱歌词、旋律,并鼓励孩子们跟唱,加强记忆。
3.学习舞蹈动作。
教师示范跳舞动作,包括手臂向外侧伸展、膝盖弯曲等。
4.练习跳舞。
老师带领孩子们跟唱歌曲,同时跳舞。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和指导,以保障孩子们的情绪和协作意愿。
5.表演。
最终,孩子们可以进行小型舞台表演,向家长和同学们展示他们与音乐产生的共鸣。
教学工具
•CD播放器
•音乐CD
•音乐乐器,如小号、铃铛
教学评估方法
•课后口头检测:教师可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对其理解情况进行检测。
•观察评估: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间接观察孩子们的表现,例如课外音乐活动或家庭娱乐等。
总结
在幼儿园教育中,音乐课程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引导孩子们兴趣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而通过本次课程,孩子们除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集体合作精神、团体协作意识,使他们更易于成长和发展。
音乐律动小蟋蟀教案中班

音乐律动小蟋蟀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小蟋蟀,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特点。
2. 通过音乐律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
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小蟋蟀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音乐律动的表现形式和节奏感。
三、教学难点。
1. 让幼儿理解小蟋蟀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
四、教学准备。
1. 小蟋蟀的图片或实物。
2. 音乐律动的音乐资源。
3. 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小蟋蟀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了解小蟋蟀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同时,播放轻快的音乐,让幼儿跟着节奏摆动身体,感受音乐的律动。
2. 学习小蟋蟀。
让幼儿围绕小蟋蟀展开讨论,了解小蟋蟀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比如它们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喜欢吃植物的叶子等。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对小蟋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音乐律动表演。
教师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比如摇摆、跳跃、转圈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让他们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到快乐和活力。
4. 制作小蟋蟀手工。
教师准备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小蟋蟀的手工作品,比如利用纸板、颜料等制作小蟋蟀的外形,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小蟋蟀的可爱和生动。
5. 小组合作。
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进行音乐律动表演,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设计自己的表演动作。
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 温故知新。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巩固他们对小蟋蟀和音乐律动的认识。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和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了解小蟋蟀和参与音乐律动活动,不仅增加了对自然的认识,还培养了音乐感知和节奏感。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也提高了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示范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教学设计:蝈蝈和蛐蛐

示例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教学设计:蝈蝈和蛐蛐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并引导幼儿感受它们的音乐。
2.增强幼儿的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
3.激发幼儿音乐创造的兴趣和自信心。
4.提高幼儿的集体协作和参与表现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幼儿正确理解蝈蝈和蛐蛐的音乐形态。
2.引导幼儿感受并表现蝈蝈和蛐蛐的音乐,提高其表现能力。
三、教学内容1.让幼儿观察蝈蝈和蛐蛐。
2.引导幼儿感受并模仿蝈蝈和蛐蛐的音乐。
3.创造性地组合蝈蝈和蛐蛐的音乐,进行表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介绍本课学习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蝈蝈和蛐蛐的音乐,你们期待吗?”2.播放蝈蝈和蛐蛐的音乐:“这是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2. 学习环节1.让幼儿观察蝈蝈和蛐蛐,介绍它们的图片和生命周期。
2.播放蝈蝈和蛐蛐发声的音乐,引导幼儿模仿发出声音。
3.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节拍,进行简单的音乐律动练习,提高其音乐表现能力。
4.让幼儿利用课堂提供的乐器自由创作音乐,了解和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
3. 拓展环节1.采用多样的音乐配器材,让幼儿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带着幼儿体验音乐的魅力。
2.利用教具或其他材料,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组合蝈蝈和蛐蛐的音乐,进行表演。
同时,强化对集体协作的体验和意识,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3.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幼儿的认知和音乐兴趣特点,加深其对音乐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幼儿集体协作和参与表现的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通过相关环节的设计,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幼儿音乐创造的兴趣和天赋,培养其良好的音乐教育素养以及感受和表现能力。
蝈蝈和蛐蛐-幼儿园音乐教案

蝈蝈和蛐蛐-幼儿园音乐教案引言音乐是幼儿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节奏感以及表达能力。
本教案以故事情节为背景,通过游戏、歌曲和舞蹈等多种形式,带领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蝈蝈和蛐蛐的故事,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具体目标包括: 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增加对小动物的兴趣。
2.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听觉敏感性。
3. 通过歌曲和舞蹈等形式锻炼幼儿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
4. 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创作小故事,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开展本节音乐教学活动,在准备阶段需要准备以下物品: 1. 播放音乐的设备。
2.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手偶等教具,以便引起幼儿的兴趣。
3. 相关的音乐素材,可供幼儿聆听和表演。
4. 纸笔等小道具,用于幼儿创作小故事。
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蝈蝈和蛐蛐的故事,引发他们的兴趣。
可以使用图片或手偶等教具,在轻快愉悦的音乐声中,让幼儿们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形象,介绍它们的习性,并与幼儿互动,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察。
2. 音乐欣赏(10分钟)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蝈蝈和蛐蛐相关的音乐,并引导幼儿仔细聆听。
在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例如“你们觉得这首音乐有什么特点?”、“这首音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等,鼓励幼儿进行回答和分享。
3. 音乐启发(15分钟)在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蝈蝈和蛐蛐的故事,为幼儿带来更具想象力的音乐启发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幼儿想象自己正在青草地上与蝈蝈和蛐蛐一起跳舞。
通过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动作,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4. 音乐表达(20分钟)为了让幼儿更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音乐表达的环节。
幼儿园中班音乐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昆虫音乐会-

幼儿园中班音乐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昆虫音乐会本活动以蝈蝈、螳螂、蟋蟀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难点对于中班孩子来说是学会看指挥,注意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不突出自己,达到能协调地演奏。
【教材分析】《昆虫音乐会》是一首节奏抒情的乐曲,多以四分音符为主,重点是熟练掌握4/4拍节奏特点,学习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按强弱规律使用打击乐器合拍地演奏。
【活动目标】1.了解昆虫的叫声,借助图谱学念节奏。
(重点)2.认识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尝试用乐器打击节奏。
(难点)3.体验用乐器随音乐演奏的兴趣。
【活动准备】1.了解昆虫的叫声,蜜蜂、蛐蛐、蝈蝈图片。
2.图谱卡片,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
3.节奏卡片蜜蜂:x x x x| x - - -蛐蛐:xx x xx x| x - - - 蝈蝈:x.x x.x|xx - - -【活动过程】一、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利用情景游戏:邀请幼儿参加昆虫音乐会。
2.逐一出示蜜蜂、蛐蛐、蝈蝈图片,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通过情景“昆虫唱歌”,引导幼儿学习节奏型。
1.教师设置野外的情景“昆虫唱歌”。
提问: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蜜蜂的节奏卡片: x x x x / x - -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小蜜蜂的声音:嗡嗡嗡嗡/嗡----/ 2.追问:蛐蛐是怎样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二段,出示蛐蛐的节奏卡片:xx x xx x| x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蛐蛐的声音:蛐蛐蛐蛐蛐蛐| 蛐- - -3.再次追问:蝈蝈是怎样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三段,出示蝈蝈的节奏卡片: x.x x.x|xx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蝈蝈的声音:蝈.蝈蝈.蝈|蝈蝈- - -三、昆虫合奏会。
1.幼儿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蛐蛐、蝈蝈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碰铃;蛐蛐—木鱼;蝈蝈—响板)。
奥尔夫音乐《蝈蝈》教案

奥尔夫音乐《蝈蝈》教案
活动目标:
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动备:。
幼儿事先学会与教师分角色朗诵歌词。
歌曲原声带和伴奏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朗诵歌词导入.
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二、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
1、完整听音乐一遍,提问:这首歌有趣吗?。
幼儿园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小蚱蜢学跳高》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小蚱蜢学跳高》含反思幼儿园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小蚱蜢学跳高》含反思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小蚱蜢学跳高》含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在秋天活动的昆虫的各种特征。
2、体会儿歌的韵律,对儿歌产生兴趣并有节奏地朗诵。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秋天聚会》。
活动过程一、导入。
1、师:你们知道秋天都有哪些昆虫呢?幼儿自由回答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秋天有哪些昆虫(手指着图片,幼儿跟着一起观察昆虫)幼儿:小蜜蜂、小蜻蜓、螳螂、七星瓢虫、小蚂蚁、小蚱蜢师:这些小昆虫都有什么特点?幼儿:小蜜蜂:会飞,辛勤采花粉。
小蜻蜓:会飞,捉害虫。
螳螂:会飞,会爬。
七星瓢虫:会飞,会爬。
小蚂蚁:会爬,辛勤地筑巢、储备粮食。
小蚱蜢:会跳。
2、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小蚱蜢吗?"幼儿:"见过、没见过"师:你知道小蚱蜢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吗?幼儿:会跳。
(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可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图片上的.小蚱蜢在做什么?-跳高",由此得出小蚱蜢的特殊本领是跳高)二、初步理解儿歌1、师:(看挂图)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草么?幼儿:狗尾草师:有一天,小蚱蜢在草丛里跳高,它一跳跳上狗尾草。
2、师:小朋友,你是怎么跳高的?(请一个幼儿上来示范他怎么跳高)师:小朋友跳得真棒,小蚱蜢也是这样跳的,它腿一弹,脚一翘,就跳得好高好高,它可骄傲了,它得意的说:"哪个有我跳得高"。
师:得意的动作怎么做?(动作:双手叉腰,眼睛朝上看,用手拍拍胸脯,竖起大拇指)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做得意的动作。
3、师:可是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你们猜猜,小蚱蜢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自由想象)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小蚱蜢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儿园教育音乐学习教案蝈蝈及蛐蛐三篇例文

幼儿园教育音乐学习教案蝈蝈及蛐蛐三篇例文幼儿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三篇导读:本文幼儿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活动准备】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蛙鸣筒【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②发现角色发音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别的音色。
③发现动作夸张有趣表现对应角色的典型动作。
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三、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四、语言、声音、节奏、动作、头饰配合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儿歌拍手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教师以京韵大鼓的唱腔揭示儿歌的结局体会幽默结局中蕴含的道理。
篇二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PPT件音道具若干双响筒活程:一、入活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和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小朋友你有没有在草地上玩呀?: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音同出示PPT国画背景)是什么声音呀?再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放音)你都听出来了是什么声音呀?哦蟋蟀是?我来看看(出示、片)是呀?是?()是?(蟋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案例蝈蝈协奏曲
上海浦东新区南门幼儿园陆春敏
“可爱的动物”主题正在进行中,歌曲《小蝈蝈》是其中的一个预设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蝈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
于是,我借此开展了“信息交流活动”,满足孩子们好奇、探索的兴趣。
在音乐“小蝈蝈”的活动过程中,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歌词内容,我请他们和好朋友一起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小蝈蝈的秘密。
涛涛、榆榆和天意三个好朋友围在一起交流着:
“我见过的蝈蝈比蟋蟀大,它有两条粗粗的大腿。
”
“对,我奶奶到菜场也给我买过一只蝈蝈,蝈蝈喜欢吃毛豆,我养了好长时间呢。
”
“我舅舅以前给我买过蝈蝈,它的叫声很响。
”婧涵轻声地对旁边的晨晨说到。
“我家里有一只蝈蝈,妈妈每天到菜场买毛豆和青菜回来喂它。
”晶晶跑来说到。
“是吗?那你能不能把它带来给大家看看?”我鼓励晶晶把蝈蝈带到幼儿园。
孩子们对蝈蝈很感兴趣,为什么不把它扩大作为一次信息交流活动呢?
于是活动结束时,我就鼓励他们回家查找相关的资料。
第二天,婧涵在妈妈的帮助下,上网查找到了许多关于蝈蝈的生活习性的资料和图片;奇奇的爸爸在网络中下载了一段饲养蝈蝈的录像,非常生动形象;涛涛妈妈将不同种类的蝈蝈图片制作成了PPT;晶晶把自己养的蝈蝈也带来了……我将孩子们带来的资料布置成版面,并将电子资料安装到电脑中,让孩子们自由观察。
一下子有这么多关于蝈蝈的资料,孩子们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都围在版面和小电脑旁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
“你们看呀,蝈蝈的后腿很粗,它一定能跳很远。
”
“原来还有黑色的蝈蝈呢!”
“妈妈告诉我,蝈蝈喜欢吃西瓜皮。
”
“爷爷说蝈蝈最喜欢吃毛豆和丝瓜花了。
”
“对,对,除了毛豆和丝瓜花,蝈蝈还喜欢吃苹果、米饭呢,很好养的。
”
“蝈蝈其实不会叫的,它的声音是背上的翅膀不停地振动发出来的。
”
“是吗?我原来还以为蝈蝈是用嘴发出叫声的呢。
”……
2、教师应该重视为孩子创设开放、宽松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自由、大胆地表达、交流信息,以此来激发孩子自主观察、探究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发展。
为此,我将孩子们带来的资料、实物布置成版面,把电子资料保存到电脑中,并让孩子们自由地观察、交流,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信息。
3、教师、家长和幼儿是一个合作的团体,家长是教师的教育伙伴。
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
我们非常注重与家长
之间的沟通,因此家长们也十分支持和引导孩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我们的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很快就收集到了各种蝈蝈的相关图像资料,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蝈蝈的特征与生活习性,获取了丰富的信息,得到了发展。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