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抗药性

合集下载

2种药剂对棉花棉铃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2种药剂对棉花棉铃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2种药剂对棉花棉铃虫及其天敌的影响作者:张曦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6期摘要研究2种药剂对棉花棉铃虫及其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14%氯虫-高氯氟和1.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棉铃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天敌瓢虫和草蛉无较大影响。

关键词 14%氯虫-高氯氟;1.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棉铃虫;天敌中图分类号 S43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093-01棉铃虫是农作物重大病虫之一,其寄主范围广,可取食20多科200余种植物[1]。

在棉花上主要以蛀食蕾、花、铃进行危害,也可取食嫩叶,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棉花绝产。

阳谷县历年种植棉花1.33万hm2左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种植棉花面积达3.33万hm2。

近10余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棉花面积有所减少,加之种植抗虫棉,棉铃虫危害有所减轻。

但因长期用药不合理,对棉铃虫天敌造成极大伤害[2],天敌种群不断减少。

同时,棉铃虫抗药性不断上升,其仍为阳谷县棉花主要害虫。

因此,筛选防治棉铃虫高效、低毒、低残留,尤其是对天敌安全的药剂具有重大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阳谷县侨润街道办事处郭围子村,该区棉花总面积1 hm2。

1.2 试验材料供试棉花品种:邯郸109;供试药剂:14%氯虫-高氯氟(高效氯氟氰菊酯含量4.7%、氯虫苯甲酰胺含量9.3%,先正达公司生产)、1.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含量0.6%、甲氨基阿维菌素含量0.5%,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即14%氯虫-高氯氟150 mL/hm2(A)、1.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40 mL/hm2(B),以空白作对照(CK)。

不设重复,每个处理面积666.67 m2,各处理小区之间设置隔离行。

1.4 试验方法于2012年6月25日对水900 L/hm2进行喷雾。

棉铃虫的自然庇护所、抗性发展以及中国的零庇护所政策

棉铃虫的自然庇护所、抗性发展以及中国的零庇护所政策

另一组数据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调查 该调查开始于1999 年, 以后多次重复进行. 调查地点覆盖 黄河流域的河北、山东和河南省, 以及长江流域的安徽、
江苏和湖北省。
调查的村庄和家庭都是随机挑选的。调查小组根据当地户 籍办公室提供的农户名单在每个村庄随机选取25~30户, 每次访谈都由专业人员进行。 结果显示我国的种植模式是多样化的。
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因为这些好处,转基因棉花在我国迅速大面积推广,2007 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全国种植面积的2/3。 通过实验证实,在实验室和温室内,逐代培养的害虫能够 在转基因棉花上存活下来,即表明害虫对转基因棉花产生 了抗性。 庇护所的建立有效的延缓抗性的发展。
通过调查和建立模型的方法证实了庇护所是否真正有效。 地点:选择我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黄河流域
调差耕作模式:
第一阶段:将黄河流域的河北、山东、河南 3 个省的县 市按照棉花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排序, 并通过 分层和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 个样本县。前5抽取2个, 6-20抽取一个,后面抽取一个。 第二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抽取的基础上,按照棉花种植密 度高低分成两组。棉花种植密度、种植模式和其他的相关 信息. 结果显示:中国黄河流域棉区的种植模式十分多样
生物经济模型及其分析 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生态经济学模型, 系统而综合地考虑建 立庇护所政策的经济成本和效益。 建立生态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分为生态学模型和经济学模型 生态学模型的部分用来模拟害虫及其抗药性产生的过程.。 经济学模型的部分被用来检验不同的庇护所政策选择下的 经济效益大小。
模型分析结果与同实验室及基于大田数据的基本 分析结果一致,即中国不需要特别的庇护所政策。 在该模型中总成本包括由棉铃虫造成的产量损失 和不同避难策略下的防治成本。 分析结果显示, 总成本随着庇护所面积的增加而不 断上升。

大荔县棉铃虫对BT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药性发展动态及综合治理对策

大荔县棉铃虫对BT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药性发展动态及综合治理对策
对灭多威处于上升趋势。
2 2 科 学用药 进行化 学 防治 .
() 1 在准确掌握虫情的基础上进行 科学 防治 , 二代棉铃
年抗性倍数为 2 . 、 7 8和 1. , 23 3. 3 5倍 表现为 中抗水平 , 而在 2 0 20 03~ 0 6年则处 于高抗水平 , 抗性倍数分别 为 7 . 、9 5 1 18 .

( ) 合农 事操 作 , 4结 降低 虫 口密度 。在棉 铃虫 发 生期
间, 结合 整枝 打权 , 除赘芽 , 摘 边心 和后期无 效花蕾 , 既可直
年 限的增加 , 生态 环境 的变 化, 铃虫 对 B 棉 T抗 虫棉 的抗 药 性也有不同的表现。
生 和发展 。 体措施 如下 : 具
2 1 农 业措 施 .
() 1 大面积冬耕冬灌压低虫源基 数 , 季棉铃虫 寄主作 秋 物如棉 花 , 花生 、 玉米 、 蔬菜等 收获后进行 冬灌 , 可有效 杀伤
丁艳青。 郭 波 赵蕊 萍 陈玉环 常小花。 白晓红 , , , , ,
(. 1 陕西省大荔县农技 中 , 心 陕西大荔 750; 大荔县种子公司, 11 2 0 . 陕西大荔 7 1 ; 陕西省渭南市农技中心 , 10 3 50. 陕西渭南 7 O0 1 O) 4
摘 要 : 大荔县棉铃 虫抗 药性及综合治理等方面提 出一些见解。 对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54 5 (0 8 0 - 2 -2 10 -60 20 ) 50 20 0
3 Ag cl rl ehoo e t , i n S ax 7 50 C ia . r ut a T cn l C ne Wen , hn i 110, hn ) i u y g r a
Ab t a t S me o iin n d u — e itn e a d c mp e e sv e t n fB l o m n DaiC u t e e p tfr a d sr c :o p no s o r g— r s a c o r h n ie t a me t ol r i l o n y w r u o w r . s n r o w

棉铃虫对不同类型农药的抗性水平研究

棉铃虫对不同类型农药的抗性水平研究

棉铃虫对不同类型农药的抗性水平研究吴凌飞1,马洪茹1,卢成合1,孙小平1,耿丰华1,邓伟1,郭国安1,任洪波2(1镇平县植保植检站,镇平474250;2镇平县种子公司)摘要:1994!2001年对棉铃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明确了棉铃虫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主要品种的抗药性动态规律和抗性水平。

目前,棉铃虫对久效磷、灭多威尚未表现明显的抗药性,而对氯氰菊酯的抗药性产生比较快(2!3年),现已达极高的抗药性;生产上仍可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主导产品,而要限用或禁用氯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对棉铃虫的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坚持交换、轮换、混配等科学用药技术,可以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关键词:棉铃虫;农药;抗性水平棉铃虫的抗药性,已经成为对其进行有效防治的重要限制因素。

1991年以来,我们在开始棉铃虫抗药性监测的同时,着手抗药性治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为掌握棉铃虫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动态和水平,更好地指导化学农药的使用,笔者对1994!2001年棉铃虫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分析,现总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监测对象:棉铃虫供试药剂:氯氰菊酯、灭多威(万灵)、久效磷(辛硫磷)试虫采集:用杨树枝把或黑光灯诱集成虫,室内用5%蔗糖水饲喂,待其产卵,卵粒保湿,让其自然孵化出幼虫接于新鲜棉叶上,养至二龄待测。

测试浓度:依资料和经验确定适宜的浓度(校正死亡率在1%!99%),配成5个等比浓度,正式测定前做预备试验。

测定方法、时间:用浸叶法(1993、1994年用浸渍法)测定二代棉铃虫二龄幼虫,3次重复,每处理90头虫。

试验后24h 、48h 检查结果,分别记载死虫数,用细毛笔轻触虫体,5s 内无任何反应为死亡,计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根据剂量对数(X )和校正死亡机率值(y )求毒力回归方程和LC 50,进行"2检验,若对照死亡率超过10%,试验重做。

多功能氧化酶系_MFO_与棉铃虫抗药性关系初步研究

多功能氧化酶系_MFO_与棉铃虫抗药性关系初步研究

农药学学报 1999,1(2):54~60Ch inese Jou 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①多功能氧化酶系(M FO)与棉铃虫抗药性关系初步研究邱立红 张文吉(农业部农药化学及农药使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 北京 100094)摘 要 本文在增效作用测定基础上,研究比较了多功能氧化酶系(M FO)的三个组分(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细胞色素c还原酶)在相对敏感棉铃虫(HD S)与抗氰戊菊酯棉铃虫(KQ R)中的含量、活性及其组织分布规律。

增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PBO及SV1对氰戊菊酯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达253.99和71.44倍;初步表明M FO在KQ R种群棉铃虫的抗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随后的生化研究表明:KQ R种群棉铃虫中肠、脂肪体及体壁的三个组分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HD S种群棉铃虫相应部位的含量,其中细胞色素P450在上述三个部位中的含量分别是HD S种群棉铃虫的1.76、3.12、4.15倍,细胞色素b5含量分别是HD S种群棉铃虫的1.57、6.28、2.39倍,细胞色素c还原酶活性分别是HD S种群棉铃虫的1.40、1.88、1.64倍,说明多功能氧化酶系与棉铃虫的抗药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棉铃虫;抗药性;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细胞色素c还原酶多功能氧化酶系(m ixed2functi on ox idases,M FO)是一类由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NAD PH-细胞色素b5还原酶、NAD PH-细胞色素c还原酶及磷脂等组成的氧化酶系,能够催化各种结构不同的内源或外源化合物氧化,如脂肪酸、甾体激素、药物、杀虫剂及各种环境有害化合物等[1]。

由于M FO能够催化多种反应,具有广泛的底物,即具有很大的底物非专一性,因此它能使害虫在某些情况下产生很高的抗性,同时也是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棉铃虫技术总结_锅炉技术总结范文

棉铃虫技术总结_锅炉技术总结范文

棉铃虫技术总结_锅炉技术总结范文1. 棉铃虫简介棉铃虫(Scientific name: Helicoverpa armigera),也称棉螟,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下的蚕蛾科(Noctuidae)。

在全球广泛分布,是棉花、豆类、玉米、蔬菜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幼虫期对植株的凿穿、破坏、成虫期为繁殖期,大量繁殖会进一步加倍危害。

同时,由于其繁殖力顽强,抗药性强,经济损失较大。

因此掌握棉铃虫的生物学、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技术是棉花等作物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点2.1. 棉铃虫的外形和生长发育幼虫长度约3 ~ 4毫米,羽化成虫为中型蛾,翅膀宽度约25 ~ 35毫米,翅膀及身体颜色呈灰褐色,前翅近似菱形,有明显棕色斑点及黑褐色边缘。

棉铃虫的一年大约有5 ~ 6代(视地区和气候而有所不同),其中幼虫期占总周期的50%以上。

幼虫期的形态和颜色有所不同,初期幼虫绿色,后来干燥后会变为褐色,最后生长到4 ~ 5个龄期时变为黑色。

蛹期约7 ~ 12天,成虫在蛹室里羽化。

成虫体型较大,寿命可达10 ~ 14天。

雄性成虫能诱导雌性成虫产卵,具有性信息素作用。

雄蛾的主要交配方式为空中交配。

成虫的产卵量在室内可达400 ~ 500粒,野外约300 ~ 400粒。

由于其多代化、高繁殖力,容易形成害虫阶梯。

2.3. 棉铃虫的趋光性棉铃虫喜欢光,成虫在晚上或黎明时飞翔,容易受平面光源的诱惑,这一特性常常被农民用于采取夜间营救措施。

3.1. 低毒、高效的化学防治在化学防治方面,目前传统的方法主要依赖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存在毒性大、残留难以清洗、对益虫的伤害大等缺点。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也涌现了不少研发低毒、高效的化学产品。

例如:吡虫啉苯甲氧基杀虫剂、隆林杀虫剂等。

这些产品无臭、无味,使用方便,同时毒性小而高效,不会对人畜及环境造成污染。

3.2.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借助于生物大量繁殖与群体行动形成的防虫生态,主要方式有引进外来益虫、微生物控制和分子生物技术等。

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适合度及其抗药性的影响

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适合度及其抗药性的影响
4 n Fi e sa d Re i a c y Aco l o e p r ie a 4 o t s n ss n et Cr l fHei v r a a m g r n t o c
Z- GYa gZ ANGS u iC n i IMq L n ,H h a, UI i-e J j
筛 选 代数
S lce eetd
种 子 粉 加 入量 Weg t f e d o e / ih se wd rg o p
AYBC种 群 AY BT种 群 AY K种 群 C
ge r to nea inAYBC p ai nAYBT o uainAYCK o uain po ulto p p lt o p p lt o
的 Q ail e ifr r l bC y Ac u l a T K to y A / rl :其 它试 剂 p tM C
均 为市售 分析 纯 。
1表 2 , , )混合 均匀 , 为筛选 抗性 种群 的饲料 。 作 每
确 了外 源基 因 C T 的导入对 棉铃 虫抗 性发 展和 p/ 种 群适合 度 的影 响 。本研 究 旨在 明确转基 因抗虫
洋 (9 5)男 , 士研 究 生 ; 通讯 作 者 ,u i i 16cm 18 一, 硕 c ̄n e 2 . j@ o
基 金项 目 : 十 一 五 ”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项 目( o 6 A 8 74 ; 基 因生 物 新 品 种 培 育重 大 专 项 ( o 8 X 8 1 -o , “ 国 2 0 B D0 A0 . ) 转 2 0Z 0 O204
as r s d loi ea e . nc
Ke ywo d : l o ep r g m; a s e i ot n f n s r s He i v r aami e  ̄ n g n cc t ; t e s c o i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棉铃虫危害及防治措施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棉铃虫危害及防治措施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棉铃虫危害及防治措施1. 引言1.1 乌拉特后旗棉铃虫危害严重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棉田频繁受到棉铃虫的危害,给棉农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在棉铃内啮食种子为害,造成棉铃减产甚至落花、空铃,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棉铃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棉园内棉花减产、质量下降,给棉农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农药使用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乌拉特后旗的棉农面临着棉铃虫危害严重的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防治棉铃虫不仅是为了保障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为了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棉铃虫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

1.2 防治棉铃虫具有重要意义防治棉铃虫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们在棉花生长期间会吸食叶片和广泛破坏植株,导致棉花减产甚至绝收。

而且棉铃虫繁殖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一旦发生大面积虫害,将对棉花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及早发现并有效防治棉铃虫对于保障棉花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棉铃虫危害,保障棉花生产。

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利用天敌、天敌菌和昆虫激素等生物因素控制棉铃虫的数量;化学防治方法则可以使用有毒农药灭杀棉铃虫;物理防治方法包括利用人工手工收集和焚烧虫害,或者采用陷阱、保护网等物理障碍措施。

防治棉铃虫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技术水平,才能保障棉花生产,确保棉花产量和品质。

我们应该重视棉铃虫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抵御棉铃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 正文2.1 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棉铃虫是棉花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棉花的铃、花和嫩叶。

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食性:棉铃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不仅危害棉花,还会攻击其他作物如大豆、玉米、葫芦等,造成广泛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棉铃虫在我国主要 棉区连年暴发成灾,特别是1992年在全国 范围内特大发生,由于棉铃虫对拟除虫菊 酯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而导致防治失败, 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达近百亿元。 因此,棉铃虫的抗药性是一个严重而普 遍的问题,己经给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棉花 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
在过去的40年里,由于大量使用各种农 药进行棉铃虫的田间防治,对常用药剂如有 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 剂产生了抗药性。 而且从2004年推广使用的Bt基因抗虫棉至 今,也同样出现了抗性的危害。
棉 铃 虫 危 害
造成棉铃虫猖撅危害的主要原因
(1)当时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为棉铃虫提供了充足 的食料和营养条件,是棉铃虫暴发的物质基 础。 (2)适宜的气候条件(如干早、暖冬等)提高了棉 铃虫的存活率。 (3)棉铃虫对常用杀虫剂特别是拟除虫菊酯类杀 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单纯的药剂防治已难以 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有利于棉铃虫种群 基数的积累。
简单来说,就像人类对抗感冒一样,如 果同一时段 用同样的杀虫剂,虫子会对杀虫 剂产生抗药性......你只能杀死一代棉铃虫,杀 虫剂对虫卵无效,到棉铃虫个体之间的抗药性 存在着差异,有的抗药 性强,有的抗药性弱 ,开始使用杀虫剂时,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死 亡,抗药性强的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抗药性 强的.棉 铃虫繁殖后代,导致杀虫剂的效果越 来越差。虫子的2 3代的时候就会有抗药性
棉铃虫的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姓名:周志鹏
棉铃虫的生长过程
棉铃虫的害处
棉铃虫能为害棉花、玉米、小麦、 大豆、花生、蔬菜、水稻等多种农作 物,主要以幼虫啃食嫩茎表皮,并钻 至茎 秆,严重时,常将茎表皮啃光, 植株的同化器官遭受损失, 养分积累 减少,影响第二年产量及品质,是一 种世界性的重要经济害虫 。
运用增效剂
增效剂因除去可选择性的代谢抗性而阻止 抗药性的发展。杀虫药剂增效剂常用的有具 有亚甲基二氧苯基团的化合物(简称MDP)、 烷基胺和酰胺类化合物等,但是增效剂并不能 完全阻止抗性的发展,仅能极大地延缓抗性 的发展。
掌握防治指标,适时适量用药
要改变做法,达到防治指标时开始施药防 治。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90~100粒, 三代累计40~50粒,四代百株二龄幼虫5~ 10头时开始防治。 施药时要注意控制用药量,例如,用2.5% 功夫乳油防治三、四代棉铃虫,稀释1500~ 20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不要随意加大用药 量。
轮换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
当一种杀虫剂不是连续使用,害虫对它的抗 性还未累积起来时即转换另一种杀虫剂,这样 害虫就不容易产生抗性。因此,在田间防治中 可将B.t生物杀虫剂和棉烟灵(棉铃虫NPV)病 毒杀虫剂及不同类型化学农药杀虫剂轮换使 用。
昆虫对杀虫剂最主要的抗性机制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表皮穿透速率降低,代谢基础上,有针对 性地选择药剂、增效剂等,以及改进施 药的等方式进行防治。
综合防治
采取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措施综合防 治,不仅防效高、效果好,而且用药次数减 少,可延缓或降低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抗性。 麦收后及时灭茬,高压汞灯诱蛾,和整枝打 杈等方法,均可大量减少虫源基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