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VEP在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fvep检查报告

fvep检查报告

fvep检查报告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FVEP检查的报告。

以下是对该检查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一、背景介绍FVEP(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是一种用于评估视觉功能和神经病变的检查方法。

它通过记录视觉刺激后产生的电信号来分析大脑的反应,用以判断视觉系统的正常与否。

二、检查目的本次FVEP检查的目的是评估患者的视觉功能并鉴定可能存在的神经病变。

通过分析FVEP检查结果,我们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视神经或视觉皮质的问题,进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三、检查流程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轻松舒适地坐在检查床上,面向屏幕。

同时,需要保证检查环境安静,以避免干扰。

2. 应用刺激:在患者的视野中出现黑白相间的方格或横纹等视觉刺激物,这些刺激物能够引发视觉反应。

3. 信号记录:通过贴在患者头皮上的电极,记录从眼睛到大脑视觉皮层传递的电信号。

这些信号将被放大、滤波并记录下来,以备后续分析和评估。

4. 结果分析:通过对记录到的电信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患者的FVEP检查结果。

正常的FVEP结果表明视觉系统运作良好,而异常的结果可能提示潜在的神经病变或视觉功能障碍。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一名患者的FVEP检查结果及其分析:1. 受检者信息:男性,45岁。

2. 检查结果:FVEP波形显示明显的延迟和减弱,与正常值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3. 分析:根据该检查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存在潜在的视觉皮质功能异常。

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和评估将有助于明确诊断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五、讨论和结论FVEP检查是一种无创、可靠且有效的评估视觉功能的方法。

通过该检查可以对视觉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及早发现视觉功能障碍或神经病变。

然而,在进行FVEP检查时仍需注意环境因素和患者配合程度,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六、建议基于该患者的FVEP检查结果,我建议他进行进一步的视觉皮质功能评估,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及护理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及护理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及护理方法。

方法178例早产儿,均进行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和护理,观察筛查结果。

结果经过早期的筛查,结果显示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患儿有19例、发生率为10.67%,其中需要激光治疗的阈值病变者患儿4例(8只眼)、发生率为2.11%。

结论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患儿要及早筛查,以及时的发现患儿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赢得早日治疗的条件,同时也要在检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同时也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筛查;散瞳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未血管化的视网膜由于缺血、纤维增生、血管的新生以及视网膜的脱落等原因引起的增殖性的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患儿失明[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并采取措施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此次主要针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随访及护理展开分析和研究,并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7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5例、女93例,胎龄28~36周,平均胎龄(33.1±4.3)周,出生时体质量为1000~2200 g。

其中单胎174例、双胎4例。

1. 2 方法1. 2. 1 筛查方法出生后2周确定和统计诊断为必须实施眼底检查的患儿,将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1793)滴入患儿眼睛以起到散瞳作用,而后对患儿进行眼部的麻醉,开睑后检查眼底和视网膜,并对患儿眼底状况采用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进行拍照[2,3]。

1. 2. 2 护理方法①疾病宣教:向家属宣教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知识,同时为家属解释该病进行筛查和护理的必要性,让家属明白该病对患儿的危害以取得家属的配合。

告知家属该项检查是由本院经验丰富的眼科大夫亲自检查,操作过程中不会对患儿造成伤害,以消除家属的疑问[4]。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Rre 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 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 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2004 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 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 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 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 出生后周数)32 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 的防治工作,减少ROP 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1.定义:ROP 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 个区(图1):I 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 倍为半径画圆;U 区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I 区之后的环状区域;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I 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5 期(图2-7):(1)1 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 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2)2 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 周(32~40 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3)3 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 周(32~43 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 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 周;(4)4 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 和B,4A 期无黄斑脱离,4B 期黄斑脱离;(5)5 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 周)。

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是怎么样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是怎么样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是怎么样的早产儿视网膜病一旦发生,进展会很快,最终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绝大多数发生于早产儿,这时我们就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对于这种情况还是预防为主,发病的概率不是很高但是父母也要提高警惕,那么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是怎么样的呢?一、ROP的筛查方法早产儿在生后2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定期眼底检查。

患儿检查前1h使用5g/L托吡卡胺和5g/L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滴眼液(美多丽)点双眼,1滴/次,15min 1次,共2次。

瞳孔充分散大后,用5g/L盐酸丙美卡因(爱尔凯因)进行表麻后在暗室内检查。

早产儿呈仰卧位,儿童开睑器开睑,用RetCamⅡ[1]系统按照先右眼后左眼,先后极部视盘、黄斑,后颞侧、上方、鼻侧和下方的顺序依次进行详细的视网膜检查,并拍摄视网膜照片,并根据1984年的国际标准(ICROP),将视网膜病变分为1~5期。

对ROP病例每周同样方法检查1次,直至矫正胎龄44周,而后每月检查1次,随访半年;对于3期以上病例及早行激光或手术治疗;对未出现ROP者每周检查1次,直至矫正胎龄44周。

二、治疗该病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

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

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

三、预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力的预后,以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及纤维膜残存范围的大小而异。

能在活动期第1~2阶段自行停止者视力无太大损害;虽有纤维膜残留,而未累及黄斑部者亦可保留较好视力。

当纤维膜形成为4~5度时,视力高度不良。

四、预防对早儿严格限制用氧,是惟一的有效预防措施,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

此外,维生素已早期大剂量应用也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

及早发现,及时施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有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成功报导。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初步筛查及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初步筛查及分析

57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初步筛查及分析谢兵,蔡善君,蒋模(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贵州遵义563000)[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图分类号]R7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2715(2010)06-0571-02[收稿日期]2010-06-12[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中青年资金,项目编号:F-188[作者简介]谢兵(1975—),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眼底病。

[通迅作者]蔡善君(1966—),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玻璃体视网膜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又称未成熟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 P ),是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纤维增生的病变,是全世界范围内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筛查和及时发现病变,发现病变后早期进行手术干预,可以有效避免早产儿致盲,挽救患儿视力。

我们对2006年以来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31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自2006年来,我院眼科对来我院就诊或临床会诊的早产儿共31例(62眼)进行ROP 筛查,其中男23例,女8例;单胞胎14例,双胞胎14例,三胞胎3例;出生时体重800~2250g ,平均体重(1525±252)g ;孕周27~36周,平均孕周(31.5±0.27)周;吸氧时间1~30d ,平均吸氧时间(15.5±0.32)天;ROP 筛查时矫正胎龄34~40周,平均矫正胎龄(37±0.28)周。

本组病例筛查纳入标准:①出生体重<2000g 或胎龄<34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②出生体重虽≥2000g ,但病情危重曾经接受机械通气或持续气道正压辅助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 es-sure ,CPAP )、吸氧时间较长(≥3天)的新生儿,或合并全身性疾病,如新生儿窒息、肺支气管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症、高胆红素血症、高碳酸血症、颅内出血等,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足月儿和早产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临床研究

足月儿和早产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临床研究

足月儿和早产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临床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足月儿和早产儿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 P2波潜伏期和振幅的发育规律,研究其临床应用。

得出结论:以FVEP P2波潜伏期值为参考值对足月儿和早产儿进行视功能检查具有可行性,在为早产儿进行视功能检查时,应检查早产儿的矫正月龄后的潜伏期值是否在正常值范围内,早产儿矫正胎龄至近足月时VEP波形已可正常引出。

【关键词】足月儿早产儿视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VEP)是一种采用闪光或图形变换等光刺激,在枕皮质或相应的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诱发电反应。

临床上常用的是瞬态图形翻转VEP(PVEP)和瞬态闪光刺激VEP(FVEP)。

本研究通过对早产儿与足月儿 FVEP 的对比研究,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 FVEP P2波潜伏期和振幅的发育规律,评价其临床意义。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4月于郑州市儿童医院行FVEP检查的婴儿共85例(120眼)。

入选足月儿52名符合以下条件:孕37~42周,出生体重2500~4000g,孕期健康;入选早产儿33名来自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符合以下条件:孕28~37周,出生体重1500~2500g,孕期健康;足月儿和早产儿均符合:无围产期窒息史,无眼部器质性疾病,无先天畸形,无脑部器质性病变,无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等。

对被检测婴儿按月龄不同分成3组:A组(0~1月)24例各20 眼,B组(1~2月)30例各20眼,C组(2~3月)31例各20眼。

1.2方法采用重庆国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T-2000NV 视觉电生理仪在符合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标准的检查室内对受试者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所有实验对象均在自然睡眠、自然瞳孔状态下接收记录。

受检小儿安静平卧,局部事先脱脂、清理、剃发,头皮用酒精擦拭后,在电极接触的皮肤上涂以导电膏。

电极安置如下:记录电极放在Oz位,参考电极放在Fp位,地电极放置于耳垂处,并用弹性带固定,测试在黑暗屏蔽室内进行。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及预防措施分析11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及预防措施分析11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及预防措施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及预防措施。

方法:将怀化市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16年1-12月接诊的早产儿639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均接受早期视网膜病变筛查,其中住院患儿256例、门诊患儿374例,比较住院患儿与门诊患儿筛查结果,并总结预防措施。

结果:住院患儿最终筛查出105例视网膜病变阳性,阳性率为41.02%,门诊患儿最终筛查处119例视网膜病变阳性,阳性率为31.82%,住院患儿阳性率显著高于门诊患儿(P<0.05)。

结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比较常见,尤其是住院患儿比门诊患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更高,可能在于住院患儿病情更重,为此要积极做好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尽早采取规范化的措施预防处理。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筛查;预防措施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但相应地造成环境污染加重,各类建筑事业、交通事业发展,使得空气质量明显下降,这些因素间接造成早产儿出生率在新生儿中的比例逐年升高[1]。

早产儿因先天发育时间不够,出生后容易发生各类后遗症,而视网膜病变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也是早产儿特有的一类视网膜增殖性病变[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主要是早产儿的视网膜发育不良所致,加上各类因素造成视网膜缺血,从而发生视网膜的血管增殖,会诱发一系列眼部病变,若青光眼、白内障、弱视等[3],为此要加强重视,尽早诊断与防控。

为了进一步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及预防措施,我院针对门诊与住院早产儿进行了调查研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有639例对象纳入,入选时间2016年1-12月,全部为我院接诊的住院与门诊早产儿。

入选对象均采取《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及国际相关筛查标准对视网膜病变进行早期筛查。

639例早产儿中男性329例、女性310例;胎龄25-36周,均值32.5±2.4周;出生体重1.04-2.05kg,均值1.45±0.15kg。

早产儿FVEP临床观察

早产儿FVEP临床观察

早产儿FVEP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早产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影响,了解早产儿FVEP的变化规律,更好的用FVEP来解释早产儿的视力及视路传导情况。

方法应用视觉诱发电位仪对33例早产儿和24例健康足月儿自然安静状态下进行FVEP检测,并且选取20例早产儿分别在自然状态下和镇静催眠状态下(用10%水合氯醛灌肠)进行FVEP检测,观察P2波的潜伏期及振幅。

结果早产儿FVEP的P2波潜伏期为(152.56±17.41)ms,足月儿为(160.70±25.10)ms,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早产儿自然安静状态下P2波潜伏期为(160.70±25.10)ms,睡眠状态下为(155.73±15.65)ms,两种状态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产儿FVEP结果可按其矫正胎龄采用足月儿FVEP正常参考值来判断。

早产儿可在镇静催眠状态下进行FVEP检查。

【关键词】早产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P2波的潜伏期及振幅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成活率越来越高,这部分婴儿因其早产和低体重,家长更关心其生长发育的正常与否。

特别是视觉,因视觉的重要性更是备受家长关注。

FVEP是检测和评估婴幼儿视力的唯一客观方法。

本文通过对33例早产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结果的分析,旨在了解早产儿视觉发育情况,了解FVEP是否受孕周及体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1月~2012年3月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3例早产儿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2例,女11例,出生孕周28周~37周,平均出生孕周30周;并选择24例足月健康婴儿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8例,女6例。

入选病例年龄在36周~54周,平均年龄0.9个月(27天),均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

1.2检查方法1.2.1 FVEP检查应用 GT—2000NV—1视觉诱发电位仪对2组患儿自然安静状态下进行FVEP检查,并在研究组选取20例在镇静催眠状态下再次进行FVEP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VEP在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1-11-23T16:02:35.5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刘梅孙先桃[导读] 在为早产儿ROP筛查时应该同步检查其视功能。

刘梅孙先桃(郑州市儿童医院眼科河南郑州 450053)【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101-02【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孕周早产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P2波的潜伏期值,研究以F-VEP P2波的潜伏期值为参考值对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的视功能检查是否具有可行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郑州市儿童医院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88例(196眼)矫正胎(孕周+出生后周数)龄在34-46周的早产儿,每间隔两周一组,共六组进行F-VEP检查。

F-VEP是在符合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标准的屏蔽检查室内,应用重庆国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型号GT—2000NV—1视觉诱发电生理检查系统。

所有早产儿均在睡眠状态(可用10%水合氯醛灌肠)下进行检查,检查前安放电极处皮肤均祛脂消毒处理,安放电极,用不透光眼罩把非刺激眼完全遮住,受检者每眼均进行三次以上测量,获得三次较稳定的一致波形,结果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T检验,P<0.05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随着早产儿矫正胎龄的增长,F-VEP P2波的波形越来越稳定清晰,P2波的潜伏期也在逐渐缩短。

对P2波潜伏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六组受试者P2波潜伏期均符合正态分布。

对各组之间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早产儿的F-VEP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为早产儿ROP筛查时应该同步检查其视功能。

以F-VEP P2波的潜伏期为参考值对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的视功能检查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瞬态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指早产儿未成熟视网膜上一种复杂的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紊乱[1]。

直至今天如果没有最好的医疗护理仍可导致失明。

瞬态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是一种采用光刺激,在枕皮质或相应的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诱发电位反应.F-VEP现在已经逐步应用与婴幼儿视功能检查中,它可以反映幼儿的脑部发育情况更可以提示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2010年1月到2011年5月郑州市儿童医院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88例(196眼),矫正胎龄在34周-46周,符合早产儿筛查标准(出生体重≤1.5㎏,或孕龄≤31周),同时无围产期窒息史,初查眼部前后节正常,无脑部器质性病变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

按照早产儿矫正胎龄进行分组,每间隔两周一组,共六组:1组34-36周12例(24眼),2组为36-38周共15例(30眼),3组为38-40周共14例(28眼),4组为40-42周共18例(36眼),5组为42-44周共13例(26眼),6组为44-46周共16例(32眼)。

1.2 方法所有早产儿均在符合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标准的屏蔽检查室内,应用重庆国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型号GT—2000NV—1视觉诱发电生理检查系统进行检查。

记录参数:放大器(1-50)Hz40千倍,闪光强度0.25(-0.9log)cd/m2/s,背景光强0cd/m2,分析时间250ms,采样频率1.3Hz,刺激光为无背景下均匀无图像的闪光。

电极安置如下:记录电极放在Oz位(枕骨粗隆上方2.5cm);参考电极放在Fp位(前额正中,鼻根上12cm处);地电极放置在左侧耳垂。

所有早产儿均在睡眠状态(也可用10%水合氯醛灌肠)下进行检查,检查前安放电极处皮肤均祛脂且用酒精消毒处理,然后安放电极,用不透光眼罩把非刺激眼完全遮住,助手用手轻轻分开受检者眼睑检查。

每眼均进行三次以上测量,获得三次较稳定的一致波形,并测量N1、P1、N2、P2波潜伏期以及波幅。

1.3 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应用统计学对六组数据进行频数分布分析和T检验,P<0.05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随着早产儿矫正胎龄的增长,F-VEP P2波的波形越来越稳定清晰,P2波的潜伏期也在逐渐缩短。

其中4例患儿F-VEP P2潜伏期初查轻度延迟,一月后复查,明显延迟,3例眼底检查,视神经萎缩,1例CT检查脑发育不全。

转康复科会诊,进行综合治疗。

88例早产儿检查结果统计显示矫正胎龄在34-36周,36-38周、38-40周、40-42周、42-44周的六组早产儿F-VEP 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46.36±18.64;140.13±18.87;135.00±14.00;128.8±14.17;121.31±15.31;119.83±11.32。

对P2波潜伏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六组受检者P2波潜伏期均符合正态分布。

对各组间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早产儿的F-VEP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以F-VEP P2波的潜伏期值为参考值对早产儿(进行ROP筛查的)的视功能检查具有可行性。

3 讨论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发展进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普遍建立,我国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逐年在提高,随之而来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率也越来越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下称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原因。

胎龄、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随着我国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使原来不能成活的早产儿存活下来,ROP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儿童致盲的重要病因之一为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ROP的发生,应对早产儿进行视网膜筛查。

尽管人们对VEP的研究已有多年,但直到近来新设备的出现,VEP才更适合被应用与视路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这项检查是在枕部相当于大脑皮质17区和18区的位置得到电信号。

由于神经纤维在视皮质的定位,这项检查中所记录的电活动是来自于黄斑部。

因此VEP使检查者看到的是黄斑的功能。

1VEP是指向视网膜发出光刺激,在枕区记录由视觉通路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其反射弧是:视网膜感受器接到光刺激传入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枕叶视区。

因此整个视路任何部位受损伤都可以引起VEP波形的变化和潜伏期的延长。

早产儿由于不能主观配合,只能在其熟睡的情况下进行检查,所以也只能做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FVEP是由一系列正波和负波组成的复合波,开始于30ms左右,结束于300ms左右。

在波成分的命名中,先标示为正波或负波(P或N),然后以数字下标表示出现的先后次序。

而由漫射刺激诱发的闪光VEP的最常见成分是分别出现于大约90ms和120ms处的N2和P2成分。

FVEP P2波德成分比较稳定,是临床主要观察指标之一。

同一个体其双眼的FVEP如果有明显的不同,则属于病理现象[2]。

所以本研究获得了早产儿F-VEP P2波的形态和潜伏期的数据,研究发现早产儿矫正胎龄越接近足月,其波形越稳定,清晰,随着矫正胎龄的增长潜伏期也逐渐缩短,矫正胎龄到40周后其潜伏期缩短到正常新生儿的范畴,符合当早产儿胎龄纠正到足月后波形也该发育成熟的观点[3]。

在检查中我们发现,如果小儿睡眠浅,不够安静,外界如果有电磁信号干扰,各电极间电阻如果有异常升高,都可以影响到VEP的波形。

且早产儿的波形和成人相比,其主波形状和振幅变异较大,潜伏期长,易疲劳,个体间差异性较大等特点。

但其中一些变异也是病理性的,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病理性孕辰及其他围产期高危所致的早产儿发育异常。

因此我们在初查VEP时如发现其波形异常,潜伏期延长或无法引出,我们都建议密切随诊至矫正胎龄44周时复查,如果VEP持续异常提示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或者是脑部发育异常。

转康复科会诊进行综合治疗。

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1.30‰-3.30‰,早期干预是降低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闪光诱发电位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神经传导异常和脑部损伤,这为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提供了依据[4]。

综上所述,在ROP筛查时,我们应该同步检查早产儿的视功能。

以F-VEP P2波的潜伏期值为参考值对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的视功能检查具有可行性,这样能及早发现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或者脑部损伤情况,对其早期干预。

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1] Harley小儿眼科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 刘家琦,李凤鸣,主编.实用眼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3] Tsuneishi S.,Casaer P,Fock JM,et al. Establishment of normal.values for 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VEPs) in preterm infa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wo components of the N1 wave [J].Electroenceph Clin Neurophysiol,1995,96(4):291-299. [4] 钟佑泉,吴俱等.四川乐山地区小儿脑瘫流行病学调查 [J]现代预防医学 2002.29(5):631-6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