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与潮汕的故事
潮汕工夫茶之论工夫

潮汕工夫茶——论工夫摘要“潮汕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本文即从潮汕工夫茶所用的茶叶、茶具、冲沏过程及方法对工夫一次进行诠释,并说明工夫茶之工夫对潮汕人的影响。
前言广东东隅,史称潮汕。
桑浦韩江,莲花榕江,肥沃的潮汕平原大地,孕育着潮汕儿女,生生不息。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华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与其他地方文化一样,潮汕文化支目众多,缤纷多彩,各具特色,涉及方言、俗语、民谣、潮剧、风俗、音乐舞蹈、饮食、建筑等等。
其中,在饮食文化中,有着极具岭南潮汕特色的文化习俗――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名闻遐迩,成了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也是潮汕民风民俗极为显目的特征。
潮汕地区全民嗜茶,潮汕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工夫茶。
她以用器精细,冲饮程序讲究等特点,独具魅力,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独秀。
关键词工夫茶具流程方法一、“工夫茶”与“功夫茶”1. “工夫”与“功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也有人说,所谓工夫,就是指时间,工夫茶是指需要有时间来慢慢细品深尝的茶。
这个时间并不是指1小时、2小时的时间,而是指放下心来,抛开俗世的牵挂,忘记了时间,静静地享受茶,所以茶艺馆里是不挂时钟的,若是一面品茶,一面看时间,一面惦记着,还有5分钟就要赶车了,还有3分钟就要上班了,这样的心情是不能喝茶的,就是喝茶也不会是清福。
至于功夫,是指技艺、造诣。
功夫茶是指使用小巧精致的茶具,遵循一定的程序和礼仪来沏茶、品茶的一种饮茶方式,所以泡壶好茶是需要有本领、有技术的。
潮汕功夫茶的历史简介

潮汕功夫茶的历史简介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广东潮州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边喝茶边说话。
形成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正规品尝潮汕工夫茶,讲究要有好环境、好茶叶、好泉水,有一套精致雅洁的茶具、考究细致的冲沏技艺。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喝茶了。
《诗经》中已提到采茶。
两汉之后,饮茶风大盛,但高潮还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
陆羽著《茶经》,集中了喝茶的理论,开一代喝茶之风,自己也成为茶神。
《潮嘉风月记》中说:“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可见,到了清代,潮汕功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经同现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指的是福建产的铁观音。
其实,潮州的凤凰山也产名茶,称为“凤凰单丛”,可惜文中一字未提。
据《潮州府志》载:“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
近饶平之百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
百花山又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
大埔则大麻、阴那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
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
”由此可见,凤凰茶至迟在清代已开始在潮州种植了。
在潮汕所产的茶叶中,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于世。
这首先与凤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凤凰山位于潮州东北面,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之结合部,属北回归线近侧。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群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个,其中有粤东第一高峰凤凰乌髻和第二高峰乌岽顶,而名茶多产于高峰云雾之上。
其次,凤凰茶有一种独具一格的制作方法。
该处制茶,分“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烘焙”五个程序进行,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操作方法。
凤凰茶的品种、香型颇多,品质亦因季节而异,其中以“凤凰单丛”为最佳品。
“凤凰单丛”指那些经过多年品试、被鉴定为有各种不同自然花香的优质茶树,在制作过程分别进行单株采摘、单株初制、单株烘干的特级名茶。
关于潮汕工夫茶(2)

关于潮汕工夫茶(2)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乃在于珍视人的价值:“厩焚。
子退朝,日:‘ 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因此,他提出了造就举止中节、雍容儒雅的人格美之美感教育方针:“和为贵”(《论语·学而》)。
庄子认定人性是人生的自然资质。
《庄子·庚桑楚》云:“性者,生之质也。
”说明了人是自然的、生物学的人。
这是重人贵生求自然的人性论。
惠能禅宗则强调“见性成佛”,佛性是人人都具有的唯一人性,这就将人性推向“绝对值”之高峰。
茶艺正合三家主意,对照其蕴含,则内寓逻辑,外存辨证。
潮州工夫茶之冲饮,强调了茶种之选择,山泉之评品,活火之追求,茶具之讲究,烹制之从容有序,品啜之自恣适已,同好之灵犀心通。
其全过程,适足以突出举止中节、雍容儒雅而又顺应自然的特点。
使人的感情和人的素质在“和为贵”、摆脱外物牵累,无念为宗的氛围中得到完善。
这当然有助于消极的社会迁移心理,即人们的消极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传递,形成一个恶性心理循环的心理现象;并防止这种迁移心理外化而成为迁移行为。
给人心和社会增添一点安宁的因素。
设若实际存在的人大都具备了美好的人性,则和谐的美好世界也许会较快出现。
敬物、爱物,也是人性美。
据史籍载,老子之师于临终前教导说:“过乔木而趋”。
意谓路过老树,对老树要必恭必敬。
显示出敬物的人性美。
《孟子·尽心》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程颢《认仁篇》也有所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说。
敬物、爱物的思想基础是“天人同德”。
“天人同德”则意味着人与自然应该建立起相亲相爱的关系。
世人大多只承认荀子“人定胜天”的观点,却忽略或有意回避其适应自然的重要论述。
实则,荀子在阐明天人关系时就明确指出:“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以参,则惑矣!”(《荀子·天论》)他告诫人们:人所能做的只是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按其规律行事,才能得到“吉”的结果;人应与天地配合,如果放弃了自己与天地配合的本分,却决心要和天地争职务,那就太糊涂了!万物有情的思想是所从生。
潮州工夫茶与潮汕人

潮州工夫茶与潮汕人潮州工夫茶与潮汕人潮州工夫茶与潮汕人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是潮汕人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每天甚至是不只喝一轮,早茶、午茶、晚茶;自己一家子在家闲时喝茶、串门时喝茶;……每天不使用一下茶具、泡掉一些茶叶、花掉一些喝茶的时间就会浑身不得劲,觉得生活少了些东西。
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如此“嗜茶”,潮汕人可谓典型,在潮州人把茶叶称为“茶米”中也可看出来茶对于潮汕人生活的重要意义,把茶看成是维持生命的粮食。
茶在潮汕人中有“功夫茶”与“工夫茶”之称。
以“功夫茶“称呼品饮程式始见于同治年间施鸿保的《闽杂记》;以“工夫茶“称呼茶的品饮程式始见于嘉庆六年浙江人俞蛟的《梦厂杂著》。
虽两者之称各有其意义,但按照潮汕方言来说,其发音为“gang夫茶”,应该写“工夫茶”比较准确。
作为潮汕当地民俗,就应该按照潮汕话的发音规则与习惯。
述及潮汕工夫茶的近代名人诗文,有丘逢甲的《工夫茶》诗;周作人《关于鲁迅三数事》中写道鲁迅喝茶“茶壶只是照例所谓急须,与潮汕人吃工夫茶所用的相仿”;冼玉清有“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梁实秋《雅室小品·喝茶》称“茶之浓酽胜者,莫过于工夫茶”;何子满杂文集《五杂侃》有《工夫茶和活水》。
诗文家对工夫茶的引用,也证明了“工夫茶”的称法。
而且,用“工夫”称茶艺,除了费时间,精力之外,还有周到、细致、讲究的意思,这是“功夫茶”所不能取代的。
潮州工夫茶冲茶程式讲究,工夫茶之所谓“工夫”,自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茶叶,要用乌龙茶。
乌龙茶是总名,即闽北武夷山的岩茶和闽南的岩茶与溪茶,其中又再分诸多名目,如:铁观音、单丛、水仙等等。
潮汕本产的有潮安凤凰山水仙茶与凤凰单丛等等。
近年来,凤凰水仙茶系品类曰趋繁富,质量不断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凤凰单丛、白叶单丛、群体单丛、黄枝香、黄金桂、八仙……茶叶重要,水跟火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觑的,对水的选择也颇有讲究。
潮汕工夫茶

说法二: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作事 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 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 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故所谓的工夫茶,并非 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
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
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
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
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
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三个茶杯并围一起,形成一个
“品”字,凸显潮人重品德。品茶的“品”
字是由三个“口”组成的,所以喝茶要分成
目录
历史形成 茶文化 茶具 茶艺 功夫“记忆”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称“潮州功夫 茶”,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 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 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
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 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 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 境。
说法一:
形成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闽 语潮汕话中发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 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 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 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 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一道工夫茶

一道工夫茶醉翁之意不在茶,因为以下内容其实与茶无关。
“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
”这是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座右铭。
有人问李嘉诚是如何一步步迈向成功,让自己的事业一天天壮大的?李嘉诚笑答:“无他,一字而已——诚。
”这是李嘉诚的“诚”功之道。
李嘉诚白手起家,父亲早逝让他过早的辍学并擎起家庭的重担。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茶楼跑堂,后来在舅舅家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学会了钟表装配修理技术。
他不甘久寄人下,跳槽到了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
再后来,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升任塑料花厂的总经理。
二十几岁,李嘉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创办了“长江塑胶厂”。
由于应用了从意大利偷师学艺学回来的生产技术,一时间塑胶厂的生意火爆,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应付订单,李嘉诚以次充好。
纸里包不住火,没过多久,许多客户对低质量的产品要求退货,银行追债,客户追款,塑胶厂顿时陷入困境,濒临破产。
李嘉诚第一次感觉到困难。
一天,母亲庄碧琴叫李嘉诚:“儿啊,给妈妈泡一道功夫茶。
”李嘉诚用地道的凤凰茶给妈妈泡上一道潮州功夫茶。
庄碧琴吩咐李嘉诚坐下来,品了几口茶后,问:“你还记得老家开元寺法号叫元寂的那个住持么?”未等李嘉诚回答,庄碧琴继续说道:“元寂年事已高,希望找个合适的接班人。
候选人是他的两个徒弟,一个法号一寂,另一个法号二寂。
”李嘉诚静静地听着母亲说,并不插话,只是给母亲满上一杯工夫茶。
庄碧琴呷了一口工夫茶,又接着说:“元寂把这两个徒弟都叫到跟前,说:‘我给你俩每人一袋稻谷,第二年秋天以谷为答卷,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第二年秋天到了,一寂挑来满满的一担谷子,二寂则两手空空。
元寂却当众宣布二寂担当接班人。
”元寂微微一笑,高声地对众人说:‘我给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滚水煮熟的。
显然,二寂是诚实的,理应由他来当住持。
’于是,众人悦服。
”庄碧琴忽然话锋一转,“经商如同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而不克了。
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

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基本概述潮州工夫茶,是指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一带的饮茶习惯。
潮州工夫茶艺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全国,远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现在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
在粤东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
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
工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历史文化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
潮藉大文学家秦牧称“潮州工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
潮州工夫茶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
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
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
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夫茶与潮汕的故事
在远离潮汕本土的地方,如果随便请一个人说出一件与潮汕有关的事,大多数的回答
恐怕都是:”会做生意”和”喝工夫茶”。
他们在回答时,可能并不觉得这两件事物之间
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但如果在潮汕地区生活久了,就知道茶道、人道、商道之间相辅相成
的关系。
“工夫茶香浓得怪”,是潮汕十八怪之一。
常言说:”家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
醋茶。
”被列在末位的茶,在潮汕可却是第一位。
潮人称凤凰单丛茶为”茶米”,不说喝茶,而是”吃”茶,可见其“一日不可离此君“的地位。
潮汕人喝工夫茶,以”浓”、”苦”出名。
因为地处亚热带,热天最解渴的要靠”水”和”甘”。
但是水喝多了,会加重肾脏负担,不利健康。
长期的经验积累,潮汕人认准了
工夫茶,水少而甘,以少胜多。
冲泡工夫茶有十道关键的工序:活火,讲究用橄榄核炭火;水开要蟹目水;茶要乌龙茶;装茶,要粗细分开;然后是烫杯、热罐、洗茶、高冲、低洒、淋顶、刮沫,加上”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的洒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尽量提高茶具的温度,使茶叶中的化学物质
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散出来,饮后口中余甘,才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如果说:北方喝茶
是以”水”解渴,工夫茶则是以”甘”解渴,而同样源于中原的日本茶道只能说是以”意”解渴了。
工夫茶也有写成”功夫茶”的,也通,但多是外地人的理解。
”功夫”多指体能方面
的修炼,如”中国功夫”、”少林功夫”之类。
工夫茶中,以三指滚杯,动作娴熟而不怕烫,”功夫”的确了得。
还有那”品”的过程:一观其色,二闻其香,三用舌尖品其味,
四以喉咙享其甘,五闻余香,六赏其器。
每个过程都很认真,才算行家里手。
但品茶,毕
竟不是练手上功夫,更多的倒是注重心灵的修炼。
工夫茶的”工夫”,也不是说时间长短的那个”工夫”。
”工夫”,在潮汕话中是圆满、周到的意思,像阿庆嫂一样,说话办事,滴水不漏。
潮谚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
工夫。
”此之谓也。
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天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海洋文化居重要成分,信奉”人情练达即文章”。
而工夫茶的第一要义就是”和”。
商家讲究和气生财,”和”是维护人缘与地缘的根本,自然就成为经商致富的基础。
这种”练达”、”和”的功夫,就要从无处不在的茶道中开始修炼。
茶道其实有三个
层次:初级的体现在技术层面:浓、香、甘、细、烫。
这是工夫茶的外在特点。
深入一些
到学术层面:古、雅、化、诚、谦。
最高达到艺术境界,体现:和、爱、精、洁、思。
其
中许多要素都与经商有关。
诚。
指诚敬,诚恳,诚实。
潮汕人让茶是诚恳的,毫无虚假成分。
即使在大街上、素
不相识的商店里,主人让茶,都可以真喝,喝完说声”谢谢”即可。
使你虽然处于商肆之中,却犹如在朋友家。
顿时消解了买卖双方的对立关系。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潮人
做生意却把商场作为交朋友的场所,认为你进他的店,就是对他的支持,帮衬了他的”人气”,买卖不成仁义在。
“寒夜客来茶当酒”,表达的就是朋友间的诚挚。
做生意需要的
也正是这种诚实。
谦。
潮汕一向有”茶三酒四”之说。
来几个客人,都是三个杯,茶冲好后,冲茶人自
己不取,其他人也互相谦让,先长后幼,先尊后卑,谦让之声,不绝于耳,君子之德足矣。
品工夫茶的人大多不事张扬,深知”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和。
喝茶讲究品,不会比谁喝的多少,不助长竞争意识。
和,就是喝茶的目的,求人
际的和气,求茶入胃中对食物的调和作用;追求喝茶氛围与自然的和谐,最好是和风细雨、鸟语花香的环境,很难想像在暴风骤雨、恶语批判中能品出茶的滋味来。
因此,茶行天下,就能和平天下。
爱。
友爱,爱人。
”仁者,爱人。
”有爱人之心,就是善。
恶人多酗酒,少喝茶,就
缘于他缺少个”爱”字。
爱,也包括对生活的热爱。
在历史上,每遇到食不果腹的时候,
北方人戒茶以减少消化;潮汕人则靠茶维持对生活的一点留恋,坚持下来。
在潮汕城乡,到处都可以看见许多男人不干活时围在一起喝工夫茶,那可不是闲的。
那就相当于现在的“信息网吧”。
潮汕的海洋文化孕育了市场经济,重机遇,重信息,是
由来已久的传统。
喝工夫茶时,交流各地的信息,探讨各种”以小搏大”的发财机遇。
潮
汕人的口号是:爱搏才能赢,就有工夫茶在垫底。
推想这工夫茶,一定是古代中原士大夫阶层创造出来的。
在田里种地的劳动人民嫌它
太耽误”工夫”,而改喝大碗茶了。
相反,擅长做生意的潮汕人,就需要”工夫”来讨价
还价,自然这工夫茶就派上了用场。
潮州人喜欢喝茶。
喝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喝茶有利于我们的消化系统,饭后半小
时喝上两杯茶,胃里的食物加速消化,就不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了,所以闲来喝茶,饭
后喝茶,有客人朋友来家里坐也喝茶,喝茶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到了潮州处处可看到
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喝茶的情景。
在潮州,工夫茶相信是家喻户晓了吧。
但是,是不是潮州人冲茶的手法就是传说中的
功夫茶道呢?其实不完全一样,茶艺是中国民俗的精英功夫茶系采用功夫泡法泡出的茶叶,有人亦称之为宜兴式品茗法。
其制作过程自有严格工整的一套方法步骤,但与日本茶道繁
缛复杂用于表演仪式的种种清规戒律迥然不同。
工夫茶道的形成,取决于三个基本前提:乌龙茶;功夫茶具:瀹饮法。
此三者,缺一
不可。
标准的功夫茶道,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州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
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
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
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
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
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
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
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吃茶,喝茶,品茶,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喝茶习惯。
而潮州人喝茶除了注重茶叶的好坏更注重礼仪,谦让,而功夫茶道就满足了一切条件。
一副好陶瓷杯一壶好水,一抓好茶,一方好礼仪,好茶,好茶道。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