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文学气质(创作个性)
论沈从文杂文创作的思想意蕴和艺术个性

论沈从文杂文创作的思想意蕴和艺术个性作者:黄高锋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0期黄高锋[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沈从文的杂文创作思想意蕴深刻。
他不满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和痼疾弊病,敢于发声议论。
他关注各种文艺现象和“文运”发展,还围绕国共两党内战爆发和国家命运前途、民族未来的走向问题,忧心时局,评议政治。
他善于从现象入手,有感而发,情理融合。
他的杂文以讽喻、劝诫为主,婉而多讽,绵里藏针。
同时,善于巧妙用典,生动形象,文字简洁。
沈从文杂文创作的光芒被其杰出的小说和散文创作成就所遮蔽,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个性。
关键词:沈从文杂文创作思想意蕴艺术个性沈从文是一个“多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
同时,他还发表了一系列杂文。
尤其是20 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沈从文小说创作数量锐减,在沉溺于“抽象的抒情”之外,将更多的将精力投向了杂文创作。
《沈从文全集》第14 卷杂文卷收录杂文多篇。
其实,远不止这些。
有些杂文并没有收录,特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些杂文佚文。
如解志熙在《沈从文杂文拾遗》中就挖掘辑录了发表在当年昆明《生活导报》上的《狂论知识阶级》《都市的刺激》《明天的“子曰”怎么办》《中庸之道》《统治责任与权力测验——平价中的小问题》等几篇杂文。
沈从文的杂文创作涉及面广,触及政治、社会、教育、文化、文艺等诸多领域。
然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更缺乏宏观的整体审视和应有的文学评价,亟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通过杂文视角,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沈从文的精神思想,洞悉其幽微的创作心理,也能进一步凸显沈从文创作的多棱角色彩,拓宽其艺术贡献。
一、沈从文杂文的思想意蕴沈从文的杂文创作从内容上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社会评论、文艺杂谈和政论文三大类。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痼疾弊病,他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内心,敢于发声议论。
如围绕“读经”问题参与社会讨论,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及文艺政策表达不满和抗议,对妇女解放问题发表己见,对国民劣根性问题持续关注,对报章杂志的教育意义和办刊观念发表评论,对现代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等等。
沈从文及其文学风格

沈从文及其文学风格在30年代,老舍是风俗文化型作家,沈从文也是风俗文化型作家。
老舍写市井风俗文化,沈从文却是写乡土风俗文化。
沈从文文学主要以叙述他的故乡湘西农村特异的风俗人情而见长,并从中提升出自己的文化理念。
老舍是北京市井小说的开创者,而沈从文却是田园小说的集大成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祖籍湖南,苗族人。
早期曾经以休芸芸为笔名。
1902年生湖南西部凤凰县一个军人家庭,祖父曾经是曾国藩手下的一名提督。
1917年小学毕业,参加了当地的一只土著军队。
凤凰县位于湘、川、黔、鄂四省边界地带。
这里是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特殊的人情世态、风俗习惯不仅为沈从文提供了感性生活资源,而且还决定了沈从文的思想感情与小说的叙述格调。
沈从文总是自称是“乡下人”,其根源就在于此。
1922年,沈从文怀着“追求光明,追求知识”的理想,来到北京求学。
但是,大学没有接纳他这个远道而来的乡下青年。
于是,他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了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1924年起,开始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京报·民众文艺》上发表作品。
1926年,出版小说、戏剧、散文集《鸭子》。
1931年,在青岛大学教“小说习作课”,他的创作也开始走向成熟。
期间写下了《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自传》等著名作品,在文坛产生影响。
1934年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并创作著名中篇小说《边城》,由此成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
抗战爆发以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解放以后,停止创作,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研究文物和古代服饰。
1988年逝世。
在30年代文坛上,沈从文最独特的文学贡献是田园小说创作。
他是现代中国文学田园小说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个高产作家,他的作品数量比较多。
大概有150篇以上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10部左右。
如果从题材上看,这些作品可以分为二类:1、都市小说。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创作理念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细腻而真实,充满着浩然正气和深邃的哲理,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一、叙事风格沈从文的叙事风格独具一格,鲜明而个性化。
他擅长运用视角转换和时间跳跃的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人物内心的起伏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摹,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的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二、描写手法沈从文的描写手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笔墨,使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中。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擅长运用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的描写清新而真实,富含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三、文学哲学沈从文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哲学。
他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
因此,他强调作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要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作为作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追求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触及和深入分析,同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内心的探索。
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总结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赋予了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沈从文的作品中找到真实和启示,希望沈从文的写作特色能够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灵感和指引。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沈从文(1902年-1988年)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作家,他的自传中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物形象。
1. 学识渊博:沈从文在自传中展现了他广博的学识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使得他在写作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
2. 才华横溢:沈从文是一位多产而又富有创造力的作家。
自传中展示了他对写作的热情和毅力,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他都能够驾驭自如并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3. 理想主义者:沈从文自传中呈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人们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4. 温暖和善:自传中描绘了沈从文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对他的赞誉。
他的人品和人际关系使他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物,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5. 坚持不懈:沈从文在自传中描述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毅
力和坚持。
无论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总是保持着对自己信念的坚定,并能够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是沈从文自传中展现的一些人物形象,他是一位卓越而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自传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还展示了他对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沈从文是一个富有创作个性的作家

闪光的人性动人的诗意―――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下峪口中学同小贤摘要:沈从文小说创作很特色,主要表现在小说《边城》上。
其一,他构筑“湘西世界”,以亲情、爱情、人情讴歌自然人性,表现社会理想,把探索民族的出路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完美人性的再造上。
其二,在艺术上融各种体裁于一体,追求诗意效果。
关键词:湘西人性诗意沈从文是一个富有创作个性的作家。
在鲁迅、茅盾、叶绍钧等同时代众多作家之外独树一帜,他执著地展示偏处一隅的湘西山川景物、世态人情,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他的“湘西小说”讴歌自然的人性,在创作上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因而也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沱江粼粼的光影早已注入他的生命。
凭着对家乡山水造就的的想像力和执著的意志步入创作。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沈从文长期生活在湘西,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作为艺术追求,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湘西人民自然、自得、朴素的人性美。
这种自然、挴素的人性美是沈从文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的特色。
浓浓的地方色香,淡淡的时代投影成了沈从文作品的基调。
在艺术表现方面,沈从文广泛涉猎同时代各具风格作家的伜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跨出自己的路子:追求小说诗意效果。
他把现实主义的细腻,浪漫主义的遐想及小品的优美,抒情诗的奔放融合为一体,通过细致而精微的讗性叙述,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和独特环境䨋的自然人性美表现出来。
沈从文璄䫣表作《边城》获亚洲周刊20世纪100部最优秀中文小说名列第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充分体现沈从文小说艺术的主要特色。
下面就具体从《边城》入手,探索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一、沈从文小说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独辟蹊径,抒写自然的人性,从而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沈从文(1893-1966)是中国作家、考古学家、文化评论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注重表现民间文化和历史经验,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沈从文的作品多涉及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土地、手工艺等方面,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精细的描述,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族文化色彩的作品。
他的写作风格独具匠心,以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细节描绘出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复杂,让人们感受到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
沈从文的作品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个人的视角呈现历史和社会现实,他的写作风格亲切自然,情感真挚,令人感受到作家深深的情感投入和对生活、人生的独特见解。
同时,沈从文还注重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借代等手法,以丰富的表现方式传达出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朴素真挚、富有情感,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文化功底,使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被广泛认为是一部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沈从文作品风格

这草莺的夜半吟叫声,仿佛是从人的胸膛里拖出的一串长长喟叹,是翠翠内心情感在自然界引起的一种感应。景随情移,情波荡漾,感人肺腑。作者的意境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构成,是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种种因素融合而成的。总起来说,沈从文小说题材本身具有神秘色彩,在以写意方式勾勒的蒙茸自然的物境上,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愫。用浸染了作者个性的色调涂染画面,并以舒缓而又绵长、深远的方式处理情感表达的节奏与速律,借助自然景物的人格化,扩大情感表达的空间,融原始神秘美、色调美、情感美于一炉,从而构成独有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
沈从文乡土题材的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是多种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的有机板块。其中,确有许多使外部的人们大感诧异,难以置信的东西。那种“养身靠商人,恩情却结于水手”的人生形态衍生而出的吊脚楼妓女与柏子的爱情恩怨,那种青年男女间以热情的山歌赢得对方欢心的恋爱方式,那种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形成的山民道德形态,如萧萧生子便不再发卖等等。都与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及内地社会大异其趣。沈从文确是有意突出湘西的地方性,仿佛要借湘西的原始神秘性、特异性来完成作品的构图。这些人生现象对于中国社会的普遍性来说,它们是特殊的。但对于包括湘西在内的广大西南地区,它们又是普遍的。从特殊见出普遍,既带着特异性,有具有现实性,这是沈从文小说物境描绘的重要特征。
沈从文同情下层人民命运,在作品中,他把淡淡的忧郁、辽远的愁绪,夹裹在平静的叙述里。他善于节制自己的感情,从不采取剧急表达情感的方式,他让感情的细流在平静的叙述里缓缓流动。他是在微笑里藏着哀痛,微凉里夹着忧郁,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抒情风格。这样,将感情渗透在人物、景物、场面的描写中,在娓娓而谈里自然透出,平淡而辽远,不烈却撩人,成为沈从文小说意境主观情意的另一个因素。
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多样性和
独特性是其创作特色的体现。
沈从文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
文化底蕴,其散文则更加明白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生存与命运。
沈从文的小说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非常细腻精致,生动鲜明。
他善于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让人读之有情感共鸣。
在文学上,他强调意境的营造,通过语言和意象的双重创造,使得作
品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
在小说中,他善于通过在文中穿插一些
诗歌来表达文字的美感。
沈从文的散文是其文学创作的另一个特色,他的散文作品所体现
出的理性精神和情感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沈从文的散文非常注重形式
的创新和文字的表现力,善于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内心
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悟。
其作品常常展现出人性的各种缺陷和弱点,
表达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生命的珍视。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创作特色在于他深刻地理解人性的本质,用
文字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对读者有极
大的指导意义,引领人们深入探寻人性的本质、追求生命的价值。
沈
从文永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现出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魅力和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的文学气质(创作个性)
沈从文(1902-1988)是湘西凤凰县人,从小在家乡清澈河流的环境下长大,又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的犯人尸体,这美与野蛮的组合,对其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强烈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个性是乡土牧歌式的,用湘西人情、自然、风俗,来展现自然状态下的人性美。
他说过,他的创作好比是建立希腊神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他的人性不同于五四时期的人性,充满理性。
他的人性是完全自然状态下的人性。
因此沈从文的创作离不开家乡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他自己也说过水对他认识美和学会思索有极大帮助。
沈的文字有一点忧郁气氛,他对水的那种体验,造就了他特殊的审美心理,从而转化成为优美的诗意。
而水的清澈,平缓,正是他强调的自然人性的一种写照。
因此沈从文的作品都与水有关,他自己也说过水对他认识美和学会思索有极大帮助。
沈的文字有一点忧郁气氛,他对水的那种体验,造就了他特殊的审美心理,从而转化成为优美的诗意。
沈从文的文化观念是“返朴归真”。
他认为造就中华民族的灵魂,不应该的是西方的现代文明,要从民族文化中寻找答案,回归自然。
因此在这个文化观念下,“城市”和“乡下”这对概念成为了其载体。
他的作品常用“湘西世界”来对照现代都市的文明病态。
1943年完成的《边城》是其代表作。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说开头极其朴素,展示的是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
沈从文善用自然界的动物来比喻人物。
翠翠的天真活泼、温柔,用“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形容,笔触充满喜爱,翠翠和周围的山水一样,单纯、明净、健康、善良。
他描写到翠翠“薄薄的凄凉”,把一种少女朦胧的情绪带到了淳朴自然之中,充满了淡淡的诗意。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沈从文原本想给与我们的是一种优美的人生,但最后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他追求的自在和自然,不会是永恒的。
人在命运面前总是无奈的,这种生命的无奈何悲悯恰恰是他的隽永的审美品格。
沈从文的文章平淡却又抒情,小说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常常以平和、亲切的语调,叙述乡间的人情世态,从容中展现对乡土和生命的爱。
小说给人的美感,不是源于故事的离奇和情节的紧张,而是以一种像水一般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朦胧的情愫。
他吸取了民间文艺的生气和活泼,在文字上却简单含蓄,有传统文人的雅致和朴素。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展现自然状态下人性的美,希望把人性从城市文明的病态中得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