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腰椎侧凸远端代偿弯凹侧撑开对冠状面失衡矫正效果

合集下载

脊柱侧凸:冠状面的平衡与失平衡

脊柱侧凸:冠状面的平衡与失平衡

脊柱侧凸:冠状面的平衡与失平衡脊柱位居于人体躯干正中,不仅是一个静力支持结构,也是一个动力学的功能结构,通过椎体、小关节、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结构保持脊柱的稳定和各个方向的运动功能,并传递人体重力及压力,对整个躯体的平衡和姿势起重要的作用。

正常的脊柱平衡状态可通过自身矫正或平衡代偿机制来维持,一旦脊柱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恢复其正常的平衡状态,就会出现脊柱的失平衡。

脊柱平衡从空间上包括总体平衡、区域平衡及局部平衡三个方面,总体平衡包括头-骨盆轴平衡、乳突-股骨头轴平衡等;区域平衡包括双肩水平、骨盆水平、区域范围的脊柱侧凸等;局部平衡包括脊柱局部在三维平面上的平衡状态。

对于脊柱侧凸患者而言, 脊柱平衡异常同样表现为总体、区域及局部平衡的异常。

脊柱一旦存在单个结构性弯,在其上下方便会出现代偿性弯,使得头部和骨盆仍然呈直线排列。

代偿弯并无旋转,为非结构弯。

若存在结构性双弯或三弯,非旋转性代偿弯将存在于其上下端。

通过测量代偿弯大小,可对平衡性能进行更加精确的评估:若代偿弯的大小相等,则脊柱平衡;若下代偿弯大于上代偿弯,则脊柱失平衡。

平衡失代偿可使弯者外观显著恶化,恢复平衡是治疗侧凸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冠状面失平衡常表现为脊柱侧凸,躯干姿势异常( 包括躯干倾斜、双肩不等高等) 、腰部不对称等。

双肩不等高、躯干倾斜以及腰部不对称将冠状面上的Cobb角纠正程度作为脊柱侧凸矫正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在临床上常出现Cobb角矫正,但外观较变得更差的现象。

因此脊柱侧凸矫正应走出单一层面考虑问题的误区。

以下我们以冠状面的平衡与进行简述。

一、总体平衡脊柱冠状面平衡的临床评估:自隆椎(第七颈椎)悬一铅垂线,如能平分臀裂,说明脊柱平衡。

如铅垂线通过一右侧凸患者臀裂的右方,则称为脊柱失代偿。

诊断时通常也使用红外线对线仪进行测量观察。

在评价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像学参数中,C7 铅垂线( C7 plumb line,C7PL) 与骶骨中垂线(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 之间的水平距离C7PL-CSVL常用于评价脊柱的总体平衡。

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治疗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

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治疗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
中 图分 类 号 : 8 . 7 R6 1 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对于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 掌
握 合 适 的 手 术 适 应 证 , 路 长 节段 固定 、 限 性 减 压 及植 骨 融 合是 有效 的 治疗 方法 。 后 局
Lo g— e m e Fi a i n nd n sg nt x to a Li ie De om p e so i t Tr a m e t f m td c r s i n n he e t n o Lum b Ca l t no i ar na S e s s Co b n d wih De e r tv m ba c i ss m i e t g ne a i e Lu r S olo i
te s w ih l ba a 1sen i om bi d wih de e r tve 1 ba c i i ( 9 f m a e nd 1 als) un r e int t um rc na t oss c ne t g ne a i um r s ol s 2 e l s a 3 m e os de w nt
长 节 段 固定 、 限 性减 压 治 疗 合 并 局 退 变 性 腰 椎 侧 凸 的腰 椎 管 狭 窄 症
任 亮, 孙先 泽 , 于金 河 , 正琦 , 赵 刘艳兵 , 张利 民
( 北 医科 大 学 附属 石 家庄 市 第三 医 院脊 柱 外 科 , 北 石 家庄 河 河 摘要 : 目的 001) 5 0 1
7 年。患者无既往的骨骼成熟前的脊柱侧凸病史 , 无脊柱
REN i n S N a — e YU i — e e l L a g, U Xin z , Jn h , ta
( pn u gclDe a t n , eThr s ia fS iah a g, hj z u n 0 0 1 , ia S ieS r ia p rme t Th id Ho ptl hj z u n S iah a g o i i 5 0 1 Chn )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退 变 性腰 椎 侧 凸合 并 腰 椎 管 狭 窄 症 诊 断 并 不 困 难 , 目 但 前在治疗策略的决定上 , 如何 明确 引起病 人症 状 的主要病 即 理改变是哪一种或几种 , 些节段需要减压 , 些节 段需要矫 哪 哪
2 手 术方 法
气管插 管全身麻 醉 , 患者俯 卧位 , 取腰 后正 中纵形 切 口, 暴露椎 板 , 双侧关节突外缘至横突尖 , 通过 同一切 口暴露一侧 髂后上 嵴 , 用于取髂骨植 骨 。所有 病例 均采用椎 弓根 钉棒 系 统 内 固定 。根据 术前 确定 的 固定节 段 , 入 6~8枚椎 弓根 植
植 入 , 加 打 压 , 实 , 口 处 放 置 1 块 松 质 骨 防 小 块 骨 脱 稍 压 入 大
形、 固定 , 比较复杂并 有争议的问题 ; 是 加之 患者年龄 较大 , 围 手术期风 险高 , 治疗 上最 具挑 战性【 。一 般认 为 , 纯侧 凸 、 3 】 单
出。调整连杆 , 纠正侧 凸并 拧紧螺 帽 , 再次双侧神经根及 椎管
无神经根 卡压症状 , 仅有 轻、 中度腰 痛者 不必手 术 , 可采 用支
具治疗 L ; 4 患者 年龄源自大 , 症状 轻微 者 , 也无需 为矫 正 畸形而 手术 , 采用最简便的方法 能够 缓解病 人 的疼痛 即可 。典 型冠
探查无压迫 , 植骨块无 脱 出, 冲洗 伤 口, 取剩 余松质 骨及另 取
中医正骨 2 0 O 8年 1 O月第 2 o卷第 1 0期
( 79 总 6 )・4 ・ 5
退 变 性腰 椎 侧 凸合 并腰 椎 管狭 窄症 的手术 治疗
河南省 西峡县 人 民 医院(75 0 44 0 )
葛生浩
主 题词 退变 性腰 椎侧 凸合 并腰 椎管 狭 窄症/ 治疗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研究进展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研究进展
退 变 性 脊 柱 侧 凸 手术 治 疗 时 远 端 融 合 椎 选 择 的 卡 H 关 问题 作 一综 述 。
2 退 变 性 脊柱 侧 凸 的手 术 治 疗 退 变 性 脊 柱 侧 凸 手 术 干 预 的 指 征 主 要 有 三 个 方 面 : ( 1 ) 严 重的腰背部疼痛影响正常 生活 , 保 守治疗无效 ; ( 2 )
标. 即 受损 神 经 的 完 _ 牟 = 减 压 以及 冠 状 面 和矢 状 面平 衡 的重
建。 术 前 必须 进 行 多 方 面 评估 和仔 细 考 虑 患 者 町 能 出现 的 并 发 症 和 手 术效 果 。B i r k n e s 等㈣ 认 为术 前 需 要从 以下 几个
1 退 变 性 脊 柱 侧 凸 的 临床 特 征 退变性脊 柱侧凸常住椎 问盘退变 的基础上 发生 , 椎 管 狭 窄 发 生 率较 高 . 顶椎 最 常 位 于 L 3 / 4或 L 2 / 3间 隙 , 其 次
胸弯 C o b b角 ≥5 0 。 ~ 6 0 。 , 腰弯 C o b b角 ≥3 0 。 ; 腰 部 冠 状 向
和/ 或矢状面畸形进展每年超过 5 。 ; ( 3 ) 神 经 根 受 压 现 根 性疼痛 、 神 经 源 性 间 歇性 跛 行 以及 马 尾 神 经 损 伤 症 状 。 r 术 的 目的是 改善 患 者 的 功 能 .通 过 于 术 达 到 两 个 基 本 目
1 7 0
中国脊柱脊髓 杂志 2 0 1 3年第 2 3卷第 2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o l o fs p i n e a n d S p i n a l C o r d, 2 0 1 3 , V o 1 . 2 3 , No . 2
瓣 赫 瓤

退变性脊柱侧凸近端融合椎的选择:原则及相关问题

退变性脊柱侧凸近端融合椎的选择:原则及相关问题

退变性脊柱侧凸近端融合椎的选择:原则及相关问题退变性脊柱侧凸(DS)常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其手术治疗策略复杂。

当患者脊柱侧凸较重、畸形进行性进展,并存胸腰椎后凸畸形,或矢状、冠状面躯干倾斜明显时,常需脊柱矫形融合术以恢复脊柱序列及躯干整体力线,减轻患者症状,并控制畸形的进展。

对此类患者,近端融合椎(UIV)的选择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临床经验,对DS患者UIV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并分析相关争议问题。

DS患者UIV 的选择原则在选择DS的UIV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1)拟终止节段的状态,即UIV应为正常的椎体,不应终止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或先天性畸形的节段。

(2)在冠状面上,UIV及其头端的椎间隙应尽量水平化,且位于稳定区内,即UIV应位于骶骨正中线±50px的范围内;同时,其应为或接近中立椎,无明显椎体旋转。

Cho等提出,UIV不应低于侧凸上端椎,否则会增加邻椎病的发生,并建议选择中立椎为UIV。

(3)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均无明显退变,且相邻椎体在各平面上均稳定。

(4)在矢状面上,当存在节段性胸椎或胸腰段后凸畸形时(T5~T12>60°;T10~L2≥20°),融合节段应跨越后凸畸形区,常选择后凸畸形上端椎远端的矢状面稳定或中立椎,不应终止于畸形顶椎区。

此外,也应避免矢状面上UIV相邻椎间隙的成角。

除上述几点,选择UIV时还应考虑脊柱侧凸严重程度,冠状面失平衡和顶椎偏移,以及双肩平衡状态等因素。

总之,对DS近端融合椎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退变范围,弯型及病理解剖特点,矢状面序列等,以求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满意的矫形效果。

UIV应终止于上胸椎或下胸椎区的争议对于DS长节段融合UIV终止于上胸椎或下胸椎区的选择上,通常当患者为双弯有较重的胸椎侧凸(>40°~50°)、明显的胸椎后凸或胸腰交界区后凸畸形、发生矢状面或冠状面失平衡及骨量差骨质疏松严重时,需考虑延长至上胸椎(T2~T4);而当患者处于正常的平衡状态时,可终止于下胸椎(T10~T12)。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介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术式选择、入路选择、术后并发症等。

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成人脊柱侧弯将更加普遍。

本期小灶主题即为“退变性脊柱侧弯”,共分五集,分别为基础篇、测量篇、诊断篇、治疗篇、技术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十分适合刚入脊柱科室的住院医师及致力于脊柱方向的医学生学习,也希望与更多骨科同仁交流,本期为“治疗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林永绥首先需要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DS)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无症状的DS,一般不需要治疗或仅需随访观察。

与AIS不同,DS的治疗一般不以矫正畸形为目的,常是针对局部疼痛和椎管狭窄的症状,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仅少数引起失平衡的DS需要矫形恢复平衡。

另外,DS 一般发生于老年人,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心肺功能、骨量和生活方式等,根据患者的症状。

身体情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分析腰背痛或放射痛的来源。

腰背痛、肌肉无力和轻度神经根性症状者可以保守治疗,一般均可减轻疼痛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功能,所以大多数DS可采取保守治疗。

标准的治疗方案应包括短期的休息,口服消炎镇痛药物(主要为NSAIDs),并在少数情况下短期使用支具展开剩余88%根据疼痛来源可以局部注射或封闭,如硬膜外注射、神经根阻滞、关节突关节封闭等。

有文献报道按摩和矫形治疗有效,但需在专业的物理治疗中心进行。

躯干稳定性锻炼和低对抗性的有氧条件下可耐受的锻炼也有益,加强腹部和背部肌肉的运动疗法(如游泳)对疼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针对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有效。

三环类抗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减轻神经源性疼痛,有助于缓解患者晚上的疼痛,加巴喷丁也有类似作用,这些药物对于老年人群有较大益处。

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维普资讯

5 ・ 4
笙! j 』筮 簦星 Q塑 ! ! ! ! ! 坚
! .

!N .20 :o


退 行 性 腰 椎 侧 凸性 椎 管狭 窄症 的 手 术治 疗
刘拥 军 权 晓君 寅 红 军 李会奇 阎德 明 0
2 结 果
D S 是指以神经 根性 症状 和腰椎 管狭 窄症 状 为主 的征侯群 L)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 的提高 , 来越 越 多的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外科手术的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9 7年 3月 ~20 . 19 0 5年 4月 , 院 收住 1 我 3例
椎 间盘 , 双侧椎 间小关节等严重退 变引起的, rb Gu b等的研究发 现, 侧凸大部分位于腰椎 段 , 也可累 及胸段 和胸腰段 , 平均 累及 4个节段 ( 6个节 段 ) 椎体侧 方旋转性 滑移 是典型 的特征 。 2~ ,
及行走时 明显 , 需非甾体类抗 炎药物控 制。8例患者术 前有轻 度的腰 背痛症状 , 无需药物控制 , 休息可 自行缓解 。
术 后 x 片示 C b 平 均 减 小 1 . 。所 有 病 例 术 后 下 肢 原 ob角 06 ,
有疼痛明显减轻 , 仪少数遗 留麻木感 , 夜间休息 良好 , 明显并 无 发症 。随访 6个月 ~ 8年 , 参照 Oa i t 评定标准 , n 术后脊髓 、 神经 根受压症状消失 , 双下 肢行走 自如 , 大小便 正常者为优 ,1例 ; 1
固定是 维持退行性腰椎侧 凸矫 正后状态的有效方法 , 后路 经椎 弓根钉 一棒 内固定和后 外侧植骨 融合 同时应 用, 具有 手术
【 关键词 】 退行性 变; 腰椎侧凸 ; 腰椎 管狭 窄症 ; 手术治疗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研究进展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研究进展

退行性腰椎侧凸最初被认为与代谢性骨病( 如骨质疏松
或骨软化病 ) 有关 , 柱应力发生改变 , 脊 使骨质疏松患者 的椎 体发生骨小梁微骨 折 , 陷后造成 脊柱 侧凸畸形 。有报道显 塌
神经受压以前报道大多数出现于侧弯的凹侧, 出现在凸侧的
很少 。Iu 等 最近研究 发现 L 和 L 的神经 根受压 主要是 i 。 由于椎 间孔狭 窄或椎 问孔出 口狭窄引起 , 多在腰椎侧凸的凹
示,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率明显
高 于无骨 质疏松者。G u b =认为 . 退行性腰椎侧 凸 rb 等[ 2 部分 患者表现为骨质疏松 , 可能是长期慢性 腰背痛致活动减少 而 引起 的废用 性骨质疏 松 , 因此 目前关 于 D I S和骨质 疏松 的
关系还在争论 。
有 学者认为 人体衰老诱 发退行性 肌无力导致 脊柱受 力失衡
和脊柱后凸畸形, 反复的扭转负荷产生并加重椎体后方结构
的旋转畸形导致出现退行性旋 转侧 凸 。 ] 2 腰椎退行性侧 凸的诊断与分型 腰椎退 行性侧凸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腰痛 , 或者是下肢神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病因病理学、 诊断与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
种已经存在的畸形可合并脊柱继发退行性变和脊柱失衡, 出 现临床症状, 这类侧凸其主弯通常位于胸段、 上胸段或胸腰
段。
究,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椎间隙高度差异大于 2 或椎体边缘 0
骨赘增生大 于 5m 时, m 发生退行性 腰椎 侧 凸的风 险较大 , 并认为非 对称性 的椎 问盘退变导致 了脊柱 f凸的发生 。 — 9 1 I j Mu
进行综述 。
1 退行性 腰椎侧 凸发 生的病 因病理 学基础
经根性疼痛, 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侧凸角度大于 l。退行性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