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变性侧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28例术后2年随访结果分析
仙灵骨葆胶囊联合PKP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31例

血症状,进行抗Hp治疗后,血小板计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常规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联合抗Hp治疗,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确保尽早康复奠定了基础,成为本病的有效治疗的方法叫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的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进行抗Hp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各项血液指标问。
综上所述,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小板指标,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1]王旭萍,孙晓红,冀清香.幽门璽杆菌根除治疗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6):711-713.[2]雷瑚仪,封蔚莹,兰梅,等.核因子-k B、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在待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发病中的作用卩].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5):2268-2271.[3]李桂水,杨敏京,边连朵,等.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医药导报,2016,35(zl):15-16.[4]蔡素芳.幽门螺杆菌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3):162-163.[5]唐培渊,宋俊峰,秦克乐,等.腹腔镜脾切除联合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临床效果[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8,24(11):766-769.[6]汪宇婴,冯春颜.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患者外周血CD4*CD b T调节细胞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2):1678-1680.(收稿日期:2020-10-25)仙灵骨葆胶囊联合PKP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31例梁伟之江洁张海波高金伟(武警山西省总队医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目的观察仙灵骨葆胶囊联合经皮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不同方式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症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不同方式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症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殷刚;朱建国;杨雷;刘海峰;钟萍;赵小强【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方式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症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伴骨质疏松症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新型可灌注椎弓根螺钉+PMMA骨水泥固定,对照组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PMMA骨水泥固定.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Cobb角度、椎间隙高度、椎体变形指数、上椎板凹陷角度、下椎板凹陷角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椎间隙高度、椎体变形指数等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JOA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可灌注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症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显著,且能够降低骨水泥渗漏及螺钉松动和断裂的风险.【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4页(P412-415)【关键词】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骨质疏松症;腰椎退变性疾病【作者】殷刚;朱建国;杨雷;刘海峰;钟萍;赵小强【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常州武进医院骨科,江苏常州 213017;江苏大学附属常州武进医院骨科,江苏常州 213017;江苏大学附属常州武进医院骨科,江苏常州213017;江苏大学附属常州武进医院骨科,江苏常州 213017;江苏大学附属常州武进医院骨科,江苏常州 213017;江苏大学附属常州武进医院骨科,江苏常州 213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而由OP症引起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老年OP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方式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OP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骨质疏松椎体中使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罗先正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随着杜会入口老年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的后果是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日常生活或轻微创伤就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
临床上,最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及桡骨远端。
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如肱骨近端、胫骨近、远端骨折。
脊柱骨折多发生在椎体,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外伤,如平地跌倒等。
与年青人非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
后者骨折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暴力损伤,有明显外伤史。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生存期的生活质量,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增加经济负担。
如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严重时可出现剧烈腰背疼痛,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的驼背畸形,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由于畸形、疼痛引起的心理障碍,可使患者出现抑郁,甚至萌发自杀意念。
骨折多发生在T。
与L。
之间,以胸腰椎最为常见。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提示全身骨微结构的退变。
骨强度的下降,新的椎体骨折及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5%~50%。
因此,能否减少新的椎体骨折发争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评定标准。
髋部骨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骨折后第一年的病死率为20%,1/3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护理,不足1/3的患者能恢复剑骨折前的生活质量。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进展1临床表现①一般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②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但iN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③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2常规X线摄片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我国多数医院,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规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

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史建刚;贾连顺;袁文;叶晓健;倪斌;陈德玉;肖建如;陈雄生;史国栋;吴建锋;许国华【期刊名称】《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年(卷),期】2008(16)15【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自然史和转归,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诊断、分型与治疗原则。
[方法]对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腰椎退变性侧凸的影像学特点是椎体高度降低,腰椎单侧或者双侧侧突,关节突密度增高、增生,部分患者MRI和椎管造影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临床特点表现为严重的腰痛和(或)间歇性跛行或神经根性疼痛;临床分型:(1)按照发病的原因分型:①可复性代偿性退变性侧凸;②不可复性退变性侧凸。
(2)按照柔韧度将腰椎退变性侧凸分为:①强直型;②非强直型又分Ⅲ度、Ⅱ度、Ⅰ度。
Binding片表现为一定的柔软性,腰椎明显改变,Cobb’s角降低原角度的一半为非强直型Ⅲ度;Cobb’s角降低原角度的1/3为非强直型Ⅱ度;Cobb’s角无明显改变,但有明显的腰椎疼痛为非强直性Ⅰ度。
(3)按照侧凸的形状分为:①单纯腰弯型;②大腰弯型(以腰椎为主,影响到部分胸椎);③腰弯合并代偿性胸弯型。
治疗上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侧凸矫形,对强直型不强调完全矫形,但强调有严重关节突病变节段行融合手术;非强直型强调矫形,恢复正常生理力线。
[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是腰椎退变的严重病理变化,腰痛是其主要症状,其原因是腰椎退变导致的腰椎关节突关节炎,手术矫正腰椎畸形的同时进行关节突减压是治疗老年下腰痛的主要环节,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分型依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进行,治疗依据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采用手术和保守治疗,手术的方式根据腰椎退变的程度决定。
【总页数】4页(P1129-1132)【关键词】退变;腰椎侧弯;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作者】史建刚;贾连顺;袁文;叶晓健;倪斌;陈德玉;肖建如;陈雄生;史国栋;吴建锋;许国华【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J], 周惠清;张建新2.观察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J], 张炳志3.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 [J], 强喆;宋跃明;刘立岷;杨曦;胡星新;陵廷贤4.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 [J], 强喆;宋跃明;刘立岷;杨曦;胡星新;陵廷贤;5.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J], 周惠清;张建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察

系列不 良反 应及疾 病 的传播 。 于抢 救术 中出 现大 出血 的患者 来说 , 对 这
种 方式 能及 时 回收 失血 , 充 血容 量 , 高抢 救 危重病 人的成 功率 , 能 补 提 且 在 一定 程 度上 减 轻 患者 的 经济 负担 , 一 种合 理 , 是 科学 , 全 , 安 经济 的有
地为患者 提供 新鲜 红细 胞 , 并能立刻 发挥 携氧功 能 , 持有效 的血 液循 环 , 维 这 不仅大大 减少 了异体 血的 使用 , 缓解 了血液 紧张状 况 , 还可避 免异 体 输 血可能 引起的并 发症 等不 良反应 , 特别为血 源稀缺的R 阴性 血患 者解 决了 h
效 方法 。 回收式 自体输血 作 为一 种十分 有效 的医 疗手段 , 具 有广 阔的 应 将 用前 景 。
手术: x 在 线透视 下, 表定位点 外展3。 5用专 用穿刺针 经皮逐层 穿 于体 o ~4、 刺。 正位像楔 形骨 折 者取左N t点 、 o 右侧 2 , 凹型骨折 者取 左侧9 、 点 双 点 右 N3 行椎 弓根 外进针 t 位像调 整穿刺 针 的人 路使 其沿骨 折椎 体前 中 点进 侧 柱 中线方 向前行 , 椎者其 穿刺 针经肋横 突 间入 路至 椎体 后壁 , 胸 腰椎 者其 穿刺针 直接至 椎 弓根外 壁与椎 体连 接处 。 正位像 其穿刺针 尖端位于 椎 弓根 中心 , 位像 其穿刺 针略过 椎体 后缘骨 皮质 。 立通道 : 侧 建 取出穿 刺针 内芯 , 插入 导针 , 针置人 工作套 管至椎 体后缘 3 沿导 mm。 用精 细骨钻沿 工作导 管 钻入 椎体 , 正位像穿刺 至棘突( 。, 3 ) o 或至其对 侧椎 弓根内缘(5穿 刺) 位 4。 , 侧 像穿刺 至椎体前缘 骨皮质后5 mm。 球囊扩张 : 退出骨 钻 , 入1r 置 5 m或2mm a 0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分析董红丽(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骨脊柱科,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3月-2011年9月37例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共80个伤椎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观察术前和术后VAS疼痛评分,后凸Cobb角及椎体高度压缩率的变化情况。
结果 3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全部病例术后VAS疼痛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创伤小,止痛效果良好,能较好地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Cobb角。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质疏松;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图分类号:R 681.5 文献标识码:B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传统治疗方法效果差,并发症多。
我科从2009年3月-2011 年9月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37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37例患者,男13例,女24例,年龄63-75岁,平均年龄68.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椎体骨折两节段31例,三节段6例,骨折椎体为T11-L3,其中T11 5椎,T12 11椎,L131椎,L2 24椎,L3 9椎,影像学检查均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无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及体征,CT检查显示病变椎体后壁完整,无椎管内占位。
1.2 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C型臂透视下定位,使正位显示患椎上下终板呈平行状态,同时棘突位于双椎弓根正中。
在体表进行穿刺点标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以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至骨膜。
椎间盘突出病历(五篇范文)

椎间盘突出病历(五篇范文)第一篇:椎间盘突出病历[针灸] 发一份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请大家修改补充,讨论完善入院记录姓名:***发病节气:立夏性别:男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年龄:40岁可靠程度:可靠民族:汉工作单位:无婚况:已婚长住地址:甘肃省灵台县西屯乡** 村**社职业:司机入院日期:2010-05-18 9:30am出生地:甘肃灵台记录日期:2010-05-18 9:30am主诉:间歇性腰痛1年,加重伴右下肢放射疼4天。
现病史:患者汽车修理工,长期弯腰工作,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麻木,晚间疼痛渐増,时痛如刀割火燿,并以蚁行感沿右下肢放射,在私人诊所予“腰痛宁胶囊,VitB1、VitB12肌肉注射”未见好转,以后反复发作,腰部酸软困痛,喜揉喜按,遇劳加重,卧则减轻。
4天前,劳累过度,致腰痛加生,今日来我院,行X线检查:L4-5、L5-S1椎间盘突出,L34椎体骨质增生,门诊以“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L4-5、L5-S1”收住入院住院。
症见:神清,精神差,表情痛苦,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上述腰痛症状仍存,纳可,夜寐安,二便自调。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中毒等病史;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不详;预防接种史不详;未发现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并成长于甘肃省,无异地长期居住史,居住条件可,无阴冷潮湿之弊,生活上无特殊嗜好。
婚育史:已婚。
育一男一女,配偶及子女体健。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T:36℃P :76次/分 R:20次/分 BP:140/90㎜/Hg发育正常,营养一般,表情痛苦,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自动体位。
舌质淡, 苔白腻,脉迟缓。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头颅大小形态正常,眼睑无浮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发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未触及包块,颈静脉无怒张。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车立新;李坤;张元豫;李宏伟【期刊名称】《新疆医学》【年(卷),期】2006(036)004【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伴有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或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导致的侧凸的患者将会越来越多,其发病率占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6%,这一较新的概念正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此症保守治疗一般无效,手术方法较多,从不做融合的部分椎板切除减压到整个畸形节段的广泛减压加器械融合。
本文就我科自1998年3月~2005年6月采用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侧凸的患者23例,术后疗效与植骨融合率满意,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33-134)【作者】车立新;李坤;张元豫;李宏伟【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二科,83000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二科,83000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二科,83000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二科,8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相关文献】1.短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32例 [J], 王其尊;祝凯;李书忠;宫大伟;代胜杰;田延朋2.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J], 李端明;彭宝淦;高春华3.个体化手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 [J], 张晓星; 朱军4.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J], 曹永义5.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J], 葛生浩;袁显群;刘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退变性侧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28例术后2年随访结果分析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07 年12月~2009 年12 月收治的28 例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
ODI、V AS 以及患者临床特点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评价。
评价功能恢复和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术后随访结果显示V AS平均评分由术前的(8.3±1.4)分改善为末次随访的(3.6±1.1)分;ODI平均评分由术前的(56.26±9.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的(34.13±9.15)分。
患者满意度为75%。
术后影像学参数包括Cobb角和椎体稳定与ODI评分满意度相关联。
结论本研究表明腰椎退变性侧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可以通过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体间和后路融合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标签:老年腰椎退变性侧凸;骨质疏松;手术治疗;随访腰椎退变性侧凸畸形是指各种原因导致椎间盘、椎小关节和韧带组织严重退变而出现症状性侧凸改变,因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常出现以腰部疼痛、下肢间歇性跛行、麻木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综合征[1]。
通常发生于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对此类患者如何采用有效治疗方式目前尚存在广泛争议。
本研究对2007 年12月~2009年12 月采用手术治疗的2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手术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影像学改变及其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龄61~75岁,平均67.3 岁;病史5~12年,平均7.5 年。
所有患者均有腰部疼痛症状,伴间歇性跛行15例,其中,单侧下肢痛15 例,双侧下肢痛13例。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8例,感觉障碍23例,运动障碍13例。
所有患者均有骨质疏松改变,通过骨密度图像仪测量腰椎骨密度,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腰椎椎体骨质疏松程度。
1.2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片以评价腰椎的整体情况及侧凸情况;行CT 扫描及重建以了解椎管狭窄部位及其程度;腰椎MRI检查,观察有无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增生以及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情况。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关节突增生肥大、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其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1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12例。
1.3 手术方法根据患者腰椎侧凸畸形程度、狭窄节段、神经受压和骨质疏松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13例:从双侧切除部分椎板、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部分增生肥大关节突,充分减压。
椎弓根钉棒固定,松解双侧关节突间隙,利用钉棒作用矫形固定,最后行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
行腰椎后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手术15例:切除部分椎板、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部分增生肥大关节突,关节突间松解,钉棒作用矫正畸形固定,行椎体间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
所有患者均使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其中9例患者采用钉道骨水泥注入以强化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
1.4 临床疗效评价根据本组手术前后X线、CT或MRI检查及术后腰背痛及下肢症状等观察和分析,评判术后临床疗效及其与影像学改变的关联性。
临床和放射学随访分别于术后3、6个月和12个月,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
收集患者放射学资料及临床资料。
矫正丢失定义为在最后一次随访放射学评价与术后最初放射学评价时丢失超过10°。
入院时、术后及随访时填写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 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通过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观察,分析患者术后变化特点及其意义。
1.5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术后随访结果显示V AS平均评分由术前(8.3±1.4)分改善为术后(3.2±0.9)分,末次随访为(3.6±1.1)分;ODI平均评分由术前(56.26±9.13)分改善为术后(31.07±11.22)分,末次随访为(34.13±9.15)分。
术后1年随访结果发现23例患者腰痛均明显缓解;3例患者腰痛部分缓解,2例仍有腰部疼痛表现。
感觉障碍患者20例较术前明显改善,3例同术前;运动障碍13例患者较术前10例明显改善,3例部分改善。
冠状位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16°~39°)改善至术后平均11°(7°~19°),末次随访结果为13°(7°~23°)。
术后2年随访结果显示Cobb′s角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26例患者植骨达到完全融合,2例出现植骨吸收现象。
3 讨论腰椎生理性稳定来自于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附属韧带结构及椎旁肌肉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各种原因导致上述结构的损害均会对腰椎稳定性造成影响。
因腰椎退行性改变而出现节段失稳所致的腰椎前突和矢状面失衡的丢失,是导致患者腰背疼痛和功能受损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伴有神经及血管的损害而出现相应症状。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正逐年增多[2]。
腰椎退变性侧凸畸形多合并椎间盘及关节突严重退变,而随着椎间高度丢失及椎间不稳定的发展又进一步加重腰椎侧凸。
Ding WY等[3]通过对9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研究发现腰椎侧凸患者的凸侧椎体高度与椎间盘高度明显高于凹侧。
退变性腰椎侧凸通常伴随明显的椎体和间盘高度不对称,侧凸角度与间盘高度指数明显呈正相关,而与骨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
Seo JY等[4]通过对患有腰椎侧凸畸形的27例患者(男3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9岁)进行10年随访结果分析,随访前平均侧凸角为14.0°±5.4°,随访结果发现侧凸角为25.0°±8.5°,侧凸发生率在腰2/3和腰3/4之间并无明显区别,顶椎偏离正中线为(36.0±9.7)mm,年龄、性别、骨质疏松及侧方骨赘形成与侧凸进展无明显相关性。
Kohno S等[5]通过随访27例老年患者(48~83岁,男7例,女20例)影像学资料发现,随访开始时Cobb角为5°~20°,随访时间为10~18年,随访内容为Cobb角变化、腰椎体旋转、椎体侧方移位、骨质疏松程度等。
随访发现Cobb角平均增加了5.3°(10.1°~15.4°),平均每年进展0.4°;椎体旋转0度3例、Ⅰ度19例、Ⅱ度4例、Ⅲ度1例;骨质疏松0度9例,Ⅰ度11例,Ⅱ度5例,Ⅲ度2例。
笔者认为侧凸顶椎的旋转情况能预测侧凸的进展情况并为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干预时机提供依据。
成人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尚存在较高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年龄较大、骨质疏松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存在被视为选择手术治疗的主要风险。
老年患者是否需要手术,行何种类型手术仍然存在广泛争议。
通过手术减压并恢复腰椎节段的稳定对于腰椎侧凸畸形具有积极治疗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后路椎板切除、固定植骨术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并恢复腰椎节段稳定[6-7]。
因为椎体骨质疏松而导致椎弓根螺钉固定后松动的问题同样引起关注,骨水泥结合椎弓根螺钉能有效提高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力。
Linhardt O等[8]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骨质疏松的椎体通过骨水泥结合螺钉能增加1.9倍的抗拔出力。
当然由于骨水泥的使用同时会增加手术中的风险和潜在的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
Xie Y等[9]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椎畸形合并骨质疏松手术患者,分析患者Cobb角及矢状位腰椎曲度,结果表明通过骨水泥加强能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的松动,明显提高了固定的可靠性,但是骨水泥组手术过程中有2例发生渗漏现象。
退变性侧后凸畸形患者在手术减压治疗时必须考虑合理矫正侧后凸畸形,有效的畸形矫正和恢复稳定是保证植骨得到融合从而获得远期的稳定效果的基础。
同时术后腰椎节段平衡维持对于患者的腰部疼痛症状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笔者研究发现术中关节突间松解能有效促进钉棒矫形效果,合理的侧凸矫正率明显改善了腰椎节段生物力学环境,避免了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同时,自体骨强化松质骨螺钉和骨水泥强化松质骨螺钉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是较为有效内固定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性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对上述疾病在围术期间良好的控制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也具有积极作用。
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
对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影像学特点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及相关辅助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如何针对不同患者采用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以促进患者功能有效恢复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索。
[参考文献][1]Isaacs RE,Hyde J,Goodrich JA,et al. A prospective,nonrandomized,multicenter evaluation of 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perioperative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J]. Spine (Phila Pa 1976),2010,35(26 Suppl):S322-330.[2]Tsai TH,Huang TY,Lieu AS,et al. Functional outcome analysis:instrumen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J]. Acta Neurochir (Wien),2011,153(3):547-555.[3]Ding WY,Yang DL,Cao LZ,et al.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and bone density in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and patients with lumbar stenosis[J]. Chin Med J (Engl),2011,124(23):3875-3878.[4]Seo JY,Ha KY,Hwang TH,et al. Risk of progression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J]. J Neurosurg Spine,2011,15(5):558-566.[5]Kohno S,Ikeuchi M,Taniguchi S,et al. Factors predicting progression in early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J]. J Orthop Surg (Hong Kong),2011,19(2):141-144.[6]Acosta FL,Liu J,Slimack N,et al. Changes in coronal and sagittal plane alignment following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 in adults:a radiographic study[J]. J Neurosurg Spine,2011,15(1):92-96.[7]Videbaek TS,Bünger CE,Henriksen M,et al. Sagittal spinal balance after lumbar spinal fusion:the impact of anterior column support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ith an eight-to thirteen-year radiographic follow-up[J]. Spine (Phila Pa 1976),2011,36(3):183-191.[8]Linhardt O,Lüring C,Matussek J,et al. Stability of pedicle screws after kyphoplasty augmentation:an experimental study to compare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in soft and cured kyphoplasty cement[J]. J Spinal Disord Tech,2006,19(2):87-91.[9]Xie Y,Fu Q,Chen ZQ,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two pedicle screw augmentation instrumentations in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 with osteoporosis[J].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1,21(1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