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117小麦前期管理教案

(四)适时冬灌适时冬灌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为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防止冷风吹根;可以消灭地下害虫。总之,冬灌是冬小麦在越冬期和早春防冻、防旱的关键措施,对安全越冬、稳产增产有重要作用。
(五)施好返青肥对冬前群体适宜的壮苗或偏旺苗,在冬前肥水充足的情况下,返青期应以控制春季分蘖为主,不追肥,不浇水。对基肥不足又未施冬肥的弱苗,应早施返青肥;墒、肥均缺时,应及时追肥浇水。浇返青水的时间,一般掌握5cm地温稳定通过5℃,地面完全化冻后进行,不可过早,以免降低地温,地表板结,形成“小老苗”,对麦苗生长不利。但对于严重缺墒地块应适当早浇。
(七)中耕除草化学除草是麦田除草经济有效的措施。冬小麦田间杂草在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有一个出苗高峰期,出苗数占总数的95%~98%。冬前发生的杂草密度大,单株生长量大,
小结
作业
主茎叶片数,我省一般12-13片,冬前6-7片,春季6-7片,春季叶片数较恒定,冬前叶片数变化较大(播得早,春化时间长,叶片多)。
2、绿叶功能的分组根据着生部位,形成的早晚及功能分
(1)近根叶组(5-8片),包括冬前1/0—8/0片叶和春后第一叶,这些叶着生在分蘖节上在拔节前定型。供生根、分蘖、培育壮苗,制造的光合产物贮积在分蘖节叶鞘里面供小麦越冬生长用,年后供中部叶片生长,供早期幼穗分化和基部茎节的生长。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农作物生产》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旨在深入理解小麦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管理技术,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对农作物的理解。
二、作业内容:1. 了解小麦种植的基本知识: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等基本知识。
2. 进修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如观察和识别病虫害的症状,选择适当的防治方法等。
3. 理解并掌握后期管理和收获技术:如收割机的操作,收获后的处理方式等。
三、作业要求:1. 完成一篇约1500字的作业报告,必须包含以上所有内容,并且需要有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2. 作业报告应结构清晰,逻辑周密,语言准确,表达清楚。
3. 作业报告中必须附上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图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提交时间:本作业将在下周一截止。
请在周五之前完成。
五、作业评估标准:1. 符合题目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所学知识。
2. 内容丰富,语言流畅,逻辑性强。
3. 图片和图表清晰,有助于读者理解。
六、作业辅导:如果在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疑问,欢迎随时向我们提问。
我们将尽全力提供必要的帮助。
七、作业成绩计算:每项任务完成后,将根据作业的质量进行评分。
总分为100分,其中40分为基础分,其余60分为附加分。
优秀作业将会获得额外的加分。
八、作业奖励:为了鼓励大家的进修积极性,我们将设立优秀的作业奖。
优秀作业将会得到进修资料的免费应用权,以及一份证书作为奖励。
九、作业违规处罚:对于抄袭他人作业的行为,将会受到严重的处罚。
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进修成绩,还会打消其考试资格。
十、注意事项:请确保你的作业完满是你独立完成的,不要抄袭他人的作品。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者怀疑,都可以随时向我提问。
谢谢!希望这个作业方案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取得好成绩!。
任务2.3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分蘖增长期→分蘖高峰期→分蘖消亡期
消亡的顺序为:自内而外,自上而下,先死心,后死叶。
小麦的成蘖规律是:主茎和冬前大蘖的成穗率高,冬前及春生晚蘖成穗率低;低位蘖成穗率高,高位蘖成穗率低。
(4)影响分蘖的因素
温度:分蘖的最适温度为13~18℃。
水分:分蘖最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70%~80%。
PPT课件
2.小麦种子发芽出苗
(1)种子发芽出苗
萌发: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萌发。
发芽:当胚芽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出土:种子发芽后,胚芽鞘向上生长顶出地面称为出土。
出苗:出土后,胚芽鞘破裂,从中伸出第1片绿叶。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片叶长到2㎝时称为出苗。
(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①温度:小麦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2℃,最适温度为15~20℃。
(1)查苗补种,疏苗补栽
(2)追施分蘖肥,浇好盘根水
(3)适时冬灌
(4)中耕与镇压
(5)严禁放牧啃青
(6)防治病虫草害
PPT,实训
作业
1.简述小麦分蘖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2.小麦前期主攻目标是什么?
3.小麦前期如何查苗补种?
4.为什么说“畜嘴有粪,越啃越嫩”的说法是错误的?
养分:氮肥对促进分蘖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氮、磷配合效果更佳。
光照:光照充足,蘖大而壮;光照不足,密度过大时,蘖少而弱。
播深:播深适宜,苗壮蘖多。播深超过7㎝,苗弱而蘖少。
播期:播种早,冬前有效积温多,主茎多,分蘖也多;播种晚,有效积温少,主茎叶少,分蘖也少。
品种: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时间长,温度低,叶多蘖多;春性品种分蘖较少。
②水分: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
《小麦的播前准备与播种技术导学案-农作物生产》

《小麦的播前筹办与播种技术》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小麦的发展特点和播种季节。
2. 精通小麦的播前筹办工作。
3. 精通小麦的播种技术和注意事项。
二、导学内容1. 小麦的发展特点和播种季节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发展期长,一般在秋季进行播种,春季收割。
小麦的发展需要丰富的阳光和适合的温度,所以选择合适的播种季节分外重要。
2. 小麦的播前筹办工作(1)选地: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防止盐碱地和重金属污染地。
(2)耕地:进行深翻耕地,翻松土壤,有利于小麦的发展。
(3)施肥:在播种前进行施肥,提供丰富的养分。
(4)除杂:清除田间的杂草,防止对小麦发展的影响。
3. 小麦的播种技术和注意事项(1)选择优质种子: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小麦种子。
(2)适时播种:依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播种时间。
(3)播种密度:依据小麦的品种和发展特点确定合适的播种密度。
(4)播种深度:一般小麦的播种深度为2-4厘米,防止播种太浅或太深。
(5)密植、稀植:依据土壤肥力和小麦品种选择适合的密植或稀植方式。
(6)注意保湿:播种后要准时浇水保湿,增进种子发芽发展。
三、导学活动1. 观看视频:观看小麦的发展特点和播种技术的相关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实地考察:到田间实地考察小麦的发展状况,了解播前筹办和播种技术的实际操作。
3. 小组谈论:分组谈论小麦的播前筹办和播种技术,沟通阅历和观点。
四、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小麦的发展特点和播种季节,精通了小麦的播前筹办工作和播种技术。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选择优质种子、适时播种、控制播种密度和深度,保持良好的浇灌管理,增进小麦的发展发育。
期望同砚们能够勤勉进修,精通相关知识,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取得丰收的效果。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小麦的发展特点和播种技术要求。
2. 精通小麦的播前筹办工作和播种技术流程。
3. 能够正确操作播种机械设备,提高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作业设计方案》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小麦种植的前期管理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通过进修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小麦的发展规律、需求特点以及前期管理技术的操作方法,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支持。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和发展规律;2. 掌握小麦的种植要点和前期管理技术;3. 进修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4. 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三、教学内容1. 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2. 小麦的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3. 小麦的播种技术;4. 小麦的施肥和灌溉管理;5.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6. 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教室讲授、PPT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小麦的发展规律和前期管理技术;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到田间实地操作,进修小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3. 实验钻研:开展小麦的发展实验和病虫害防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五、作业设计1. 教室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完成相关教室练习;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田间考察,了解小麦的发展情况,撰写实地考察报告;3.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小麦发展实验和病虫害防治实验报告;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择小麦前期管理技术相关话题,进行深入钻研,撰写课程论文。
六、评分标准1. 教室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2. 实地考察:考察报告内容完备、准确,占总成绩的20%;3. 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准确,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占总成绩的20%;4. 课程论文:选题奇特、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论文撰写规范,占总成绩的30%。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小麦种植技术》;2. 参考书:《小麦栽培技术手册》;3. 实验器械:小麦种子、肥料、农药等;4. 实地考察场地:小麦田。
八、总结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掌握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农作物生产》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麦的发展特点和前期管理技术的重要性;2. 掌握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包括选地、耕地、施肥、播种等方面的知识;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小麦进行科学的前期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小麦的发展特点;2. 小麦的选地原则;3. 小麦的耕地技术;4. 小麦的施肥方法;5. 小麦的播种技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小麦的选地原则和耕地技术是本课的重点;2. 小麦的施肥方法和播种技术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生动形象;2. 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实践;3. 教室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小麦的发展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介绍小麦的选地原则、耕地技术、施肥方法和播种技术,重点讲解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3. 实践:组织学生到田间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体验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4. 总结:教室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学生的听课态度、提问情况、教室表现等;2. 实地实践: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团队合作等;3. 课后作业:安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2. 实地田块:用于学生实地考察和实践。
八、教学安排:1. 教学时间:2课时;2. 教学地点:教室和实地田块;3. 教学人员:教师和学生。
以上是《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小麦早期田间管理方案

小麦早期田间管理方案小麦的早期田间管理非常重要,关系到其生长和产量。
下面是一份针对小麦早期田间管理的方案:1. 土壤准备:选择肥沃的土壤种植小麦,翻耕土壤并除去杂草和残留物。
在翻耕前,进行土壤测试以确定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根据测试结果施肥。
2. 播种时间: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在小麦生长季节开始前的合适时间进行播种。
一般来说,春季适合播种春小麦,秋季适合播种冬小麦。
3. 播种方法:选择适合的播种方法,可以采用直播或者秧盘育苗。
直播时,将种子均匀撒在整个田地上,然后用翻土机或覆土机将种子埋入土壤中。
4.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在播种前施入基肥,以提供小麦营养所需的养分。
在小麦苗期结束后,进行追肥,及时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
5. 灌溉管理:根据小麦的水需求,在播种后及时进行灌溉。
一般来说,小麦在生长季节需要适量的水分,但要避免过度灌溉,以免影响根部的通气和生长。
6.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田地,及时发现并处理小麦的病虫害问题,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或者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病虫害。
7. 杂草管理:定期除草,保持田地的清洁。
可以手工除草或者使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的生长,以减少对小麦的竞争。
8. 茎秆管理:在小麦收获后,及时处理茎秆和其他残余物。
可以将其还田或者进行堆肥处理,以改善土壤质量。
9. 田间观察:定期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监测植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10. 定期修剪: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定期修剪植株,保持植株的适宜高度和分枝形态。
通过执行以上田间管理方案,可以提高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同时,定期监测和处理问题,可以及早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病虫害问题,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导学案-农作物生产》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小麦的发展特点和前期管理的重要性;2. 掌握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包括土壤准备、播种时间、施肥技巧等;3. 提高学生对小麦发展管理的实践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小麦的发展特点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发展周期长、发展期短、发展适温范围广等特点。
在小麦的前期管理中,要根据其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小麦的良好发展。
2.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1)土壤准备:在小麦的前期管理中,土壤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进行耕作、翻耕、平整等工作,为小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2)播种时间:小麦的播种时间应选择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时候进行,一般在秋季或春季进行。
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的特点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
(3)施肥技巧:小麦在前期发展中需要适量的养分供应,因此施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要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发展需求,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等,保证小麦的养分供应。
三、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小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环境,引导学生了解小麦的特点和前期管理的重要性。
2. 进修环节:介绍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包括土壤准备、播种时间、施肥技巧等内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提高实践能力。
4. 总结环节:对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强调小麦前期管理的重要性和技术要点,稳固进修效果。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小麦的发展管理知识,培养其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爱。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麦的实验种植,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管理技术。
3. 鼓励学生进行小麦发展管理的调查钻研,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提高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进修,勇于实践,不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小麦分蘖的发生
小麦的分蘖是小麦生 长的重要特征之一。分蘖 穗是产量重要构成部分, 穗数主要分主茎穗和分蘖 穗。分别占30%和50~80%。 分蘖多是壮苗的标志,健 壮的分蘖有利于麦苗安全 越冬,单株分蘖多的穗粒 数多,千粒重高。
1.分蘖发生部位
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分蘖节是由地下部不 伸长的节、节间和腋芽紧缩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节 群,是分蘖着生的地方,一般在地下2cm左右。 1. 发生位置 分蘖是由小麦分蘖节上的腋芽长出的 茎。 2.分蘖的种类 胚芽鞘蘖(只有条件好才发生) 主 茎分蘖。 3.分蘖发生的顺序:在分蘖节上由下而上逐渐伸出。
子粒萌发后,首先 是胚芽鞘出土,它是一 片不完全叶,见光后即 停止生长(当第一片绿 叶达正常大小时,芽鞘 就皱缩死亡),然后从 胚芽鞘长出第一片绿叶, 当第一片绿叶伸出胚芽 鞘2厘米时,称为出苗。 小麦出苗后至三叶 期时,胚乳营养用尽, 幼苗完全依靠本身的绿 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养分供应自身 生长发育需要。三叶期 时幼苗营养的转折期。
次生根
① 概念:着生在小麦分蘖节上的根,三叶期之后开 始由下而上发生,每节发根数一般为1~3条。次 生根的发生是拌随着分蘖的发生而发生的,有两 个发生时期: 冬前分蘖盛期;返青—拔节。 ② 特征分蘖:粗壮、根毛密集、冬前一般不分支, 多生长在20~30厘米耕层内,与地表夹角较小。 ③ 功能期 拔节—成熟,开花前后深可达1米左右, 到开花期停止生长。
4、影响分蘖的因素
温度 最适13~18℃,低于3℃停止,高于18℃ 受到抑制,因此播得过早分蘖数反而减少。 土壤水分 最适70~80%。 养分 分蘖的发育需要大量的可溶性N和磷酸, 因此苗期施N肥,或氮磷配合作种肥,可促进分蘖。 光照 光照充足,光合产物多,蘖大而壮;光 照不足,密度过大,蘖少而弱。 播深 最适3~5厘米,过浅、过深均不利于 分蘖发生。 播期 播种早,冬前有效积温多,主茎多,分 蘖也多;播种晚,有效积温少,主茎叶少,分蘖 也少。 品种 冬性品种分蘖多,春性品种分蘖少。
2、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土壤温度 最适16~20℃,最低2℃,高于 30℃受限。冬前根系生长与温度成正相关。 土壤养分 氮肥与磷肥对促进根系的生长 发育有明显作用。生产上要注意氮、磷配 合。 土壤水分 适宜为70%,适当干旱可促根系下 扎,灌水过勤根系表层分布多,不利下扎。
(四)小麦叶的生长
一株小麦一般有12~15片叶,根据着生位置与作用的 不同可分为两类: 1、近根叶组 一般有8~9片叶,密集着生在分蘖节 上,其中冬前近根叶6~7片,出生间隔期5~10天,主要 作用是促进冬前分蘖发根,形成壮苗,为安全越冬与营养 生长奠定基础,越冬后相继死亡。另有2片近根叶,返青 后长出,即冬后春生的2片叶,其光合产物促进返青后分 蘖发根,壮秆大穗,出叶间隔20天左右,拔节后功能衰退, 孕穗期死亡。 2、茎生叶组 着生在伸长的茎节上,一般4~6片, 多数5片,拔节到孕穗期相继生出,间隔5~7天,主要作 用是促进茎秆伸长充实,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粒数,提高 粒重;灌浆和成熟期功能开始衰退。在生产上 ,促进旗 叶和穗下节间的适当增大,延长旗叶的功能期对增加粒数、 粒重具有重要作用。
小麦的分蘖
3、分蘖消长和成穗规律 (1)分蘖的消长规律:小麦一生的分蘖活动,经历 着增长期、高峰期和消亡期。分蘖增长期包括冬 前、越冬与返青后的一段时间,到起身前达到高 峰,以后开始两极分化,大蘖成穗,小蘖消亡。 (2)成穗规律:主茎和冬前大蘖的成穗率高,冬前 晚蘖及春生晚蘖成穗率低。低位蘖成穗率高,高 位蘖成穗率低。 生产上一般在拔节期的分蘖有6片叶或以上 (包括冬前叶)能成穗,4片叶以下的蘖一般不能 成穗。
种子发芽出苗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温度 小麦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2℃ , 最适温度为15-20 ℃ ,最高温度为30-35 ℃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发芽快, 温度低发芽慢。 水分 种子萌发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 间持水量的60-70%。 氧气 种子萌发,要求充足的氧气条件。 播种时土壤应疏松,不能过湿,不能下种 太深,3-4cm 为宜。
(三)适时冬灌 冬灌必须适时适量,冬灌时间掌握在平均气温下降到 3℃左右时浇完为好。冬灌的水量不宜过大,但要灌透, 以灌后当天全部渗入土内为宜。对无分蘖或分蘖过少的麦 田,可以不灌,以免造成冻害。 (四)中耕与镇压 冬前小麦根系较浅,中耕不宜过深。对生长过旺的麦 田除控制水肥外,当小麦冬前群体达预期的长相指标时, 可深锄断根,抑制旺长。特别是在浇水后必须及时中耕, 破除板结,防止裂缝。旺长麦苗冬季镇压,有抑制生长的 作用。冬季镇压在分蘖后到土壤结冻前的晴天中午前后进 行。土壤过湿时不宜镇压,以免造成板结。盐碱地也不宜 镇压,否则,会引起返碱。
(三)小麦的根系
1.根系组成
初生根(种子根)
当幼苗第一片绿叶出土后,初生根的数目就不再增 加,初生根一般5~7条,饱满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达 7~8条。 特征分布 上下粗细一致,有分枝、扎根集中,倾于垂 直分布,较深(3米以下),分蘖一越冬生长快,拔节后 停止生长。 功能期 出苗—拔节,一直到小麦的生育后期初生根都 起作用,尤其是旱作麦田。
(五)严禁放牧啃青 放牧啃青会大量减少绿叶面积,严重 影响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影响分蘖, 造成减产。那种“畜嘴有粪,越啃越嫩” 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六)防治病虫草害 1、主要虫害 有地下害虫金针虫、蛴 螬和地上部的蚜虫。 2、主要病害 有白粉病、锈病和纹 枯病。
(一)种子发芽出苗
1、种子发芽出苗过程
小麦种子为颍果、粒形有棱形、卵圆形、圆 筒形、椭圆形等,粒色有红、黄、白、浅黄、金 黄等,生产上常分为红皮和白皮两种,种子大小 一般用千粒重表示30~60g,小麦种子由皮层、胚 (盾片、胚芽、胚根、胚轴)、胚乳组成。
胚
种子
胚乳
皮层
• 通过休眠完成后熟之 后的种子,在适宜的 水、氧、温之下便可 以发芽生长。 • 当子粒吸水达自身重 量的45~50%时,胚 根鞘首先突破皮层而 萌发——露嘴。接着 胚芽鞘也破皮而出, 一般胚根生长快于胚 芽,当胚根达到种子 长度的一半时称为萌 发,胚芽达到种子的 一半时,称为发芽。
第三节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冬小麦田间管理分三个阶段进行,即 前期、中期和后期。 冬小麦前期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萌发 出苗到越冬的各时期,包括出苗期、三叶 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时期。
一、前期的生育特点
前期生长阶段的生育特点是长根、 长叶、长分蘖等,生长中心以营养生 长为主。其中,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 的关键。
近根叶
旗叶
中部叶
基生叶
二、小麦前期主攻目标 一是苗期确保全苗、苗匀; 二是冬前要促根增蘖,确保茎数,实现冬前壮苗; 三是确保幼苗安全越冬。 小麦冬前壮苗标准: (1)苗龄适宜,春性品种6叶一心,半冬性品种7叶 一心; (2)分蘖多,春性4-5蘖,半冬性6-7蘖; (3)根系发达,单株次生根10条以上; (4)长相敦实,株高20-25cm。
2.分蘖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一般幼苗长出3片真叶时, 胚芽鞘腋芽长出 胚芽鞘分蘖,播种过深该蘖不易出土。正常分蘖 发生的规律是:当主茎伸出第4叶时,主茎第1叶 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第1分蘖,当主茎伸出第5叶时, 主茎第2叶长出主茎第2分蘖;当主茎伸出第6叶时, 主茎长出第3分蘖;第1分蘖伸出第4叶时,长出第 1个分蘖的第1分蘖(称二级分蘖),如此类推, 新的叶片不断伸出,新生分蘖不断出现,形成了 出叶与出蘖的同伸关系。
三、前期的管理技术
(一)查苗补种、疏苗补栽 三寸无苗为缺苗,五寸无苗为断垄。麦苗出土以后, 要及早检查,如有缺苗断垄10cm以上的,均应在2叶期前 浸种催芽,及时补种。对零星缺苗地段,可在3叶期以后 取密补缺,进行移栽。栽苗时应采用同一品种,补栽要做 到“上不压心,下不露白”,栽后浇水,以利成活。 对浇蒙头水或播后遇雨的板结麦田,应在土壤干湿适 宜时,疏松表土以利出苗。高产田为了保证苗足苗匀,播 种量可比计划苗数所需播量稍大一些,于分蘖期进行疏苗, 去弱留壮,去小留大,确保麦苗均匀。 (二)追施分蘖肥,浇好盘根水 对地力、墒情不足或播种偏晚而形成的弱苗,应抓住 冬前温度较高,有利分蘖的时期,于分蘖始期追肥浇水, 促弱转壮,一般每667 m 2施纯氮3~4kg,做到随施肥, 随浇水,及时松土,高肥田可不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