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性乳痈中医治疗进展
粉刺(青春痘)的中医辨治

粉刺 (青春痘 )的中医辨治粉刺也叫做青春痘,是青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炎症疾病,也是发育期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粉刺的发病率非常高,主要多发于面部、背部、胸部等皮脂腺较丰富的位置,通常以白头、黑头的形式出现,在经过挤压之后会出现黄白色脂栓,并且也可能伴随有脓疱、瘢痕等,炎症比较明显的时候会感觉到疼痛。
中医认为粉刺是由于肺热、血热或者是湿热、肾虚等引起的,并且在生活作息不规律时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1粉刺的病因粉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科疾病,且多发于青少年群体。
粉刺的发生和人体的皮脂、雄激素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雄激素比较旺盛,导致出现较多的皮脂,当皮肤表层脱落的表皮和皮脂混合在一起之后,就会堵塞毛孔,从而引发粉刺。
毛囊周边的细胞角化异常也是引发粉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角化异常造成毛囊变窄、变小,皮脂便无法排出去,就会形成粉刺。
同时,细菌感染、炎症、遗传、情绪等也会引发粉刺,还有一些诱发因素,比如激素类药物、不良的饮食习惯、高温环境、经常性熬夜、心理压力大等。
中医认为皮肤状态能够反映出人体五脏的情况,而粉刺的出现和人体五脏六腑有很大的关系,并且中国医学研究也表明了虽然粉刺出现在人体皮肤表面,但是发生的原因与脏腑功能的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在饮食作息不规律、月经前后有症状加重的现象。
人体面鼻部位以及胸背部属肺,通常由肺经风热而引起,或者过多食用油腻、辛辣等食物,导致脾胃蕴热而引起粉刺,或者由于青少年自身血气方刚,体内阳热上升而造成。
2粉刺的类型中医认为粉刺主要分为四种,即任冲不调、肺经风热、脾胃湿热以及痰瘀凝结。
冲任不调大多是在青春期之后出现粉刺,在人体的嘴周或者下颌位置比较多发,主要是由于人体内任脉和冲脉发生问题造成气血紊乱,因内分泌失调而引发粉刺,并且伴随有月经紊乱、小腹痛等症状,或者是皮疹增多、加重等,可以使用金菊花煎剂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滋补肝肾,疗效会更好。
肺经风热一般是在脸部位置出现较多的黑头或者白头粉刺,并且伴随有红色的丘疹,颜色呈暗红色,伴随有手足发热、口干舌燥、舌苔偏少且质地红。
中医治疗乳痈疗效观察

皮 肤 掀红 灼 热 ,肿 块变 软 ,有 应 指感 ; 或 切 开排 脓 后 引 流 不 畅 ,红肿 热痛 不消 ,有 “ 传囊 ” 现象 。舌质 红 ,苔黄 腻 , 脉洪 数 。方 选透 脓散合 五味消毒 饮 、瓜 蒌牛蒡 汤加减 。 3 . 1 . 3 正 虚 毒 恋 型
1 病 因病 机
2 0 2
世界最新 医学信息 文摘 2 0 1 4年第 1 4卷第 2 5期
・
中医 中急救 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5 6 )
张 丽莉
摘 要 :目的 总结 中医治疗乳痈的临床 治疗效果。 方 法 分析乳 痈患者的 中医治疗方法。结论 中医治疗乳 痈方 法简便 . 安全有效 ,值得在 临床推广 。 关键 词 :乳 痈 ; 中 医; 治 疗 中 图 分 类 号 :1 1 2 5 文 献 标 识 码 :B D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4 . 2 5 . 1 5 7
3 . 1 . 4 阳虚 寒凝 型
以疏肝 温阳 ,散寒 消肿 为主 。临床症见 : 乳 房肿 硬无痛 , 不红 不热 ,或久 不 酿脓 ,伴形 寒肢 冷 ,面 白心悸 ,舌 淡胖 , 脉沉 迟 无力 。 方选 四逆散 加 鹿 角 、穿 山 甲 ,或 温 阳消痈 汤 加减 。 .
1 . 1 乳汁瘀积
2 临床 表 现
2 . 1 初 起
乳 房肿块 疼痛 ,皮肤 微红或 不红 ,乳汁分 泌不 畅 ; 恶寒 发 热 ,舌 苔 黄 或 黄 腻 ,脉 弦 数 。
伤乳 管 。脓肿小 而 浅者 ,用火 针放 脓 ,一般 用三棱 针 烧红 , 在 波动 明 显距 乳 晕较 远 低 垂部 位 刺入 脓 腔 ,稍 加转 动 ,将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5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12年)。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乳腺炎症性疾病,归属于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
(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的女性。
单侧乳房发病多见,也可双侧发病。
大多伴有先天性乳头全部或部分凹陷,并有白色带臭味的粉渣样分泌物。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分溢液期、肿块期、化脓期、瘘管期。
初起肿块位于乳晕部,常可发生红肿疼痛,约7~10天化脓。
溃破后脓中夹杂粉渣样物质,久不收口。
或反复红肿溃破,形成瘘管,常与输乳孔相通。
若反复发作,可形成疤痕,残留僵块,乳头凹陷更明显。
红肿化脓时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程度一般较轻。
(2)辅助检查①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例血清催乳素水平明显增高。
②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B超在病灶处见不规则片状低回声,内见增强光点,如有多处低回声可互相连通。
③病理学检查:乳腺病理学检查可见多种细胞混杂,以浆细胞为多,还有其他炎性细胞。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2016年)。
浆细胞性乳腺炎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乳腺结核和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的基础上做出诊断。
(1)临床表现: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可以影响各年龄段的成年女性。
该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和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腺疼痛,其中乳腺肿块在慢性病变基础上可继发急性感染形成脓肿,终末期脓肿破溃可形成乳腺瘘管、窦道或者溃疡,经久不愈。
(2)辅助检查①推荐检查项目对所有疑似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乳腺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乳腺X线摄影适用于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的患者,对于35岁以下,超声显示典型良性特征的患者,可不行该检查。
乳腺导管扩张怎么治 两大主要治疗

乳腺导管扩张怎么治两大主要治疗
*导读:乳腺导管扩张在中医上叫粉刺性乳痈,它是非哺乳期的最常见的一种非细菌性炎症。
目前能够治愈这疾病的也是相对比较多的,也就是说这种病也是常见的,那么乳腺导管扩张怎么治?……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乳腺良性疾病,又称之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常被误诊为乳腺炎、乳腺结核或乳腺癌等疾病,此病大多发生于30岁以上的非哺乳期女性,乳腺导管扩张怎么治,想知道的女性们就往下看吧。
*乳腺导管扩张怎么治两大主要治疗
1.中医治疗
(1)药方:牡蛎、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生谷麦芽各30克,生山楂、芡实、柴胡、郁金、延胡索、苁蓉、仙灵脾、路路通各9克。
这个药方是针对女性的乳头凹陷有粉刺样的分泌物且气味臭秽,或伴有乳晕部微痛的肿块。
只要坚持服用该方,乳腺导管扩张的症状才有可能得以缓解。
(2)药方:白花蛇舌草50克,蒲公英30克,瓜萎、丹参、半枝莲、赤芍生地、生黄芪各15克,银花、黄苓、连翘、皂角刺各12克,炙僵蚕9克,对于女性的乳晕部肿块增大且胀痛的,伴有波动感,突然开始怕冷、发热、头痛,就应该及时服用该方,
以清热解毒,祛瘀消肿。
(3)药方:白花蛇舌草30g克,全瓜蒌丹参、蒲公英、虎
杖各15克,当归12克,夏枯草留行子、桃仁、赤芍、银花、连翘莪术、生山楂各9克,主要针对女性全身及局部炎症反应减轻,局限性肿块溃破,脓性不断溢液,形成了瘘管,服用该方以起到清热消肿,活血祛瘀的作用。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乳腺导管扩张有效方法。
对于女性阶段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一样的手术治疗。
早期适宜乳管切除术;乳晕下肿块且伴有乳腺导管周围炎者适宜乳腺区段切除术;病变广泛,肿块过大适宜单纯乳腺切除术。
中医外科学各论部分第八章第二节粉刺性乳痈

中医外科学各论部分第八章第二节粉刺性乳痈粉刺性乳痈即西医“浆细胞性乳腺炎”。
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期肿块多在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轻。
【病因病机】素有乳头凹陷,加之情志抑郁不畅,肝郁气滞,营气不从,经络阻滞,气血瘀滞,聚结成块,蒸酿肉腐而成脓肿,溃后成瘘;若气郁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头溢血。
西医认为,由于乳头凹陷或乳腺导管开口堵塞,乳腺导管上皮细胞脱落及大量类脂分泌物积聚于导管内而导致其扩张,几句无分解产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导管壁引起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此种病变逐渐扩展累及部分乳腺而形成肿块,有时炎症呈急性发作则成脓肿,脓液中常夹有粉渣样物排出,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瘘管。
【诊断】1、临床表现多见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女性,且多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病人多有先天性乳头全部凹陷或线状部分凹陷。
多单侧乳房发病,亦有双侧乳房先后发病,呈慢性经过,病情表现多样,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
(1)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
多位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溢液形状多为浆液性,也可为乳汁样、脓血性或血性。
数量有多有少。
输入孔多有粉刺样物或油脂样物分泌,并带有臭味。
(2)乳房肿块:最为常见。
往往起病突然,发病迅速。
患者乳房局部疼痛不适,呈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
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或向某一象限伸展。
肿块大小不等,直径大多小于3cm,个别可达10cm以上。
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边界欠清,无包膜,常与皮肤黏连,但无胸壁固定,可推移。
继则肿块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红肿范围可迅速扩大,若炎症得不到控制,则形成脓肿,可出现乳房皮肤水肿,呈橘皮样改变;或伴有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一般无全身反热。
也有些患者一直以乳房肿块为主诉,持续时间可达数年,始终无明显的红肿表现。
中医治疗乳痈初起的研究进展

2.1 单一手法排乳 凌文津等[6]运 用 手 法 排 乳 方 式 治 疗 乳 痈 初 起
者,术部以 润 滑 后 的 双 手 四 指 并 拢 托 住 乳 房,先 上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 14卷第 2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19,Vol14,No2 · 29 3 ·
DOI:10.13935/j.cnki.sjzx.190237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JJ2015-67) 作者单位: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 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通讯作者:李桃花,Email:taohuali@126.com
2 外治法
1 内治法
中医学认为乳痈初起内服药以“通”为主,“通” 能涤荡淤乳、行气消结[2]。罗孝全等[3]纳入 80例 乳痈初起患 者,自 拟 通 乳 散 结 汤 加 减 内 服 治 疗,方 中重用全瓜蒌、王不留行、穿山甲等疏通乳络药物,
辅以丹皮、赤 芍、香 附、青 皮 等 行 气 疏 肝、清 热 凉 血 之物,若兼 证 红 肿 热 痛 明 显 者 加 紫 花 地 丁、蒲 公 英 等清热解毒 之 品,若 兼 有 局 部 胀 痛 伴 有 硬 结,重 用 青皮、香附,若产后恶露未净加桃仁、益母草以增强 逐瘀之力,其疗程为 7d,总有效率 100%。刘小利 等[4]将 65例早期乳腺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 32 例单独使用 抗 生 素 治 疗,与 此 同 时 暂 停 哺 乳,使 用 吸奶器排空乳汁;治疗组 33例在抗生素治疗之外口 服疏肝解毒消痈汤,方中以金银花、夏枯草、蒲公英 为君,使其 清 热 消 肿 之 力 到 达 病 灶,柴 胡、香 附、郁 金、川楝子等以行气疏肝,路路通、漏芦等通乳络之 力明显,药 物 间 相 辅 相 成 共 奏 消 痈 解 毒 之 效,随 后 用此药渣热敷局部,1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 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 义。罗艳等[5]将初起乳痈患者中 32例试验组口服 阳和汤(熟地黄 15g,肉桂 3g,鹿角胶 12g,炮姜炭 12g,白芥子 12g,麻黄 6g,炙甘草 6g,日 1剂)以 温通散寒滞 治 疗;32例 对 照 组 以 抗 生 素 静 脉 滴 注, 日 2次,两组均疗程为 1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 治疗前及治疗后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常规 数值 的 变 化 得 出,试 验 组 治 疗 后 外 周 血 CD4+/ CD8+比 例 明 显 降 低;试 验 组 总 疗 效 显 然 高 于 对 照组。
九一丹外用治疗粉刺性乳痈30例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纳入与剔除标准 粉刺性乳痈中医诊断标准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 语疾病部分》( GB / T 16751. 1-1997) [6],以及《上海 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7]; 西医诊断标准参见《外科 诊疗常规》[8]“非哺乳期乳腺炎”。年龄为 20 ~ 50 岁,女性,无主要脏器重大疾病史; 符合疾病诊断标 准,有疮面形成,脓腐未脱,疮面面积为 4 ~ 100 cm2 。 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有长期化学物品及重 金属接触史者; 曾接受过化学治疗或放射性治疗者; 为结核性溃疡、动脉缺血性溃疡、骨髓炎性溃疡、神 经营养性溃疡、癌性溃疡、糖尿病性坏疽、动脉硬化 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血常规、肝肾功能、
升丹类制剂是中医外科外治提脓祛腐的主要药 物,这些药对各种炎症性创面,尤其是难愈性创面或 抗生 素 耐 药 菌 株 感 染 创 面 均 有 可 靠 的 临 床 疗 效[1-5]。但由于升丹含汞,既有独特的杀菌祛 腐 作 用,又有一定的毒性,目前临床使用尚无明确的量化 标准,也缺少有关操作规范、毒副作用监测的研究, 因此对升丹使用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有鉴于 此,我们选择升丹类药物的代表药九一丹进行了安 全性研究,检测了 30 例粉刺性乳痈患者疮面外用九 一丹后与汞中毒相关指标的变化。
楼丽华治疗粉刺性乳痈经验

究生
杭州 30 5 ;. 江 中医 药大 学 附 属第 一 10 32 浙
哺乳期或妊娠期发病 , 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 , 初起 块多 位 于乳晕 部 , 脓 破 溃 后 脓 中夹 有 脂 质 样 物 化
,
轻复 率瘘经愈本 反 7 易复形楼久 ,炎 应 ,发 高管教 为 病 本 作成丽难全 症 反发 。,授 身根 病, 华认病在
2 3 术后 处理 .
楼丽华教授指 出, 本病为炎症性疾
病, 病变区域血供丰富, 术后渗血渗液较一般术后切 口为多 , 欲使其 切 口能顺 利愈合 , 充分 引流不可忽 视, 应视具体情况放置皮片或负压引流球 , 同时加压
( 收稿 日期 :0 81 7 责任 编辑 : 2 0 .1 周茂福 )
治疗以平肝潜 阳, 育阴清热为法 , 方选张锡纯镇 肝熄风汤加减 。在原方基础上加 山茱萸敛肝 开郁 ,
天麻 平抑 肝 阳 。方 中重 用龟 板 、 芍药 以滋 阴潜 阳 、 柔
肝熄风 , 牛膝以引血下行 , 代赭石以降逆降冲, 共为 方中主药 。用 山茱萸配伍代赭石一敛一降 , 川牛膝 之引火归元 , 协同育阴潜 阳之 品共同引上涨 之肝 阳 复归其宅 , 用茵 陈、 川楝子 、 生麦芽顺肝性 、 理肝气 , 防止强潜之药激发肝的反动之力。《 医学衷中参西 录》 对山萸肉有过论述 : 萸 肉之性 , “ 不独补肝也 , 凡 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 , 皆能敛之 。萸 肉既能敛汗 , 又善补肝。萸肉得木气 最浓, 酸敛之中大具条 畅之 性, 故善于治脱 , 尤善 于开痹 也。 所 以张锡 纯据此 ” 用来复汤以治心腹疼痛 , 曲直汤用以治肢体疼痛 。 患者复诊 时疼痛大减 , 疼痛停 留在颈部及双上 肢 , 以去带有生发之性 的生麦芽 、 所 茵陈 , 酸敛 的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刺性乳痈中医治疗进展粉刺性乳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目前西医除手术外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且手术治疗后多易复发。
本文分析中医对粉刺性乳痈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中西医结合法,认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的优势。
但由于各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同,治疗方法亦多是停留在以经验为主,因此尚需要更多的临床总结和深入研究,使粉刺性乳痈的中医治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个体化,以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标签: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药疗法;综述粉刺性乳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化脓性乳腺疾病,好发于非哺乳期[1]。
乳腺导管的扩张被认为是病理的根本改变,导管填塞是其病理改变的基础[2],临床以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及瘘管形成为主[3],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4]。
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疾病发展变化多样,西医对于本病一般采用手术切除病变导管或单纯乳房切除的方法,这对乳房的外形破坏较大,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均造成一定的伤害,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发挥其优势,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破坏性小、复发率低,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对近几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1 内治法1.1辨证分期,内外结合方法根据急性期、非急性期病情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分期给予相应的中药口服,可以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及缓解临床症状,在慢性期采用中医传统的切开、挂线、去腐生肌法治疗,优点是损伤组织少,痛苦小,愈合后复发率低,基本保持乳房外形。
郦红英[5]辩证分为初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初期治以疏肝理气,调摄冲任,自拟方:柴胡9g、郁金9g、延胡索9g、生山楂9g、芡实9g、肉苁蓉9g、淫羊藿9g、路路通9g、牡蛎3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生麦芽30g、生谷芽30g;急性期治以清热解毒,祛瘀消肿,自拟方:金银花12g、连翘12g、黄芩12g、皂角刺12g、蒲公英30g、全瓜蒌15g、赤芍15g、生地15g、半枝莲15g、丹参15g、生黄芪15g、炙僵蚕9g、白花蛇舌草50g;亚急性期治以清热消肿,活血祛瘀,自拟方:蒲公英15g、全瓜蒌15g、丹参15g、虎杖15g、金银花9g、连翘9g、莪術9g、生山楂9g、夏枯草9g、王不留行9g、桃仁9g、赤芍9g、当归12g、白花蛇舌草30g;慢性期一般不用内服治疗,选用切开法、挂线法。
治疗50 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李永刚[6]分为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急性期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药用疏肝清解之剂:柴胡9g、当归10g、赤芍10g、青皮5g、牡丹皮10g、丹参10g、白花蛇舌草15g、露蜂房10g、蒲公英20g、金银花15g、王不留行10g、路路通10g、生甘草5g。
肿块局部用青敷膏外敷,形成脓肿者,予切开引流,以九一丹等祛腐生肌,收口阶段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敛疮。
非急性期以阳和汤为主温阳活血、散寒消结等方法施治,方用阳和汤加减:鹿角片10g (先煎)、熟地15g、肉桂5g(后下)、白芥子10g、全瓜蒌10g、半枝莲10g、炮姜5g、皂角刺15g 、生黄芪15g、白芷5g、蒲公英15g、虎杖10g、甘草5g。
瘘管窦道持续较久,毒未清者,结合益气和营、清化托毒,加用党参15g 、茯苓10g、白术10g、当归10g 、赤芍15g 、白花蛇舌草10g。
病灶局部,坏死组织覆盖,脓稠厚者用五五丹外敷;创面分泌物较少,肉芽不鲜者,用少量九一丹外敷祛腐生新;肉芽相对红活,疮面较干净采用黄连油纱换药。
肿块缩小但无法消退者行手术治疗切除病灶。
治疗54例,治愈率达75.93%,有效率92.59%。
1.2辩证分型治疗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复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营血不从、气滞血淤、凝聚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腐肉而为脓肿,溃后成瘘,由于各个医家对本病的中医病机认识不同,目前临床多采取温阳散瘀法、清热消肿法、托里透脓法、调理阴阳法等治疗。
1.2.1温阳散瘀法张志强等[7]认为本病属阴寒痰凝血瘀,原因为先天不足,素体阳虚,气血不足,气滞血瘀,以加减阳和汤治疗,方药组成:熟地黄20g、鹿角胶12g、白芥子15g、炙麻黄6g、肉桂3g、炮姜6g、甘草5g、金银花20g、鹿角胶12g、路路通15g、桃仁10g、红花10g,治疗25例,治愈15例,好转8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2%。
1.2.2清热消肿法王月等[8]认为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加之肝郁气滞,营血不从,气血瘀滞,结聚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成脓肿,溃后成瘘,治疗上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外用矾冰纳米乳(药物组成:明矾1.38%、冰片0.25%、油酸乙酯0.6%、乳化剂OP-101.6%、氯化钠0.9%、蒸馏水95.27%),口服瓜蒌牛蒡汤加减(瓜蒌皮30g,牛蒡子10g、蒲公英30g、夏枯草30g、赤芍15g 、金银花20 g、柴胡10g 、青皮10g、川芎10g、山楂15g、皂角刺10g 、浙贝母15g、甘草6 g),治疗36例,治愈24例(66.7%),显效7例(19.4%),有效3例(8.3%),无效2例(5.6%),总有效率94.4%;镇痛疗效显效29例(80.6%),有效6例(16.7%),无效1例(2.8%),总有效率97.2%。
1.2.3托里透脓法何凤贤[9]认为,本病由于肝经蕴热,余毒未清,宜疏肝清热,解毒消肿,托里透脓,以透脓汤(当归、川芎、山甲、黄芩、地丁、白芥子各10g,生黄芪、连翘、山慈菇各15g、皂针30g、云苓20g,甘草5g,月经期停服,配合口服西药硒维片,150g/次,2次/d,直至硒正常,治疗54例,总有效率83%。
1.2.4调理阴阳法郭艳静等[10]认为素有乳头凹陷,复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营血不从,或冲任失调,气血运行失畅或脾胃湿浊雍阻,导致气血瘀之,痰瘀交阻,滞聚成块;瘀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溃后成漏,辩证属半阴半阳,治疗以大批寒凉药中加入辛热、咸温药以助阳,防寒凉之品”闭门留寇”,从而促进肿块腐化成脓,或促使肿块消散,以消痈乳康汤(牛蒡子10g、金银花20g、连翘10g、柴胡10g 、青皮10g、山楂15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5g、猫爪草30g、皂角刺10g 、附片10g(先煎)、鹿角霜10g煎服,配合外治法辅助治疗48例,痊愈率达87.5%。
2 外治法对于复杂性的乳痈,多数医家仍主张采用手术切开排脓引流等方法,但往往造成创伤大、外形破坏大、疗程长等弊端。
中医外治法具有驱邪不伤正,祛腐可生新的功效,且局部作用强,胃肠道不良反应小,疗效出现较快,较內治法更能发挥作用,尤其在脓肿形成切开排脓,挂线引流,祛腐生肌,窦道形成促进愈合方面临床疗效显著。
李良等[11]介绍林毅教授治疗复杂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对患者有反复发作史,或因失治误治,病情复杂,多为脓肿期、瘘管期、肿块期等多期并存,予火针刺烙排脓,术后用刮匙搔刮,彻底清除火针烙口管壁或瘘管壁的水肿肉芽以及坏死筋膜和瘀血,继而再用棉签反复捻除残余脓腐,用双黄连注射液反复清洗腔道;若瘘管溃口和乳头想通,则采用药线拖线引流,以土黄连纱布湿敷引流口;局部红肿明显伴炎性僵块予金黄散(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等制成粉剂)及蜂蜜各半用水调至糊状敷于肿块处,弹力绷带包扎固定。
彭漫[12]对于乳房局部出现肿块或伴有疼痛的患者,予青黛散或金黄散进行消肿;当皮肤为暗红时,采用乳痈扩创手术,进行皮肤、皮下组织的缝合;对手术过程中伴有乳头溢液者,先用探针插入乳孔,并从切口部位穿出,进而切开,将导管管壁修剪或切除:出现乳头凹陷时,行乳头矫形手术;若术后乳房空腔出现较大时,采用垫棉法,促进新肉与空腔的皮肤进行粘合。
用此法治疗45例,治愈18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3%。
常茂叶等[13]采用环曲线形圈状电极的乳腺中频治疗仪置于乳房上,30min/次,1次/d,同时针刺双侧足三里穴,10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30例,治愈2例,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54.5%。
3 内外合治中医内外合治法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可在不同时期发挥各自的作用,取长补短,共同协助治疗疾病。
在不同的时期选择或以內治为主,或以外治为主,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则治法。
方芳[14]采用疏肝清热,合营消肿之中药(柴胡9g、莪术30g、赤芍15g、山楂15g、丹参15g、蒲公英30g、夏枯草15g、王不留行10g)随症加减:乳房胀痛明显加玄胡10g、川楝子10g、制乳香5g、制没药5g;肿块硬韧难消者加全蝎4g、炮山甲10g;心烦易怒者加山栀10g;月经量少者加鸡血藤15g、益母草12g;失眠者加合欢皮15g、夜交藤30g,1次/d,早晚各1次。
配合微波局部照射治疗,每个部位照射20min,10d为1个疗程,治疗40例,治愈34例(85%),好转4例(10%),未愈2例(5%)。
马淑娟等[15]自拟清热消肿汤(金银花30g、连翘15g、石上柏15g、石见穿15g、公英30g、牛蒡子10g、生牡蛎30g、路路通20g、炮山甲10g、夏枯草30g、玄参15g),连服10d为1疗程,同时配合蒙药哈布德尔-9(又名力毕巴勒珠尔)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患处,1~2次/d,连敷10d为1疗程,共治疗56例,治愈40例(71%),好转12例(21%),无效4例(8%),总有效率92%。
王鹏等[16]用五香流气饮内服(银花30g、連翘30g、羌活10g、独活10g、瓜蒌皮10g、僵蚕10g、藿香10g、丁香1g、小茴香5g、木香5g、沉香1g、甘草5g),配合中药外用,肿块红肿未溃时用青敷膏(由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白芨及青黛花粉、甘草研细粉加饴糖1:1调制而成)敷于患处;肿块已溃破或成瘘管时,用黄连油纱条,创灵液,生肌玉红膏纱条开放创面换药;对伴有乳头凹陷的瘘管,切开皮肤及乳头,切除导管壁及瘘管,松解及切除凹陷的肌纤维,逐层缝合乳头,使乳头突出,开放创面换药,1w为1疗程,治疗15例,治愈13例,好转2例,对照组用中药外治,方法同治疗组,治疗15例治愈9例,好转5例。
李永刚[17]用中医辨证内外综合治疗,急性期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温阳化痰,药用疏肝清解之剂:柴胡9g、当归10g、赤芍10g、青皮5g、牡丹皮10g、丹参10g、白花蛇舌草15g、露蜂房10g、公英20g、金银花15g、王不留行19g、生甘草5g,暗红,隐痛为主辅以鹿角片6g(先煎)、香附10g,1剂/d,30d为1疗程。
肿块局部用青敷膏外敷;形成脓肿者,予切开引流,以九一丹等祛腐生肌;收口阶段用生肌玉红膏等生肌敛疮;非急性期治以温阳活血,散寒消结,方用阳和汤加减:鹿角片10g(先煎)、熟地15g、肉桂5g(后下)、白芥子10g、全瓜蒌10g、半枝莲10g、炮姜5g、皂刺15g、生黄芪15g、白芷5g、蒲公英15g、虎杖10g、甘草5g,随症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