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用】文言文阅读四 《五人墓碑记》讲义+课堂作业—江苏省2020年高二暑假辅导
高二语文五人墓碑记 人教版

§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7段。结尾,呼应 首段。)
第一段: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盖:发语词。之:取独。而:因而。焉:兼词,“于之” 2、句式:……者……也。 判断句。 “激于义”: 于义激,介宾结构后置句。 被动句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 以葬之;
双重否定句。
非常之谋难 于猝发
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十分,极。
1、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今无此义。“看”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头颅,脑袋。今多借指某些集 团的领导人
由是观之
助词 的 动,到,往 明死生之大 的 的 匹夫之有重于 社稷也。 取独
则今之高爵显位
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 为之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去今之/墓/而葬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自读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 上来推断不明白的词语的含义和 用法,学习依靠语脉、语感来推 断重点词义的方法。
2、句式。
“立石于其墓之门” 呜呼,亦盛矣哉! 于其墓之门立石 感叹句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段:叙述五人死因及立碑的缘由。
第二段: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1、两个“之:取独 而: 表并列。 止: 只不过。
焉: 兼词,“于之”
名作动。
有: 通“又” 墓: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 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凡:大凡 慷慨: 疾病: 而: 古义:胸怀大志,情绪激昂。 今义:不吝惜。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 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二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二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掌握文言句式。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材料翻译全文。
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张溥(1602 —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
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著有《七录斋集》。
2、背景简介: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并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阉党失败,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称为“五人之墓”。
3、文体简介: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辨形正音蓼洲()被逮()卿()贸财(遑巡隈义()劈()溷藩()谣然()詈之(投慣道路()玲发()扶打()缙绅()户牖() 蹈死不顾()阉党()矫诏()佯狂()扼攣(暴于朝迂()社稷()匹夫()钩党()冏卿(高爵显位()张溥()废祠()淹没()曷故()赠谥褒美()三、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古今字①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高二语文学考复习五人墓碑记课堂PPT

-4-
五人墓碑记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有”同“又”) (2)独五人之皦皦(“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 (3)敛赀财以送其行(“赀”同“资”,资财,钱财) (4)颜色不少变(“少”同“稍”) (5)亦曷故哉(“曷”同“何”,什么)
-5-
五人墓碑记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5-
五人墓碑记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
之:取独 易:改变
而:定语后置句引导词 志:志节
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四海:全国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而:转折连词。 于:在。编伍:指平民百姓。
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于)
素:平时。
闻:听闻 训:教诲。
激昂大义:即“激昂于大义”
-13-
五人墓碑记
然五人之当刑也, 之:取独
当:受、临
意 气 扬 扬 , 呼 中 丞 意气扬扬:意志气概昂然
之名而詈之;谈笑
而:表顺承,然后 詈:骂。
以 死 。 断 头 置 城 上 ,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颜色不少变。 有贤
置:放,“置”后省了介词“于”。 颜色:面容,脸色。
士 大 夫 发 五 十 金 , 少:同“稍”,稍微,略微。
之:取独。
皦皦:同“皎皎”,光洁明亮。这指名声显赫。 -9-
五人墓碑记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 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 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 “谁为哀者?”众不能堪, 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 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公之 逮所由使也。
之:取独。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高考文言文阅读《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汇集

高考文言文阅读《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汇集一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乙张溥,字天如,太仓人。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
已而采官临川。
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
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以葬亲乞假归。
读书若经生,无间寒暑。
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
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张溥列传》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又有剪发杜门杜门:塞住门,不与外界交往。
B.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借指性命。
C. 日沃汤数次沃汤:喝水。
D. 以葬亲乞假归乞假:请假。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不能容于远近乃设九宾礼于廷B. 佯狂不知所之者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 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 以故名高一时以资政殿学士行1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通过对比表明五人忠义昭彰,荣于身后,充分肯定了五人死难的伟大意义。
2020届高中语文 2.1.2《五人墓碑记》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熟读课文并背诵五六两节;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发易顾加遇明3.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4.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诵读翻译。
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发易顾加遇记文本研习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
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
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二、时代背景: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
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
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
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
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
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
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三、解题: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
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四、朗读课文。
1.给生字注音阉yan 旌jing 湮yan 皦jiao 缇ti 抶chi溷hun 傫lei 詈li 逡qun 冏jiong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五人墓碑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19.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罪:抵消罪行B. 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仆一样C.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借指性命D. 佯狂不知所之者佯:假装20.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不能容于远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以其无礼于晋C. 佯狂不知所之者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D.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其皆出于此乎2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本文是为五位平民百姓树碑立传的文字,综合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B. 文中把“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辱人践行”与五人的慷慨赴死作对比,反衬出“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丑态。
C. 文中运用假设论证,把五人的英勇就义与五人寿终正寝作对比,突出五人为正义而死,死得其所。
D. 文段最后一句,点明作记的缘由和目的,同时揭示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进步性的观点。
22. 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二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同步练习(二)

《五人墓碑记》随堂练习及答案五人墓碑记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蓼( liǎo )洲湮(yān )没皦( jiǒo )皦B.赀( zī)财缇骑( qī)抶( chì)击C. 鼓噪( zào )傫( lěi )然詈( lì)骂D. 缙( jìn )绅暴( pù)露户牖( yǒu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B. 在丁卯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C.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匿:藏,躲藏D. 按诛五人按:斩杀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C、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E 凡富贵之了,慷慨得志之徒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②去今之墓而葬焉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④人皆得而隶使之⑤不能容于远近⑥安能屈豪杰之流⑦亦以明死生之大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A. ①②③④B. ⑤⑦C.③④⑥⑧D.④⑧5.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B. 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C. 不能容于远近D. 荣于身后6.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独五人之皦皦,何也B.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C.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D.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问答题:1、叙述五人的死因和立碑缘由各是什么?请简述。
2、开篇即用“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点明义士死因,有何好外?“3、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将五人与其他人对比,请分析其作用?4、苏州市民为什么要进行反暴斗争?5、语句生动形象反映了吴之民的群情激愤?请举例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暴乱结果如何?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高中语文文言文《五人墓碑记》的知识点(共7篇)

高中语文文言文《五人墓碑记》的知识点(共7篇)篇1:高中语文文言文《五人墓碑记》的知识点高中语文文言文《五人墓碑记》的知识点归纳《五人墓碑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墓: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修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名词,坟墓)2、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指某人,含贬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形容词,空)3、众: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形容词,多)众不能堪(名词,众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无矣(形容词,一般的)4、行: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上路)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道德品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名词,行为)5、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动词,伸张)哭声震动天地(名词,声音)6、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名词,头发)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7、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动词,改变)贼易之(意动用法,轻视)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动词,交换)8、按:按诛五人(查究)二、通假字1、赀: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2、曷: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通“何”,什么)3、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三、一词多义1、盛: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盛)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装)2、卒:①未及见贼而士卒散(士兵)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去世)③买五人之脰(du)而函之,卒与尸合(最终)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3、私: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宠幸的)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自私)④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以私人身份秘密地)四、词类活用1、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作名,行为)2、屈: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动,使……屈身)五、古今异义的词1、首领:①古义:头颅,借指性命。
②今义:一个团体的`领导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暑期辅导教案
二、实战演练
练习巩固
(一)基础训练
1.B
2.C
3.B
4.D
5.(1)扈江离与辟芷兮(2)飞漱其间(3)潦倒新停浊酒杯(4)只是当时已惘然(5)山岳潜形(6)赢得仓皇北顾(7)金石为开(8)观千剑而后识器(8分。
每句1分)
(二)文言文
他的墓中吧。
四、课后作业
1. D 复:免除赋役。
2. C 古代平民死后并无谥号。
3.(1)有人请求朝廷召集百姓租种洪水退后淤积而成的田地,以此增加赋税收入,夏原吉派人快马上奏,请求阻止这种做法。
(“佃”“益”“赋”“疏”各1分,语意通顺1分,共5分。
)
(2)(子厚)不知道保重和顾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立见成就,结果反受到牵连而被贬斥
(“贵重顾藉”“坐”宾语前置语意通顺各1分,共4分)
(3)这就是受到皇帝赏识重用,在当世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遇知”、“用力”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语句通顺各1 分,共 5 分)
【参考译文】
夏原吉字维喆,他的祖先是德兴人。
他的父亲夏时敏,在湘阴做教谕官,于是在这里安家。
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努力学习,奉养母亲。
因州县地方官荐举进入太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令。
诸生中有的人大声说笑,夏原吉端正地坐着很严肃。
明太祖暗中观察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做户部主事。
夏原吉所在的部门事务繁琐,但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尚书郁新很赏识他。
浙西发大水,主管官员治水不见成效,永乐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
夏原吉穿着布衣徒步行走, 日夜治理谋划,最热的天气不张伞盖,他说:“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舒适呢。
” 治水完毕,他回到京城。
他说水虽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还没有全部疏通,还不是长久之计。
第二年(1404 年) 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
九月工程完工,流水畅通,苏州、松江一带农田获得大利。
永乐三年(1405 年)回京。
这年夏,浙西发生严重饥荒,皇上命原吉率领俞士吉、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济。
他们发放三十万石粮食,并供给饥民耕牛和种子。
有人请求朝廷召集百姓租种洪水退后淤积而成的田地,以此增加赋税收入,夏原吉派人快马上奏,请求阻止这种做法。
姚广孝从浙西回来,称赞夏原吉说:“他真有上古仁爱之心。
”明宣宗三年,随从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啊?” 夏原吉回答说:“军队中还有挨饿的人呢。
”皇帝命令把高官的饭食赐给他,而且犒劳了将士。
随从皇上在兔儿山阅武,将领们动作太慢,皇上大怒,脱下他们的衣服。
原吉说:“将帅,是国家的栋梁,怎能将他们冻死?”他又反复极力谏阻。
皇上说:“看在您的面上将他们放了。
”宣宗五年(1430 年)正月,两朝《实录》修成,皇上又赐给金币、鞍马。
夏原吉天明入宫谢恩,回来后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赠太师,谥号忠靖。
皇帝敕令户部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并且以后世代都不再征收。
夏原吉有宏大的气量,人们不能测量它的边际。
同在朝班的官员有优点,他就采纳接受;有的人有小过失,他一定为他们掩盖不张扬。
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他所穿的皇帝赐给的金织衣服,夏原吉说:“别害怕,脏污可以洗掉。
”又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精微的文书,磕头请求死罪。
夏原吉不追问,自己入朝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换了文书。
有的人问夏原吉:“气量可以学吗?” 他说:“我年幼时,有人触犯了我,我也曾发怒。
开始在脸色方面忍耐,中间一段时间在内心忍耐, 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可忍耐的了。
”有一次他与同朝的官员到别的地方饮酒,晚上回来时赶上下雪,经过宫门,有人想要不下马。
夏原吉说:“君子不能因在昏暗中便使品行堕落。
”他谨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