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歌诀及药方

合集下载

归脾汤

归脾汤
归脾汤
明 薛己《正体类要》
组成
白术 当归 黄芪 远志 酸枣仁各一钱(3g) 木香五分(1.5g )
生姜 大枣
茯苓 龙眼肉 人参一钱 (6g) 炙甘草三分(1g)
水煎服。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心脾气血两虚证。 脾不统血证。
心悸怔忡
心 脾 气 血 两 虚 证
健忘失眠
面色萎黄
体倦食少 盗汗 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
便血


皮下紫癜
月经超前,量多色淡,崩漏
舌淡,脉细弱
பைடு நூலகம்解
黄芪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龙眼肉 茯神 酸枣仁 远志 木香
补气健脾 补血养心安神
养 血 补 心 安 神
宁心安神
理气醒脾 调和药
生姜 大枣
配伍特点
心脾同治,重在治脾。
气血并补,重在补气。
临床应用
1、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神经衰弱等属心
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可选用本方。
返回目录

中药方剂歌诀

中药方剂歌诀

中药方剂歌诀XXX散寒祛阴邪,调和肝脾效果佳。

22.香砂六君子丸方歌:香砂六君子丸中,人参苏子大枣同。

陈皮半夏白术草,脾胃虚弱服之宜。

23.归脾汤方歌:归脾汤内用黄芪,白术茯苓加甘草。

当归炙枣生姜入,脾虚食少服之好。

24.理中丸方歌:理中丸用茯苓芒硝,甘草白术加人参。

陈皮半夏兼生姜,脾虚食滞服之安。

25.六君子丸方歌:六君子丸中用苏子,半夏陈皮加白术。

大枣人参兼甘草,脾虚食少服之妙。

调和胃肠26.保和丸方歌:保和丸内用白术,茯苓陈皮加甘草。

木香兼半夏生姜,脾胃虚弱服之妙。

27.半夏泻心汤方歌:半夏泻心汤用半夏,茯苓甘草加生姜。

大枣陈皮兼桂枝,胃寒腹痛服之快。

28.小建中汤方歌:小建中汤用甘草,白术陈皮加大枣。

半夏生姜兼木香,脾胃虚弱服之妙。

29.四君子汤方歌:四君子汤中用白术,茯苓兼甘草加人参。

脾胃虚弱气不足,食少便溏服之安。

30.二陈汤方歌:二陈汤里有陈皮,半夏甘草加生姜。

脾虚食滞腹胀满,消痰化湿服之良。

31.香砂胃散方歌:香砂胃散用陈皮,半夏甘草加白术。

木香兼生姜砂仁,胃寒腹痛服之好。

32.平胃散方歌:平胃散中用陈皮,半夏白术加甘草。

木香兼生姜砂仁,胃寒腹痛服之妙。

调和气血33.四物汤方歌:四物汤中有当归,党参熟地加白芍。

气血两虚身体弱,补益调和服之妙。

34.八珍汤方歌:八珍汤里有黄芪,当归党参加白芍。

熟地枸杞兼陈皮,气血两虚服之妙。

35.归脾丸方歌:归脾丸用当归党参,炙甘草白术加茯苓。

XXX兼草果枸杞,气血两虚服之良。

36.四神丸方歌:四神丸中有黄芪,白术党参加甘草。

当归兼陈皮芍药,气血两虚服之妙。

37.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益气汤用黄芪,党参白术加甘草。

陈皮半夏兼生姜,气虚乏力服之妙。

XXX厥逆,疏和抑郁总能除。

以下是几首方歌:逍遥散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药、柴胡、苓术、草果、生姜等药材,具有疏肝血、益气养血、调和肝脾的功效。

痛泻要方方歌:痛泻要方用陈皮、白术、芍药、防风、泽泻等药材,治疗肠鸣泄泻、腹痛等症,调和肝脾、泻肝降实。

归脾汤

归脾汤

归脾汤中文名称:归脾汤英文名称:guipi decoction定义:同名方约有7首,现选《正体类要》卷下方。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一钱,木香五分,甘草(炙)各三分,人参一钱。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二级学科)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临床应用①心悸怔忡《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

归脾汤。

《续名医类案》: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

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

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

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20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归脾汤(5张)②心痛《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

《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

诊其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3钱、官桂2钱,煎服之。

不逾时痛减,续进1剂,痛竟止。

③失眠《中医杂志》(1955;2:30):患者是41岁男子,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

现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失眠,日益严重,有时夜间只能睡1-2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论】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

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归脾汤加减方有哪些?归脾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归脾汤加减方有哪些?归脾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归脾汤加减方有哪些?归脾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性粹健忘便可却,肠风炉漏总能匪。

(一)归脾汤的组成与功效归脾汤由黄芪、酸枣仁、龙眼肉各12克,白术、茯神、当归各9克,人参、木香、远志各6克,炙甘草3克,大枣5枚,生姜3片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

是主治心(血)脾(气)两虚症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便血及崩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邪热内伏及阴虚脉数者忌用。

凡属心脾气血两虚和脾不统血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神经衰弱、心脏病、失眠、头晕、白细胞减少、脑外伤后遗症、脱发、特发性水肿等病症,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用于崩漏下血而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②若崩漏下血而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③月经淋漓不止,加山萸肉、五味子,以养肝收涩止血。

④严重失眠,加磁石、龙骨,以重镇安神。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雍履平(安徽天长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余取归脾汤(太子参30克,黄芪、当归、白术、茯神各15克,酸枣仁20克,甘草、远志、龙眼肉各10克,木香6克)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加熟地黄30克,麦冬10克,滋阴补精,加菖蒲、制胆南星各6克,郁金10克,丹参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以增强化痰祛淤,安魂定魄之力。

临床用于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奏效颇佳(摘自《临证验方治疗疑难病》第74页)。

陈泽霖(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另一体会为不能用当归,当归虽说能引血归经,但因其气味辛温,用后反增出血,故以不用为好。

对于月经持续不断漏下,常用归脾汤去当归,酌加益母草、仙鹤草,有的只需服用1~2剂,即可止血,在临床上不妨一试(摘自《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第223页)。

刘炳凡(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形成崩漏,腹痛有凝块,淋漓不断,或经期延长出现气血两虚症状),以归脾汤为主,加蒲黄炭、五灵脂炭各10克,荆芥炭5克。

加味归脾汤的标准配方

加味归脾汤的标准配方

加味归脾汤的标准配方
归脾汤主要由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以及龙眼肉、酸枣仁(炒)、人参、木香、甘草这几味中药材组成,还可加入生姜、大枣等一同煎服。

归脾汤中人参、黄芪、白术和甘草均为甘温之品,可以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血旺而血生。

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酸枣仁、远志可以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可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

搭配生姜、大枣可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此类药物共同作用可益气补血、健脾养血,常可用于健忘失眠、盗汗、面色萎黄等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此外,当患者出现便血、崩漏、脉细弱等脾不统血证时,也可以使用该汤剂进行调理。

但建议日常避免盲目服用归脾汤,以免药物剂量掌握不当,危害机体健康。

应用归脾汤时应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摄入辛辣、寒凉之物,如辣椒、冰淇淋等,以免影响药效。

【推荐】归脾汤补血方剂

【推荐】归脾汤补血方剂

【推荐】归脾汤补血方剂【简介】本方来源于《正体类要》。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

【组成药物】白术 9克,获神 9克,黄芪12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2克,人参6克,木香6克,炙甘草sg,当归9克,远志6克。

【用量用法】上药加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九剂有水蜜丸、小蜜丸、大蜜丸、浓缩丸,水蜜丸:每次6克,小蜜丸:每次9克,大蜜丸:每次1丸,浓缩九:每次8~10丸。

均每日2~3次,空腹或饭后用温开水送服。

膏剂:每次9~15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激活老龄动物脑内功能低下的胆碱能神经作用,能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能增强免疫,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增进造血功能,有强壮作用。

此外,还有抗休克、镇静、降血压、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进补应用】方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用龙眼肉、酸枣仁、当归补血养心,获神、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行气醒脾,以使本方补不碍胃、补而不滞,少配生姜、大枣以和中调药。

本方有气血双补,心脾同调之妙。

1.消化性溃疡用本方汤剂,并重用木香,水煎服,每日1剂。

如能守方长服,有较显著的疗效。

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2.神经衰弱(神经症)用本方丸剂,按常规服用。

本方对病程短、病情轻者疗效好;对各种抑郁、倦怠、睡眠不佳及工作活力低下的患者疗效较好;但对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如易急躁发怒的患者则效果不太满意。

用药时间一般需2~4个月,用药总量1000~2 000克。

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本方为主: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当归12克,朱茯苓12克,远志12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15,熟地15克,广木香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大枣30克,阿胶12克(另包烊化),土大黄30克,甘草6克。

中医临床必备的十大名方――归脾汤

中医临床必备的十大名方――归脾汤

中医临床必备的十大名方――归脾汤归脾汤可以提到调理脾脏的作用,并且能有效改善失眠健忘的问题,可以补充气血具有多种养生功效,并且能有效治疗思虑过度引起的慢性疾病,归脾汤的药用价值非常高,归脾汤可以调理身体,可以防止疾病,有利于脾脏的排毒,中医临床必备的十大名方——归脾汤。

处方:归脾汤加减,黄芪,蜜远志,合欢皮,当归,白术,柴胡,茯苓,白芍,党参,黄芩,薄荷,黄连,炙甘草,鸡血藤,首乌藤,嘱咐患者在中药内服的同时,服用失眠食疗方作为辅助治疗,炙甘草、炒酸枣仁、冬小麦、大枣,黄黏米熬稀饭。

方解: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方中黄芪甘温,补脾益气,为君药。

党参、白术皆为补脾益气之要药,与黄芪相伍,其补脾益气之功效显著,当归补血养心,均为臣药,茯苓益心脾,补气血,安神志,蜜远志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合欢皮,入心、肝经,善于疏肝解郁,悦心安神。

《神农本草经》就有“合欢,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的记载。

柴胡配黄芩以疏肝解郁,调畅情志,鸡血藤既能活血又能补血,首乌藤,甘平,入心肝二经,补养阴血,养心安神,与合欢皮、远志配伍,增强养血安神的功效。

加入少量薄荷,入肝经,配伍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之品,疏肝理气,透达肝经之郁热,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益气养血,健脾养心,补而不滞,为治疗思虑过度气血亏虚、心脾劳伤之良方。

诸药配合,共成养心与健脾同施、益气与补血相融之剂。

气旺脾健则营血生化有源,血能养心则神藏心宁,气血相融而阳能入阴,使阴阳交泰,昼精夜寐自无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之症。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中医临床必备的十大名方——归脾汤,归脾汤的功效与作用比较广泛,可以起到调理脾脏的作用,并且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可以缓解精神方面的压力,能有效改善因疲劳过度引起的慢性疾病,很多慢性的疾病可以通过中医偏方进行调理,中医可以调理身体,也可以防治疾病。

归脾汤标准配方

归脾汤标准配方

归脾汤标准配方归脾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它是由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的,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的功效。

下面将介绍归脾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一、归脾汤标准配方。

1. 黄芪 15克。

2. 白术 10克。

3. 茯苓 10克。

4. 甘草 5克。

5. 生姜 3片。

二、制作方法。

1. 将黄芪、白术、茯苓、甘草放入药材袋中;2. 将药材袋放入煮药锅中,加入适量清水;3. 放入生姜,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4. 煎煮后,去除药材袋和生姜,取汁饮用。

三、服用方法。

1. 成人每次服用200毫升,分2次温热服用;2. 儿童酌情减量,一般每次服用100毫升。

四、注意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2. 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3. 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疾病患者慎用;4.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宜长期连续服用。

五、归脾汤的药理作用。

归脾汤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的功效。

其中,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健脾益肺的作用;白术能健脾胃、利水消肿;茯苓能健脾益肾、清心安神;甘草具有和中健胃、解毒止痛的作用。

因此,归脾汤对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六、归脾汤的适应症。

1. 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2. 腹胀腹泻、大便稀溏;3. 脾虚湿困所致的水肿;4. 脾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畏寒乏力。

总之,归脾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汤剂,对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在使用时,应按照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进行制作,服用时要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

同时,注意事项和适应症也需要引起重视。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身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