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有氧运动能力
《预防医学》第十三章身体活动促进

运动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调节能力,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降低癌症风险
运动能够调节内分泌,减少炎症反应,有助于降低癌症的风险。
运动能够释放身体的紧张情绪和压力,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缓解压力
运动能够塑造良好的体型,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尊心。
提高自信心
运动是一种社交活动,能够增加人们的社交机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公共设施的体育运动区域应该注重安全性和卫生条件,保证人们的运动安全和健康。同时,应该加强对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持设施的良好运转。
公共设施的体育运动区域应该注重公平性和可及性,保证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到公共体育设施带来的便利,避免出现运动资源不均衡的情况。
增加公共设施的体育运动区域
推广体育活动和赛事
04
身体活动促进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CHAPTER
总结词
克服惰性是身体活动促进的首要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鼓励人们坚持运动。
详细描述
提供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和目标,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有助于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同时,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如定期提醒、记录运动数据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运动坚持性。
柔韧性训练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日常活动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活动所消耗的能量。
总结词
日常活动量包括走路、爬楼梯、做家务等,这些活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建议每天保持一定的日常活动量,如每天步行6000步以上。
详细描述
日常活动量推荐
03
身体活动促进的策略和措施
CHAPTER
身体活动能够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癌症的复发和转移。
习题集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学习要求掌握:1、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2、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3、评价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指标和方法。
4、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熟悉:1、各种身体素质的分类。
2、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3、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
4、柔韧、灵敏素质和平衡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1、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2、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3、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4、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的测定方法。
内容精要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
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在肌肉活动中的综合反映。
第一节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活动时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
人体的所有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因此,力量素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其它身体素质的基础。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一)按照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二)按照肌肉力量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划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
(三)按照肌肉力量的表示方法不同可将其分为绝对力量、相对力量。
(四)根据力量与运动项目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辅助性力量、专项力量。
二、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骨骼肌的形态及机能特点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生理横断面积是指垂直通过某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它是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肌肉横断面积的大小取决于肌纤维的数量、肌纤维的直径和肌纤维的排列方向。
通常情况下,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越大产生的力量也越大。
2.肌肉结缔组织:肌肉结缔组织是肌肉的弹性成分,主要包括肌纤维膜、韧带和肌腱三个部分。
结缔组织不仅能产生一定的弹力,而且具有传递肌肉收缩力量的作用。
3.肌肉长度:肌肉长度是指肌肉两端肌腱之间的长度。
在自然状态下肌肉的长度越长,所含的肌小节越多,故肌肉产生的力量越大。
此外,肌纤维的初长度也影响着肌肉的最大肌力。
通常肌肉在收缩前先做离心收缩而使其初长度增加,从而产生较大的肌肉收缩力量。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运动解剖学是...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运动解剖学隶属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和先导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旨在为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解剖学基础,为学生成为21世纪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提供必要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
具体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一)了解细胞和组织结构;(二)掌握骨、关节和骨骼肌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其主要功能;(三)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四)熟悉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五)了解人体的形态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以及完成运动与日常活动时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规律,培养学生运用上述理论知识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人体运动的结构基础;构成人体基本单位的细胞;4种基本组织的构成与功能;器官和系统的概念;骨、关节和肌肉的构造和功能;全身骨的分布和形态特点;关节和整体结构的构造、功能及运动;肌肉分类与命名以及主要肌肉的位置和功能;关节的形态与机能分析、肌肉工作的原理、运动技术分析的依据和具体方法以及运动技术的实例分析,常用的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内脏的概念、组成和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胃、小肠、肝、胰、气管、肺、肾、睾丸、卵巢和子宫等器官的位置、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基本概念;心脏的构造;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和分布特征以及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和组成;眼和耳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常用的基本概念;参与运动调节的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相关结构的名称、位置、主要器官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征;参与运动调节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的名称、激素及功能;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有氧工作能力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量
1 直接测量法
实验室条件下,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 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运动要求: ①进行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募集全身肌肉质量的50%, 如跑步、蹬自行车、划船等; ②不受受试者体型、力量速度素质及运动技巧限制; ③运动时间能充分调动呼吸心脏机能(6-12分); ④受试者运动耐受性良好,运动过程有心电监控。
②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4 乳酸阈和VO2max的关系
共同:都可评定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区别: ①VO2max主要反映了人体最大摄取运输氧的能力,乳酸阈 则反映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前者主要取决于心肺功能,后 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能力。 ②VO2max受遗传因素制约较大,通过系统训练提高的可能 性较小;乳酸阈受遗传因素制约较小,训练可大幅提高。
实验:有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分析
有氧工作: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 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 氧供应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 氧工作的关键因素。 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单位时间内机体 的最大摄氧水平(最大摄氧量)及氧利用率(无氧 阈)。
一、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心率
氧脉搏 最大氧利用率 最大CO2利用率 氧耗量/体表面积 呼出氧浓度 呼出气CO2浓度 氧当量 CO2当量
2.间接推算法 ① Astrand-Ryhmin 列 线图法 台阶高度 男子:40厘米 女子:33厘米 登台阶的频率为22.5
次/分
总时间是5分钟 记录负荷后第一个10 秒的心率。
② cooper实验 通过计算全力12分钟跑的距离推算最大摄氧量。 VO2max(ml/kg.min)=(d12 -505)/45 d12为12分钟跑的in VO2 ml/min VCO2 ml/min VO2kg/ml/min RER Ti Ttot
有氧运动能力

个体在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
波动范围: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观 和准确地反映机 体有氧工作能力 的高低
(二)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1.乳酸阈测定 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 运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 得其血乳酸值。 以运动负荷时做功 量(W)或运动强度为 横坐标,血乳酸浓 度为纵坐标作图, 将乳酸急剧增加的 拐点对应的血乳酸 浓度确定为乳酸阈。
第13章 有氧运动能力
第一节 吸氧量与氧亏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第三节 有氧耐力的测定方 法及其评定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 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即在运动过程中,人 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 平衡状态。简单来说,有氧运动是指任何 富韵律性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 钟或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 (最大心率之75%至85%)。
图中可见,五名体 育爱好者(sports activists)的乳酸 阈拐点偏左,而三 名准职业运动员 (semiprofession als)的乳酸阈拐点 偏向右。表明随强 度的增加有训练运 动员的乳酸高峰出 现较晚,有氧能力 较强。
4.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的关系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都可以用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 力。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 乳酸阈则反映了递增负荷运动时刚引起乳酸堆积时所需要 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两者反映的是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 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通过系统训练能够提高最大摄氧量的 可能性较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而乳酸阈受遗传 因素的制约较少,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 动员的无氧阈。显然,以最大摄氧量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 氧能力是有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为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在 实践中的意义将更大。
有氧工作能力及其训练

概念:? 两方面的能力:运氧能力和用氧能力。
一、运氧能力:(呼吸、循环、血液)
(一)呼吸 体现在 通气量 和 换气量 能满足需要。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是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 肺通气的结构包括呼吸道、肺泡、胸廓和胸 膜腔等。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泡的通道,肺 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运动 即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肌的 舒缩活动,使胸腔容积产生变化,造成肺内 压与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导致气体进出于 肺。如何合理进行呼吸运动,对提高肺通气 效率、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和更好地完成体 育动作是极为重要的。
气体交换(Gas Exchange)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 织细胞之间O2和CO2的交换。前者称为肺换气,后者称组织换气。 两种换气都通过扩散的方式来实现,所遵循的物理原则是相同 的。肺换气是通过呼吸膜、组织换气是通过毛细血管壁和组织 细胞膜进行的,这些生物膜均很薄,通透性较好,能充许O2和 CO2等气体分子自由通过。 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 体 交 换 的 动 力 是 分 压 差 ( Difference of partial pressure)。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它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 容积百分比来求得。例如,在标准状态下,1个大气压为 101.33kPa(760mmHg),其中O2的容积百分比约为20.96%,故 PO2 为101.33×20.96%=21.24kPa(159mmHg);CO2的容积百 分比为 0.04 %,则 PCO2 为 0.04kPa(0.30mmHg)。在人体肺泡 内、血液和组织中 PO2 和 PCO2 并不相同(表 6-2 ),它们彼此间 存在着一定的分压差,于是气体就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 地方扩散。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关键术语有氧工作能力:是指能反映本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摄氧量的能力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运动后过过理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下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乳酸阈:在有氧供能的递增负葆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与安静时的值接近,可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还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第14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靛步提高的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反应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运动负荷阈:指体育课或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到高限的范围训练效果: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机体结构与机能发生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一良好的适应性变化称为训练效果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性力竭:是指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的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超量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公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积极性休息:是指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消除疲劳的运动手段第十二章肌肉力量肌肉力量: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力量耐力: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的能力绝对力量:是指机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通常以肌肉收缩克服和对对抗的最大阻力来表示相对力量:是指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肌肉肥大:主要由肌纤维增粗、肌肉横断面积增加和结蒂组织增多等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现象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大型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频率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第八章酸咸平衡与肾脏排泄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酸碱平衡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由弱酸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本系具有缓冲酸、碱、保持PH的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碱储: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力,故反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贮备,简称碱储酸碱平衡紊乱:体内酸性、碱性物质过多或不中,从而产生酸中毒或碱中毒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为酸碱平衡紊乱。
运动生理学习题13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一)填空题1.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成年人在安静时所需要的氧量大约每分钟毫升。
2.成年人安静时的和相同,大约每分钟250毫升,表明即使在安静状态下都需要摄取适宜的氧,以满足机体的能量代谢所需。
3.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虽然总需氧量少,但是每分需氧量大。
例如100米赛跑时的需氧量每分钟可达升,而跑时的需氧量却为每分钟2~3.5升。
4.人体在运动中出现稳定状态,表明此时运动中满足,但是在运动开始阶段也会出现氧亏。
这是由于运动初期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等因素所致。
5.短距离跑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短,虽然总需氧量,但每分钟需氧量却。
6.长距离跑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长,虽然每分需氧量,但总需氧量却。
7.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也可以称为或。
8.氧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运动初期、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与运动的需要而形成的。
9.在运动中即使吸氧量需氧量,机体出现稳定状态,在运动开始阶段也会出现。
10.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氧亏表现在运动初期,是运动时的和之间出现的差异。
11.运动后恢复期的吸氧量与运动中的不相等,运动后恢复期的并不是完全只用于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偿还运动结束后,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
12.在激烈运动后恢复期中,除偿还在运动初期分解供能欠的一部分氧亏外,还应偿还由供能所欠下的氧亏。
13.运动后过量氧耗不仅用于偿还所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偿还运动后所消耗的氧。
14.运动后、浓度的变化以及升高的影响,均为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因素。
15.运动后过量氧耗的生理作用为偿还的氧亏,以及在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
16.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和的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后过量氧耗在运动后恢复期中,为了偿还运 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 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的消耗的氧量。
• 在进行低强度的运动中,运动开始后由于吸氧量满足 不了需氧量,此时ATP,CP分解供能,并由此而形成 氧亏。继续运动式吸氧量逐渐增加满足于需氧量,虽 形成稳定状态,但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 而机体的吸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水平。
在运动强度小的状态下,机体所需要的氧和所 摄取的氧保持一致的状态,才能够使这种运动 状态持续较长时间。运动时需氧量是随着运动 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并受到运动持续的时间 影响。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虽然每分钟 需氧量少,但每分钟需氧量却大。反之,运动 强度小,持续时间长,虽然每分钟需氧量少, 可是总需氧量却大。
三,乳酸阈
1)乳酸阈是指在有氧供能的渐增负荷运动中,运动 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接近,但随着 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会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 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乳酸 于是反映人体的代谢功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 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
最大摄氧量反应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反应人
二)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 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 2,遗传因素 • 3,年龄,种族,性别因素 • 4,训练因素
二,有氧耐力及生理基础 • 一)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
作的能力。(糖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在 超过30分钟的长时间运动中,最大摄氧量 不易出现。
二)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实 际所利用
的百分比,既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其值愈高。有氧工 作能力愈强:反之 相反。
2)乳酸阈的生理机制
• • • • • • •
(1)运动时肌肉缺氧 (2)需氧量大于人体的摄氧量 (3)肌纤维类型的动用 (4)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下降 在运动中由于血液重新分配,流入肝脏的血液减 少,降低肝脏对乳酸的 消除能力。 (5)血乳酸浓度也与能量代谢物质的动用有关
有氧运动能力
第一节 吸氧量和氧亏
吸氧量
• 需氧量是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 • 所需要的氧。 • 需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 位计算。成年人安
静时的需氧量大约为每分钟250毫升。
人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必须 消耗一定的能量,即使在安静状态 下都需要摄取适宜的氧,以满足机 体的能量代谢所需。随着运动的渐 增,机体所需要的氧量也会增加。
• 1,心肺功能 • 肺的通气和换气机能以及心脏的泵血功能
影响人体吸氧能力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 2,骨骼肌的特征 • 氧的利用率是指每100毫升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
织利用氧的百分率。 •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的类型及其代 谢特点有关。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 3,神经调节能力
• 4,能量供应特点 • CP----ATP • HI----ATP • 糖,脂肪,蛋白质----ATP
吸氧量
吸氧量是指 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 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 利用的氧量。
氧亏
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荷强度的 增加而增加,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 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 亏。
氧亏的形成
• 氧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运动初期ATP,
磷酸肌酸的消耗以及人体氧运输系统 的生理惰性,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不能 立即提高导与运动的需要相适应而形 成的。即使在运动中吸氧量满足需氧 量,机体出现稳定状态,在运动开始 阶段也会出现氧亏。
第二节: 一,最大摄氧量
•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
•
念及影响因素 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 在运行有大量肌肉参 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 中,心肺功能和肌肉 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 人极限水平时,单位 时间内所能摄取的 氧量。
•
最大吸氧量的表示方法
• 有氧工作能力是指能反映本人的有氧功能
的能力。 • 最大摄氧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绝对值和 相对值。绝对值是单位时间内所能吸收的 氧量。相对值是身高,体重计算的量。我 国成年男子绝对值是3.0--3.5L/min,相对值 为50--55ml/kg,男子比女子高,运动员可达 • 5--7L/min。
3)影响乳酸阈的因素
(1)性别年龄的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酶 的活性: 慢肌纤维百分比列高 的人,乳酸阈也高
• (3)训练水平的因素 • (4)运动项目的影响 • (5)环境条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