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信什么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论述类文本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乐山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考)

论述类文本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乐山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考)

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呼唤着文化自信。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

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

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

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

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坚定,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

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永远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体育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证明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成就和实力。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阅读练习及答案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末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

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

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

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

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

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

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λ解读。

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

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

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信什么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化自信信什么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化自信信什么的阅读试题及答案文化自信信什么的阅读试题及答案文化自信信什么戴兆国每一代人想要创造新的生存样式,离不开之前所有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因而,发展和繁荣文化,必须要以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前提。

中华文化虽然缺少典型意义上专门的哲学理论创造,但是对于哲学思辨的追求却从未中断。

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示了中国哲学思辨所达到的高度,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形态。

延续和发展这一形态意义深远。

隔代修史,以史见兴替,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叙传统。

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加上各类方志笔记、稗官野史等,代表着中国人极为良好的记录自身生活的兴趣。

历史的话题永远是国人街谈巷议、举文对策的主要内容。

这一历史记叙传统,全方位地描述和总结了中国人从远古时代走来的生存经验,催动着中国文化不断生发出新的枝叶。

由诗歌而引发的文艺创作传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在形式众多的艺术创作中,凸显和追求生命精神是永恒的主题。

如《诗经》的缠绵忧思,诸子文章的'恣肆开阖,汉赋和六朝文的华彩风骚,唐诗宋词的无穷意境,明清小说的洋洋大观,中国画的黑白世界,传统建筑的天人和谐等,都以丰富的艺术样态澄明生命之大美。

如果离开文学和艺术创作所积累的丰富想象力的精神传统,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中国人会成为什么样子。

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是文化自信在精神深处的呼唤。

如果说理性思辨、历史记叙和文艺创作的传统主要集中于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推演,那么制度文明传统和技术创新传统则从制度和物质层面,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

孔子终身念念不忘恢复周礼,他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对于礼乐文明的追求和创造却成为中华文化制度文明发展的基础。

正是对礼乐文明的制度安排,使得传统社会在仁道理想的指引下,一直没有偏离对太平治世的追求。

传统制度文明以协和万邦的姿态,造就了人类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平文化,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对实现人类永久和平具有重要作用。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文化自信类(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文化自信类(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文化自信类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黄河落天走东海’到‘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吹面没有寒杨柳风’到‘铁马秋风大散关’……‘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再次跟随中华文明的步伐,走遍祖国的山川湖海,再次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这是2020年1月28日开播的以“贯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场的开场白。

“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

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

”这是观众对今年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发出的感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

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

学校要举办“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的研讨会,请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连上热搜。

“性暗示”“星条旗”“眯眯眼”“唐氏儿”“穿丝袜”“着兔耳”“有纹身”“吐舌头”“斜视眼”“舔手臂”等细节均受到广泛的批判和质疑。

但也有个别网友持没有同意见:“只是个别细节,整体无伤大雅”“数学知识无误,审美争议而已”“体现中西并包,没有算文化的侵蚀”“画风虽丑,但没有至罪及声讨”……对以上现象和观点,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就此写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

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

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

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

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

《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方。

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

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子。

实用类文本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9 月 28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

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

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

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

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

揆诸当今世界发展,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

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

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几代考古学人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论述类文本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

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

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试题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阅读写作热点解读答案解析与点睛(21页)

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试题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阅读写作热点解读答案解析与点睛(21页)

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试题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阅读写作热点解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因而,我们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把握当下、承接传统、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做坚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我们要传承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与文化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我们应当自觉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等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做到如数家珍,并用这些优秀的文化指导实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永不消亡的根本之所在。

要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如春风细雨浸润人民的生活,根植于人民的内心,唤起基层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忱。

要培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群体坚定的文化自信,让青年一代真正成为实现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涉及的题型:现代文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和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1.(2020·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般理解,文化自信的文化本体状态是文化的完满性,文化自信是文化完满状态的文化心理表现。

这种理解就在实质上把文化自信等同于文化自满或文化自大。

所以,有必要深究何谓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人类个体自信的引申和拓展。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的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估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形态具有旺盛的生机,能够成功地应对和解决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

文化自信会导致文化主体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融中,在与新环境的遭遇中坚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

而文化自大往往会产生两种相反相成的文化效应:即封闭主义和文化扩张。

首先是文化封闭主义。

一般来说,文化封闭主义产生于两种文化心理,一是当一种文化形态过于弱势,在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无力与周围强势文化相抗衡,就会在其文化主体中产生一种拒绝交流、封闭自保的心理---这是文化自卑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自信信什么阅读答案
文化自信信什么
戴兆国
每一代人想要创造新的生存样式,离不开之前所有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因而,发展和繁荣文化,必须要以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前提。

中华文化虽然缺少典型意义上专门的哲学理论创造,但是对于哲学思辨的追求却从未中断。

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示了中国哲学思辨所达到的高度,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形态。

延续和发展这一形态意义深远。

隔代修史,以史见兴替,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叙传统。

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加上各类方志笔记、稗官野史等,代表着中国人极为良好的记录自身生活的兴趣。

历史的话题永远是国人街谈巷议、举文对策的主要内容。

这一历史记叙传统,全方位地描述和总结了中国人从远古时代走来的生存经验,催动着中国文化不断生发出新的枝叶。

由诗歌而引发的文艺创作传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在形式众多的艺术创作中,凸显和追求生命精神是永恒的主题。

如《诗经》的缠绵忧思,诸子文章的恣肆开阖,汉赋和六朝文的华彩风骚,唐诗宋词的无穷意境,明清小说的洋洋大观,中国画的黑白世界,传统建筑的天人和谐等,都以丰富的艺术样态澄明生命之大美。

如果离开文学和艺术创作所积累的丰富想象力的精神传统,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中国人会成为什么样子。

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是文化自信在精神深处的呼唤。

如果说理性思辨、历史记叙和文艺创作的传统主要集中于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推演,那么制度文明传统和技术创新传统则从制度和物质层面,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

孔子终身念念不忘恢复周礼,他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对于礼乐文明的追求和创造却成为中华文化制度文明发展的基础。

正是对礼乐文明的制度安排,使得传统社会在仁道理想的指引下,一直没有偏离对太平治世的追求。

传统制度文明以协和万邦的姿态,造就了人类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平文化,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对实现人类永久和平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人自古就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有着浓厚的兴趣。

《墨辨》的逻辑,《内经》的医学理论都已经自成体系。

天文学、地理学的知识也有很多积累、传统中医学、中国建筑学、各种传统手工业等都已衍生成中国文化独有的标志和符号,追求技术创新的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步的内驱力。

我们只要锐意改革,顺时而动,自信中华民族的技术创造力,就能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其实不然。

中国人对于天道、神道、祖宗,乃至于对孔子等文化先哲的崇拜和信仰,都属于理性信仰。

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没有固定的对象,对天地万物、宗庙社稷的祭祀与信拜是社会生活、家族和个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正因为此,传统中国社会既有五教共存,更有各民族自己的信仰文化。

唐君毅先生将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概括为通天地、成人格、正人伦、显人文。

中国文化不仅有精神的至高价值,也有物质、制度乃至心态文化层面的价值和传统。

这些都是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就是要正视、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

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保持特色,源流并进,贡献世界,这是我们对文化自信的最高期盼。

(选自2014年1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指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我们发展和繁荣文化的前提,是推动创造新生存样式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文艺创作积累的丰富想象力的传统,创造出绚丽彩
虹般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自信中华民族的技术创造力,追求技术创新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标志和符号。

D.文化自信就是在正视、继承和发扬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发展中华文化,保持中国特色,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7.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项是
A.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

B.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各类方志笔记、稗官野史、国人的街谈巷议、举文对策。

C.《诗经》、诸子文章、汉赋、六朝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画、传统建筑。

D.《墨辨》的逻辑、《内经》的医学理论、天文地理的知识、对宗庙社稷的祭祀与信拜。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史内容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追求哲学思辨,不断到达新的高峰,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刨造出独特的形态,延续发展这种形态意义深远。

B.中华制度文明传统追求礼乐仁道、太平治世,造就了不同民族共生共荣的和平文化,对推动世界和平作用重大。

C.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这是错误的。

我们的传统信仰只是没有固定对象,那些理性的、有实践性的东心,都是中华民族的信仰。

D.中华文化既有通天地、成人格、正人伦、显人文的精神价值,也有物质、制度乃至心态文化层面的价值。

参考答案
6.D
7.B
8.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