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肝胆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和分级标准及鉴别诊断

胃神经鞘瘤的低放大 率特征。 A和B,外周淋巴袖 带偶尔生发中心 C、淋巴细胞浸润包 裹在肿瘤内的平滑肌 成分。 D、肿瘤以浸润的方 式累及固有肌。
胃神经鞘瘤影像学
胃神经鞘瘤好发生于胃体小弯侧,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 可凸向腔内、凸向腔外或胃壁间生长,CT呈等或稍低密度, 增强后渐进强化,延迟期强化明显。部分凸向腔内病灶可伴 溃疡,但囊变、出血很少见。
68岁、男性, 发现胃占位1周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
源性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尔(Cajal) 细胞的肿瘤,恶性多于良性,坏死和囊变常见,病灶 通常CT密度不均匀,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强化 减低,强化不均匀。好发于中老年,平均年龄为5060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胀和黑便。早期常无明显症 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溃破、出血或因为肿块压迫 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
影像学表现
NET(G1、G2)胃肠壁息肉样肿块、局限不规则增厚;腔内型、 腔外型、腔内外型;呈等或稍低密度,多密度不均匀,可囊变, 钙化少见;增强扫描早期病灶明显强化,延时期强化程度逐渐 减低,均可伴周围间隙侵犯;局部淋巴结转移,肝转移、骨转 移。 大多数病变恶性程度与强化程度呈反比,NET(G3)、PDNEC与 常见病理类型胃癌影像学鉴别困难,上消化道近心侧早期显著 强化,下消化道灌注缓慢,呈渐进性强化。 肿瘤分级和肿瘤转移没有相关性。
NET的组织学。 (A)低回肠末端分化良好的 NET 的低功率视野,其具有 深 浸润性浸润性假腺和肿瘤细 胞巢,通过固有肌层进入浆 膜下层。 (B)胃高分化的 NET 形成 息肉状粘膜块。 肿瘤细胞累 及粘膜和粘膜下层而无浸 润性深度浸润 (C)分化良好的 NET,具有 玫瑰花状的生长模式。 (D)在巢的外围具有突出 的胞浆内颗粒的玫瑰花结形 成。 (E)肿瘤细胞以巢状和带状 生长模式生长
胃神经鞘瘤影像表现(修改后)

神经鞘瘤
发病年龄
临床表现
间质瘤
平滑肌瘤
外生性胃癌
多见于40-60岁
早期无症状 后期消化道症状 类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约3-4cm
50~65岁
消化道出血 膨胀性生长,向腔 内、腔外或混合型 生长,大小不等 胃体、胃底部,胃 窦少见
40-60岁多见
多无症状 可有消化道出血 呈圆形或类圆形 多小于5cm
中老年
鉴别诊断四
神经内分泌瘤
感谢 :西京医院 唐永强老师分享精彩病例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 中老年人多见。
• 多见于胃贲门部和胃窦部。经过检查,发现大部分的癌细胞均表达内 分泌标记物。 • 病理分型:小细胞癌,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
• 临床表现主要以上腹部不适、隐痛和进食困难,部分患者出现黑便。
• CT表现:壁间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平扫等密度,增强后显 著强化。
胃神经鞘瘤
• 1988年Daimaru et al首次报道。
• 起源于胃壁肌间的Auerbach’s神经丛神经鞘Schwann细胞
• 临床表现:初期无症状,当肿块生长一定程度,可造成胃黏膜溃疡
或糜烂,出现慢性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
• 多见于40-60岁,无性别差异,临床少见,良性肿瘤,恶变罕见
• 术后诊断:胃神经鞘瘤
感谢 : 西京医院唐永强老师 提供病例2-4
CASE5
女性,64岁,上腹部不适
胃大弯前壁一5X6cm肿块,轻度强化,强化不均匀,外缘光滑锐利,内侧可见溃疡形成
术后病理图片
(胃体大弯侧前壁)形态及免疫组化结 果支持神经鞘瘤,局部细胞生长活跃, 建议密切随访。胃切缘及网膜未查见瘤 组织,胃周淋巴结(11枚)呈反应性增 生。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CD34(),Desmin(-),DOG-1(-),H-caldesmon(),Ki-67(+25%),S-100(+),SDH-β (),SMA(-)。
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CT征象及临床病理学特征

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CT征象及临床病理学特征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是指发生在胃肠道的起源于神经元或神经鞘细胞的肿瘤,并且在临床和病理上表现出神经元和/或神经鞘增生。
这类肿瘤很少见,但可以发生在胃、小肠、大肠等不同部位。
该类肿瘤常见的有神经鞘瘤、神经节瘤、脊神经鞘瘤、外周神经鞘瘤等。
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在CT检查中具有一些特征。
肿瘤常常呈现为实性或囊实性的肿块,边界清晰。
肿瘤常常有中心坏死、囊变和出血的表现,呈现为低密度区域。
增强扫描后,坏死区域不强化,而囊变或出血区域则呈现为环形强化。
肿瘤有可能还有钙化的表现,对于神经节瘤或神经鞘瘤来说是比较常见的。
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组织学类型、组织结构、细胞类型和肿瘤分级等方面。
组织学类型方面,神经源性肿瘤常常表现出多向分化的趋势,由于肿瘤起源于神经元和/或神经鞘细胞,通常会出现两者的特征,如神经节细胞和神经母细胞。
组织结构方面,肿瘤通常由细胞和间质构成,间质可以呈现为黏液样或肌原样。
细胞类型方面,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有的呈现出神经元的形态特征,有的呈现出神经鞘细胞的形态特征。
肿瘤分级方面,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细胞特点进行分级,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临床上,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常常表现为肠梗阻、血便、腹痛等症状。
肿瘤的大小、生长速度、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病情的表现。
在病理诊断方面,常常需要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的CT征象和病理学特征是了解该类肿瘤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高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发布时间:2021-02-24T14:52:32.5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3期作者:唐艳春[导读] 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唐艳春河池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广西河池 547200 [摘要]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呈现高表达的是CD34和CD117,分别达到:76.92%、92.31%的阳性率。
在其中,全部病例的S-100、SMA 阳性表达以局灶弱阳性为主要表现,而全部病例呈现desmin 阴性。
结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以CD34和CD117高表达来作为辅助参考的重要考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于消化系统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通常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而其好发部位则是胃与小肠。
以肿瘤的发生部位及形态学表现为依据,可将其进行神经源性肿瘤与平滑肌肿瘤的分类。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多变的形态,就很难去鉴别诊断神经鞘瘤与真性平滑肌瘤。
本研究对抗体免疫组化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回顾分析,以便能从理论上为临床诊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⒈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这其中有43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56岁,最大为86岁,年龄平均为(67.78±4.12)岁。
①患者的纳入标准为:以胃肠道间质瘤经病理活检所确诊,并具备腹部包块、腹部胀痛、消化道出血、排便不畅、贫血等临床症状和完整的临床资料。
②患者的排除标准为:与其他严重系统疾病合并,而且不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
1.2方法采取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抗体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查全部患者,检测则以免疫组化 SP 二步法完成,从迈新公司购入试剂。
胃神经鞘瘤32例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

【E K YWOR 】G sr a c rS h n O ・ ig o i' rame t DS a tcc n e ・c wa n ma Da n ssTe t n i
64 7
1 资 料与 方法
3
讨 论
神经 鞘瘤 是 最 常见 的外 周 神 经 肿瘤 之 一 , 发 可
生 于任何 有 雪 旺细 胞膜 的神经 ,临 床上 多 见 于头 、 颈部 和 身体 的 曲面 。发 生 于 消化 道 者少 见 , 胃神 经 鞘 瘤仅 占全 部 胃肿瘤 的 02 引 .%E。胃神 经鞘瘤 好 发于 胃体 部 , 其次 是 胃窦部 及 胃底 , 位 于 胃黏 膜 下层 ; 多 良性 多 见 , 后 良好 ; 预 恶性 少 见 , 但不 罕见 , 本组 3 2 例 中 5例 为恶性 或有 恶性倾 向 , 1%(/2 。 占 6 53 ) 本组 胃神经 鞘 瘤 的 临床 特 点 : ) 病 年龄 平 均 1发 5 . , 程短 者 8h 长 者 可 达 9年 ; ) 有 上 腹 3 2岁 病 , 2多
中国 现 代普 通 外科 进 展
2 1 年 9月 第 1 01 4卷
第 9期
o eaieda n s ii l da n s t w. e i n s d o eeaes b tniI a tC p rt ig o i i dfc t i o er ei l On eda o e ; r h r r u sa t sr v s s fu , g a so g ag i
不适 、 痛 , 酸 、 疼 反 嗳气 ; ) 胃出血 伴 休 克 或 柏 油 3有 样 便 致 贫血 ; )/ 41 4以上 患者 自体 表 可 扪 及肿 块 ; ) 5
胃神经鞘瘤诊断治疗

通讯作者: 徐 红( 1963-) ,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 消化道疾病的微创诊疗研究。
第一作者: 马坦坦( 1984-) ,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内 镜下诊断研究。
起,表面黏膜光整,可与黏膜改变的疾病,如胃炎、溃疡性疾病 相鉴别,但明确病变来源困难。对于黏膜表面的溃疡,取活检 送病理检查,可在 HE 染色下见到细胞呈梭形,排列成束状〔8〕。 若要明确病变起源,需行消化道超声内镜,其能辨别是否为黏 膜下肿瘤〔9〕。对于神经鞘瘤消化道超声内镜下的表现,文献报 道较少。相关文献报道,超声内镜下该肿瘤表现为圆形或椭圆 形肿块,呈低回声、均质,起源于固有肌层,该回声较相邻肌层 回声低,肿块边缘见低回声晕环,晕环形成可能与肿瘤周围有 淋巴细胞呈袖口样浸润有关〔10〕。相关研究报道,在 MRI 检查 时,胃 神 经 鞘 瘤 在 T1 加 权 像 上 为 低 信 号,T2 加 权 像 为 高 信 号〔11〕。CT 可以对胃神经鞘瘤进行定位及判断周围组织有无 转移及转移位置等。CT 下显示以胃体多见得边界清晰的外生 性肿块,相邻胃黏膜多不受累。病灶小时 CT 下可见小片状囊 变区,有时可见钙化,CT 增强扫描时呈现缓慢均匀轻中度强化 影,周围器官组织受浸润及转移可能性非常小,上述特点有助 于胃神经鞘瘤的诊断〔12〕。
胃巨大神经鞘瘤1例报告

静脉曲张 , 腹部局限性隆起 , 全腹肌软 , 无压痛及反跳痛 。上
腹 正中至盆腔触及一约 2 m ×2 m大小肿物 , 8c 0c 质地略韧 , 无 触痛 , 表面不光滑 , 界清 , 边 移动度 差。c T示腹腔 内巨大 软组织 团块影 , 上至肝顶、 下至盆腔 , 宽最大径为 1 m× 长 2c 2 m ; 0c 病灶与肝左 叶分界欠 清晰 , 内密度混杂 不均呈 囊 其 实性 , 可 见 多发 高 密 度 影 , 虑 为 包 虫。H s g阳性 、 并 考 BA HB A e b阳性 、 c b阳性 ; F 、 E HB A A P C A值 正 常 , A 19 C . C . 、 A 9
超 、T表现与腹腔泡 性包虫相 近 , 诊为腹 腔包 虫 , 病 C 误 术后
理明确为 胃神经鞘瘤 。
5 5
clc e ol J . S g O el 0 59 ( ) 1915 e r nn [ ]J t no, 0 , 2 : ・1. lai a a 2 2 0 [] 4 贾瑞 , 陈志涛, 王丹云 , h L 1 白在食管鳞 状细胞 癌和不 等. M H 蛋
典型增生组织 中的表达 [ ] 中国肿 瘤生 物治疗 杂志 ,07。4 J. 20 1
呈囊实性 , 表面不 光滑 ; 肿瘤根部位于 胃小弯侧 胃前壁 , 处 此
胃巨大神经鞘瘤 1 例报告
王宏 宾
胃壁菲 薄, 约 0 1c 呈 透 明状 , 有 数支 滋养 血管 , 仅 . m, 伴 粗 大、 曲张。腹腔淋 巴结无肿 大。术 中将 肿瘤完整 切除 , 并送 病理检查 。术后病 理检查示 , 神经鞘瘤伴陈 旧性 出血 、 坏死。
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

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作者:韩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和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的胃神经鞘瘤患者6例,分析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相关资料。
结果经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体小弯3例,胃体大弯1例,胃底2例;肿瘤大小,最小的为2 cm,最大为9 cm,经过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肿瘤;经持续3~5年的随访,因其他病因死亡1例,其他患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以使胃神经鞘瘤的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胃神经鞘瘤;多层螺旋CT检查;临床治疗胃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可发生于存在有雪旺氏细胞的部位,其好发于外周大神经,如脑、脊髓及颈部等,而消化道的发生率较为少见,胃神经鞘瘤在临床就更为少见。
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可准确的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获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的胃神经鞘瘤的患者6例,男患者2例,女患者4例,年龄段在42~65岁,平均年龄(46.2±5.3)岁。
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和病理确诊为胃神经鞘瘤。
临床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的不适,其中上腹部疼痛1例,呕血及黑便2例,腹部肿块1例,消化道梗阻及腹胀2例。
肿瘤位于胃体小弯3例,胃体大弯1例,胃底2例,肿瘤大小,最小的为2 cm,最大为9 cm。
1. 2 方法扫描前患者应食用流食, 8 h以内保持空腹状态。
使用多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区域根据患者的病情取相应的部位,进行常规的平行扫描和增强扫描。
通过处理软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
对于放疗及化疗胃神经鞘瘤的敏感度较低,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全部6例患者均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多见于中年人,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好发于胃体部,可向腔内、腔外或同时骑跨腔内外生长 多为单发壁内起源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肿块,边界清楚 直径多小于5cm,内部结构较均匀,很少出现坏死及钙化 CT表现: 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 2011月年6 病理及免疫组化 由梭形细胞构成,淋巴细胞套形成具有一定特征性 S-100蛋白、GFAP多呈阳性 不表达CD34、CD117、DOG1、SMA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例6 男 53岁 上腹部不适半月余
动脉期
静脉期
病理结果
鉴诊诊断-胃癌
胃癌是起源于上皮组织 常见粘膜破坏中断,溃疡形成 沿壁浸润性生长,壁僵硬 局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常见 增强呈明显强化(大于GS)且多延迟强化 临床上多有渐进性加剧的消瘦、贫血等,病史较 短,出现转移后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病理及免疫组化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谢谢大家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例3 女 60岁 黑便10天
病理结果
鉴诊诊断-胃息肉/腺瘤
是指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并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可发生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分类 增生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粘膜增生形 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多较小,一般直径小 于1.5cm,圆形/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糜烂 腺瘤性息肉:来源于胃粘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一般体积 较大,球形或半球形,多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 条状、分叶状
临床与病理
病理
大体 边界清楚,无真正包膜,切面呈 实性、灰黄或灰白,囊性变少见 光学显微镜下 肿瘤由微小梁结构的梭形细胞组 成,并伴淋巴细胞套状浸润,具 有一定特征性,出血、囊性变和 透明变性不常见
临床与病理
病理
免疫组化(确诊) 瘤细胞弥漫性强阳性 表达S-100 蛋白,阳 性表达GFAP,部分灶 性表达Nestin,不表 达CD34、CD117、 DOG1、SMA
静脉期
病理结果
病例9 男 46岁 间断上腹部不适
静脉期
病理结果
鉴诊诊断-异位胰腺
异位胰腺又称迷走胰腺或者副胰是指发生于正常胰腺组织位置以 外的胰腺组织,与胰腺本身无解剖学关系 1859年,首次从病理学上证实本病的存在 异位胰腺是一种先天性异常,其发生机制尚未肯定 胃异位胰腺好发于胃窦,多见于大弯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病变呈卵圆形或圆形,单发,直径一般1 ~3 cm 常见于胃大弯侧,距幽门管6 cm范围区域 多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中央可有腺管开口的脐样凹陷 依据病理可分为导管型、腺泡型、导管腺泡型
鉴诊诊断-胃间质瘤(GST)
8-13%的GST在CT上也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肿块和GS表现相似 镜下GS肿瘤外周多有"淋巴套"形成,而GST少见 免疫组化是鉴别两者的金标准 S-100在GS中多呈弥漫强阳性,GFAP也多表现为阳性,而 CD117、CD34、C-kit多表现为阴性反应 GIST则多为CD117、CD34阳性,而S-100及GFAP多阴性
动脉期
静脉期
冠状位
胃镜结果
病理结果
病例2 女 45岁 上腹部不适4年余
动脉期
静脉期
冠状位
胃镜结果
病理结果
鉴诊诊断-胃间质瘤(GST)
起源于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质干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要 成分(70-80%),类上皮细胞(20-30%) 大部分GIST发生于胃(60~70%)和小肠(20~30%),结、 直肠(10~20%),食管(0~6%),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罕 见 常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 病变多为单发,密度不均,内部出血、坏死、囊性变多见 增强时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临床与病理
临床
多见于中年人,国内男女发病率相似 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消化道出血、腹痛、无症状 胃神经鞘瘤对放、化疗均不敏感,一 经确诊无论良、恶性均应手术治疗,良 性预后好,几乎不出现复发及转移 本病与I型和II型神经纤维瘤病无关[2]
[2]虞积耀,崔全才.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
注: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SMA:Smooth Muscle Actin;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例展示
病例1 男 43岁 发现胃部肿瘤4年余
动脉期
静脉期
病理结果
病例2
女,67岁 反酸,烧心3年 既往有胃多发间质瘤病史(未做病理) 并行套扎术,术后自行口服“奥美拉唑”
病例4 男 42岁 间断中上腹痛10年余
病理结果
病例5 男 52岁 腹胀2月余
动脉期
静脉期
冠状位
矢状位
病理结果
鉴诊诊断-胃平滑肌瘤/肉瘤
胃平滑肌瘤是起源于中胚层的良性肿瘤 胃平滑肌肉瘤多从胃固有肌层发生,较为少见 肿瘤的大小并不能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指标,有文献报道其 强化通常较GS明显,尤其在门脉期 良恶性及肿瘤性质的鉴别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 光镜下胃平滑肌瘤无"淋巴套"样结构,细胞密度大而无分 裂象或甚少分裂象 免疫组化除了SMA和desmin表现为阳性外,其余免疫学标记 物多均为阴性
CT表现
巨块型 表现为巨大“哑铃”状软组织肿块,直径达15 cm,肿块实质 部分轻度较均匀强化,中间少许坏死区为低密度不强化 胃壁结节型 多位于胃体小弯侧,表现为胃黏膜下或肌层向腔内生长的圆形 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直径一般不超过5cm。边界清楚,密度 较均匀,平扫肿块密度较软组织密度稍低,轻度强化,该类型 文献报道常伴有肿块内斑点状钙化 胃壁局限增厚型 此型较少见,应注意与浸润型胃癌鉴别。浸润型胃癌壁僵硬, 管腔狭窄更明显,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神经鞘瘤
雪旺细胞瘤(schwannoma) 由神经鞘膜增生形成,以头颈、四肢及脊柱旁最 为多见,原发于消化道者少见,发生于消化道的最 常见部位是胃,占所有胃部肿瘤的0.2%;是一种间 叶源性肿瘤,良性多见,占所有胃良性肿瘤的4%; 2011月年6 恶性仅占胃神经鞘瘤的5.5% ~7.7%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理结果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例4 男 34岁 发现骶尾部肿块2周余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例5 女 35岁 发现右大腿肿物逐渐增大6年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理结果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旺细胞瘤(schwannoma)
动脉期
静脉期
冠状位
抗感染治疗后复查
动脉期
静脉期
冠状位
冠状位
病理结果
CT表现
好发于胃体部,其次为胃底,胃窦部少见 可向腔内、腔外或同时骑跨腔内外生长 多为单发壁内起源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肿块,边界清楚 直径多小于5cm,内部结构较均匀,很少出现坏死及钙化, 低密度区通常代表肿瘤内部的坏死、囊变、陈旧出血或神经鞘 瘤富含AntoniB型细胞区 可有小溃疡形成龛影,具有浅表、直径小、发生于腔内面的 特点;有合并脓肿并继发胃穿孔的个案报道
平 扫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冠 状 位
病理结果
病例3 女 64岁 体检发现上腹部肿物1月余
平 扫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静脉期
病理结果
病例4 男 64岁 腹胀1月余
动脉期
静脉期
冠状位
病理结果
病例5 男 59岁 黑便10天
矢状位
病理结果
病例6 女 24岁
间断腹痛黑便3年余, 加重伴发热1周
胃神经鞘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例1 男 80岁 发现右颈部肿物2年余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理结果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例2 女 54岁 间断咳嗽5年 加重半月余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理结果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2011月年6
病例3 女 48岁 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3天
目录
概述 临床与病理 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
CT表现
鉴别诊断
2011月年6
概述
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 GS)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肿瘤 最早由Daimru等于1988年报道 占所有神经鞘瘤的0.2%,占胃间叶源性肿瘤的3% 占胃神经源性肿瘤的78.0%~82.4%,且多为良性[1]
[1]Genova G,Maiorana A M,Agnello G,et al. Gastric schwannoma after Nissen fundoplication.A rare complication?[J].Am Surg,1989, 55( 8) : 495-497.
概述
起源于胃壁神经鞘膜细胞,又称雪旺氏细胞瘤 肿瘤生长缓慢,依据肿瘤生长特点,可分为腔内生长型、腔外生 长型及腔内外生长型,以后两者多见
CT表现
平扫肿瘤呈等或稍低密度影,密度均匀,囊变、坏死、钙 化少见 增强后肿瘤多呈轻中度强化,部分病例动脉期可见局部粘 膜线完整;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呈明显强化,但一致认为有缓 慢强化的特点 一般属于Antoni A型或Antoni AB混杂型 Vinhais依据CT下肿块的特点分为三型 局灶结节或肿块型 胃壁局限增厚型 巨块型(直径超过10cm)
许尚文,曾建华,张雪林,等.胃神经鞘瘤的CT 及钡透检查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285
误诊原因
对胃神经鞘瘤缺乏认识
影像表现相对缺乏特异性
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