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合集下载

tdcc,t细胞杀伤实验原理

tdcc,t细胞杀伤实验原理

T细胞杀伤实验,也称为细胞毒性实验,是一种用于评估T细胞免疫反应的实验。

这种实验的原理是评估T细胞对目标细胞的毒性或杀伤作用,通常在研究和诊断免疫相关疾病、肿瘤疫苗研发和药物筛选等领域中使用。

细胞毒性T细胞(CTL)是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一般指CD8+T细胞,可特异而高效地杀伤靶细胞,参与抗病毒免疫、抗肿瘤免疫和移植排斥反应。

它对靶细胞的杀伤首先基于对靶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识别,CTL可以通过其TCR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其中抗原肽可来自肿瘤抗原、病毒抗原或自身抗原。

识别后,CTL通过脱颗粒和直接接触杀伤靶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包含针对不同抗原的特异性CTL克隆,在体外经某一特定(或同种异体细胞)抗原刺激后,能识别该抗原的T细胞克隆被选择性激活、增殖,而其他T细胞克隆则逐渐死亡;经3-4次刺激后,存活的细胞为识别MHC-特异性抗原肽复合物的细胞即抗原特异性CTL。

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的机制是通过释放的穿孔素-颗粒酶系统介导的溶靶细胞作用或通过Fas/FasL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

最新: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最新: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最新: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视棉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避展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 NMOSD)是一种体液免疫介导的中枢禅经系统炎性脱髓鞠疾病,多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真高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主要的致病抗体为抗水通道蛋白4( A QP4)抗体。

约70%的NMOSD患者AQP4抗体阳性,女性较男性高发(9 : 1 ),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

NMOSD急性期的治疗方法包括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和血浆置换等。

经典的缓解期预防复发药物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硫瞠瞟岭、他克莫司、环抱素等免疫抑制剂。

虽然这些药物仍是当前不可替代的治疗NMOSD的常用药物,但部分患者难以忍受真带来的广泛的免疫抑制、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药物,对阜期治疗、预防复发以及提高NMOSD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近年来,己再多种单克隆抗体药物用于治疗NMOSD 因真靶点相对明确,作用效应较集中,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为该疾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为确定这些药物的中远期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已开展了一系列临床t鹉金。

本文就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NMOSD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试验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01、NMOSD的发病机制AQP4抗体在NMOS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AQP4是一种位于细胞膜的转运蛋白,可根据渗透压的变化控制水分子进出细胞,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视神经和脑)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

AQP4抗体主要由外周的B细胞产生。

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通过血脑屏障(BBB)并与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表面的AQP4抗原结合,来诱导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前者指AQP4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对星型胶质细胞发挥裂解效应;ADCC是指AQP4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抗体的Fe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巨睦细胞等)表面的Fe受体结合,杀伤细胞通过程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物质直接杀伤星型胶质细胞。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原理(一)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原理(一)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原理(一)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1. 介绍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assay,CDC)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评估抗体对细胞的毒杀效应。

该实验可用于研究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杀机制、药物研发以及免疫治疗等领域。

2. 实验原理补体系统补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蛋白质组成。

在免疫应答中,当抗原被抗体结合后,激活的补体系统可以诱导细胞溶解、炎症反应以及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效应。

补体的有效结合和活化是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的基础。

实验流程1.准备目标细胞:这里使用靶细胞,如癌细胞,可以通过培养得到。

2.添加待测抗体:将待测抗体添加至与靶细胞共同培养的细胞培养基中,使其与靶细胞形成复合物。

3.洗涤:以洗涤液洗去未结合的抗体。

4.添加补体:添加激活的补体,使其与复合物结合。

5.孵育:在适当的条件下(如体外孵育培养),让复合物和补体相互作用。

6.毒杀效应评估:观察细胞活力、溶解程度或细胞的其他形态学变化,评估抗体的毒杀效应。

3. 应用领域免疫治疗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可用于评估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杀(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效应,帮助筛选和优化免疫治疗药物,如单克隆抗体。

抗体研究该实验可以评估不同抗体的效应,分析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抗体亚类、特异性和亲和力等对细胞毒杀的影响,促进抗体研究和开发。

免疫学研究研究补体依赖细胞毒杀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应答过程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信号传导、炎症过程等免疫学基础问题。

4. 结论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是一种权威且可靠的实验方法,可用于评估抗体对细胞的毒杀效应。

通过该实验,可以深入研究抗体的毒杀机制,从而为免疫治疗和抗体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Pandey JP, et al. 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CDC) assays for anti-HLA antibodies. Methods Mol Biol. 2013;1034:59-67. [2] Chiu ML, et al. Assay development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activity of anti-influenza neuraminidase antibodies. J Vis Exp. 2014;(88):e51241.。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原理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原理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原理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CDC assay)是一种用于评估抗体对细胞的溶解作用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基于以下步骤:
1. 样品准备:首先需要准备测试物质,包括待测抗体、目标细胞和补体。

目标细胞可以是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或恶性肿瘤细胞。

2. 加入抗体:将待测抗体加入含有目标细胞的培养基中,使抗体与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3. 加入补体:补体是一类血清蛋白质,它们可以通过活化补体途径或替代途径与抗体-抗原结合物相互作用,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细胞溶解。

4. 孵育:将培养基中的抗体、目标细胞和补体混合均匀后,置于恰当的培养条件下孵育一段时间。

5. 细胞溶解检测:通过染色或其他方法(如测定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细胞的溶解情况。

如果抗体与目标细胞特异结合,并且补体受到激活,那么补体依赖的细胞溶解会发生,检测方法将显示细胞溶解的程度。

通过上述原理,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可以用来评估抗体的溶解作用和免疫效力,对于研究和发展抗体治疗、疫苗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专业实践能力》预测试卷一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专业实践能力》预测试卷一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专业实践能力》预测试卷一[单选题]1.《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适用(江南博哥)于哪些人员A.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药剂、医技人员B.医疗机构的医护及后勤人员C.医疗机构的管理、医护、药学、后勤等人员D.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业人员E.非医疗机构的医护及后勤人员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医技人员和以上五类人员外,在医疗机构从业的其他人员。

[单选题]2.可以用于产气肠杆菌与肺炎克雷伯菌鉴别的生化反应是A.动力B.赖氨酸脱羧酶试验C.精氨酸脱羧酶试验D.枸橼酸盐试验E.以上均不对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产气肠杆菌动力(+),肺炎克雷伯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均为(+),精氨酸脱羧酶试验均为(-)[单选题]3.凝胶内沉淀试验所用的支持物不包括A.聚苯乙烯B.琼脂C.琼脂糖D.葡聚糖E.聚丙烯酰胺参考答案:A[单选题]4.班氏法测尿糖时,加入试剂和尿量的比例是()A.10:1B.1:10C.1:1D.1:5E.5:1参考答案:A[单选题]5.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哪种血红蛋白不能被转化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A.HbO2B.HbredC.SHbD.HbCOE.HbS参考答案:C[单选题]6.乙醇-伊红稀释液(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成分,不包括下列哪项()A.碳酸钾B.枸橼酸钠C.丙酮D.乙醇E.伊红参考答案:C[单选题]7.正常情况下,血涂片染色后中性粒细胞核象最多见的是()A.杆状核B.二叶核C.三叶核D.四叶核E.五叶核参考答案:C[单选题]8.急性白血病骨髓象最主要特征()A.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B.红细胞系统显著减少C.未找到巨核细胞D.骨髓原始及早幼(幼稚)细胞高于30%E.骨髓原始及幼稚细胞低于30%参考答案:D[单选题]9.急性白血病经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最主要标准()A.血红蛋白>100g/LB.血小板>100×109/LC.外周血无幼稚细胞D.骨髓象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细胞小于或等于5%E.骨髓象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细胞大于5%,小于或等于20%参考答案:D[单选题]10.骨髓细胞检查以晚幼红增生为主,细胞内铁、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常出现于()A.缺铁性贫血B.地中海贫血C.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参考答案:A[单选题]11.区分粒系类型时,最主要的特征是()A.胞体形态B.胞核形态C.胞浆量的多少D.浆中特异颗粒的属性E.胞浆颜色参考答案:D[单选题]12.就核染色质而言,符合原红细胞的是()A.呈细沙状,分布均匀,有轻度厚实感B.呈较粗颗粒状,排列紧密,有明显的厚实感C.呈粗大颗粒状,排列紧密,有明显的厚实感D.呈纤细网状,单薄,起伏不平感E.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不清晰参考答案:B[单选题]13.DNA合成障碍性贫血包括()A.增生不良性贫血B.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参考答案:D[单选题]14.心肌损伤标志物中,用于排除AMI发生的较好指标是()A.CKB.CK-MBC.MbD.cTnE.hs-CRP参考答案:C[单选题]15.目前常规实验室测定血清总钙采用的方法为()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火焰光度分析法C.金属复合染料分光光度法D.离子选择电极法E.质谱法参考答案:C[单选题]16.关于酶标竞争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竞争法只能用于抗原检测B.检测中需加抗体C.竞争法只能用于抗体检测D.固相抗体结合的酶标抗原与受检抗原量成反比E.待测管颜色越深,标本中抗原量越多参考答案:D[单选题]17.患者红细胞与抗A及抗B产生凝集,其血清与A、B、O红细胞均不产生凝集,则此患者的血型为A.A型B.B型C.O型D.AB型E.孟买型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红细胞与抗A及抗B均产生凝集,则红细胞上有A和B抗原;血清与A、B、O红细胞均不产生凝集,则血清中有没有抗A、抗B及其他不规则抗体。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考试终于结束了,终于可以和补体抗体抗原细胞因子适应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say goodbye了,真的是好开心,在持续一天的开心快乐之后,莫名觉得好空虚,可能长大了,发现快乐没有来得那么容易,像是被掏空了自己,但是还是要坚持,毕竟真的不是小孩子了,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感觉我又开始废话连篇了,还是直接进入主题吧
我们这学期做了三个免疫实验,实验内容、实验原理相对简单,其中两个实验是关于免疫学检验技术的,
1、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2、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凝集与双扩)
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在写实验报告时的一些建议:
1、写实验步骤时,尽量使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展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实验步骤简洁、明了;
2、在实验过程中,尽管实验比较简单,但是还是要注意记录好实验的数据(实验时间、实验药剂用量)、实验现象,并在实验报告中记录出来;
3、在写实验结果、结论的时候,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要有所思考,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思考(这是最重要的,含金量最重)。

浙江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96)_真题-无答案(44)846

浙江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96)_真题-无答案(44)846

浙江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96)(总分97.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酶免疫技术中将抗原抗体包被后再用下列何种物质进行封闭可以消除非特异性显色导致的本底偏高A. 1%~5%牛血清白蛋白B. 1%~10%牛血清白蛋白C. 10%牛血清白蛋白D. 10%~15%牛血清白蛋白E. 15%~25%牛血清白蛋白2. 酶免疫测定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要分离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记物而分为下述哪几种类型A. 均相异相B. 同相均相C. 异相固相D. 固相均相E. 固相异相3. 免疫测定的基础是A.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B. 沉淀反应C. 凝集反应D. 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E. 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结合4. 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A. 捕获法B. 竞争法C. 双抗体夹心法D. 间接免疫法E. 以上都包括5.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常采用的标记物是A. 吖啶酯B. ALPC. HRPD. 三联吡啶钌E. 三丙胺6. 导致AIDS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A. 继发肿瘤B.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C. 肾功能衰竭D. 慢性肉芽肿E. 机会感染7. 免疫缺陷病按病因可分为A.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B. 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C. T细胞缺陷和B细胞缺陷D. 体液免疫缺陷和细胞免疫缺陷E. 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8. AIDS免疫学异常的特征是A. 选择性T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B. 迟发性皮肤的过敏反应减弱或丧失C. 血清中IgG升高D. 血清中IgG下降E. 补体检测不出9.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可用于A. 体外评价B淋巴细胞的功能B. 体外评价T淋巴细胞的功能C. 体内评价T淋巴细胞的功能D. 体内评价B淋巴细胞的功能E. 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数目10. 炭粒廓清试验中,能吞噬清除小鼠体内90%炭粒的细胞是A. 小鼠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B. 脾巨噬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尘细胞E. 淋巴细胞11. 关于微量细胞毒试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试验依赖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B. 试验无需补体的参与C. 目的细胞伊红染色,着染红色D. 非目的细胞伊红染色,不着色E. 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性较高12. 关于生物学检测法哪项不正确A. 刺激细胞增殖B. 维持细胞生长C. 保持细胞活性D. 抑制细胞生长E. 以上均不对13. 细菌感染病人的NBT试验阳性百分率表现为A. 8%B. 明显下降D. 10%E. 9%14. Percoll分层液法常用来分离A.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B. 白细胞C. T细胞和B细胞D. 红细胞E. 单个核细胞15. 对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的临床意义描述错误的是A. 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B. 探讨免疫调节功能的状况C. 是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发生发展的监控指标D. 了解体液免疫情况E. 诊断免疫缺陷或免疫增生病16. 用Ficoll分层液分离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其分布由上而下依次为A. 血浆、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B. 血浆、单个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C. 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D. 红细胞、粒细胞、单个核细胞、血浆E. 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血浆17. 何种细胞表面具有小鼠红细胞受体A. 中性粒细胞B. 巨噬细胞C. T淋巴细胞D. B淋巴细胞E. NK细胞18. 体液中的溶菌酶的主要分泌细胞是A. 中性粒细胞B. 巨噬细胞C. B细胞D. T细胞E. NK细胞19. 酶免疫技术中的酶结合物是指A. 酶标记抗原B. 酶标记抗体C. 酶标记抗原或抗体D. 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E. 酶与底物的结合20. 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最常用的方法为A. 免疫荧光法B. ELISAC. 中和试验D. 免疫印迹试验21. 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是在A. 抗原抗体反应的稳定阶段B. 终点比浊C. 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D. 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E. 以上均不对22. 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的时间为单位时间内A.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长时间段B.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C.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最大量的时间段D.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稳定时间段E. 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初形成的时间段23. 发光物吖啶酯标记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应在何种环境中进行A. 酸性B. 碱性C. 中性D. 酸性或中性E. 碱性或中性24. DiGeorge综合征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原因是A. T细胞内在缺陷B. TCR功能缺陷C. B细胞内在缺陷D.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E. 树突状细胞内在缺陷25. T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检测A. CD9B. CD10C. CD3、CD4、CD8D. CD19E. CD2026. 对选择性IgA缺乏症的特点叙述中,错误的是A. 食物过敏症的发病率较高B. 血清中IgA和sIgA均减少C. 常伴有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D.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较常人高E. 用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有较好疗效27. 目前最为常用的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是A. PCR-SSCPB. PCR-测序C. PCR-RFLPD. 荧光PCRE. 原位PCR28. 下列哪种是NK细胞特有的表面抗原A. CD2B. CD16C. CD56D. CD69E. 以上均不是其特有的表面抗原29. 鉴定T细胞和亚群的酶免疫组化法中APAAP法的原理是A. 底物+APAAP+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T细胞抗原B. 底物+碱性磷酸酶+兔抗鼠IgG+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T细胞抗原C. 底物+抗碱性磷酸酶+兔抗鼠IgG+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T细胞抗原D. 底物+APAAP+兔抗鼠IgG+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T细胞抗原E. 底物+APAAP+兔抗鼠IgG+T细胞抗原30. CLA主要表达于A. B细胞B. 记忆T细胞C. 巨噬细胞D. 树突状细胞E. 单核细胞31. 通常免疫学实验最常用的细胞群是A. 单核细胞B. 淋巴细胞C.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D. 中性粒细胞以外的细胞E. 吞噬细胞32. 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第二层是A. 淋巴细胞层B. 血浆与血小板层C. 单个核细胞层D. 粒细胞层E. 红细胞层33. 长期保存细胞的温度为A. -196℉B. -85℉C. -196℃D. -85℃E. 20℃34. 测定人NK细胞活性多以哪种作为靶细胞A. K562细胞株B. YAC细胞株C. 致敏的羊红细胞D. CRBCE. 以上都不对35. NBT还原试验中反映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指标是A. NBT阳性细胞百分率B. 计数中性粒细胞内有浅黄色的NBT颗粒的细胞所占比例C. 计数中性粒细胞内有蓝色的NBT颗粒的细胞的数目D. 计数中性粒细胞内有浅黄色的NBT颗粒的细胞的数目E. 中性粒细胞内有蓝色的NBT颗粒的细胞的数目与中性粒细胞内有浅黄色NBT颗粒的细胞的数目之比36. 关于ELISA的底物OPD的特点哪一条不正确A. 具有致癌性B. 灵敏度高C. 比色方便D. 配成应用液后稳定性好E. 与酶反应后显橙黄色37. 酶免疫技术中最佳工作浓度的选定常采用A. 抗原稀释法B. 抗体稀释法C. 酶标记物稀释法D. 棋盘滴定法E. A+B38. 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基团为A. 糖蛋白B. 亚铁血红素C. 活跃糖基D. 醛基E. 羟基39. 定时散射比浊分析中代表待测抗原浓度的信号峰值是指A. 第一次检测的信号值B. 第二次检测的信号值C. 第一次检测的信号值加上第二次检测的信号值D. 第二次检测的信号值减去第一次检测的信号值E. 以上均不对40. 在速率散射比浊分析中,不出现第二峰值信号则提示A. 结果准确B. 被测定抗原量太低,应取上一个稀释浓度C. 第一峰值信号是由全部待测抗原产生D. 第一峰值信号是由部分待测抗原产生E. 第一峰值信号是由全部抗体产生41. 生物传感器中决定传感器的功能与质量的关键元件是A. 生物敏感膜B. 热敏元件C. 光敏管D. 荧光计E. 阻抗计42. 慢性肉芽肿病(CGD)属于哪一类免疫缺陷病A. 原发性B淋巴细胞缺陷病B. 原发性T淋巴细胞缺陷病C.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D. 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E. 原发性补体缺陷病43. 临床除外B细胞免疫缺陷,通常检测的Ig是A. IgG、IgD、IgAB. IgG、IgA、IgEC. IgG、IgD、IgED. IgG、IgA、IgME. IgA、IgD、IgE44. 实验动物新生期摘除胸腺A. 脾脏红髓区T细胞缺乏B. 淋巴结副皮质区T细胞缺乏C. 脾脏白髓区B细胞缺乏D. 淋巴结浅皮质区T细胞缺乏E. 以上均错误45. 标本为组织切片的细胞表面粘附分子最常用的测定方法是A. 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B. 免疫荧光方法C. 流式细胞仪D.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E.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方法46. B细胞表面可能有的标志性抗原不包括下列哪项A. CD20B. CD2C. CD22D. CD21E. CD1947. E花环分离法分离淋巴细胞时,能形成E花环的细胞是A.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B. T细胞C. 单个核细胞D. B细胞E. 白细胞48.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免疫细胞是A. 吞噬细胞B. 淋巴细胞C. 单核细胞D. NK细胞E. T细胞、B细胞和APC49. 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主要用于检测A. 中性粒细胞趋化能力B. 中性粒细胞胞内杀菌能力C. 中性粒细胞产生胞外酶的能力D. 巨噬细胞吞噬能力E. 巨噬细胞趋化能力50. 不属于人B淋巴细胞膜上的表面标志有A.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SmIg)B. Fc受体C. 补体受体D. 丝裂原受体E. SRBC受体51. 介导体液免疫的细胞是A. T细胞B. B细胞C. 巨噬细胞D. 肥大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52. 下列关于NK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NK细胞形态具有异质性,所有的LGL细胞均为NK细胞B. 具有非特异杀伤作用,但无MHC限制性C. 对所有肿瘤细胞均有作用D. NK细胞发源于骨髓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胸腺微环境E. NK细胞不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53. 尼龙毛柱分离法是利用了哪种细胞具有易黏附于尼龙纤维表面的特性A. B细胞B. 单核细胞C. T细胞D. NK细胞E. B细胞和单核细胞54. 关于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 NBT试剂实际是一种丝裂原B. 细胞在吞噬杀菌过程中耗能剧增,其耗氧量亦随之增加C. 细胞内磷酸己糖旁路代谢活性增强,葡萄糖-6-磷酸酶氧化脱氢D. 加入NBT可接受所脱的氢,使原呈淡黄色的NBT还原成点状或块状颗粒,沉积于胞质内E. 硝基四氮唑蓝是受氢体55. 与双抗体夹心法相比,ELISA间接法的主要优点是A. 有较大的放大作用B. 减少了操作步骤C. 减少了冲洗次数D. 可以用一种酶标抗体检测各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E. 缩短反应时间56. 不影响酶活性测定的因素为A. 底物浓度B. 样品杯直径C. 温度D. pH值E. 缓冲液的离子强度57. 速率散射比浊分析的抗原过量检测时,不出现第二次速率峰值信号表示A. 被测定抗原量过高,应稀释重测B. 被测定抗原量太低,应取上一个稀释浓度C. 第一次速率峰值信号是由全部的待测抗原产生D. 第一次速率峰值信号不是由部分的待测抗原产生E. 以上均不对58. 在定时散射比浊分析中,如果预反应时间段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光散射信号超过预设阈值,提示问题是A. 抗原过量(样本过量)B. 抗体过量C. 试剂过期D. 仪器故障E. 以上均错59. 为了保证速率散射测定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该类型仪器中特有的设计是A. 抗体过量检测系统B. 抗原过量检测系统C. 样本自动稀释系统D. 信号处理及数字转换系统E. 人工智能设计60.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发生机制是A. C2a产生过少B. C2a产生过多C. C3a产生过少D. C3a产生过多E. C4a产生过多6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发病比例最高的是A. 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B. 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C.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D. 补体系统缺陷E. 吞噬细胞缺陷62. 抵御化脓性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是A. 单核细胞B. 巨噬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TCRγδ+细胞E. 肥大细胞63. 目前细胞因子最常用的免疫学测定方法是A. ELISAB. 流式细胞分析法C.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APOT)D. RIA法E. 免疫印迹法64. 与HIV受体有关的抗原是A. CD3B. CD19C. CD8D. CD4E. CD2065. 淋巴细胞功能体内试验的方法主要是A.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B. 淋巴细胞计数C. 对异物排斥反应的能力D. 迟发型超敏反应E. 血清中Ig浓度的检测66. 正常人外周血经PHA刺激后,其T细胞转化率是A. 50%~70%B. 60%~80%C. 30%~50%D. 70%~90%E. 10%~30%67. 关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B细胞功能的优点,下列哪项不是A. 可检测抗体分泌细胞B. 可检测抗体的分泌量C. 稳定、特异、抗原用量少D. 可同时进行B细胞计数E. 可同时检测不同抗原诱导的不同抗体的分泌68. 细胞介导免疫的效应细胞是A. Tc细胞B. Ts细胞C. Th细胞D. NK细胞E. TD细胞69. 用淋巴细胞分层液(Ficoll)分离外周血时,其中处于最上面的是A. 死细胞层B. 单个核细胞层C. 粒细胞层D. 稀释的血浆层E. 红细胞层70. 由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中正常人群的转化率为A. 30%~50%B. 40%~60%C. 50%~70%D. 60%~80%E. 70%~90%71. 下列有关转化的淋巴细胞形态描述中,错误的是A. 细胞变大B. 出现空泡C. 核仁消失D. 染色质疏松E. 胞质扩大72. ABC法中的桥是指A. 生物素B. 亲和素C. 生物素化的抗体D. 与生物素结合的酶E. 三抗73. 下列哪项不是血药浓度免疫学测定的技术A.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B. 免疫电泳法C. 放射免疫法D. 荧光免疫法E. 酶免疫法74. 患者,男性,36岁。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细胞毒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毒性机制,它能导致细胞凋亡,影响细胞膜稳定性、细胞通透性、细胞激活以及信号转导。

通过抑制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它可以降低危险的炎症反应,阻止细胞膜蛋白损伤。

因此,深入了解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以便开发新型药物。

一、补体及其功能补体是一类多肽,是由代谢同化和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炎症反应、清除病原体、致病菌和病毒、抑制凋亡和调节免疫反应。

它还能结合细胞表面的多种活性分子,以调节细胞传导的信号、活化淋巴细胞以及增强抗体分泌。

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是由补体诱导的细胞毒性(CIT)所引起,补体参与激活后,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导致细胞凋亡。

CIT作用往往由于蛋白质表达改变,细胞活性被抑制或促进,从而抑制外源毒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补体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还能通过抑制细胞膜降解酶、调节细胞迁移和自噬的活性及抗体分泌等机制,帮助抑制外源毒素所引发的细胞功能紊乱和毒性。

三、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药物为了开发新型药物,针对补体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目前获得了较多科学研究结果。

例如,肿瘤抑制剂聚乙烯醇挥发油(PVE)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性的补体旁路激活抑制剂,可以抑制特定的补体受体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从而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

此外,补体激活肽(CALP)的作用也可以有效抑制补体促进的细胞毒性作用,激活血管细胞、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等,可以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总结: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是一种帮助降低危险炎症反应、抑制细胞膜蛋白损伤的机制,其受补体参与激活后,可以导致细胞凋亡,影响细胞膜稳定性、细胞通透性、细胞激活以及信号转导。

通过开发新型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药物,如聚乙烯醇挥发油(PVE)、补体激活肽(CALP)等,可以有效抑制外源毒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而为更好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实验原理
带有特异抗原的淋巴细胞(靶细胞)在体外与相
应抗体结合后,• 在补体的参与下,引起靶细胞的死
亡。靶细胞的杀伤与否可借助染料(伊红y)排斥现象
பைடு நூலகம்
判定。利用细胞毒试验可以检查细胞膜抗原,亦可鉴
定抗体的特异活性。 抗原是小鼠脾细胞,在体外利用抗小鼠脾细胞
抗体通过补体的协同作用,可杀伤95%以上的小鼠脾
混匀,室温, 2分钟,滴片加盖玻片镜检
实验结果
高倍镜下计数200个细胞中死细胞的百分数。死 细胞呈红色,无光泽且肿胀变大;活细胞不着色,有光泽 且形态正常。
试验管死细胞%-细胞对照管死细胞% 阳性率= -------------------------------------------- ×100% 100%-细胞对照管死细胞%
2、取试管3支,标明顺序,按下表操作:
试验材料
试验管
补体对照
细胞对照
1×107/ml小鼠脾细胞
抗小鼠脾细胞抗体
0.1ml
0.1ml
0.1ml
---
0.1ml
---
Hanks’液
1:3补体(经脾细胞吸收) 1%伊红-Y染料
--0.1ml 2d
0.1ml
0.1ml 2d
0.2ml
--2d
混匀, 37℃, 30分钟
细胞。
实验方法
1、小鼠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1)4~6周龄小鼠拉颈椎处死,取出脾脏放入已加入
4ml左右的冷Hanks’液的平皿中,用100目的不锈钢
网研磨后,经尼龙布过滤,放入试管。 2)离心1000 rpm 5分钟,洗1次。 3)将沉淀重悬于6ml冷Hanks’液中,配成1×107/ml 细胞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