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10大小麦产区特征
我国小麦主要分布区

我国小麦主要分布区
我国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和陕西等地区,其中春小麦一般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等地区,北方冬小麦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等地区,南方冬小麦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
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区域
1、分布地区
小麦一种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一般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和陕西等地区,其中河南是我国小麦产量的第一大省,它的产量约为全国的四分之一。
2、春小麦区
小麦可以按种植季节分为三个区,春小麦一般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环境比较寒冷,冬季的小麦
大多都不能安全越冬,所以一般在春季的时候种植,栽培制度大多是一年一熟。
3、北方冬小麦区
北方冬小麦一般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集中生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我国的三分之二左右,栽培制度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4、南方冬小麦区
小麦的分布区域还包含着南方冬小麦地区,这类型的小麦一般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折多山以东地区,它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我国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小麦的品质比较高,是我国商品类小麦的重要产区。
中国麦区划分

中国麦区划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麦类作物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根据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的不同,我国的麦区可以分为北方麦区、南方麦区和西北麦区三个主要区域。
北方麦区
北方麦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
这个区域的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夏季短暂,适合种植冬小麦和春小麦。
其中,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春小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
北方麦区的小麦品种以硬粒小麦为主,产量较高,品质优良,是我国主要的小麦生产区之一。
南方麦区
南方麦区主要分布在江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春小麦和秋小麦。
南方麦区的小麦品种以软粒小麦为主,产量较低,但品质优良,是我国小麦品质最好的区域之一。
西北麦区
西北麦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等省份。
这个区域的气候干旱,土地贫瘠,适合种植春小麦和冬小麦。
西北麦区的小麦品种以硬粒小麦为主,产量较低,但品质优良,是我国小麦品质最
好的区域之一。
总体来说,我国的麦区分布广泛,各个区域的小麦品种和产量都有所不同,但都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麦类作物产量和品质将会不断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种植业的10个分区

我国种植业的10个分区我国的种植业是农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分区发展模式。
我国的种植业分区是依据土地条件、环境气候、种植特点和商品属性等因素进行的,以下为介绍我国种植业的10个分区。
1、北方麦区北方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省份以及山西、河北等北方省份。
该区域气候寒冷干燥,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同时,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还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种植区。
2、苏皖沪地区苏皖沪地区主要指江苏、安徽、上海等省份,该区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
其中,江苏和安徽两省是我国主要的稻米产区。
3、南方果区南方果区包括广东、福建、云南、湖南等省份,该区域气候温暖、雨水充沛,适合种植香蕉、椰子、柚子、荔枝等热带水果,是我国主要的热带水果产区。
4、华北农牧交错区华北农牧交错区包括河北、山西等省份,该区域北部气温低、腹地开阔,适合发展畜牧业;南部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该地区近年来已经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以供销社为龙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5、西部丝绸之路边缘区西部丝绸之路边缘区包括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该区域干燥、缺水,但日照充足。
适合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同时,新疆还是我国特有的油松、巨松、云杉等针叶林区域。
6、东南丘陵盆地区东南丘陵盆地区包括江西、湖北、浙江等省份,该区域地势较高,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多种水果、柑橘、茶叶等作物颇具特色。
7、中部山地区中部山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等省份,该区域山峰起伏、地势复杂,适合种植烤烟、茶叶、水果等特色作物。
其中,湖南茶叶产区或江南名泉十二泉的茶叶特别有名,产量大且质量好。
8、西南稻田区西南稻田区包括四川、云南等省份,该区域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其中,四川省还是我国主要的茶叶种植区。
9、华南马鞍山区华南马鞍山区包括福建、江西等省份,该区域地势高峻,气候湿润,适合种植烟草、茶叶、中药材等作物。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中国小麦栽培学》曾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华南冬麦10个亚区。
三个主区:1.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
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无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绝大部分是一年一熟。
2.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淮以北地区。
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2/3。
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仅北部长城沿线两侧地带为冬、春麦混合的过渡地带。
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因此能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3.南方冬小麦区:在秦淮以南、折多山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30%左右。
由于本区人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因此,小麦的商品率较高,是我国商品小麦重要产区。
十个亚区:1.东北春麦区:包括黑、吉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温差极大。
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
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
据温度、降水量,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中国十大小麦新品种

中国十大小麦新品种
一、西农511
它具有半冬性的特性,整个生育期有233天。
株型相对来说会松散一些,不过他的抗倒性是很不错的。
二、酒春7号
这个品种的小麦生育期会短一些,只有107天,株型也相对紧凑。
它很容易被白粉病、叶锈病感染,抗倒性也属于一般。
三、邯麦19
适合在山东、沧州以南地区种植,生长出来的时小麦十分紧凑,抗倒性也是很好的。
四、克春14号
它的抗倒性是很好的,也不容易感染病害,适合在东北和内蒙古的一些地区种植,并且生育期也很短。
五、山农27号
这个品种的茎秆弹性很一般,也很容易出现病害,经试验每亩地产量是627.9kg。
六、中麦875
它算是早熟的一个品种,具有很好的抗寒能力,并且也十分的抗倒,每年的产量也要比一些普通的品种高。
七、豫麦58号
它是河南选育出来的新品种,比较适宜在黄淮的地区种植。
具有半冬性多穗型的特性,属于中熟品种。
八、京冬8号
冬性,属于中早熟品种,穗呈纺锤形,抗条病,越冬能力是可以的,能达到93.3%,很适合在河北的中北部、天津以及北京种植。
九、淮麦16
在江苏、河南中部等地种植最佳,它是早熟品种,有着很不错的
抗寒性,也具有一定的耐旱性。
十、中麦9号
它是很耐寒的,在北京的冬季也能顺利的越冬,并且幼苗时生长也十分健壮。
我国小麦水稻区域分布

呈现“南稻北麦”格局。
具体分布如下:
小麦分布:
东北春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和辽宁、内蒙部分地区
北部春麦区:全区以内蒙古为主,包括河北、陕西、山西部分地区,
西北春麦区:本区以甘肃、宁夏为主,包括内蒙、青海部分地区
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全部,河南大部,河北、江苏、安徽、陕西、山西、甘肃部分地区。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南各省大部,上海、浙江、江西全部以及河南信阳地区。
西南冬麦区:包括贵州全境,四川、云南大部,陕西、甘肃、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水稻: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
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中国农作物分布情况及特色(地图版)(14页)

中国农作物分布情况及特色(地图版)一、北方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小麦: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
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方小麦以其粒大、质优、口感好等特点著称。
2. 玉米:玉米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也相当广泛,尤其在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这些地区的玉米以其饱满、香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受到消费者喜爱。
4. 薯类:马铃薯、红薯等薯类作物在北方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尤其在甘肃、陕西等地。
这些地区干旱少雨,适宜薯类作物生长。
二、南方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水稻: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口感细腻,是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
2. 柑橘:南方地区的柑橘产业具有世界知名度,尤其是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这些地区的柑橘以其皮薄、汁多、味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备受消费者喜爱。
3. 茶叶:我国南方茶叶种类繁多,如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
茶叶产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安徽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生长。
4. 棉花:南方地区的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棉花纤维品质优良,产量稳定,对我国棉纺织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西北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枣树:新疆是我国枣树的主产区,尤其以若羌红枣、和田大枣等品种闻名。
新疆的枣树种植历史悠久,红枣品质上乘,营养价值高。
2. 葡萄:新疆葡萄品种繁多,口感各异。
吐鲁番地区的葡萄干享誉世界,具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
3. 瓜类:西北地区的哈密瓜、西瓜等瓜类作物品质优良,口感鲜美。
尤其是哈密瓜,以其甜度高、肉质细腻著称。
四、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青稞:青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点。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 藏药: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藏药资源。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中国小麦栽培学》曾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 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华南冬麦10个亚区。
三个主区:1-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
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无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绝大部分是一年一熟,2.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奏淮以北地区。
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2/3。
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仅北部长城沿线两側地带为冬、春麦混合的过渡地带,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因此能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増加粮食总产星,3-南方冬小麦区:在秦淮以南、折多山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星约占全国30%左右:由于本区人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因此,小麦的商品率较高,是我国商品小麦重要产区。
十个亚区:1.东北春麦区:包括黑、吉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星均接近全国的踩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星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星不足,冬夏温差极大°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
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曰前后成熟。
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 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釆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増产的主要措施。
据温度、降水最,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历年种植面积为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30%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0-27%,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区)。
根据各地域的气候特征、地势地形、土壤类型、品种生态类型、种植制度以及栽培特点和播种、成熟期早晚等,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10个主要区和30个副区。
1.东北春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全区麦田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8%和6.5%(各区小麦生产现状的描述,均取1980-1983年统计数字的平均值),为春麦主要产区,其中黑龙江省为该区主产区。
全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北低,大部地区海拔40-500米。
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质肥沃,结构良好。
尚有较大面积的宜农荒地,宜于大型农机具作业。
全区温度偏低、热量不足。
最冷月平均气温-23--10℃,绝对最低气温-41--27℃。
无霜期仅90-170天左右。
年降水320-870毫米,其中小麦生育期为130-330毫米,东部多而西部不足。
如三江平原一带后期常因雨水偏多形成湿、涝危害;而吉林省白城与辽宁省朝阳等地又常发生干旱和风沙灾害。
病害以根腐、锈病为主,丛矮和全蚀病也时有发生。
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生育期90天左右。
增产措施除及时防治各类病虫害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清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并采用少深翻、多深松等防风固沙、保持土壤水分等特殊耕作方法。
全区可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2.北部春麦区全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的伊盟及巴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
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北部。
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2.7%和1.2%,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0%左右。
小麦亩产在全国各麦区最低,但不平衡。
内蒙古巴、伊盟亩产150公斤左右,而河北张家口及陕西榆林地区则不到50公斤。
全区海拔1000-1400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土壤贫瘠,自然条件较差。
大陆性气候强烈,寒冷少雨,最冷月平均气温-17--11℃,绝对最低气温-38--27℃,无霜期110-140余天,年降水309-496毫米,多数地区为3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仅94-168毫米,雨量不足。
种植制度以一年一作为主,少数地区可两年三熟。
播期一般3月中旬至4月中旬,7月上旬成熟,最晚可至8月底。
病害主要有叶、秆锈及黄、丛矮等。
虫害为麦秆蝇和粘虫。
早春干旱和后期高温逼熟是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近年亦发展严重。
在增产措施中,应进行轮作休闲等,以培肥地力;灌区提倡沟、畦灌,并作好渠系配套,改进灌溉制度,节约用水,防止土壤盐渍化。
全区可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半干旱2个副区。
3.西北春麦区全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
并包括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
小麦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1%和4.4%,单产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冬麦区,而居春麦区之首。
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甘肃河西走廊灌区和宁夏、银川及中宁灌区,平均亩产可达250-300公斤左右。
全区地处内陆,极少受海洋季风影响,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
海拔1100-2200米,土壤主要是棕钙及灰钙土,结构疏松,易风蚀沙化。
其中,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贫瘠。
最冷月平均气温-9.3--7.5℃,绝对最低气温-27--23℃,年日照为2640-3265小时。
日照长,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但蒸发量大,年降水量仅86-335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52-181毫米,为我国降水量最少地区之一。
小麦生长主要靠黄河及祁连山雪水灌溉,后期常受干热风危害。
锈病、黑穗病及吸浆虫为常见病虫害。
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3月上旬播种,8月上旬左右成熟。
增产关键措施为修筑梯田,平整地面,防止水土流失,增施肥料,培肥地力。
灌区渠系配套、防渗节约用水。
全区可分为荒漠干旱、银宁灌区、陇中丘陵和河西走廊4个副区。
4.新疆冬春麦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分别为全国的4.5%和3.8%左右。
北疆以春麦为主,南疆以冬麦为主,麦田面积北疆为大。
全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南疆尤少。
但冰山雪水资源丰富,可保证灌溉。
年降水12.6-244毫米,绝对最低气温为-44--24.3℃,南疆略高于北疆。
日照长,辐射强。
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兼有一年两熟。
冬麦品种为强冬性,9月中旬播种,8月初成熟。
春麦播期北疆为4月上旬,南疆3月初,均7月中旬成熟。
精耕细种,划畦灌溉,增施肥料,均为有效的增产措施。
全区分南疆和北疆2个副区。
5.青藏春麦冬麦区包括西藏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
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均占全国的0.5%,其中以春麦为主。
70年代中期起,藏南开始发展冬麦。
藏南河谷地带及昌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全区小麦主产区。
本区海拔4000米以上,农区一般3300-3800米。
藏南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最冷月平均气温-4.8-0.1℃,绝对最低气温-25.1--13.4℃。
小麦返青至拔节及抽穗至成熟均历经两个月之久,且日照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大穗大粒。
年降水量42.5-770毫米,分布十分不均,以藏南地区较多,西部最少,冬、春麦播期分别为9月下旬及3月底前后,成熟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
种植制度主要一年一熟。
全区可分环湖盆地、青南藏北牧区和川藏高原3个副区。
6.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长城以南的平原地区,山西中部及东南部,陕西北部,辽宁及宁夏南部,甘肃陇东和京、津两市。
麦田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8%以上及5.7%。
小麦占全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左右。
全区地处冬麦北界,除河北北部及辽宁沿海一带为平原外,海拔一般750-1200余米。
土壤为褐土、黄绵土等,耕性良好,保墒耐旱。
最冷月平均温度-7.7--4.6℃,绝对最低气温-24--20.9℃,越冬冻害时有发生,尤其在冬、春麦交接边缘地带。
年降雨440-66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143-215毫米,多集中在夏季,旱害严重,春旱尤甚。
种植制度以两年三熟为主,其中旱地多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在水浇地区近年有所发展。
播期旱地为9月上、中旬,水浇地9月20日左右。
成熟期通常为6月中、下旬。
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搞好水土保持,兴修水利,增施肥料,选用耐旱耐瘠品种。
全区分燕、太山麓平原,晋冀山地盆地和黄土高原沟壑3个副区。
7.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全省,河南除信阳地区以外全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山西西南以及甘肃天水地区。
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5%及51以上,为我国最主要麦区。
通常麦田面积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5%以上。
全区地势低平,海拔除陇东、关中和山西西南部略高外,山东、河南以及苏、皖北部均不及100米。
土壤类型以石灰性冲积土为主,质地良好,具有较高生产力。
全区气候温和,雨量适宜。
最冷月平均气温-3.4--0.2℃,绝对最低气温-22.6--14.6℃,小麦越冬条件良好。
年雨量为580-86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152-287毫米,正常年份基本可满足小麦生育需要,但偏北地区仍时因雨量不足而发生旱害。
种植制度以一年二熟为主,旱地及丘陵区多二年三熟,关中渭北和晋南旱塬地区有的一年一熟。
播期通常为10月上旬,6月底前后成熟。
全区可分黄淮平原、汾渭谷地及胶东丘陵3个副区。
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山地区,东至海滨,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省的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
麦田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12%及14%以上,亩产在全国最高,江苏中部亩产达250余公斤。
但亩产极不平衡,江西以及湖南南部亩产仅50余公斤,为我国小麦最不适宜种植区。
全区气候温暖,地势较低平,以丘陵为主,海拔一般50米左右。
最冷月平均气温1.0-7.8℃,绝对最低气温-15.4--4.1℃,年降水1000-180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360-830毫米,常发生严重的湿害。
种植制度以一年二熟为主,不少为三熟制。
品种多弱冬性。
10月中、下旬播种,5月中、下旬成熟。
病害以赤霉病为主,兼有白粉病。
麦田沟渠配套、降低和控制地下水并辅以药剂防治,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
全区分江淮平原、沿江滨湖、浙皖南部山地及湘赣丘陵4个副区。
9.西南冬麦区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
麦田面积和总产均为全国的12%左右,其中以四川盆地面积最大,亩产和总产最高。
全区地形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海拔300-2000米,气候温暖,水热条件较好,但光照不足。
最冷月均温2.6-6.2℃,绝对最低气温-11.7--5.2℃,年日照1121-2470小时。
四川盆地气温略高,日照严重不足,全年日均不及4小时,贵州亦然。
年雨量772-151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279-562毫米。
土壤有红、黄壤,种植制度稻麦两熟,部分地区实行冬麦及双季稻三熟制。
小麦品种多春性到弱冬性。
病害以条锈及白粉较严重,间有赤霉病。
主要的自然灾害为低温冷害,后期还有高温逼熟。
平原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
丘陵山地播期略早而成熟稍晚。
平川稻麦两熟区,宜冬早放水晾田,精耕适期下种,以培育壮苗,减少湿害。
丘陵山地旱区则加强水保和农田基本建设,增施肥料,培肥地力。
全区可分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陕南鄂西丘陵3个副区。
10.华南冬麦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5省(区)及云南南部。
麦田面积和总产只及全国的1.6%和0.8%(不包括台湾省),小麦不是本区主要作物,历年面积极不稳定,且近年锐减。
全区近90%的麦田为山地、丘陵,沿海平原不及10%。
海拔,丘陵区约200米上下,沿海平原则不足100米。
土壤主要为红、黄壤。
气候暖热,最冷月均温7.9-13.4℃,绝对最低气温-5.4--0.5℃,年降水1280-182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320-450毫米,水热资源丰富,唯季节间雨水分布和小麦各生育期需水很不协调,苗期常发生干旱而灌浆成熟阶段又多阴雨,影响结实灌浆,导致赤霉病发生。
全区亩产约70余公斤。
种植制度多为稻、稻、麦一年三熟,部分地区实行稻麦两熟或二年三作。
病害以赤霉、白粉为主,虫害有蚜虫等。
成熟期间常因多雨而穗生芽。
要注意开沟防湿排渍和尽量适期早播。
全区可分山地丘陵、沿海平原和海南及台湾岛屿3个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