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优秀教案

长相思优秀教案【篇一:《长相思》教学设计】长相思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5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
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作者名叫纳兰性德,复姓纳兰,跟我一起读他的名字---纳兰性德,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双全。
他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猜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作者什么意思?3、检查朗读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正读音)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出示ppt)指名朗读(两名以上同学)教师评价:字正腔圆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
指名朗读。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评价: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
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
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
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
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
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
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
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
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
(抽生读,相机指导)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
(讨论交流)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
(各种形式展示)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1、“故园”指什么?2、“此声”指什么声音?3、“故园无此声”,反问(?)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1)山水之间有此声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③带着感受朗读。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
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
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
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
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1、正音更聒2、注释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
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
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
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长相思的优秀教学设计

长相思的优秀教学设计长相思的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作者的身在那里?⑵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长相思》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1教材解析《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词的上阙记叙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
下阙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纳兰性德是位清朝的词人,离孩子很远,加上他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无法改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内心细腻又多愁善感,这样复杂的情感,孩子更难理解。
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
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
在不断的朗读中去理解词意,感受情感。
我个人会觉得在理解词意这点是我这堂课做比较好的。
在理解词意上,我希望不影响诗词的意境,从景物到整体,想象词中的画面,想象词以外的画面——故园。
最后辅以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的不得不离别的无奈、痛心。
课堂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营造离别、伤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聒”等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2、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词人的思绪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乡愁这一永恒的话题。
请跟我一起读几句诗吧!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
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乡愁是那一句句向家人报平安的话语;李益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乡愁的听到芦管声后那一个个眺望故乡的身影。
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看看他眼中的乡愁是什么样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3、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
4、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深入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音乐、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活动设计: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忆交流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长相思3、解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三、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四、出示学习目标五、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读通。
同桌合作互相练习诵读,注意读出节奏。
(抽生读,相机指导)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
(讨论交流)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
(各种形式展示)六、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1、“故园”指什么?2、“此声”指什么声音?3、“故园无此声”,反问(?)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1)山水之间有此声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3)千帐之外有此声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
生:山一程,水一程。
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长相思》教学设计小结5篇

《长相思》教学设计小结5篇《长相思》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以下是WTT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长相思》教学设计小结1 【教学过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1、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读准《长相思》: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4、小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1、想象上阕的情境: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音乐、画面)3、对比引读: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4、小结:《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1、质疑问难: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写聒这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的诵读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充分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词的内容,关注词中人物的场景,体会作者的那份乡愁。
2.激发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词的思乡之情,进而升华至热爱祖国。
教学准备:《长相思》电子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课:让学生齐读课件呈现的标题《从《静夜思》读起》。
《静夜思》,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
那么,《静夜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指学生回答:思乡)是的,思乡,我们把身在异国的人们想念家乡的情怀称作:乡愁。
(出示电子课件)让学生齐背《静夜思》。
《静夜思》老师诵读。
是的,那么诗仙笔下的《静夜思》,诗仙笔下的乡愁,真的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吗?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真正的面纱。
出示课件《山月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
除了那轮明月之外,还有重重叠叠的山脉,正是这山脉阻隔了他回家的难度。
所以李白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一轮明月,一色无尘;一轮山月,阻隔思念之人。
是的,所以李白的那份乡愁不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而是,一轮山月下的故土。
山,高大雄伟;山,连绵起伏;山,重重叠叠。
阻隔了思念人的回家路,只能把思念寄托在那轮山月之中。
二、教学过程1.初读《长相思》这是李白眼中的乡愁,这是诗人中的乡愁,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词人眼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长相思》。
大家开始自由读《长相思》,看看词人眼中的乡愁都有那些景,哪些物。
2让学生齐读《长相思》。
分别指定学生来讲自己心中的词景、词物。
那么这些字能表达怎样的情?又是如何体现的?再齐读《长相思》。
2.分层感悟《长相思》(1).精讲《长相思》上片:是谁走过了“山一程”,又是谁渡过了“水一程”?(指明学生答:纳兰性德)真的是纳兰性德吗?再问一句,又是谁“身向榆关那畔行”?是谁的身?此时的身又在何方?要了解这些问题,得先看看后一句“夜深千帐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读懂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3、简介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巩固诗歌节奏。
三、理解诗句
1、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2、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6)齐读。
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
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3、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7)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8)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教师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附)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身向榆关(难)
心在故园(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