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王崧舟 长相思 教案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崧舟及其作品《长相思》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长相思》的词意、词曲、韵律等方面的知识;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长相思》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长相思》的词意、词曲、韵律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王崧舟及其作品《长相思》缺乏认知和理解;2. 学生对于古典文学艺术欣赏能力不足。
四、教学过程A. 导入(5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王崧舟及其作品《长相思》,并引导学生思考“长相思”这个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2. 让学生听一遍《长相思》的音乐,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B. 讲解(20分钟)1. 简要介绍王崧舟及其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长相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长相思》的词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 介绍《长相思》的词曲和韵律特点,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
C. 欣赏(20分钟)1. 让学生再次听一遍《长相思》,并请他们在听歌时仔细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长相思》的理解和感悟。
D. 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长相思》的诗歌原文,并让他们阅读理解。
2. 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与“长相思”主题相关的小诗,并与同桌分享。
E. 总结(5分钟)1.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长相思》这首古典文学名篇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2.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长相思》的词意和情感;2. 学生能够自行创作一首与“长相思”主题相关的小诗;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一)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二)读准《长相思》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三)读懂《长相思》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四)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教案:王崧舟《长相思》一、教学目标:1. 掌握诗歌《长相思》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2.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喜欢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简要介绍王崧舟和《长相思》的背景。
2. 诗词赏析:阅读整首诗,理解诗歌的主旨,分析并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
3.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与诗歌产生共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4. 创作接龙:鼓励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复习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王崧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课堂导引:介绍《长相思》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诗词赏析: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诗歌,分段解读并讨论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5. 情感体会:提问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有何感受,鼓励他们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感触进行思考和细腻的表达。
6. 创作接龙: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他们按照《长相思》的形式,继续写下去,丰富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7. 朗诵演练:挑选几首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朗诵和分享,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状况,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创作:针对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表达的情感真实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诗歌的整体效果。
3. 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进步。
五、拓展延伸:1. 阅读更多王崧舟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2. 学习其他古典诗词的欣赏和解读,培养对中华文化的传统艺术的喜爱和理解。
3. 参观相关文化展览和演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反思:《长相思》是王崧舟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对爱情的思念和渴望之情。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案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案【篇一: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一)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二)读准《长相思》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三)读懂《长相思》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四)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主题: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导语:本教学设计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家王崧舟,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背景、代表作品,并通过阅读其中一首作品来体验相思之情。
一、王崧舟简介(课堂讲解)1. 王崧舟简介:王崧舟(1260年-1319年),元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西厢记》、《女儿经》等,以情节真实、描写细腻而著称。
2. 王崧舟的生平背景:生于南宋晚期,早年在乡间游学,后考取进士,历任官职,但因病辞职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二、名篇赏析(小组或个人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西厢记》中的一段文字(教师可提供),并鼓励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这段文字描绘了怎样的相思情感?2. 文字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特点?三、创作体验(小组或个人活动)学生可选择作为王崧舟的文学创作门徒,以他的作品为灵感,写一段描述自己相思之情的文字(200-300字),鼓励学生运用具体的描写细节和情感表达。
四、展示与分享(课堂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分享给同学,可以借助诗歌朗读、小品表演等方式进行。
五、思考与讨论(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相思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它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体现?2. 王崧舟的作品中,他如何通过描写来表达相思之情?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3. 学生们创作的文字中,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王崧舟的手法?六、总结与反思(个人思考)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通过本堂课学习,对王崧舟的了解有何收获?2. 在创作中,你有何体会和收获?3. 相思之情对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结束语: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名家王崧舟,感受了他在作品中独特而真切的相思之情。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并理解相思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教学分析

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教学分析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语文教学中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着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又名纳兰容若)的传世之作《长相思》。
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过王崧舟老师的可课堂,但从这次张老师给我们所观看的录像中,我已体会到了,他的才情,他的智慧,呵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对作品的诗意解读,对这首词作了激情演绎。
王崧舟老师通过巧妙的起、承、转、合,将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两句词,演绎得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而又荡气回肠!我们下面坐的新教师的心也随着课堂一起上此起彼伏。
王老师先从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
之后,深谙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习之道的王老师祭出了“朗读”的法宝,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至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终于不仅读出了“味道和感觉”,也在读中感知了词的大意。
接着我们就听到读,其实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在读中感悟之后又须静思默想。
诵读过后,王老师的导读策略转为让学生“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由“非常思念家乡”而过渡到对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的叩问,这是极其自然的步步递升。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轻巧而精准的“点击”,学生又在潜心涵泳中真切地体悟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幽怨哀愁。
其间,教师随机点拨和深情范读则又对特定场景作了的强力煽情和有效渲染。
然后的一幕是“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教师突转话锋,让学生瞬间进入“心系故园”的“追忆逝水年华”中。
在舒缓的《琵琶语》的伴奏衬垫下,学生先是融情想象,继而激越表达。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2)学生试着读全词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_教案教学设计

诗意对话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本文是关于诗意对话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着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
他在教学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以荡气回肠的朗读、充满对比的想象和拓展转换的追问.向我们展示厂他着力构建的对话课堂、语感课堂和诗意课堂。
一、创设诗一般的情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王崧舟老师善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一般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他们的智慧,与教师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长相思》的教学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
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之中的生字和多音宇.要把词惫得宇正腔圆;读后两追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与文本对话,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本。
学生在对话·首席”的引领下,与<长相思)进行了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解读出了“味道”与“感觉”。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预设的话题和学生进行厂对话交流。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生:作者的身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
“山海关外”。
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
请站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
(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
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
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
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学生问作者: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从军、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父亲、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
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