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瑕疵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瑕疵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种类-.doc

意思表示瑕疵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种类?意思表示是由内心的意思和外部表示所构成。
意思与外部表示不一致以及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意思表示有瑕疵。
类型:1、欺诈,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作虚假表述使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2、胁迫,是故意实施不法行为。
3、乘人之危,是不正当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条件的行为。
【为您推荐】新密市律师金堂县律师屏山县律师宿豫区律师萧县律师平武县律师河间市律师虽然签订合同时,一般来说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合同就生效了,具有了法律效力。
但是如果当事人是受欺诈威逼等迫于无奈、意思表示有瑕疵时签的字盖的章,那么当事人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
那么,意思表示瑕疵是什么意思呢?意思表示瑕疵有哪些种类呢?为您解答。
一、意思表示瑕疵意思表示是由内心的意思和外部表示所构成。
意思与外部表示不一致以及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意思表示有瑕疵。
所谓意思表示瑕疵,就是意思表示不真实,内心意愿与行为表示不一致,达不到行为人预期目的的行为。
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的规定,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是意思表示瑕疵的行为,归属于民事无效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从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二、意思表示瑕疵的类型1、欺诈,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作虚假表述使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2、胁迫,是故意实施不法行为,使人陷入恐惧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胁迫是一种违法的威胁。
合法的威胁不构成胁迫,例如以起诉要挟,就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胁迫。
3、乘人之危,是不正当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条件的行为。
乘人之危的目的,是追求不公平的后果。
4、重大误解,当事人因他人或自己的过失陷入重大错误而实施的意思表示,是重大误解的行为。
但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因重大误解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论民法上的意思表示瑕疵

目录摘要:意思表示是私法秩序下绝大多数法律关系的起点。
意思表示作为人的内心活动的外部传达或宣示,必然要引出意思与表示是否一致,以及两者不一致时如何对已有意思表示进行判断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意思与表示在法律交易中的实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 4关键词:意思表示、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意志支配 (5)(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5)民法上所谓意思表示,就是指要获得一定法律后果的意思的外部表达。
意思表示首先是一种行为,其次该行为指向的是一种内心意思;也就是说意思表示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为内心意思,一为此项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行为。
内心意思是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外在表示是意思表示的客观方面。
意思,是指追求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而表示同样的也是指向该特定意思的特定行为,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规定性,才使其“区别于停留在意思阶段而尚未表达的状态、不含任何法效意思的表达、只含事实效果意思的表达和不含任何效果意思的表达”。
(5)人的社会活动通常都受其意志支配,并且根据意志的内容与状态而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
在私法领域里,这种意志的精神存在或心理存在被称作“意思”,而将其外在的物质存在或形式存在称作“表示”。
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于,一个是实质存在,一个是外在表达。
(5)(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5)(三)、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及其相互关系 (6)意思表示的这两个要件又可以分作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即表示要件和意思要素,任何完整的意思表示都必然包含这两个要件。
(6)首先要认识的是主观要件或意思要素。
主观要件是意思表示中的根本要素,比作为客观要素的表示要复杂。
在德国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意思表示的实现首先要明确其直接目的何在,即行为意思;其次是如何参与或实现,即表示意思;然后是法律上的后果,即交易意思。
与此相应,意思要素的要件通常包括行为意思、表示意思和交易意思三个方面。
(6)行为意思的实质在于表明一个人是否有进行一项行为的意思或愿望。
产品“缺陷”、“瑕疵”、“不合格”的定义及区别

产品“缺陷”、“瑕疵”、“不合格”的定义及区别产品“缺陷”、“瑕疵”、“不合格”的定义及区别《民法通则》使用了“产品质量不合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使用了“产品缺陷”和“产品瑕疵”,《产品质量法》同时使用了“产品缺陷”、“产品瑕疵”和“产品质量不合格”三个概念,《合同法》也使用“瑕疵”来表述有关的产品质量。
一、定义:1.瑕疵:《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是指产品不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或不符合以产品标准、产品说明书和实物样品等方式表示的明示担保条件,但不存在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
瑕疵是合同法上的概念,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质量标准。
瑕疵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产品必须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第三款规定:“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规定的要求,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或者未丧失原有的使用价值。
2.缺陷:《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缺陷是产品质量法上的概念,是指产品对使用者或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危害。
3.“不合格产品”:“产品质量”的含义。
一般认为,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
主要包括产品的可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维修性等方面的内容;有时还包括产品的品种、规格、款式、造型、外观、包装等表面状况等。
产品不能满足上述规定要求的程度的即为产品质量不合格。
《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不合格是指产品“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对产品适用性、安全性和其他特性的要求”。
(1)“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论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

论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摘要: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构成要件,有瑕疵的意思表示会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变更、被撤销。
我国合同法对意思表示瑕疵的规定与传统民法在立法模式、类型、效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对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合同意思表示瑕疵合同效力完善合同的有效要件是法律评价当事人合意的标准,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合同的有效要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由此可见,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构成要件,意思表示是否健全对法律行为的效力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意思表示瑕疵类型、意思表示瑕疵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及完善对意思表示瑕疵法律规制的建议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有利于司法实务。
一、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概述(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意思表示”是德国民法制度中的基本概念,是法律行为制度的核心。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本质要素,是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
所谓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之意思的行为[1](P90)。
笔者认为,意思表示主要包括如下内涵:(1)意思表示是当事人实施法律行为的活动;(2)意思表示是当事人欲达到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3)意思表示行为通过一定方式来开展;(4)对外表示要达到他人能知晓的程度。
通说认为,意思表示由内心意思(主观要件)和表示行为(客观要件)两部分构成:1、意思表示的客观要件意思表示的客观要件是表示行为,所谓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自己的欲达到某种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从而使他人能够知晓其内心意思的活动。
如发送要约函、在合同书上签字等活动就是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意思表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为只有内心意思而无外部表示行为,则不能将内心意思客观化,该内心意思根本无法为他人所知晓,也就无法构成意思表示。
2、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是内心意思,所谓内心意思,是指当事人追求发生一定民事法律效果(即一定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效果)的内心意志和思想。
2019年-有瑕疵的意思表示-PPT精选文档

概述 意思与表示的分离
有意识的 心里保留与游戏表示 虚假的意思表示
无意的 单纯的表示上的错误
意思不自由 欺诈、胁迫、乘人之危
心里保留
构成条件:
1、一方当事人实施的虚伪表示行为,在 内容上有法律价值,并使人感觉其愿受其约 束
2、当时人表示的意思与真实意思不一致, 并且自知不一致,并不期望发生效力,也不 准备履行所发生的义务。
法律行为的成立 指符合民事行为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情况。 法律行为的生效 含义: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有效
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 成立与生效的关系 1、着眼点不同
2、判断标准和构成要件不同 3、发生的时间不同 4、效力不同
一般成立要件: 当事人 意思表示 标的
特别成立要件 要式行为
融资租赁合同 建设工程合同
要物行为
保管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民法通则第55条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一般生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3、内容妥当 适法 可能 确定
(六) 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七)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
力。
合同法第52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 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瑕疵的同义词是什么

瑕疵的同义词是什么瑕疵的同义词是什么瑕疵,一是指玉的斑痕,二是指毛病,比喻人的过失或事物的缺点。
瑕疵的同义词是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瑕疵的同义词是什么,欢迎阅读与收藏。
瑕疵的同义词:污点、缺陷、坏处瑕疵词目:瑕疵拼音:xiá cī释义:1.玉的斑痕。
亦比喻人的过失或事物的缺点。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
” 唐王建《求友》诗:“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玼。
”宋司马光《稷下赋》:“荣誉,樵株为之蓊蔚;訾毁,珵美化为瑕疵。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玉簪纤长如竹笋,细白似葱枝,温润有清香,莹洁无瑕玼。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七:“小小的瑕疵,不能掩了他那莫大的功绩。
”2.谓指摘毛病。
唐刘禹锡《口兵戒》:“玉椟不启,焉能瑕疵?”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 熙(徐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工与诸黄不相下筌(黄筌)等不复能瑕疵,遂得齿院品。
”金王若虚《孟子辨惑》:“ 孟子之言,未可瑕疵。
”王闿运《帅芳哀词》:“虽欲得而瑕疵,邈轻举而难攀。
造句1、这是颗大钻石,但它有一点瑕疵。
2、现实来讲,这项立法怎么可能不存在这些瑕疵呢?3、这是颗大钻石,但它有一点瑕疵。
4、但是不要认为你能行文自然,你的作品就毫无瑕疵。
解释1.玉的斑痕。
本指玉的疵病,喻微小的缺点,后泛指一切缺点。
2.指毛病。
比喻人的过失或事物的缺点。
近义词污点,缺陷,坏处反义词精致近义词缺点翻译英语 blemish, flaw, defect德语 beflecken, verunstalten法语 tache, imperfection疵五行寓意:瑕字五行为土,疵字五行为金,名字土金组合,土生金,金旺。
这种组合的人待人诚恳,正直无私,富有行动力和决断力。
其人意志坚定,工作态度积极,耐心佳,能靠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名字仅适合喜用神为土、金或五行缺土、缺金的人来起名。
七论述题论意思表示有瑕疵及其法律后米

七论述题论意思表示有瑕疵及其法律后米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表示。
2、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3、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4、误传,指因意思表示传达人之错误而导致的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5、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证实情况,是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6、胁迫,指为达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的行为。
7、乘人之危,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为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之瑕疵-意思与表示故意不一致

(二)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善意之第三人,信賴因意思表示有效而發生的一定法律效果,並基於 此權利外觀的信賴,進而為一定的行為,此類信賴意思表示而為一定
5 51 台上字 215 號判例:「民法第八十七條之通謀虛偽表示,指表意人與相對人相互明知為非真 意之表示而言,故表意人之相對人不僅須知表意人非真意,並須就表意人非真意之表示相與為 非真意之合意,始為相當。」 6 編按:請特別注意§86 但書與§87I 本文之差別。 7 陳自強,同註 2 書,頁 242。
2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2002 年 9 月,頁 240-241。 3 陳自強,同註 2 書,頁 241。 4 王澤鑑,民法總則,2006 年 8 月,頁 384。
2
參、通謀虛偽意思表示 一.意義 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表意人,亦無欲受其表示拘束之意;然而與§86 不同 的是,其相對人不僅明知表意人主觀上的意思,更積極的相與為非真意的 意思表示,而同意該意思表示不發生效力。 62 台上字 316 號判例即謂:「所謂通謀為虛偽意思表示,乃指表意人與相 對人互相故意為非真意之表示而言,故相對人不僅須知表意人非真意,並 須就表意人非真意之表示相與為非真意之合意,始為相當,若僅一方無欲 為其意思表示所拘束之意,而表示與真意不符之意思者,尚不能指為通謀 而為虛偽意思表示。」5 二.要件 (一)須有意思表示存在 (二)外部表示與內部真意不一致 (三)該不一致係出於表意人之故意,且互相通謀。所謂通謀,即指相互故 意為非真意之合意;若表意人與相對人固均明知對方為非真意之表 示,但自己欠缺相與為非真意的「合意」,即非本條所稱通謀虛偽意 思表示。6 三.法律效果 (一)於當事人間 依§87I 本文,其意思表示無效。蓋如前所述,意思表示不發生法律上 之拘束力既然是表意人與相對人共同的主觀意思,即不以客觀上所表 現者為準,而已雙方共同的了解為準。7且無效的範圍亦包括債權行 為及物權行為之意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