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小结表【麻黄、桂枝】

合集下载

解表药小结

解表药小结

解表药小结功效小结兼能利水消肿者:麻黄、香薷兼治咳喘者:麻黄、细辛、紫苏兼能行气者:紫苏兼能止呕者:生姜、紫苏兼能祛风除湿或通络散寒,以治痹证者: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兼能止痉者:蝉蜕、防风兼能通鼻窍止痛者: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兼能利咽止痛者:薄荷、牛蒡子、蝉蜕兼能透疹者: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辛温解表药只有荆芥一味)兼能明目者:菊花、桑叶、蝉蜕兼能疏肝解郁者:柴胡、薄荷兼能升提中阳(气)者:柴胡、升麻、葛根兼能止血者:桑叶、荆芥(穗)2.重要药物配伍麻黄配桂枝:麻黄配桂枝:麻黄辛温,宣肺发汗解表;桂枝辛甘温,功能发汗解表,助阳通脉。

两者配伍后,发汗解表力大大增强,宜于风寒表实无汗者。

麻黄配杏仁:麻黄宣肺平喘,发表散寒;杏仁苦温润降,善宣肺降肺,平喘止咳,两者配伍后,宣降肺气,平喘止咳之功更著,尤宜于证属风寒束肺者。

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平喘;石膏辛甘性寒,功能清肺泻火。

两药配伍,相制为用,既能宣肺透表定喘,又能泄除肺热,用治肺热咳喘。

桂枝配白芍:功能发表助阳、温阳经脉;桂枝配白芍:桂枝辛甘性温,白芍酸甘微寒,功能养血敛阴止汗。

两药相合,收散并举。

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营卫不和,风寒表虚有汗。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细辛性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温肺化饮;五味子酸温,敛肺气,滋肾阴。

三药相合,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用治寒饮喘咳日久。

桑叶配菊花:桑叶苦甘寒,菊花辛甘苦微寒,二药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合用后药力更强,善治外感风热、风温初起或肝热目赤、肝阳眩晕。

菊花配枸杞子:菊花辛甘苦微寒,清肝明目,益阴平肝;枸杞子甘平,滋补肝肾明目。

二药合用,补肝肾明目增强,用于肝肾亏虚,目暗不明,两眼干涩。

葛根配伍黄芩、黄连:生葛根入脾胃,解表升阳止泻;黄芩、黄连苦寒,善清肠胃湿热。

三药合用,既清热燥湿,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叶)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叶)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叶)麻黄•药性: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主治:1.风寒感冒:本品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2.胸闷咳喘:本品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胸闷的重要药,并常辅以苦杏仁等止咳平喘药。

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等喘咳实证,常配伍苦杏仁、甘草,如:三拗汤。

治疗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药,如:小青龙汤。

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汤。

3.风水浮肿:本品宜用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

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越婢加术汤。

•用法用量:煎服,2~10g。

本品发汗解表宜生用,且不宜久煎;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捣绒后作用较为缓和,小儿、老人及体虚者宜用麻黄绒。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能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又因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故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运动员禁用。

桂枝•药性: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应用主治:1.风寒感冒:本品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脘腹冷痛、经闭痛经、关节痹痛等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可用于治疗寒凝血滞诸痛证,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等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

中药背诵口诀解表

中药背诵口诀解表

解表药是中药学中治疗外感病邪在表,以发汗为主要作用的一类药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表中药及其口诀:
1. 麻黄汤主桂枝汤,荆防柴葛并羌防。

麻黄:主治风寒表实证,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

桂枝:主治风寒表虚证,能“解肌发表,温通经脉”。

荆芥、防风:两者皆可解表散风,荆芥用于外感表证,防风擅长祛风止痛,尤善治风湿痹痛。

2. 薄荷蝉蜕桑叶菊,淡豆豉与生姜配。

薄荷:性凉,清利头目,疏散风热。

蝉蜕:长于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桑叶、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明目平肝,常用于风热感冒或目赤肿痛等症。

淡豆豉、生姜:二者都能解表散寒,生姜还能温中止呕,和胃止泻。

3. 苏叶葛根牛蒡子,升麻柴胡并紫苏。

苏叶(紫苏叶):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常用于风寒感冒及鱼蟹中毒等。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既能解表又能生津舒筋。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热解毒。

升麻、柴胡:两药均可解表升阳,柴胡疏肝解郁,升麻则有发表透疹之功。

以上口诀涵盖了部分常见的解表中药,每一味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应用范围,学习时需结合具体病症进行辨证施治。

第八章 解表药 小结

第八章 解表药 小结

蝉衣、蝉退。 桑 叶: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清肺润燥。 菊 花: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目疾要药;清热解 毒要药,善治疔疮。 黄菊花(杭菊)--偏疏散风热; 白菊花(滁菊)--偏平肝明目。
★柴 胡 疏散退热,升阳举陷,疏肝解郁 ▲升 麻 解表、升阳 升阳举陷,清热解毒 透疹 ★葛 根 解肌退热,升阳止泻 生津止渴 柴 胡:疏散退热,善治外感发热,并为少阳证、寒热 往来之要药;升阳举陷善治气虚下陷、脏器下 垂;疏肝解郁,善治肝气郁滞。 升 麻:功善透疹;升阳举陷善治气虚下陷、脏器下 垂;善清阳明热毒。 葛 根:解肌退热,善治外感发热、项背强痛;升阳而 止泻善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生津止渴治消渴
第八章 解表药
小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行气安胎 解鱼蟹毒 ▲生姜 解药物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香薷 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麻黄: 发汗解表力强,主治风寒表实无汗证。 桂枝: 发汗解肌,风寒表实无汗, 风寒表虚有汗皆宜 紫苏: 行气安胎要药,尤治气滞胎动不安。不宜久煎 生姜: 风寒感冒轻证;有“呕家圣药”之称,尤适胃 寒呕吐;解药物、食物毒。 香薷:善治阴暑证,有“夏月麻黄”之称。
★羌活 胜湿止痛 ▲细辛 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辛夷 宣通鼻窍 羌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太阳头痛要药;善治身半 以上之风湿痹痛。气香浓烈,注意用量。 细辛:既治外感风寒,又治阳虚外感;通窍止痛,为头 身诸痛之良药及鼻渊常用药;又善温肺化饮。 有小毒。入丸散,0.5- 1g。
辛夷:功善通鼻窍,为鼻渊头痛要药。入煎剂宜包煎。 又名:木笔花,迎春花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中药的主治功效歌诀速记

中药的主治功效歌诀速记

中药307味主治成效歌诀解表药〔22〕一、发散风寒药1.麻黄:发汗解表平肺喘,利水消肿治风水。

2.桂枝:发汗解表表虚证,温通经脉助阳气。

3.紫:解表散寒行气宽,解鱼蟹毒并安胎。

4.生:解表散寒温止呕,温肺止咳解二毒。

〔鱼蟹、南星半夏〕5.荆芥:祛风解表能止痒,透疹消疮炭止血。

6.防风:祛风解表能止痒,胜湿止痛止痉泻。

7.白芷:祛风散寒止诸痛,燥湿止带消脓肿,能通鼻窍要记全。

8.藁本:胜湿止痛祛风寒,风寒湿痹感巅痛。

9.细辛: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散表寒。

【辛不过钱】10.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除湿止痹痛,上脑下足外皮肤。

11.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风寒头痛鼻要药。

12.香薷:发汗解表夏麻黄,化湿和中消水肿。

二、发散风热药:1.薄荷:透疹利咽散风热,清利头目疏肝气。

2.牛蒡子:宣肺祛痰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肿。

3.蝉蜕:透疹止痒散风热,息风止痉退目翳。

4.蔓荆子:清利头目散风热。

5.桑叶:疏散风热温病初,平肝潜阳清肝目,清肺润燥凉止血。

6.菊花:清热解毒散风热,平肝潜阳清肝目。

7.柴胡:发表解热疏肝郁,升举阳气和少阳。

8.升麻:发表解热升阳气,阳明热毒解透疹。

9.根:发表解热升阳气,透疹生津还解肌。

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郁热。

清热药〔45〕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渴,止血生肌敛疮湿。

2.知母:清热泻火外感热,滋阴生津二润燥。

3.芦根:清泻生津能除烦,止咳止呕并利尿。

4.天花粉:生津止渴清泻火,消痈排脓抗早孕。

5.淡竹叶:除烦利尿清泻火。

6.栀子:泻火除烦是要药,凉血解毒湿热清。

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肝目,散结消肿乳痈瘰。

8.决明子:清热明目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药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毒,除热安胎凉止血。

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毒,中焦心热凉止血。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毒,退热除蒸解毒疮。

4.苦参:杀虫利尿清湿热。

5.皮:清热燥湿能收涩,止痢止带并明目。

6.白鲜皮:祛风解毒清湿热7.龙胆草:泻肝胆火清湿热。

解表剂小结

解表剂小结

解表剂小结解表剂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表浅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

解表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辛温、散寒、宣发等药性来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以下是对常用的解表剂的小结。

1. 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中记载的最早的解表方剂之一,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

麻黄汤的功效为发散风寒,解表发汗,适用于表寒症状明显且无发热者。

麻黄汤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鼻塞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较早病位较浅的解表方剂,主要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

桂枝汤的功效为发散风寒,解表散寒,适用于表症较重者。

桂枝汤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3. 防风通圣丸:防风通圣丸是《温病条辨》中记载的一种解表剂,主要由防风、柴胡、芍药、桔梗等草药组成。

防风通圣丸的功效为解表散寒,散风通络,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

4. 防己地黄汤:防己地黄汤是《伤寒论》中记载的一种解表方剂,主要由防己、生地、白术、茯苓等草药组成。

防己地黄汤的功效为解表发汗,散寒通阳,适用于阳气不足引起的感冒症状,如发热不退、恶寒等。

5. 苦寒化湿汤:苦寒化湿汤是《伤寒论》中记载的一种解表方剂,主要由苦参、黄芩、石膏、竹茹等草药组成。

苦寒化湿汤的功效为解表除湿,清热凉血,适用于湿邪浸渍身体引起的湿疹、湿热病等症状。

以上是对常用的解表剂的小结。

解表剂在中医药中应用广泛,对于表浅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但是要注意,解表剂一般适用于表症明显、发热不重、无里证的患者,在使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

此外,解表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口干等,因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
治阳虚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者, 配泽泻、猪苓、茯苓、白术能助阳化气,利水消 肿,如五苓散。
桂枝
干燥嫩枝 部位
辛、甘,温归心 药性 、肺、膀胱经
掌握知识点
用法 煎服,3~9g
发汗解肌、温通 功效 经脉、助阳化气
Company Logo
www.themeg
应用 风寒感冒等
透疹止痒、散瘀止血
祛风除湿
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用量 (克) 3 ~ 10
3 ~ 10 6 ~ 10 1~3
★有毒,增大用量需先煎。△细辛反藜芦;桂枝畏赤石脂。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课后作业
•课堂内容巩固
1、麻黄、桂枝的药性功效及临床应用
•自学内容总结
2、其他常用解表药的功效应用
谢 谢!
1.风寒感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即风寒表实证,
常配桂枝同用以增发散风寒之力,如麻黄汤 麻黄、桂枝、
杏仁、甘草
2.治风寒闭肺,肺失宣降之实喘,配杏仁能增强止咳平
喘的作用,如三拗稀者,常配半夏、干姜、细辛 等燥湿化痰、温肺化饮药同用,如小青龙汤。
治肺中实热,高热喘急,则须配生石膏以清泻肺热、 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治风寒感冒,恶寒无汗,脉浮而紧的表实证,
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如麻黄汤。
2. 温经通脉
治风寒痹证,肢节疼痛,常配伍羌活、防风等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药同用。 治胸阳不振,胸痹绞痛,配枳实、薤白以通阳 散结,宣痹止痛,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3. 助阳化气
治中焦虚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配饴糖以温中 补虚,散寒止痛,如小建中汤 桂枝汤加饴糖倍芍药

中药学图表-各章概述

中药学图表-各章概述

第一单元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1.性能、功效与适应范围:解表药多为辛味,其性发散。

辛温解表药物主治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主治风热表证。

此外,以其发散表邪作用,部分解表药还能兼治水肿、咳喘、疹发不畅、风湿痹证等病症。

2.配伍方法:表证兼虚证者,应随证配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在用于温病初起时,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3.使用注意:解表发汗以微微汗出为度;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阳伤阴,甚至导致“大汗亡阳”、“大汗伤阴”;对于虚证兼表证者,应用解表药须慎,以防伤正;本类药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第二单元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蚤休、土茯苓、熊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1.分类、功效与主治病症: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五类。

其中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证,清热凉血药主治血热证,清虚热药主治虚热证。

2.配伍方法: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属气分或血分,属实热或虚热。

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滋阴;里热积滞者,当配以泻下;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3.使用注意:本类药大多“苦寒伤阳”,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证慎用;清热燥湿药易“苦燥伤阴”,热病津伤与阴虚证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三单元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芫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表药小结表
【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辛散,辛温峻剂,发汗解表第一药,上下通达,散达肌表,开腠理,通毛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表实证【多与桂枝相须,多用生麻黄,注:发汗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者慎用】
:风寒外郁,邪正相争,腠理闭密无汗的表实证
2、咳嗽气喘---宣肺气,
(1)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咳喘证。

【杏仁、甘草同用】
(2)风寒束表,兼有寒饮者,【每配温肺化饮的干姜、细辛。

如小青龙汤】
(3)热邪壅肺的咳喘者【石膏同用,如:麻杏甘石汤】
3、风水水肿---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
:温散寒邪:可治风湿痹证及阻疽,痰核等证【配相应药物,如:阳和汤】
【歌诀: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桂枝】
药性: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1、风寒感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阳虚外感风寒【开腠发汗之力比麻黄温和】★:配麻黄,开宣肺气、发散风寒【麻黄汤】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
★:配白芍,调和营卫、发汗解肌【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
★:配麻黄、附子、细辛,发散风寒、温阳助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辛散温通,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枳★白实桂枝汤】
★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小建中汤】
★妇女寒血凝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温经汤】
★风寒痹痛、肩臂疼痛【桂枝附子汤】
3、痰饮、蓄水证:甘温,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苓桂术甘汤】
★:膀胱气化不行【五苓散】
4、心悸: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炙甘草汤】
【★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歌诀:桂枝小便,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