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 教学设计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物运动方式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动物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2. 教学难点:动物运动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运动方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为什么需要运动。
2. 探究: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分析其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并阐述动物运动的意义。
4. 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动物运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 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动物运动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动物运动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3. 准备作业题目和答案解析。
八、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
2. 视频:寻找相关动物运动的视频,用于更直观地展示动物运动方式。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更多关于动物运动的知识和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第3-4课时:分析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第5-6课时:探讨动物运动的意义。
4. 第7-8课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动物运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小学科学《动物的运动科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属于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由4部分组成,动物是怎样运动的部分呈现多种动物图片,指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交流动物的运动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加深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的认识;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教材呈现图片,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寻找动物的运动器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运动,加深学生对动物运动器官的认识;动物运动会部分教材呈现比较兔子蜗牛乌龟三种动物运动快慢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列就是排序,教材还呈现了猴子、青蛙运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同一种动物的
2.教师通过动物的视频展示动物的运动方式。
同学们,动物们看到咱们这么认真热情的模仿它们的运动,也争先恐后的给我们做示范了(放视频动画),瞧,马欢快的跑着,鱼快乐的游着,鸽子优美的飞行着,它们运动的真高兴啊,同学们,你们模仿它们运动快乐吗?嗯,老师也体会到了你们的快乐心情,通过刚才的模仿,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同学们参加过运动会吗?你们参加过动物运动会吗?那你们想不想参加动物运动会?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运动会看一看,动物们都是怎样运动的,观看时注意观察运动会上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参加了哪些运动?
动物运动会可真热闹啊,同学们能记住运动会上都有哪些运动员吗?它们都参加了哪些项目运动的?(尽量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按陆地,水中,空中类别说出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太好了, 运动会上动物们都在快乐的运动着,它们姿势优美,线条漂亮,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动物的运动)
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足等运动以及有的动物不止一种运动方式。在
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
《动物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上册素质教育新教案动物的运动【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动物的类群,学生对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已有了基本的了解。
通过日常的观察,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运动的方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如马的奔跑、鱼的游泳、鸟类的飞翔、蚯蚓的蠕动、蜗牛和蛇的爬行等,但是解释动物的运动时如何实现的还有点困难。
通过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这依然是本节课最核心的知识,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还有点难度。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说出不同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如游泳、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等。
②说明动物运动的结构或器官与其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
③通过演示实验能说出关节各部分结构及功能,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重难点)④通过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能说明动物的运动是肌肉收缩的结果。
(重点)2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运用视频、动画、实物、图片,直观形象,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画了解动物的运动类型。
通过分组实验观察关节的各部分结构,领会关节既灵活又牢固的特点。
通过动画、视频了解骨骼肌的结构和特性,对于运动的实现,先让学生看微课充分理解,然后展开讨论交流、自我领悟,理解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新鲜的猪的关节,解剖刀,解剖盘,微课录制等。
、。
八年级生物教案 动物的运动9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动物的运动9篇动物的运动 1一、教学目标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难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三、课前准备大屏幕投影、电脑、去毛的鸡翅、解剖盘、镊子、解剖剪、解剖刀和猪的关节、关节模式图及投影片。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言运动系统的组成探究实验提纲: 1、两手捏住鸡翅两端,向内、外做伸缩运动,让学生体验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2、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观察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
3、观察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模拟制作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双眼,想像动物那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运动和行为。
观看一段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录像,欣赏并请学生列举动物的运动方式及动物各种行为。
首先看老师给出的探究实验提纲,后在小组长带领下完成探究实验。
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以后进行小组讨论:如果鸡翅只有肌肉或骨能不能运动?各组派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更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时,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并一起探讨、交流。
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下确结论。
回忆、体验自己在做屈肘和伸肘时,骨肌肉、关节之间是如何配合完成这个动作的。
在老师启发下说出运动的产生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播放录像片段。
提出问题:请列举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向学生展示探究实验提纲,指导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和讨论。
参与学生小组活动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教学设计 动物的运动【市一等奖】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动物的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而动物的作用和人类的的关系与动物本身具有运动和行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的生物学基础,对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有所了解,但对骨、关节和肌肉如何协调配合产生运动和完成运动过程中还需要什么系统的协调配合认识不深。
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很强,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嘴、动脑、动手,去发现、归纳、总结,人人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以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从而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动手,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分析、表达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①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
②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难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五、教法和学法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物、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动物的运动的教案完整版课件

动物的运动的教案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动物的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动物运动的类型和特点,运动的产生原理,动物运动的意义。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4.3节中关于动物骨骼、肌肉系统的构成,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比较,以及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运动的类型、特点及其产生原理,掌握动物运动的基本知识。
2. 理解动物运动对生存的意义,认识到运动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物运动的产生原理,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比较。
教学重点:动物运动的类型、特点,动物运动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物运动图片、视频,骨骼模型,肌肉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动物运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动物运动的类型及特点(2)动物运动的产生原理(3)动物运动的意义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青蛙跳跃为例,讲解动物运动的产生原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不同动物运动方式,完成观察记录表。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动物运动的类型及特点2. 动物运动的产生原理3. 动物运动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动物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2)以某一动物为例,分析其运动的产生原理。
(3)谈谈你对动物运动意义的理解。
2. 答案:(1)动物运动的类型包括:奔跑、跳跃、爬行、游泳、飞翔等。
特点:运动方式多样,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2)以青蛙为例,其跳跃运动产生原理为:肌肉收缩使骨骼运动,通过关节的转动实现跳跃。
(3)动物运动的意义:有助于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寻找配偶、适应生活环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运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了解运动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的动物运动方式和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和模仿,能够模仿一些动物的运动方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动物运动的方式和能力:飞行、奔跑、游泳、攀爬等。
2.动物运动的特点:速度、灵活性、耐力、力量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家中养的宠物动物,分享宠物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特点。
步骤二:观察与讨论(15分钟)1.呈现一些动物运动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能力?步骤三:模仿动物运动(15分钟)1.分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观察到的动物运动方式,模仿不同动物的运动,如模仿马儿奔跑、模仿鸟儿飞翔等。
老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动物进行模仿。
2.学生进行模仿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模仿运动时的感觉、动作的难易程度等,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动物运动的能力实验(20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以观察和验证不同动物的运动能力和特点,如观察鸟儿的飞行能力、观察鱼儿的游泳能力等。
2.老师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步骤五:小结与讨论(15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能力的进化和环境因素对动物运动的影响。
步骤六:拓展活动(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动物运动表演,让学生自选一种或几种动物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对动物运动方式的理解。
2.同学们观看表演后,可以进行评价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视频或图片展示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特点。
2.实验材料,如小飞机、鱼缸、模型等。
3.小组讨论和表演的材料。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和模仿动物运动时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
2.对学生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包括模仿程度和表演的质量。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帮助学生认识动物运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运动的基本形式:奔跑、跳跃、飞行、游泳等。
2. 动物运动的特点:快速、灵活、耐力等。
3. 动物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寻找食物、逃避敌害、繁殖后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运动的基本形式、特点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动物运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运动的意义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动物运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动物运动的特点和意义的相关资料。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动物运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运动。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动物运动的了解和印象。
二、探究动物运动的基本形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如奔跑、跳跃、飞行、游泳等。
三、分析动物运动的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动物运动的特点的相关资料,如快速、灵活、耐力等。
四、探讨动物运动的意义和作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运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动物运动意义的理解和看法。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任务,如探讨动物运动对个体和种群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一幅动物运动的画册,展示他们对动物运动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 评价学生对动物运动的基本形式、特点及意义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动物运动在自然界中作用的思考和理解。
六、教学活动:探索动物运动的方式1. 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物运动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分析
2.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抓住重点,借用多媒体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2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动物的运动要依赖一定的结构的观点,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运动和行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
③情感目标: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3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运动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重大意义。
②难点:运动是动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2.4 教具准备:①教具:多媒体课件、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条形木棍(一头钻洞)、小铁钉1个、玩具汽车、细绳。
②学具:20 cm×2 cm纸板(或木板)2块、皮筋2根、小铁钉1个。
3.教学过程
3.1 复习提问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3.2 导入新课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材料。
提问: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③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④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⑤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
(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3.3 运动系统的组成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3.3.1骨的外形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