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秋天》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

作业:
1、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 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2、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整理在摘抄本上。
3、将《秋天》中你最喜欢的一节改为一篇优美的
小散文。
4、为你最喜欢的季节写一首小诗。
秋 天
何其芳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 论家。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 《秋天》是作者大学时代创作 的,当时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 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所。1936年他 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 《汉园集》出版。著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 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 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 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秋天》 选自其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
“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秋天在农人家里 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 围。
霜晨归渔图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 “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归泊”既写景又暗 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体现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 悦。
我还记得在《中国导报》上发表的访问记中,其芳对采访的记者最后讲过
这几句话:“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三十五年中间, 我主要是做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工作,很少写诗写散文。要是可能,我将来
还要写诗、写散文、写长篇小说。”他念念不忘他计划中的“诗、散文、长篇
小说”!但是现在没有这种可能了。对我们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因此我们更 加珍惜他遗留下来的一部分作品。昨天我还含着眼泪重读他的诗《北中国在燃 烧》断片,为了它给我唤起的崇高的感情,我衷心地感谢他。

秋天何其芳完整版的赏析

秋天何其芳完整版的赏析

秋天何其芳完整版的赏析秋天何其芳完整版的赏析作品《秋天》是以季节为题。

命题平实、自然、简约,涵盖着广泛的内容,给我们以纵横驰骋的空间。

题目概括力强,涵盖内容广泛。

秋天何其芳完整版的赏析,我们来看看。

作者介绍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作品《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作品《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作品《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

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

现代诗歌《秋天》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赏析

现代诗歌《秋天》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0 分)秋天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注释:梦寐,睡梦,梦中。

18.下面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语云:“秋风秋雨愁煞人”,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是世外桃源般的,是明媚淸甜的。

B.“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视听结合,产生一种隐约、飘逸的意境,“丁丁”表现出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

C.“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写渔人在悠闲自得中享受生活。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牧羊女白天看不见爱恋的牧童,倍感失落伤心,就去睡梦中找寻。

含蓄地写出初恋少女相思之苦。

19.下面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使用大量的拟人修辞,使得情感表达更形象,突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

如“饱食”、“栖息”、“游戏”等。

B.“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运用比喻。

湖岸乌桕树的叶影随水波摇曳,似青鳊鱼戏水,渔人产生错觉,连忙收网。

诗人写来,宛如一幅画,妙趣横生。

C.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入手,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种感觉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祥和安乐的画面。

D.诗人在空间的构思上匠心别致,从山林到江面再到草野,富有地域特色;在时间上,也巧妙组合,分别对应为清晨——中午——夜晚,非常紧凑。

20.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明媚的秋景图,由三个画面组成。

请你仿照给出的第三幅画面的概括,把另两副画面总结出来。

结构要求基本一致。

(4 分)第一幅画面:第二幅画面:第三幅画面:少女思恋图参考答案:18.D(描写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感觉,在睡梦中也是清甜的。

秋天(何其芳作品)原文、翻译及注释

秋天(何其芳作品)原文、翻译及注释

秋天
当代: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标签
现代派/现代主义(包括汉园三诗人)
译文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释
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关于作者。

何其芳《秋天》的PPT课件

何其芳《秋天》的PPT课件
17
为什么相同的秋天会有 这些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不同作者和相同作者不同 心境,不同角度都会有不同 感受。
18
练习:
一、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 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 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 在前头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 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1
预习检查:
1、填空
《秋天》作者(何其芳),四川万县人。现代 (散文家)、( 诗人 )、 (文艺评论家)。代表散文 集《 画梦录 》。
2、你认识我吗?知道我的样子吗?
丁丁(zhēng) 青鳊(biān)鱼 寥(liáo)阔 清liè(洌)
肥硕(shuò) 栖(qī )息 乌桕(jiù)叶 归泊(bó) 枯涸(hé) 梦meì(寐 )
26
7
游 子
正是这些有代表性的事物体 现出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 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
思 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
归 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

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 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
归家的团圆 时刻,游子仍是“断
肠人在天涯”。
8
为什么诗人选取这些景 物,把它们写入诗歌?
思考:这首诗如果说没有“秋天” 二字你能从哪些地方读出秋味的?
5
吟诗
断夕古 小 枯 肠阳道 桥 藤 人西西 流 老
天 净 沙
在下风 水 树
天, 瘦 涯马 。。
人 家 。
昏 鸦 。
马 致 远
秋 思
6
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秋天?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秋天》何其芳

《秋天》何其芳
我心中的秋天
▪ 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 ▪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
草木摇落而变衰。” ▪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
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 情到碧霄。
识文断字
▪ zhèn ▪震 落 ▪ qī ▪ 栖息
zhēng zhēng 丁丁
biān 鳊鱼
lián 镰刀
霜晨归渔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少女思恋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诗韵悠悠
▪ 再读诗文,与作者一起感悟秋天: ▪ 设想作者面对秋天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
▪ 扑到你裙衣轻覆着的膝头。
▪ 你柔柔的手臂如繁实的葡萄藤
▪ 围上我的颈,和着红熟的甜的私语。
▪ 你说你听见了我胸间的颤跳,
▪ 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
▪ 是的,一株新的奇树生长在我心里了,
▪ 且快在我的唇上开出红色的花。
教师寄语
▪ 大自然的力量是神奇的,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不一样 的季节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风景,能让我们在不同的 四时轮回中体验不同的风情与韵味,这是大自然赐给人 类的最美的礼物!生活的琐碎,人世的芜杂,人情的无 奈,总是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情感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我们身处的大自然,人们想当然的去认为,春天是妩媚 的,夏日是火热的,秋天是萧瑟的,冬天是凋敝的。实 际上,每时每刻,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丽的风景值 得我们去欣赏,去发现!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世 界变了,风景变了!“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 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沉浸其中享受 其美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秋天(何其芳)教案

秋天(何其芳)教案

《秋天》(何其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秋天》。

(2)理解诗歌《秋天》的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作者何其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秋天》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3)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象美。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运用欣赏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象美。

5.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写作等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秋天》的朗读录音。

(2)作者何其芳的生平介绍及创作背景资料。

(3)相关诗歌鉴赏的理论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秋天》。

(2)查阅作者何其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秋天》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音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提问:“秋天”这个季节给你带来了哪些印象和感受?2. 学习诗歌内容(1)学生自读诗歌《秋天》,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落叶”、“秋虫”、“田野”等。

(3)讨论诗歌的主题,提问:诗歌《秋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欣赏诗歌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象美(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感、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秋天》何其芳

《秋天》何其芳

震 落 了 清 晨 满 披 着 的 珠 , 露
秋 天Biblioteka 何 其 芳“满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现了清晨的露水很多,使人感觉到空气 的湿润和凉爽。
“飘”字可以改为“飞”吗?为什 么?
不可以改,“飘”与后面的“幽”相呼 应,飘的动作是舒缓的,而“飞”达不到 这种表达效果。
(9)“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生活中的话怎么说? )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生活中的话怎么说? 怎么读?,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怎么读?,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 好处: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镰刀都足足 地享受过了,写镰刀其实是写人的喜悦的 地享受过了, 心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心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栖息“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意味隽永,写出了轻松安静的氛围。
山谷伐木 农家丰收图 篱间背瓜果
真的是秋天在“游戏”吗?
• 是渔民,表面上是写秋天象一个可爱的孩 是渔民, 子在船头游戏, 子在船头游戏,实际上是写渔民轻松愉悦 的心情。 的心情。


何其芳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 , 何其芳 四川万人。现代诗人, 芳,四川万人。现代诗人,散 文家、文艺评论家。 文家、文艺评论家。 1931年至 年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 年至 年就读于北京大 学哲学系。1938年夏到延 学哲学系。1938年夏到延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 年 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 地下工作。 地下工作。 著作:散文集《画梦录》 著作:散文集《画梦录》,诗集 预言》 《预言》、《夜歌和白天的 歌》。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日在北京逝世。 年 月 日在北京逝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 比喻似拙实妙,是倒装句,比喻青鳊鱼像 乌桕叶,引发人们的联想。体现渔民悠闲 的心情。 •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 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 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 “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 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 喜似羞。
农家丰收图
秋 景 图
悠闲 霜晨归渔图 惬意 清静 清甜 少女思恋图
喜 悦、 赞 美
看 谁 背 向江面的______,收起______, 芦蓬上______,轻轻摇着_____, 得 秋天_____在渔船上。 快 草野在______,溪水_____。牛背上 ! 的笛声______,那______的笛孔?
秋天_____在牧羊女的眼里。
震落了______,伐木声______。 放下______的镰刀,用背篓来装 ______。秋天_____在农家里。


何 其 芳
你对秋 天有什么样 的印象?有 没有什么关 于“秋天” 的诗歌让你 记忆犹新?
和你分享,共同积累: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Fra bibliotek ——白居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朗读,找 感觉,品 味品味。
带问题,自由朗读:
A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 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农 家 丰 收 图
•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写出了丰收之景; “稻香”——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拟人,概括秋天在农人家 的状况,写出轻松、娴静的氛围。
何其芳,现代诗人、
文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 19岁就读北京大学,24岁与 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发表 《汉园集》,奠定他在中国 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25岁 凭借其散文集《画梦录》蜚 声文坛。
何其芳(1912-1977)
跨越障碍:
镰(lián )刀 鳊(biān )鱼 清洌( liè ) 背篓( lŏu ) 枯涸( hé ) 蟋( xī )蟀 肥硕(shuÒ ) 寥( liáo )阔 梦寐( mèi ) 栖( qī )息 芦蓬(pé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