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浪漫主义的抒情——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贺敬之的抒情短诗

贺敬之的抒情短诗贺敬之的抒情短诗就像是一坛坛精心酿制的美酒,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芬芳。
贺敬之的诗往往充满了对祖国大地深深的热爱之情。
他的诗里,祖国就像是一位无比慈祥伟大的母亲。
那山川河流是母亲秀丽的面容和婀娜的身姿。
比如说他笔下描写的黄河,那黄河水奔腾不息,就像母亲跳动的脉搏,每一次的起伏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他写黄河的诗句,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汹涌而来,那气势如同千军万马在奔腾,这难道不就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情礼赞吗?他的抒情短诗里还饱含着对革命岁月的缅怀和敬仰。
那些革命战士就像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战士们冲锋陷阵,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在贺敬之的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的诗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开画卷,我们能看到战士们坚定的眼神,能听到战场上的枪炮声。
这时候你再去读他的诗,就感觉自己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跟战士们并肩作战呢。
贺敬之抒情短诗的语言也是相当有特色的。
简洁却又富有力量,像一把锋利的剑直刺人心。
不像有些诗,堆砌很多华丽的辞藻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的诗句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表达出最强烈的情感。
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的直爽的朋友,说话从不拐弯抹角。
读他的诗,你不会有那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而是一下子就能被那种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他诗中的意象运用也是一绝。
那些意象就像一个个灵动的小精灵,在诗中跳跃着,传递着情感。
比如说“延安”这个意象,在他的诗里,延安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像是一座神圣的灯塔。
延安象征着希望,象征着革命的力量源泉。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延安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吸引着无数有志之士前往。
贺敬之把这种对延安的崇敬和向往通过他的诗表达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读诗的时候,也对延安充满了向往之情。
贺敬之的抒情短诗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宝藏。
他的诗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能让我们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挚情感的力量。
他的诗就像一阵清风,吹走我们心灵的尘埃,又像一场甘霖,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第十节 贺敬之的诗歌

《桂林山水歌》艺术特点: 1、联想丰富,自然,奇巧。 2、融情入景,借景生情。 3、采用陕北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一般两行一 节,每节一韵。因其节与节之间押韵自由,换 韵频繁,就形成了跳荡多变的节奏和轻松活泼 的韵律。)加之诗人运用对偶、重叠等艺术手 法,使全诗节奏匀称而又变化有致,音凋舒缓 而又铿锵悦耳,既具有对称美,又具有回环美。
第十节
一、创作概述:
贺敬之的诗歌
贺敬之(1924-),山东枣庄人。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 日活动,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赴延安,与丁毅等合著歌 剧《白毛女》。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贺敬之的诗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抒情短诗。表现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 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 水歌》《三门峡—梳妆台》。 二类是长篇政治抒情诗。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 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 歌》《中国的十月》。
4、虚写与实写相结合,通过写意达到传 神。 踏花归来马蹄香
蛙声十里出山泉
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关不住。 思考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歌》既是一 首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
贺敬之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同:在 80 年代,贺敬之和郭小川常被并举。这是由于 他们都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表现一种宏伟的抒情姿 态,和在政治抒情诗上表现方式的某些相似。 异:在处理个人--群体、个体--历史、感性个体 --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贺敬之从不或极少表现其间 的裂痕、冲突。在他的诗中,“抒情主体”已充分“本质 化”,有限个体生命融入了整体,成为充分自信的无限存 在。在他的诗中,难以发现不协调的因素,和情绪、心理 上的区惑、痛苦。而郭小川那些值得重视的作品中,个体 实现“本质化”过程充满矛盾,“克服”精神上的“危机” 和实现转化,是这些作品的主题,如《望星空》。郭小川 的诗歌在时代书写中富有哲理性。
幽妙的景 深婉的情──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分析

幽妙的景深婉的情──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分析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诗人为探索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曾采用过多种诗体形式。
他的政治抒情诗大多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式”和热情奔放、约束较少的自由体,抒情短章则常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体。
《桂林山水歌》歌咏桂林山水,显然适于采用清新明快、委婉抒情的民歌体,以构成一种近于咏叹调的形式。
诗人娴熟地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调子,可与另一名篇《回延安》相媲美。
一赞南方桂林山水,一赞北方革命圣地,同曲异彩,令人颂倒。
诗句均由两行一节组成,语言自然流畅,有如行云流水,音韵节奏和谐,便于吟咏歌唱。
此诗因其意境、音韵俱佳、思想、艺术均有独到之处,在贺敬之的抒情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文节选: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啊!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啊!是梦境啊,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啊,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第一层)扩展资料贺敬之诗歌特点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
四十多年来,从他的第一本诗集《并没有冬天》,到《乡村的夜》、《朝阳花开》、《放歌集》,到近作《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其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呈现出自己的风格。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贺敬之最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的政治主题。
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他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中。
翻开他的诗集,《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可以说都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它们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
政治抒情诗抒写的是政治之情,然而政治不等于口号,口号也不能成为诗。
浅析《回延安》

浅析《回延安》一梦回延安祖国热土延安,一座中华文明发祥的城市。
在这里我们有轩辕黄帝安寝的桥山之巅;我们有“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边塞气势;我们有安塞腰鼓的热血奔腾;我们更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重要的一页,从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到毛主席进京登上天安门,这十三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宝贵精神支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作者贺敬之先生1940年历尽艰险来到延安,再到1956年从回延安,这十六年间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贺敬之先生的豪迈之情,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二梦回延安以意逆志“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感触,1956年诗人回到延安——这片曾经养育他多年的红色土地。
如今再一次见到她,见到那里生活着的人们,心中感慨万千,激动澎湃。
延安的黄土、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在世人眼中是这样的亲切与可爱;更重要的是延安的亲人们,是这样的可亲可爱与可敬!诗人把延安比做母亲,是她哺育了我们,心中的感激之情,使诗人“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是对延安母亲的感恩之情。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将诗人养育,“树梢树枝树根根”诗人将自己比作树梢,而延安的“树根根”在默默地滋养着“树梢”。
诗人早已与延安血脉相连。
诗人既是对延安的爱,又是对祖国的热爱,更是对党的热爱。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延安在党的领导和亲人们的努力之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母亲延安换新衣”。
诗人对于延安这样的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是1940年初次到延安,1940年的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侵华日军的铁蹄在摧残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千难万险来到延安来到心中的圣地是因为“我们是文艺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
【精品作文】贺敬之诗歌《回延安》创作及发表始末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篇二:《回延安》学案
《回延安》学案 设计
大孤山镇九年一贯制 学校 八年语文 设计者:石和颖
课前热身: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课前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这样的民歌韵律和谐,感情奔放。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 诗 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本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体会信天游的形式,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板书课题)(幻2)
师:课文大家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此刻老师还想分享的思考结果。看大屏幕。(幻9)
3、明确真情寻觅的两个小题。
明确:(1)两行一小节,小节尾字押韵。有时候几节一韵。
师:这是信天游形式的一个特点,还有什么特点?我们权且留个
悬念。
(2)母亲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诗人采取“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本身就是对延安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信天游”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再有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参考资料:155472215.html
《回延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现力和感染力。
03
运用节奏感强烈的语言和韵律,使诗歌更易于诵读和
记忆,进一步强化主题的传播。
主题的深层含义
1
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 反思,更是对人类普遍价值观的探索和追求。
2
通过深入挖掘主题的深层含义,可以引导读者思 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人与社会、人 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文化部副部长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对革命老区 的深厚感情,时刻关注着老区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在个人背景方面,《回延安》这首诗也反映了贺敬之对家乡的思 念和热爱,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仰。
社会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 建设和改革,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 建设。
现代研究与评价
学术研究
《回延安》作为中国现代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经典之作,吸引了众多学 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多个角度挖掘其思想内涵和艺术
价值。
评价分歧
对于《回延安》的评价,现代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一 些学者认为这首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另一些学者则认
为其价值被高估。
新视角与新评价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拓展,现代学者对《回延安》的 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既肯定其贡献,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当时,中国工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国人民 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信心。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贺敬之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回延安》这首诗,表达了 他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思念和祝福,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个人背景
贺敬之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从小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革命工作,为新中国的成 立做出了贡献。
第三节 贺敬之的诗歌

民歌: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自由诗:流畅清新,明白如话 古典诗词:练字、炼意 特点:强调节奏、旋律和押韵,追求诗的意境 美、语言美、音乐美、形式美,使他的诗流畅 而有节奏,自由而有对称,让人一唱三叹,回 味不绝。
楼梯式: 《放声歌唱》《十年颂歌》 《雷锋之歌》《“八· 一”之歌》(凸凹体) 法国未来诗派 苏联人马雅可夫斯基 特点: 自由而不散漫,整齐而不呆板, 抒情高歌低吟,任意挥洒,叙事如行云 流水,自然畅达,节奏感强,对称美和 建筑美突出。
(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上的不断 探索 艺术风格: 高亢豪迈、激情奔放 《放声歌唱》《“八·一”之歌》 于总体的统一风格中,呈现多样化的色彩: 《向秀丽》明丽柔美 《回答今日之世界》干脆、犀利,似金戈 铁马 《桂林山水歌》明媚甜美,如梦如醉 《三门峡歌》苍劲雄浑,摇人心旗
形式上的不断探索: 自由体:《乡村之夜》 歌谣体:《朝阳花开》 信天游/爬山调二行体:《回延安》《又回南泥湾》 乐府歌行体:《三门峡——梳妆台》
(三)建国以后 1956年 《回延安》 1956年6-8月 《放声歌唱》第一个高峰 1963年 《雷锋之歌》 第二个高峰 1976年10月 《中国的十月》 1977年 《“八· 一”之歌》 第三个高峰 《贺敬之诗选》 长篇政治抒情诗
抒情短诗:《放歌集》 1、歌颂革命传统,抒发人民之情 《回延安》《西去列车的窗口》 《又回南泥湾》 2、歌颂党、祖国 《东风万里》《十年颂歌》 3、歌颂新一代英雄人物 《向秀丽》《回答今日的世界》 4、对着祖国秀丽山河,抒发豪情壮志 《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
二、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当代性 “诗人和战士的统一”是贺敬之坚 定 的信念。 无我的境界
贺敬之群体理性的巅峰体验和普遍 的赞誉告知我们,群体性心态的构建 已经宣告完成
贺敬之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及创作特色论略[Word文档]
![贺敬之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及创作特色论略[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5f2615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a.png)
贺敬之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及创作特色论略关键字:贺敬,贺敬之,敬之,革命,革命浪漫主义,命,浪漫,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主义,情怀,创作,特色贺敬之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及创作特色论略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一、贺敬之的革命浪漫主义理论情怀贺敬之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具有理论修养的诗歌理论家。
就像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一样,其理论主张也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五十年代前期,在浪漫主义备受压抑、没有“名分”的理论语境中,贺敬之关于创作理论的文章就表现出浪漫主义倾向。
《谈提高作品的思想性:给XX同志的信》写于共和国早期,1950年。
文章如题目所示,探讨如何提高作品的思想性问题,所针对的是公式主义和把标语口号当作“思想”写进作品进而导致提倡的庸俗化和作品思想性不高等创作现象,与浪漫主义本无关系,当时也没有谈论浪漫主义的语境和由头。
但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无论讨述何种问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话题流向心仪的地方。
他反对生硬地将思想塞进作品,反对客观主义地堆砌生活材料,提出要通过“感情溶化”将思想溶化为诗情,将现实生活溶化为血肉形象。
在他看来,包括生活实践在内的整个创作过程都要经过感情溶化。
所谓“感情溶化”,是“思想和生活相结合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具体的体现”。
他说“所谓‘思想’,是必须被感情所具体化了的;所谓‘生活’,是必须被感情所血肉化了的;所谓‘生活与思想’结合,便是通过感情的溶化和升华而达到的形象化与单纯化”。
强调主观作用,反对自然主义和公式主义,反对标语口号,是贺敬之把脉共和国初期创作问题之后开出的药方,起核心作用的是“感情溶化”。
他虽然没有使用胡风那套理论术语,但其理论主张却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有惊人的相似。
而推崇主观精神作用正是浪漫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贺敬之心系浪漫主义,在情感和理智上,在理论和创作中,都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理论情怀。
他说得很到位也很明确,浪漫主义是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反应,文学史从不缺少浪漫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浪漫主义的抒情——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作者:张器友, ZHANG Qi-you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刊名:
唐都学刊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年,卷(期):2007,23(1)
1.高尔基论文学 1978
2.贺敬之谈诗 2004
3.贾漫诗人贺敬之 2000
4.贺敬之贺敬之诗选 1979
5.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982
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1990
7.波斯彼洛夫.王忠琪.徐京安.张秉真文学原理 1989
8.宗白华西方美学名著选译 2000
9.马克思.恩格斯.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10.汉斯--尤尔根·格尔茨.伊德.赵其昌.任立歌德传 1982
11.卢卡契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 1985
12.《今天》编辑部致读者 1978
13.余光中余光中谈诗歌 2003
14.查看详情 2004(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tdxk20070102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