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日书集释》与日书研究
对睡虎地秦简的探究

对睡虎地秦简的探析陈雯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睡虎地秦墓竹简是由喜记录编写的,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对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睡虎地秦简;喜;内容和价值;一、睡虎地秦简作者喜据《编年记》考证和墓中人骨鉴定,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的主人就是《编年记》中的喜。
我们可以从《编年记》中看出,墓主喜是秦王朝的一个下级官吏。
他参与过政事,治理过狱讼,又曾从过军、打过仗。
他经历了秦王政(始皇)统一中国前后的许多重大政治、军事斗争,但仕途坎坷,不甚得意。
他的这种身世、经历,当与他的家世、门第不无关系。
1.失意的下级小吏墓主喜他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死于秦始皇三十年或次年(公元前217年或216年),时年四十五到四十六岁。
秦王政三年八月,“喜偷史”,即于所在县被引进为吏,开始了宦海生涯。
四年十一月,喜被摆为安陆御史。
六年四月,“喜为安陆令史”,即做了该县县令的属吏。
七年正月,喜为“那令史”,即迁任郡县县令的属吏。
十二年四月,“喜治狱鄂”,即在县任司法官吏。
此十余年间,喜的职务虽有升有降,但却一直县的下级官吏中浮沉。
秦王政十三年,喜“从军”,从此开始了他生命途程投笔从戎的时期。
越一年,喜“从平阳军”,亲身参加了秦攻赵国平阳的战争,在这三年中,《编年记》仅淡淡地写了喜两笔(共六个字)。
喜“从平阳军”之后,即秦王政十六年以下,《编年记》概不记述喜的官职和事迹,直至墓主喜死。
我们有理由怀疑之所以如此简略,疑他在疆场之上未必荣立战功,飞黄腾达,可记之事了了无几,因而草草代过。
2.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楚人后裔墓主喜生于战国末期,死于秦统一中国之后五、六年,绝大部分年华是在秦灭六国前渡过的。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社会历史大变动的时期。
墓葬发掘于今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离现在的安陆县甚近。
据《汉书·地理志》:安陆,属江夏郡。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睡虎地秦簡《日書》於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
共有竹簡423枚,約一萬八千餘字。
1981年《雲夢睡虎地秦墓》挖掘報告出版,《日書》簡的照片、釋文始得公佈。
1982年饒宗頤、曾憲通之《雲夢秦簡日書研究》問世,揭開《日書》研究的序幕。
李約瑟把《日書》一類的「數術」稱之為「偽科學」,認為當人類不能有效征服大自然時,便幻想出一種超自然的神力在主宰世界,人類將自然現象與人事加以機械的牽合,企圖從中找到某些行為規則。
在《漢書?藝文志》之中「數術」為古代學術文化的一大門類,與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方技並列。
其中蘊涵某些合理因素,不得以迷信,一概抹殺。
對「數術」的研究,可以讓今人更瞭解古代學術文化和思想的真實面貌。
1.《日書》是古代日者用來占候時日宜忌、預測人事休咎,以教人趨吉避凶的曆忌之書。
2. 秦簡《日書》在當日應是一種家喻戶曉的選擇生活事物書,類似於後世的擇日通書。
《日書》的內容本質,極其貼近生活,因此可以反映當時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使我們藉以了解當時社會生活的各種情況。
3. 《日書》有其數術體系,從《日書》的篇目和內容來看,我們不妨將之視為秦簡時代「數術」的一個縮影。
例如〆將《日書》「人字篇」的人字與馬王堆《胎產書》的「胎產圖」,及近代「軒轅黃帝四季圖」相比較,便可以說明它們都是數術家用來占候生子的吉凶,根據胎兒的產日預測未來的命運。
4.從《日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與大自然相處的對待態度。
秦簡時代占時擇日等活動,和後世的宗教史和民俗史,有一脈相傳的關係。
5.秦簡時代的建除法,和占星術,與古天文、曆法密切相關。
從古代天文曆法的角度研究《日書》,是《日書》研究中受人矚目的部分。
《史記?日者列傳》〆「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〇五行家曰可。
堪輿家曰不可。
建除家曰不吉。
叢辰家曰大凶。
曆家曰小凶。
天人家曰小吉。
太一家曰大吉。
」《日書》裡即有相當篇幅論及所謂的「建除法」。
战国秦汉简帛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出土简帛文字丛考》

战国秦汉简帛研究的一部力作一读《出土简帛文字丛考》万荣(湖北武汉430072)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识别码:A近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战国秦汉简帛在地下沉睡两千余载之后,重新面世,蔚成了中国出土文献领域的奇观。
这些发现,理所当然地引起海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研究。
刘钊教授的新著《出土简帛文字丛考》(以下简称《丛考》),就是他在十多年间相关研究成果的结集。
全书分四章,依次是“楚简帛文字考释”、“秦简文字考释”、“汉简帛文字考释”和“涉及简帛资料的相关考释及研究”,共约23万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出版,为“出土思想文物与文献研究丛书”第十九种。
《丛考》中的多数章节,作为单篇论文,曾以不同形式发表过。
其中大部分内容,自己已在不同时期拜读,有的还曾反复研习。
虽然如此,在得到这部书之后,仍然禁不住从头到尾细细披阅和品味,深深地为之吸引。
作者身为知名古文字学专家,《丛考》的最大特色,自然是在文字考释上。
陆续公布的简帛文献,包含有大量的生僻字形,成为阅读、利用必须清除的障碍。
这项工作富有挑战性,因而在某一笔资料公布之后,往往引发热烈讨论。
《丛考》的许多章节,即是各批资料公布之后的研究心得。
如《包山楚简文字考释》,是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上提交的论文;《谈包山楚简中有关“煮盐于海”的重要史料》发表于同年11月18日的《中国文物报》;《读郭店楚简字词刳记(一、二、三)》是1999年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郭店楚简国际收稿日期:2005.12.00194文章编号:1001.0327(2006)01.0094.03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一)》和《(容成氏)释读二则》则写成于上海博物馆购藏楚简第一、第二册发表之时,相继刊载于“简帛研究网”上。
这些内容多是读书札记,文笔精简,而识见卓著,或者破解了简册释读的疑难,或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中许多见解,往往与其他学者不谋而合,形成学界共识。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综述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综述(首发)田雪梅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睡虎地秦简《日书》(以下简称睡简《日书》)于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
《日书》是战国秦汉时期日者选择时日、趋吉避凶的一种数术书籍,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目前,在全国各地已发现18种《日书》写本(包括残简),睡简《日书》是现已公布的内容较为完整、保存较为完好的写本,其图版和释文公布后引起了学界强烈的关注。
截至目前,睡简《日书》的研究论文发表约有270多篇,研究专著1共4部。
此外,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2和[日]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3等作品设有专题对其进行研究。
学界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一文本整理文本整理是出土简帛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到释文整理、文字考释等方面。
学界对睡简《日书》的释文整理目前已经取得丰富成果。
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云梦睡虎地秦墓》4首次公布了甲、乙两种《日书》的图版和释文;1990年又推出《睡虎地秦墓竹简》精装本5,无论图版、释文都较旧版为佳。
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对睡虎地秦墓竹简的一些印刷错误和标点断句进行了修正,但吴书中有些注释牵强附会。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对《日书》的分篇、句读、注释做了精心研究,对整理小组的释文做了订正和补充,提供了较为可信的注释版本。
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是目前《日书》释文的集大成之作,对各版本释文作了深入评析,并补充了大量材料。
除通篇考订外,还有不少单篇作品对《日书》中部分字词进行考订。
刘信芳对《日书·马》篇的句读、释文作了考释6。
林剑鸣对文物版和台湾版《日书》的释文误、漏之处加以校补7。
另外,还有黄文杰《睡虎地秦简疑难字试释》8、刘乐贤9《睡虎地秦简日书注释商榷》、《睡虎地秦简〈日书〉释读札记》、刘钊10《说秦简中“女笔”之“笔”》、《读秦简字词札记》、《谈睡虎地秦简中的“濆”字》等文章对《日书》的个别文字做了细致的考证。
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录入者:章草 | 时间:2010-02-04 10:14:59 | 作者:赵立伟 | 来源: | 浏览:0次 ]一、秦系简牍的出土与著录1.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 年12 月, 湖北云梦睡虎地11 号墓出土竹简1, 155 枚, 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及甲、乙种《日书》, 多为法律文献。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到秦代初年, 用秦隶写成。
目前可资利用的最好版本当属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
同时在4 号墓中发现秦隶书写的木牍2 件, 内容均为家信, 文字清晰可识者520 余字。
木牍的图版和释文均收录于发掘报告专集《云梦睡虎地秦墓》中。
2. 青川木牍1979 年2 月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 号秦墓, 内容是田律, 据考木牍书写于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 年。
图版及相关材料公布于《文物》1982 年第1 期。
3. 天水放马滩秦简1986 年4 月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1 号秦墓,共出土秦简460 枚。
包括甲、乙种《日书》和《墓主记》,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 字体为秦隶。
放马滩秦简出土后,《文物》1989 年第2 期曾附载《墓主记》和部分甲、乙种《日书》共58 枚竹简的照片;《书法》1990 年第4 期公布了部分图版, 为甲、乙种《日书》的片断。
两次公布的材料仅为放马滩秦简的一小部分, 这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竹简经过10 多年之久仍没有全部公布, 实为简牍研究界的一大憾事。
4. 江陵岳山秦牍1986 年初, 江陵岳山岗地以北44 号墓出土木牍2 方, 均两面墨书, 内容为日书, 其年代大致与睡虎地秦简同时。
相关材料见《考古学报》2000 年第4期:《江陵岳山秦墓》。
5. 云梦龙岗秦简1989 年10212 月, 湖北云梦县龙岗6 号秦墓出土, 计有竹简150 余枚及木牍1 方。
竹简写于战国末年, 为法律文书。
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建筑择吉信仰习俗浅析

( 梭) 口衣 一 乙房 内 中 , 闭其户 , 乙 独 与 妻 丙 晦 卧 堂上 。今 旦 起启户取 七三 衣 , 人 已穴房 内, 剪( 彻) 内 中, 口衣不得 , 不
第 2 1 卷 第 5期
Vo I . 2 1 No . 5
鄂 州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E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2 01 4年 5月
Ma y . 2 01 4
睡虎地秦简《 日书》 所见建筑择吉信仰习俗浅析
迹, 却( 膝) 、 手各六所 。 外 壤秦 綦 履 迹 四所 , 袤尺二寸 。 其前
稠綦 袤 四 寸 , 其 中 央稀 者 五 寸 , 其 ( 踵 )七 八 稠 者 三 寸 。 其 履迹 类 故履 。 内北 有 垣 , 垣高七尺 。 垣 北 即巷 也 。 垣 北 去 小 堂 北唇丈 。 垣东去 内五步 。 其上 有 七九新 小坏 , 坏直 中外 , 类
足炬之之迹 , 皆不 可 为 广 袤 。 小堂下及垣外地坚 , 不 可迹 。 不
智( 知) 盗 人 数 及 之所 八 O 。” I 2 ' - 1 蛐
另一 条 资料 同见 于 唾简《 封 诊式 》 “ 封守 ” 篇中, 原 简文 曰 :
“ 乡某 爱 书 : 以某县丞某 书 . 封 有鞫者 某里 士五 ( 伍) 甲家 室 、 妻、 子、 臣妾 、 衣器 、 畜产。 甲室 、 人: 一 八字二 内 , 各
有户 , 内室 皆 瓦盖 , 木大 具 , 门 桑 十 木 。妻 日某 , 亡, 不会封 。 子大女子某 。 未有 夫 九 。 子小男子某 , 高六 尺五 寸 。 臣某 , 妾
十二地支资料(古)

云梦秦简《日书》公布后,引起学界的浓厚兴趣。
《日书》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史、风俗史、思想史资料,至今已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等专著更是反映了目前《日书》研究的最高水平,秦人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思想信仰等状况在学者的笔下日渐廓清。
作为宝贵而内容丰富的出土文献资料,《日书》无疑将长期吸引学者的注意力,这方面的成果也将继续不断涌现。
笔者不揣简陋,试图在时贤研究之基础上,就《日书》中的《盗者》篇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希望批评指正!一《盗者》的内容和性质《盗者》篇全文如下:子,鼠也。
盗者兑(锐)口,希(稀)须(鬚),善弄,手黑色,面有黑子焉,疵在耳,臧于垣内中粪蔡下。
·多〈名〉鼠鼷孔午郢。
丑,牛也。
盗者大鼻,长颈,大辟(臂)臑而偻,疵在目,臧(藏)牛中草木下。
·多〈名〉徐善以未。
寅,虎也。
盗者壮,希(稀)须(鬚),面有黑焉,不全于身,从以上辟(臂)臑梗,大疵在辟(臂),臧(藏)于瓦器间,旦闭夕启西方。
·多〈名〉虎豹申。
卯,兔也。
盗者大面,头(),疵在鼻,臧(藏)于草中,旦闭夕启北方。
·多〈名〉兔竃突垣义酉。
辰,盗者男子,青赤色,为人不毂(榖),要(腰)有疵,臧(藏)东南反(坂)下。
车人,亲也。
勿言已。
·多〈名〉不图射亥戌。
巳,虫也。
盗者长而黑,蛇目,黄色,疵在足,臧(藏)于瓦器下。
·名西茞亥旦。
午,鹿也。
盗者长颈,小,其身不全,长耳而操蔡,疵在肩,臧(藏)于草木下,必依阪险,旦启夕闭东方。
·名达鹿得获错。
未,马也。
盗者长须(鬚)耳,为人我我然好歌(舞),疵在肩,臧(藏)于芻,阪险,必得。
·名建章丑吉。
申,环也。
盗者园(圆)面,其为人也鞞鞞然,夙得莫(暮)不得。
·名责环貉豺干都寅。
(七七背)酉,水也。
盗者而黄色,疵在面,臧(藏)于园中草下,旦启夕闭。
简析秦汉时期的《日书》和天文历法

简析秦汉时期的《日书》和天文历法随着地下出土材料的大量出现,《日书》作为出土简帛中较大比重的文献材料得到了各方的关注。
《秦简日书集释》中提到日书一直以来被前辈学者认为是“当时社会中下阶层用来推演时日,占算吉凶的工具书”,但是其确实记录了早期社会生活的大量珍贵信息,同时作为古代较为普遍的社会信仰,对于研究早期社会基层的信仰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但是笔者认为日书的价值不仅是作为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辅助性资料,也不应当将之与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分离开来。
原因在于,日书从内容上看虽然是记录有关民间社会信仰,占测吉凶之书,但是其理论来源却与古代天文,历法有着十分深厚的联系。
日书其中的宜忌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便是来自于天文。
甚至可以说日书与历法一样是来自于我们古代先民对于“天文”的演绎推论与归纳总结,是古代信仰体系的终极来源,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另一层方面。
《日书》与星象从《史记·天官书》开始,史学家便已经将天文列入了自己的考察范围,与礼、乐、律、历等量齐观。
并且大量的天文术语与日书中的宜忌吉凶思想散落于整部史学著作中,不能简单地以神秘主义或者预言思想等今人的思想体系来反观古人。
而应当将其视为当时社会的学术理论体系与整体信仰观念来进行理解。
这一点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有所提及“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那么从太史公的学术体系的构建与日常的工作当中可以看出,天官之学是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太史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挥着作用的。
并且这一现象也延续到了《汉书》以及后代史书的写作当中。
这便证明天文学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多个阶层,并且从史书的其他记载来看天文学与日书当中的吉凶思想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社会乃至于政治,并且这一现象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来。
古中国对于天象的研究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笔者在阅读简牍当中所记载的日书时认为日书与天文星象存在一种隐含的关联性。
吴小强先生在《秦简日书集释》之中所征引的简文材料中最为成体系的便是第一则简文表:该图将星象与地支联系到一起,十分罕见吴先生在关于此则材料的评论中用到了“经纬相织”一词,可以说是极为恰当地描述了这一则图表的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