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中因果关系及其理论完善分析
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适用分析论文

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适用分析论文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适用分析论文一、引言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在刑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是在刑事立法以及刑法学的不断发展下而增长的。
由于因果关系对罪犯的定罪有着比较关键的意义,所以加强对其理论的研究就比较重要。
二、刑法中因果关系的性质及特征体现(一)刑法中因果关系的性质分析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主要就是原因和结果间引起和被引起这样的关系,而在刑法中因果关系就有着其具体化的呈现,主要来说就是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一些联系。
从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的性质来看还有着不同的认识,从必然因果关系一方来看,其主要是认为必然因果关系中包含着因果关系,这一观点将因果关系和必然性进行了同等看待,所以对因和果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而偶然的因果关系主要将将刑法当中的因果关系分为了必然和偶然因果关系,由于其和刑事责任有着紧密的关系,故此要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当中。
(二)刑法中因果关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刑法当中的`因果关系自身有着显著的特征体现,主要表现在因果关系的相对性以及客观性和复杂性等等。
其中在相对性的特征层面,哲学因果关系认为原因和结果是相对的,而原因现象自身又可能是另一现象结果,而作为原因的结果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现象发生的原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所以对因果关系的研究要能对整个因果链条进行截取。
而在刑法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特征层面主要是因为因果关系是刑法中的普遍表现形式,并不是将人的主观作为认识的基础的。
除此之外还有因果关系的序列性,也就是按照时间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在实际上是现象间引起以及被引起的质的联系。
三、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及在刑法中的适用(一)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分析对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判定比较重要,从哲学理论来看,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因是外因,事物所含的多种发展变化可能性当中每种可能性都可能转化为现实性,而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从刑法的因果关系来看,其主要表现为行为和结果的关系,也就是从外部实施的侵犯,这一表现形式也就是在哲学上是外因和结果的关系,而本质则是在内部,也就是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在我国刑法中,因果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法律实务中的适用对于司法判决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因果关系的适用不仅涉及到对案件的认定和量刑,还涉及到对于被告人的罪责判定和对被害人的赔偿等问题。
深入浅出地分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需要了解因果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与其导致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刑法中,因果关系是刑责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刑法规定了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对于这些行为的惩罚必须建立在其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基础上。
因果关系的主要特点包括:必然性、直接性和合法性。
必然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必然导致了结果的发生;直接性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直接关系;合法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和规定。
在实务中,因果关系的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刑法中常见的因果关系包括直接因果关系、间接因果关系和嫁接因果关系。
直接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直接行为导致了结果的发生,这种因果关系比较明显和直观;间接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虽不是直接导致了结果的发生,但具有一定的因果连锁关系,一般需要结合证据进行推断和判断;嫁接因果关系是指一种行为通过其他行为或情节间接导致了结果的发生,这种因果关系需要较为细致的推理和分析。
在刑法实践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因果关系的证明和认定。
因果关系的证明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证据来论证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可以从行为的方式、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相关证据来推断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而因果关系的认定则需要依据刑法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来确定,需要在事实基础上进行法律适用和认定。
在认定因果关系时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因果推断,避免人为主观臆断和武断判断。
在实践中,因果关系的适用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
因果关系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因果推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证据不足、态度不一致、判断模糊等问题。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因果关系是刑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实践操作中经常用来判断犯罪的成立和量刑的判定。
本文就中国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适用。
一、因果关系的概念和类型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其中行为是原因,结果是结果。
在刑法中,因果关系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
根据因果关系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
直接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是直接的或近三步的关系。
例如,A用刀子捅了B,B因失血过多而死亡,A对B的死亡负有直接的责任。
间接因果关系是指行为和结果之间不是直接或近三步的联系。
例如,A与B发生抢劫,B试图逃跑,但不慎跌落致死,A对B的死亡负有间接的责任。
1.因果关系的成立要看行为和结果是否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因果关系。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需要通过审查证据来确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例如,A驾驶汽车发生车祸,导致B受伤,法院需要查明事故原因,确定A是否存在过错行为,如酒驾、超速等,并进一步明确此过错行为是否直接或间接导致了B的伤害来判断因果关系的成立。
3.因果关系在量刑上的适用。
刑法中规定了因果关系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量刑上,检察机关和法院会参考因果关系的成立程度,来确定犯罪者的罪行轻重。
如果因果关系存在,犯罪者的刑期可能会更长;如果因果关系不存在或者责任小,犯罪者的刑期可能较轻。
总之,因果关系在刑法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审查证据、犯罪量刑方面。
严谨地理解和运用因果关系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2

浅谈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一、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概念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在发生了某种危害结果时,司法机关首先要确定谁的行为造成了该危害结果,然后进一步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最后得出是否构成犯罪的结论。
研究因果关系,显然不是研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本身,而是研究如何确定某种危害结果是由某种危害行为造成的。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1、都具有客观性。
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是客观的,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果关系的有无,只能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进行判断。
2、都具有顺序性,即在客观事物不断更替的运动中,一般表现为原因在先,结果在后,结果不可能在原因之前就存在。
3、都具有相对性。
一种现象相对于被它引起的结果而言是原因,而它本身又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结果。
所以,在认定因果关系时,一方面要善于从无数因果链条中抽出行为与结果这对现象;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割断事物之间的联系。
4、都具有规律性。
不管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还是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所指的都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5、都具有复杂性。
哲学上所讲的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等现象,在刑法上同样存在。
三、在认定因果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因果关系只是研究某种行为是否是某种结果的原因,即所研究的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而不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的研究;由于危害行为本身具有法定性,故不能以因果关系的认定取代对危害行为本身的认定。
2、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行为人是否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不影响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因果关系又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客观联系,不能离开客观条件认定因果关系,行为人是否认识到了特定条件,不能左右对因果关系的认定。
3、一个危害结果完全可能由数个危害行为造成,因此,在认定某种行为是某种危害结果的原因时,不能轻易否认其他行为同时也是该结果发生的原因;反之,一个危害行为可能造成数个危害结果,所以,在认定某种行为造成了某一危害结果时,也不要轻易否认该行为同时造成了其他危害结果。
试论刑法因果关系

试论刑法因果关系一、概述在刑法中,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因为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必须要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才能构成犯罪。
因此,探讨刑法因果关系的含义、作用和适用方法等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因果关系的含义所谓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在刑法中,所说的因果关系一般指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联系。
犯罪行为是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必须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才能构成犯罪。
三、因果关系的作用刑法规定了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为了确定犯罪的实质内容,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犯罪的实质内容刑法规定的犯罪,不仅包括行为,还包括结果。
行为人因其行为而导致的结果,才是真正构成犯罪的实质内容。
因此,必须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 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司法机关在审判中,必须严格依据刑法规定的因果关系来确定犯罪事实。
如果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法官就可能会依据个人主观认识对犯罪事实加以扩大或减少,导致司法机关滥用权力。
四、因果关系的适用方法在刑法适用中,因果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分析具体情况来定性。
关于因果关系的适用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 因果关系的直接性因果关系的直接性是指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的结果与其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明显,这种情况下的因果关系属于直接因果。
2. 因果关系的间接性因果关系的间接性是指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间接联系。
这种情况下的因果关系,需要从若干个环节分析其相关性,然后结合事实情况与定罪标准来确定。
3. 因果关系的追溯性因果关系的追溯性是指行为发生后,时间上可能存在某些因素的介入,影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的因果关系,需要追溯并分析相关因素从而定性。
五、结论因果关系是刑法的基础概念之一,是判断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要联系的重要途径。
因为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必须掌握因果关系的相关知识,才能准确地应用到刑法适用中。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详尽版)徐光华(转)仅供交流,不得非法使用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详尽版)徐光华** 徐光华,法学博士、博士后,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概念: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即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
选题的意义:1.从近五年司法考试试题来看,2003年有过一道刑法因果关系的试题;之后从2006年起,每年必考一道以上因果关系的试题,并且,在卷二的前几道题中出现。
可以预测,刑法因果关系的试题在今后的司法考试试题中应当会继续以这个趋势出现。
2.刑法因果关系的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因果关系,存在不同的学说,而我们的通说已经失去其通说的地位,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看传统教材(非张明楷的教材)的同学就会知道,历年司法考试因果关系试题的答案与我们看传统教材得出的结论不大一致。
所以,有必要对于这一必考的、有难度的问题重新认识。
一、需要澄清的问题——因果关系不等同于刑事责任不少同学觉得因果关系难,尤其是在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时候,觉得司法考试的答案很诧异。
例如,对于甲打了血友病患者乙一拳,以示友好,或者因为一点小争吵打了一下,后导致乙死亡。
由于甲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乙是血友病患者,例如,乙大冬天还穿很少的衣服,正在路上晨练。
不少同学想当然地认为,此种情形下,对于甲不能以故意杀人罪论,也不可能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即不构成犯罪,因此想当然地认为甲的殴打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由于因果关系的判断存在不同的学说,我们暂且不提本案中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但我们大多数同学的先念意识是,将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等同,明显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就认为不成立因果关系,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对于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承担我们需要明白如下几个问题:1.存在因果关系并不等于要对“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要对“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我们已经讲了,因果关系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范畴,而行为要成立犯罪,应当具备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才成立的。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因果关系在刑法实务中的适用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在刑法领域,因果关系是判断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要素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刑法对因果关系的规定在我国刑法中,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原则中,规定了因果关系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二是在各类刑事犯罪的具体规定中,也对因果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在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原则中,根据刑法第一条,任何刑事犯罪都必须有明确的犯罪行为和相应的法定刑。
对于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的因果关系,刑法明确规定了必须有因果关系才能认定犯罪。
也就是说,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才能认定犯罪构成。
否则,即使存在犯罪行为,也不能认定为犯罪。
在各类刑事犯罪的具体规定中,对于因果关系也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在故意伤害罪中,规定了“造成轻伤、重伤或者死亡”;在过失致人死亡罪中,规定了“因过失致人死亡”等等。
这些规定对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因果关系在刑法实务中的适用在刑法实务中,对于因果关系的适用需要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判断。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要注意审时度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因果关系在刑法上的适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实际办案中,应当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对因果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判断。
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就需要根据具体的交通规则、交通环境、车辆状态等因素,来判断事故的因果关系。
要重视证据的收集和分析。
因果关系的判断需要依据充分、确凿的证据。
在办案过程中,应当重视对证据的收集和分析,确保对因果关系的判断有充分的依据。
只有在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下,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要遵循法律的规定,做到严谨、慎重。
在刑法实务中,对于因果关系的适用需要遵循法律的规定,严谨、慎重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说

该双层分析理论通过对事实原因的认定,先基于经验法则判断的一般自然意义上的因果联系甄别出具有刑法意义的事实,然后通过对法律原因的筛选,实现最终将结果归属于行为的目的。从事实到法律的分析方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但是,笔者认为源于英美法系的双层因果关系理论由于其产生的背景不同,并不适用于我国。第一,就犯罪构成的模式来看,我国的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总和,各要件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犯罪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任何要件脱离了这一整体都将不再成为犯罪构成要件的意义[17]。作为客观要件的要素的因果关系必须与整个构成要件协调一致。而英美法系国家深受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缺乏严格系统的理论体系,刑法中的各个问题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将英美法系因果关系理论全盘接纳,有所不妥。其次,在双层因果关系理论中,法律原因的判断标准众说纷纭,他们认为,因果关系判断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尚涉及到法学、社会学、甚至政治学的内容,判断方法和过程比较复杂,不可能在此详细研究,只能作此粗线条的分析,提出一些基本思路的方法[18]。然而并没有形成通说。
该理论认识到传统理论的缺陷,试图跳出原来必然性、偶然性的哲学概念进行一种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其仍然完全以抽象的哲学理论为依托,因此在认定刑法因果关系上难免会陷入与传统因果理论一样的困境。
2.新条件说
新条件说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条件说,认为在采取条件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作为条件的行为必须是有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行为,否则不能承认有条件关系;第二,条件定式中的结果是具体的、特定形态、特定规模与特定发生时期的结果;第三,条件关系是一种客观联系,与行为人预想的发展过程是否符合,并不影响条件关系的成否;第四,行为是结果发生的条件之一时,便可认定条件关系,并非唯一条件时才肯定条件关系;第五,与前“条件”无关的后条件直接导致结果发生,而且即使没有前条件结果也发生时,前“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第六,在因果关系发生的进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或特殊自然事实,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刑法中因果关系及其理论完善分析
1 因果关系概说
1.1 我国的因果关系学说理论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就是人所实施的造成了严重危害结果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中的原因并非人类的一切行为,而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能达到刑法规制的范畴,而其中的结果自然就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
作为刑事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因果关系,在我国刑法领域中,主要争议的焦点有两种学说,即必然偶然因果关系说和必然因果关系说。
1.1.1 必然偶然因果关系说
必然偶然因果关系说,是将因果关系分为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
必然性是合乎规律的,具有不可避免性,在结果的发生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必然因果关系是指行为a的发生可直接导致结果b的出现;而偶然性是不确定的,对行为导致结果起到加速或是减缓的作用,使事物带有个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偶然因果关系则是指行为a的发生导致了结果a,而结果a又作为原因,或是与行为b相结合,这才导致了结果b的发生。
必然偶然因果关系是直接将哲学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应用到刑法中来,我国学者赵秉志对这一学说提出批判,认为:偶然性也是由于必然的原因起到作用之后形成的,否则,这种偶然性也就不能出现,作为因果关系来说,它还是必然的。
把因果关系分成必然的和偶然的,是与因果关系本身相矛盾的。
1.1.2 必然因果关系说
该学说认为,偶然性并不包括因果发生的根据,认为刑法因果关系的必要前提是某种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结果发生的实在可能性,且该行为必须合乎规律地产生结果,不为另一个具有实在可能性的行为切断。
这一学说提出的认定标准没有可操作性,人们很难判断行为中是否包含着结果产生的根据,很难断定行为导致结果是否合乎规律,因为许多规律还并没有被人们认识和掌握。
另外,必然因果关系说不当地限制了因果关系的范围,从而不正确地限定刑事责任的范围。
而且,必然因果关系说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样就把因果关系与规律等同起来了。
1.2 大陆法系的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学说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哲学上因果关系的一部分,二者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在大陆法系的刑法领域中,因果关系的研究绕开了哲学上的必然偶然之争,而是提出了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以及客观归责理论。
1.2.1 条件说
条件说是由奥地利诉讼法学家格拉泽创立,由德国帝国法院法官冯?布里发展充实而来。
条件说认为判断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则须证明行为对结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即没有行为,则没有结果。
条件说主张,给结果以影响的所有条件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毫无疑问的扩大的入罪的原因范围,这样的说法扩大了原因的范围,极有可能会造成冤假错案。
其更为严重的缺陷还深藏在自身的运作机制中:运用‘思维排除法’的前提,是人们必须事先就已经知道究竟条件具备何等的原因力,即知道这些条件如何作为原因(之一)而发挥作用,否则,条件理论就根本无法运作。
1.2.2 相当因果关系说
相当因果关系说是现今大陆法系国家的通说。
由德国的克利斯首创,后得到德国、日本许多刑法学者的推崇和发挥。
根据这一学说来判断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根据普通人的一般经验,从行为开始的这一时间点,结合一般人所能考虑到的各方面的因素及生活经验,是否可以得出现实发生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并不是否定了条件说,而是以条件说论证的条件关系为前提,进而以相当性加以限制,从众多的条件中提炼出原因。
1.2.3 客观归责理论
客观归罪指的是将行为与结果联系起来的一种判断,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危害了受保护的行为客体,而且符合构成要件的结果中的危险已经出现,由人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才可能有客观归责的问题。
客观归责理论的实质是根据刑法的需要,来限制因果关系的成立范围。
客观归责理论中可以归责为行为的指向对象的结果,首先应当是法律所保护的,并且危害这一客体的行为造成了法律上禁止的危险。
另外,这一造成危害的行为,可以归入承担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中。
1.3 我国对国外刑事因果关系理论的借鉴
上述几种学说各执一端,既有合理之处,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属于客观范畴,不应当引入主观因素,否则容易有主观归罪的错误出现。
这是极其容易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