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自然观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建筑、自然三者之间,还体现在人类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宗教意识与审美情趣相结合等方面。
中国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载体,向日本传播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与技术,日本飞鸟时期传承了中国南北朝先进的文化。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佛寺园林,也就把握住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佛寺景观发展提供历史参考。
同时日本飞鸟佛寺,特别是法隆寺也给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提供旁证。
但是两国在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关于“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话题,不少前辈已经做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
例如刘晓路先生所著的《中日文化研究文库-日本美术史纲本》[1]、王剑先生所著的《日本传统艺术-宗教建筑》[2]以及日本的久野键先生、仕惟雄先生、永井信一先生所编写的《日本美术简史》[3]等著作。
本文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前辈已经铺好的道路上继续探讨此话题。
一、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教发展简况中国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公元589年结束。
但在文化上却是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逐渐地中国化,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极一时,许多帝王贵族都信奉佛教,且广建寺塔,当时南朝古都到处都是佛教寺院。
从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知当时的盛况。
当中国古代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以邻国为主要对象的对外传播。
邻国各地文化皆以中国为基调,表现出相当的同一性,同时又各具特色。
日本飞鸟时期,是指从钦明天皇7年(公元538年)朝鲜半岛的百济向日本朝廷献上佛像、佛经等开始到和铜3年(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这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日本的时期,此时,中国文化的传播便以经过汉化的佛教为载体。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观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观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是最大化节约资源,它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合理和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组织,获得一种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这种理念在我国古代的哲学观中已经有所体现,这种原始生态观也早已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应用,只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对其做过任何总结和深入了解,并且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人本就是自然地一部分,本就该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
1.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生态思想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崇高的基本理念,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与人所生活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应和谐共存。
《朱子·语类》中提到:“天人合一,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这里将“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生活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天人合一”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活理想,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这个理想千百年来也一直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
这种尊重自然的观念应到继续传承。
1.2 风水理论抛开它的消极面,风水说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观,古人在建造之初首先探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构成,然后选择有利地形而建筑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效果。
1.3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传统建筑哲学中,阴阳观有很大影响。
如传统民居从南到北塑造的以院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的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行之说则可以理解为:金犹如人类的生活空间,木犹如自然界的植物绿树,水是生命的源泉,火犹如太阳赋予地球的能量,土则是一切生命的根,五行表达了人、住宅、环境、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2.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的生态思想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顺应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以最简便的手法,凭借最朴素的生态观创造了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这些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可以继承借鉴的。
中国建筑美学

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美学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它承载着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观念。
中国建筑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注重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以达到和谐、平衡的效果。
中国建筑美学的特点在于其注重空间感、线条之美和传统文化的融入。
空间感是中国建筑美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开阔、灵动的空间感,给人们以舒适自在的感觉。
这种空间感通过布局和造型来实现,聚焦于对空间的精确控制和规划。
相传北朝时期的著名匠师裴松之想建立一座房子,他厌恶了仅仅能够卧室都会嗅得到灶膏香气,于是按照中轴线,将厨房移至南边的外屋,创造了独具匠心的空间布局,实现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线条之美也是中国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线条的自然流畅和谐,力求简洁而不失庄重。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直线、曲线、斜线等多种线条形式赋予了建筑以独特的韵味和动感。
例如传统的重庆楼梯,坡度逐层递增,呈现出蜿蜒曲折的线条,使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种旅行的意境,使楼梯成为艺术品。
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中国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它融入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空灵意境等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例如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宫廷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并通过红墙黄瓦、琉璃瓦、雕刻细节等细节来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中国建筑美学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当代中国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以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为基础,当代中国建筑依然延续并创新了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
例如,北京市的国家大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由法国建筑师勒内·纳乌里设计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创新的设计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老与现代交融,展现了中国建筑美学的新鲜魅力。
中国建筑美学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类自然、自身存在和人际关系的思考,深化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室内环境

4、环境装饰
综观中国古代建筑室内,或富丽豪华,或古 朴典雅,或金玉满堂,或书香盈屋,所以气 氛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均与装饰不无关系, 繁缛纤巧,简洁明快,各不相同。装饰的应 用主要涉及装饰的母题和部位。
江宁甘氏友恭堂构 造精巧,装饰华贵, 厅内上端的梁架都 进行了雕花工艺加 工。整个大厅又高 又正又宽敞,屋宇 轩昂。
颐和园“画中游”楼
4、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两大特点:
①吸取自然,仿效自然,与自然协调。将花、 木、山、石引入室内,“移天缩地”赋予花 木山石拟人的性格。
②对自然本色风格的推重。如利用木材的天 然纹理和质感,不加修饰,甚至它的自然姿 态和疤结,是谓“野趣”。
5、人文体裁
传统建筑与其他艺术共生于同一土壤,长期 交融,互相渗透,诸如书画、匾联、题咏、 传说等人文艺术,对室内环境影响深切,赋 予建筑以文学的灵魂,点化和升华空间,是 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作用可超乎物质 之象,寄兴寓情,令环境的格调更高,意境 更深。
1、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伦理观
传统儒学“礼制”思想,形成了传统建筑室 内强调整肃的鲜明特点。室内布局注重轴线, 广泛运用方整、规则、直线,形成庄严肃穆 的格调,其尺度、色彩、装饰,都依次分出 高低、大小、繁简、华朴、明暗,以表现主 次和秩序。既是外在艺术形式的综合展示, 又是内在人生哲理的显现。充分体现了中国 古人的社会意识。
灯的品种:牡丹灯、料丝灯、冰灯、琉璃灯、 灯屏、火树。
故宫的宫灯
夹纱灯
灯架
无锡东林书院正厅
烛台在明清两代十分盛行
中国传统室内赋色:
中国传统室内赋色多样、地域明显、人文各异。
北方人倾向在室内使用暖色调,以华丽的柱梁彩 画、金色的藻井、深重的家具赋色,表现出对温 暖、华彩、敦厚之美的追求。
中国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25 中国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答:房屋不仅是遮风避雨之物,而且是社会文化的标志物。
营建活动中的观念性假设不仅是存在的反应,也已构成社会存在的一部分。
通过礼制,也通过社会中的民俗、心里结构等其他规范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影响与制约着建筑的发展。
如: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是根本性的。
从三个方面影响中国建筑的发展。
①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与神灵对话的场所,即坊庙建筑,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
②州郡依其在图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作为其对应物。
③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⑵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影响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营造活动(如园林)⑶阴阳有序的环境观强调有序,强调变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表现在:①认定方位有主有从,这是中国所处地理环境与宗法制度的要求。
②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的互相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
最典型是关注环境中山与水的位置。
③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并逐渐与车舆、服装等一样纳入规范文化的要求中并日趋强烈明确,使建筑群成为与社会关系同构互洽又自身有序的群体。
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筑化。
⑷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
如:①内向性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与以农为园的国情,促进了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
②尚祖性中国的木构建筑的数千年中,在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完善的同时,却缺少在木结构体系类型上及木构既有体系之外的突破。
③中庸依靠着规范文化,依靠着社会文化、心里结构所产生的同构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内为中国建筑发展的路径从客观上作了限定,使得中国建筑在整体上不曾出现欧洲建筑史上那跌宕起伏的变化,始终沿着量变与渐变的方向走到近代。
26 中国营造活动选址与布局答:{选址}⑴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古人对可以把握的因素力图寻求变化规律与对不可把握的因素力图寻求彼岸的暗示构成了几千年中选择生存环境工作的两大领域。
中国旅游文化:古代人文建筑景观

4.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 5.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第一节 古代人文建筑景观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 基本要素
1.台基
台基也称基座,指高出地面的建筑 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 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 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大致有四种类型: 普通台基 较高级台基 更高级台基 最高级基座
3.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追求自然和谐天 人和一的朴素自然观。
古代人文建筑景观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木构架结构体系
以榫卯连接各构件。木构架结构 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 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 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 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其次,有防震、抗震的特点。 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和斗拱与榫卯结 构的所具有的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 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 所引起的危害。
汉白玉台基
普通台基
较高级台基
更高级台基
最高级台基
2.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 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故宫太和殿
3.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在古代建筑中起着传力的作用。方形木块 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4.彩画
7.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古城建筑 宫殿建筑 庙坛建筑 民居建筑 陵墓建筑 长城 水利工程 楼阁建筑 桥梁建筑
感谢您认真聆听!
抬梁式
穿斗式
井干式
2.院落式组群布局
“间”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单位。古建 筑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 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 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水源条件:水源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水源的充足与否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选址时,会优先选择有丰富水源的地方,比如河流和湖泊附近。
2. 气候条件:气候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人会考虑城市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比如降雨量、温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地方更适合城市的发展和农业生产。
3. 自然资源:古代城池在建筑规划布局时,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免受旱涝灾害,一般都选择在依山傍水之地,节约开渠和防止内涝的成本。
古代地质条件影响着城池的可持续建设,一般选择易于建设的地质环境,作为城池的基础。
4. 交通条件:古代水陆交通的便利条件,决定了城池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河流具有交通便利的先天优势,又易于取得生活的水源,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为古代人们居住的首选。
其次,陆路交通一般选择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交通运输更能节省人力物力,通过节约成本,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古人也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如把水引入城内,形成护城河或者河网,建筑和绿树及水面和谐共生,供交通和排水及防火。
这种自然观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态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

势, 将太极 宫置于乾 位 , 且又 以承天 、 朱雀等 命名 。汉之长 安
城, “ ——城南 为南斗形 ,北 为北斗形 ,至今 人呼汉京城 为斗 城, 是也 ” ;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 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 的 ,
生态建筑设计与 中国传 统 生态思想
Ec o l o g i c a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d e s i g n a nd Ch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e c o l og i c a l t ho ug h t s
《 道德经 》 又 日: “ 人法地, 地 法天, 天法道, 道 法 自然 。” 指 明了人 与 自然的共同根源。古代中国人讲究“ 天人合 一” , 就是 说 自然
的一张生命之 网 , 无论 哪个 环节 出现 了问题 , 都会 对整个 生态
系统产生重大 的影 响 ; 生 态系统是一种 自组织的开放 系统 , 生
子所谓 “ 通天下之气” 是一个 意思 。《 周易大传文言传》 有云“ 夫
天人者 , 与天地合其德 , 与 日月合其 明 , 与四时合其序 , 与鬼神
公 民, 人类和大 自然 的其他 构成者在 生态上是平等 的 ; 人 类不
仅要尊 重生命共同体 的其他伙伴 , 而且 要尊重共 同体 本身 : 任 何一种行 为 , 只有 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 同体 的和谐 、 稳 定和
” 的基本思 想。《 乐记》 提 出“ 乐者天地之和 , 礼者天地之序。” 即认 为整个宇 宙天地处于 “ 流 而不息 , 合 同而化 ” 的状 态之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自然观
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
《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
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
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
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
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星宿的象征主义。
中国先民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孤立存在,在中国人看来,自然与人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古人通过观测天象预测未来,根据自然灾变来解释社会内部的变乱,分析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来揭示居住者的吉凶祸福,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顺应自然。
人受到天,地,自然的制约。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必须则天行事,遁天道而生存。
人道,合乎天道,人的所有活动都力求达到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统一。
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依托的建筑更是要适应自然,中国先民在进行营建活动之前必须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追求天时,地利,以达到兴旺人和的目的。
考察建筑本身的布局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密不可分的风水观念。
距今6000多年前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有了典型的风水例证。
(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风水观念的形成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念发展的直接产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由此可见风水的主要功用在于探寻人们生活的环境,自然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寻找人与自然结合的最佳点,从而达到人居与自然的和协统一。
中国人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环境,都是依靠风水的观念来确定的。
建筑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
追求环境的封闭与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
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思潮勃兴,文人士大夫纵情山水,为了摆脱世俗伦理的束缚融身于大自然中去畅情。
寄情于春山秋水之间,畅游于茂林修竹之境,文人雅士融身于大自然之中,修身养性,离尘悟道,将人身与情感都融身于自然之中,
接近自然。
居住建筑的营造也开始追求自然野趣,私家宅院成为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张家翼《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这为后来中国园林的演变发展起到方向性作用。
一般而言,园林建筑特别是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人对待自然思想的集中反映,平面布局灵活多样,刻意追求以小见大,景有限而意无穷,以自然山水为兰本,模山范水,在平地上凿池为水,堆砌假山,小径通幽,通过借景,造景叠山,理水等手法,努力使人工的建筑消融于天然环境之中,达到虽有人作,宛如天成的艺术境界。
清代乾隆时营造圆明园时提出,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从这里不难看出圆明园在营造时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
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静宜园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
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
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
(康熙《芝径之堤》)。
风水理论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产物,它彻头彻尾地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营建活动,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城市,村落,等方方面面,在中国的营建历史中我们很难找到风水不涉及营造活动的例子,也绝找不出违背自然规律不与自然相融相承的实例。
中国古代营建活动中师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仅局限在园林的处理上,在建筑布局,城市建筑中也同样有很多因乎自然的例证。
《三辅黄图。
咸阳故城》中有筑咸阳宫&&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秦始皇不仅在其宫殿周围引水筑山模法自然,在他用七十余万人的劳工,挖郦山而筑的陵墓里也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3(《史记。
秦始皇本记》)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比像天界河汉,将河流贯流城市,将大片山林,水体括入城市,如随唐长安城,将乐游园、曲江池山水景观纳入城市空间体系。
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
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就在建筑营建活动中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