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审讯方法
(完整word版)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审讯方法

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讯问方式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 是指影响犯罪嫌疑人作出真实和完整供述的消极的心理活动。
犯罪嫌疑人到案后接受讯问的过程中, 由于环境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心理活动是比较复杂的, 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和情绪交织在一起, 错综复杂, 矛盾重重。
刑侦民警在讯问实践中, 支持嫌疑人拒供行为的心理原因不同, 在讯问中表现各异, 侦查人员要准确、有效的把握嫌疑人的心理障碍。
侦查人员根据案情, 确定讯问的目标和讯问的基本任务。
采取不同的讯问方法, 确保嫌疑人如实供述, 进一步理清犯罪情节, 最关键理清嫌疑人作案的主观动机。
1.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犯罪嫌疑人到案后, 总的心理倾向是趋利避害, 企图逃避打击, 表现出畏罪、侥幸、抵触、悲观的心理障碍。
1.1畏罪心理。
犯罪嫌疑人一是担心供述后受到法律的追究, 被判刑罚甚至判重刑;二是担心对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带来的影响;三是担心自己的家庭、父母、妻子、子女、朋友等受到牵连;四是担心供述后遭到相关人员的(特别是地域犯罪和同案犯)报复。
产生畏罪后, 犯罪嫌疑人就千方百计地掩盖和隐瞒犯罪事实的真相, 否认犯罪, 幻想用通过否认自己与案件的全部或部分关联来逃避打击, 关键情节上言辞谨慎, 努力克制其内心的恐惧, 采取对抗讯问, 蛮不讲理、一言不发、失口否认、甚至谎供。
犯罪嫌疑人进一步表现出思维紊乱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答非所问东扯西拉, 语无伦次。
更有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存有高度的戒备心, 侦查人员一字一句都用心琢磨, 疑神疑鬼, 倒以试探、推诿来抵制讯问。
1.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感。
犯罪嫌疑人不是到案才产生的, 一般在犯罪动机或犯罪时就已经存在。
一是自认作案手段高明, 行动诡秘, 没有留下痕迹;二是自认为同伙在逃、被害人死亡、知情人无法找到, 盲目相信攻守同盟;三是自认有后台和靠山, 在外面有人活动关系;四是自认为有对付侦查讯问的经验和方法(主要是侵财案的累犯), 无视侦查机关的侦查能力和侦查人员的讯问能力, 犯罪嫌疑人自信能抗过侦查机关讯问, 曾审讯一盗窃犯, 他直接给我讲能在公安机关抗过十天。
浅谈审讯中嫌疑人心理特点及审讯策略

浅谈审讯中嫌疑人心理特点及审讯策略人的行为由思想指挥,而人的思想又深不可测,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是人与人之间解决对抗矛盾各种手段中最深层次的交锋。
职务犯罪侦查其实就是与侦查对象斗智斗谋,运用证据及侦查手段攻其心,迫使其交代犯罪事实的过程。
掌握和研究侦查对象在审讯中的心理,通过察颜观色、语言沟通、以某种信息媒介和谋略手段为武器,做出以智取胜,以巧取胜的谋划和设计,向嫌疑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知觉、意识等心理因素进行刺激和影响,以降服其思想,摧毁其意志,瓦解其士气,影响其行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了解审讯中侦查对象的心理,灵活自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讯谋略,对其进行强大的心理攻势,是侦查人员在审讯中的一个重要法宝。
一、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1、沉默不语,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抗拒心理。
有的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强,他们对侦查人员使用的审讯策略、审讯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得了感知。
有的对法律政策存在偏见,对侦查人员甚至看管人员存在高度的戒备,使其对审讯产生抗拒的心理,害怕一旦说漏嘴,暴露出其犯罪行为的蛛丝马迹,从而对侦查人员的审讯尽量不回答或者少回答,抱着只要我不开口任你咋办,到了时限就得放人的对抗态度,来对待侦查人员的审讯。
2、察言观色、避重就轻、投石问路的试探心理。
有些职务犯罪嫌疑人社会阅历丰富,审讯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对抗后,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或提出一些与案件无关的问题进行打探,如家人、单位、外界等情况;或尽量少说、不说、迟说,总想让侦查人员先说或多说,以观察侦查人员的口气、态度和了解外界的动态,揣摩侦查底细,试探侦查路数,以便思考对策。
3、暴跳如雷,神情激愤,惺惺作态的表白心理。
有些职务犯罪嫌疑人从以前权势炙手的领导到成为受人冷落的阶下囚,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内心充满压抑、激愤、焦灼的情绪,从而或神情亢奋,大谈自己的光辉历史,或情绪激愤,牢骚满腹,对审讯人员的讯问表现出很不耐烦。
【最新精选】浅析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

浅析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摘要】为了查明事件的真实情况,侦查人员在讯问活动时,会依实据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以获得犯罪嫌疑人供述。
在这一场无声无息的战争中,犯罪嫌疑人与侦查人员所展开的智力、心理的一系列较量,往往就是案件真相能否浮现、打击罪恶战争能否胜利的重要因素。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对于刑事案件审查理清的重要过程,讯问的结果不仅能还原案件的真相,影响侦查工作的进度和效率,甚至能决定犯罪嫌疑人的人生。
【关键词】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原因、矫正方法在讯问活动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普遍的心理都是与审讯对抗,犯罪嫌疑人知道审讯的结果对于自己的命运如何时,往往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罪行开脱,怎样为自己减轻刑罚,怎样为自己逃脱罪行而驱动他们拒供。
因此,侦查人员需要掌握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常见的几种拒供心理,并且运用正确的方法和讯问技巧使,以致使侦查工作顺利有效完成。
一、什么是拒供心理犯罪嫌疑人在讯问的过程中,由于避重就轻,趋利避害的一系列复杂矛盾的心理影响而产生拒供,拒供心理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在讯问工作中较普遍、较稳定的心理活动,是指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人员工作,拒绝叙述案件真相,撇清与案件有必然关系的一种心理意向。
在讯问阶段,犯罪嫌疑人由于人身自由的丧失、环境的突变、罪恶感的压力,以及对前途、工作、社会地位、家庭的忧虑,再加上罪行将要被揭露而受到法律的惩罚,必然在他们身上造成孤独无助、惊恐、忧虑、心绪紊乱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心理。
①二、犯罪嫌疑人常见的几种拒供心理在讯问过程中,一开始就全盘如实交代或者致死不说的情况是很少的,为自己罪行开脱、逃避责罚、减轻罪责而不供述、乱供述、谎供述、悔供述的情况较为普遍。
以下说说这几种常见的拒供心理:(一)、趋利避害、避重就轻心理不同的犯罪嫌疑人,不同的犯罪动机,不同的罪责状态等,但其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逃避罪责、减轻刑罚。
而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是最常见形成拒供心理的一种思想。
第二章___讯问心理之心理障碍

问透犯罪事实的意义
(1)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 (2)有利于定性、定罪 (3)可以通过口供找证据
2、罪行不重,畏罪心理过重的 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策
基本对策是适当缓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 压力。但不能无限制地减压,减压要适 度。
犯罪后的满足感<罪责感
三、对立心理
(一)概念 对立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社会、对侦查 活动、对党的政策表示不信任、抵触甚 至敌对的心理。
除犯罪嫌疑人残存的心理障碍 4、 正确处理犯罪嫌疑人讨价还价的各种 要求 5、 适当添加动力
五、认罪供述阶段
(一)犯罪嫌疑人不彻底供述的原因 1、 畏罪心理依然存在 2、 侥幸心理未完全消除 3、 思想认识未从根本上转变 4、思维习惯与刑事诉讼法的要求不相适 应
(三)、讯问对策
1、 先发制人,攻其不备 2、 中速讯问,沉着冷静 3、 以刚克柔
四、抑郁质
(一)、普通心理学特征 感受性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低; 性格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且体验 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
(二)、审讯中的表现
1、 感情脆弱,对认罪顾虑重重,有强 烈的戒备心理,神经过敏,多愁善感。 2、 对紧张的讯问反映冷漠顺应性差, 供述刻板 3、 思想方法偏执,固执己见容易抵触 和绝望。
1、 跳跃发问,加快讯问频率。 2、 减缓问话速度,抓住“空缺” 3、 声东击西,转移注意。 4、 顺、逆势结合,因势利导
三、粘液质
(一)、普通心理学特征 这类犯罪嫌疑人感受性耐受性中等;不 随意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低;内倾性明 显,外部表露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 定性。
(二)、审讯中的表现
1、 循规蹈矩,不轻易打乱讯问进程 2、 沉着冷静,所作供述大多经过反复 思考。 3、 对讯问人员发出的刺激消息反应慢, 动作迟钝,并能抑制感情外露。 4、 防御体系较为顽固,固执己见,不 随意改变供述。
(完整word版)如何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摘要:审讯是指立案侦查后,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谈话,迫使其交代已被我掌握的和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的一种侦查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和抵抗心理,论述侦查人员审讯的方法技巧,以期完善侦查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同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关键词:犯罪嫌疑人审讯心理侦查人员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我国犯罪率大幅飙升,同比破案率却往往在低位徘徊,彰显公安审讯的重要性,当前提高公安侦查人员审讯技能已成为迫切需要.本文拟从心理学视角就审讯过程中如何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做一粗浅探索。
审讯是指立案侦查后,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谈话,迫使其交代已被我掌握的和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的一种侦查活动。
审讯虽在形式上是典型的法律行为,例如,只能由具备侦查主体资格的人实施、侦查措施的运用、围绕证据展开等等,但其运作机理,却并不仅仅是法律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对抗博弈关系在特殊背景下的表现形式,而审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讯人员把握对抗双方互动关系的能力。
认识到这一点,分析掌握犯罪嫌疑人审讯时的心理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犯罪嫌疑人审讯心理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在审讯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最迅速、也最明显,一般是围绕着“利”与“弊"这对矛盾而展开。
权衡利弊,趋利避害是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
当犯罪嫌疑人意识到不交代会受处罚,交代也难逃惩罚的情况下,则会权衡利弊择其轻,交代一点,隐藏一点或伪供一点,其目的是为了逃避或减轻惩罚。
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要采取这种方式对抗审讯,主要是在内心深处还存在着畏罪、侥幸、恐慌、戒备、抵触和悲观的心理。
一、审讯前期对犯罪嫌疑人心理进行分析(犯罪心理现场勘查)〈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之地,胜乃可全”.欲使审讯成功,必须做好先期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分析。
首先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捕后心理。
就一般规律而言,犯罪嫌疑人捕后心理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是通过对犯罪过程的回忆、分析,寻找可能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出现哪几种后果;或是哪个同案犯会顶不住压力向公安机关交代什么问题,他的交代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及后果。
审讯中的心理学应用

审讯中的心理学应用审讯中的心理学应用毕惜茜【内容提要】近年来,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刑事司法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讯问中运用心理学方法的尝试也已经从以往注重常识性的经验总结过渡到强调实证的经验归纳。
审讯中我们要研究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为讯问提供对策依据。
供述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其研究目标是根据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找出在非强制的前提下使犯罪嫌疑人如实陈述与案件相关与否的事实的讯问方法。
因此,对讯问中的有关心理学原理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我们在讯问中科学地使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提高办案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审讯心理学应用心理障碍讯问对策由于口供的证据价值,从古至今口供都是警方追逐的焦点,美国学者劳伦斯·S·怀特斯曼在著作《司法心理学》中说,“警方为了从犯罪嫌疑人那里获得口供而进行了热烈的、甚至是猛烈的探索”。
身体和生理强制的讯问方法成为在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时期获取口供的重要讯问方法。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人权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身体和生理强制的讯问方法产生了质疑,生理和身体强迫、侵犯人格尊严的讯问方法遭到了人们的唾弃,从18世纪末期开始,一些启蒙思想家提倡人道主义,纷纷对于身体强制的讯问方法及其导致的错案进行了谴责,身体强制的讯问方法遭到了重创,并在后来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以及判例所禁止。
如今,身体和生理强制的讯问方法已经成为国际公约所明文禁止的行为。
美国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至今历经了讯问中以对人的身体、生理的强制到对心理强制和操控为主的讯问方法的转变,侦查讯问方法也面临着由身体强制向心理强制(或称心理强迫或心理操控)的转型,身体和生理强制的方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心理强制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其实,心理强制的讯问方法在讯问实践中一直存在,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一直处于“配角”的地位,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身体强制方法的“主流”地位有关。
(完整word版)浅析惯犯反审讯心理及侦查讯问对策

浅析惯犯反审讯心理及侦查讯问对策【摘要】“惯犯”作为当今社会主要的犯罪类型,研究并分析其特有的犯罪心理和反审讯心理是当今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这对于侦查人员制定讯问计划,正确选择和运用讯问的策略和方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分析惯犯的反审讯心理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侦查讯问对策是攻破惯犯坚固的心理防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制定的侦查讯问策略能够针对惯犯的反审讯心理的一系列特征,从而能达到讯问目的。
审讯策略的任务就是要使侦查人员克服惯犯所设置的障碍,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取得真实可靠的口供。
【关键词】惯犯反审讯心理侦查讯问对策一、惯犯的反审讯心理惯犯的反审讯心理首先要了解惯犯,“惯犯"是指以某种犯罪为常业或者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或者腐化生活来源,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刑法对其明文规定以一罪论处的情形。
“惯犯既是一种犯罪类型,又是一种犯罪人类型。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准确把握。
惯犯是指犯罪已成习性,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实施同种犯罪行为的人"。
成立惯犯,客观上必须具有犯罪行为的惯常性,即行为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犯罪行为的同一性、多次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成立惯犯,行为人必须在主观上具有基于惯常犯罪的心理倾向而多次产生实施同一犯罪的故意,存在继续犯罪的倾向。
要具有犯罪的习癖性.这里的习癖性,是指犯罪成为习癖,因而具有某种犯罪人格,表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较大。
“惯犯”在现行行为已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对行为人多次实施的同种危害社会行为按一罪认定,属法定的一罪,多次同种危害社会行为的涉案金额应当累计计算,但是“惯犯"的确认应当以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为限.所谓的反审讯,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为了掩盖犯罪事实,逃避或减轻罪责,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对抗和阻碍审讯活动,的行为。
犯罪嫌疑人的反审讯不仅直接影响审讯活动的进程,而且还严重妨碍审讯任务的完成。
反审讯的特点有预谋性、迷惑性、多变性。
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引言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刑事司法系统至关重要。
了解和干预这些心理问题可以有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改善司法程序的公正性,以及确保对嫌疑人的合适处理。
本文将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方法一:心理评估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是干预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的首要步骤。
通过面对面的会谈、心理测试和观察,专业心理学家可以确定嫌疑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例如精神疾病、人格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提供依据。
方法二:心理咨询和治疗基于心理评估的结果,犯罪嫌疑人可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可以与嫌疑人建立信任,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和群体治疗等。
通过这些治疗,犯罪嫌疑人可以学会应对压力、控制冲动以及改变不良行为模式。
方法三: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了减少犯罪再次发生的风险,犯罪嫌疑人还应接受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
这些培训可以提供有关控制冲动、解决冲突和有效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提高嫌疑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正常生活,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方法四:支持系统和社区资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干预应该与支持系统和社区资源相结合。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庇护所、康复中心、就业培训机构以及社区志愿者组织。
通过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职业培训和社会支持等资源,犯罪嫌疑人可以更好地重返社会,并避免再次陷入犯罪。
结论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的干预是刑事司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支持系统和社区资源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嫌疑人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减少犯罪的发生,并促进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人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讯问方式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犯罪嫌疑人作出真实和完整供述的消极的心理活动。
犯罪嫌疑人到案后接受讯问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和情绪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矛盾重重。
刑侦民警在讯问实践中,支持嫌疑人拒供行为的心理原因不同,在讯问中表现各异,侦查人员要准确、有效的把握嫌疑人的心理障碍。
侦查人员根据案情,确定讯问的目标和讯问的基本任务。
采取不同的讯问方法,确保嫌疑人如实供述,进一步理清犯罪情节,最关键理清嫌疑人作案的主观动机。
1、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
犯罪嫌疑人到案后,总的心理倾向是趋利避害,企图逃避打击,表现出畏罪、侥幸、抵触、悲观的心理障碍。
1.1畏罪心理。
犯罪嫌疑人一是担心供述后受到法律的追究,被判刑罚甚至判重刑;二是担心对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带来的影响;三是担心自己的家庭、父母、妻子、子女、朋友等受到牵连;四是担心供述后遭到相关人员的(特别是地域犯罪和同案犯)报复。
产生畏罪后,犯罪嫌疑人就千方百计地掩盖和隐瞒犯罪事实的真相,否认犯罪,幻想用通过否认自己与案件的全部或部分关联来逃避打击,关键情节上言辞谨慎,努力克制其内心的恐惧,采取对抗讯问,蛮不讲理、一言不发、失口否认、甚至谎供。
犯罪嫌疑人进一步表现出思维紊乱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答非所问东扯西拉,语无伦次。
更有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存有高度的戒备心,侦查人员一字一句都用心琢磨,疑神疑鬼,倒以试探、推诿来抵制讯问。
1.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感。
犯罪嫌疑人不是到案才产生的,一般在犯罪动机或犯罪时就已经存在。
一是自认作案手段高明,行动诡秘,没有留下痕迹;二是自认为同伙在逃、被害人死亡、知情人无法找到,盲目相信攻守同盟;三是自认有后台和靠山,在外面有人活动关系;四是自认为有对付侦查讯问的经验和方法(主要是侵财案的累犯),无视侦查机关的侦查能力和侦查人员的讯问能力,犯罪嫌疑人自信能抗过侦查机关讯问,曾审讯一盗窃犯,他直接给我讲能在公安机关抗过十天。
侥幸心理产生后,便成为犯罪嫌疑人对搞侦查人员讯问的精神支柱,加大犯罪嫌疑人逃避讯问的自信感,大胆地筹划对付讯问的伎俩,百般地掩盖犯罪事实。
使用各种方法,试探摸底,花言巧语骗取信任,避重就轻,蒙混过关,竭力狡辩,
死不认账。
1.3抵触心理。
抵触心理表现对侦查人员和公安机关及整个社会的不满和敌视的心理。
产生抵触心理的原因很多,一是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对法律认识不到位,他不认为是犯罪;二是将自己的犯罪归因于社会或他人,他仇视整个社会,要求整个社会的人和事顺应他,或对生活没用信心。
三是侦查人员的违法行为或言行过激,损害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和自尊心,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突然导致犯罪嫌疑人的抵触和对立。
产生了抵触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表现公开抵触和消极抵触。
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冲动,行为暴跌,缺乏理智,出言不逊,挖苦讽刺侦查人员,气焰嚣张蛮横对抗。
另一种消极情绪受到压抑,反应冷漠不予理睬,沉默不语。
1.4悲观心理。
悲观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败露,面对法律对自己的惩罚,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了信心的心理活动。
产生悲观心理的原因一是害怕被判处刑罚,惧怕日后漫长的监狱生活,失去自由的绝望感;二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无法正确面对现实被追究的刑罚,无法摆脱和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导致丧失生活的情趣和希望;三是害怕抓获后生活处境的反差太大,原来生活在人上人,一下到了地狱,突然发展到对生活的极端对立的态度;四是犯罪后自责,后悔觉得没脸见人,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累赘,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悲观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最严重的一种供述心理障碍,因在悲观心理的强烈冲击和压迫下,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毁灭了犯罪嫌疑人的任何欲望,生理和心理极端反常,不能控制自己。
在讯问中表情冷漠,反应迟钝,极度忧愁;表现异常烦躁不安,暴躁如雷;最后表现怀疑一切,仇视一切,听不进任何劝告和警告,采取自暴自弃或顽抗到底。
2、讯问的方式。
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侦查人员在形成讯问笔录之前,通过案情报分析及初步接触后,分析犯罪嫌疑人可能有那种心理障碍,可能对我们的讯问产生那些障碍。
有的犯罪嫌疑人可能有几种心理障碍,侦查人员认真分析,采取重点突破的讯问方式和迂回渐进的讯问方式。
2.1重点突破的讯问方式。
重点突破的讯问方式一般适用于已经有比较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涉嫌犯罪的审讯对象。
侦查人在讯问某个整体性或局部问题时,以比较确实、充分的证据材料为后盾,直接向犯罪嫌疑人追问主要犯罪事实或关键情节,使其不得不作出正面回答,发挥已掌握证据的威力,突破主要案情或关键问题,待打开缺口,然后再追启案件的其他问题,最终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
全部案件事实。
重点突破的讯问方式,更适用于初犯、偶犯。
同时要把好度,侦查人员千万不能诱供和逼供。
2.2迂回渐进讯问的方式。
迂回渐进讯问方式是侦查人员再追问某个佤全局性或局部问题时,由于在相关问题上掌握的证据材料不够确实、充分,对已有的证据材料尚存疑问时,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侧面迂回,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发问,慢慢地一步一步的接近讯问目标。
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侦查人员不能一下触及案件核心和本质问题,而是有意识避开犯罪嫌疑人高度关注和防备的主要事实和情节,从次要问题和外围情节入手,采取自由交谈和嫌疑人像吹牛的方式讯问一些似乎与案件无关的问题,让嫌疑人不清楚侦查人员的意图,搞乱嫌疑人的防备心理,逐步形成对后面追问问题的铺垫。
堵死嫌疑人可能进行狡辩的退路。
这种渐进的方式,侦查人员自己对讯问的问题的次序要精心的设计,精心组织,事先要作好准备工作。
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主要讯问的侦查人员在事先对案情要分析,作好与嫌疑人战斗的心理准备,只要认真分析嫌疑人有可能是那种心理障碍后,有针对性的选好讯问方式,找准讯问嫌疑人的突破口,以达到我们讯问的目的。
让嫌疑人如实供述,做到证据确实、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