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实验报告数豆子
生物豆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生物豆子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2. 探究不同条件下豆子萌发的情况。
3.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种子是植物繁殖的重要方式,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种子萌发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氧气以及完整有活力的胚。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豆子的萌发情况,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四、实验材料1. 黄豆(或绿豆)若干粒2. 两个小碟子(或小碗)3. 自来水4. 温度计5. 湿布6. 干布7. 记录纸和笔五、实验方法1. 准备两个小碟子,分别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将黄豆分别放入两个碟子中,每个碟子放入等量的黄豆。
3. 在实验组碟子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使豆子浸没在水中。
在对照组碟子中不加水。
4. 将两个碟子放置在室温下,用湿布覆盖,保持豆子湿润。
5. 每天观察并记录豆子的变化,包括发芽率、发芽时间、豆芽长度等。
6. 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设置不同温度(如低温、常温、高温)的实验,观察豆子的萌发情况。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将黄豆浸泡在水中24小时,使其吸足水分。
2. 将浸泡好的黄豆分别放入两个碟子中,每个碟子放入等量的黄豆。
3. 在实验组碟子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使豆子浸没在水中。
在对照组碟子中不加水。
4. 将两个碟子放置在室温下,用湿布覆盖,保持豆子湿润。
5. 每天观察并记录豆子的变化,包括发芽率、发芽时间、豆芽长度等。
6. 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设置不同温度(如低温、常温、高温)的实验,观察豆子的萌发情况。
7.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七、实验结果1. 实验组豆子发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水分对豆子萌发有重要作用。
2. 随着温度的升高,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逐渐提高,说明温度对豆子萌发有显著影响。
3. 低温条件下,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较低,说明低温抑制了豆子的萌发。
4. 高温条件下,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也较低,说明高温同样抑制了豆子的萌发。
大豆试验工作总结

大豆试验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大豆及其制品在市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
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豆的生长、产量和品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豆试验工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们的试验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有关大豆的重要发现。
首先,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大豆品种进行试验,以便比较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的生长情况。
通过对比不同品种的生长速度、植株高度和产量,我们发现了一些优质的大豆品种,这对于提高大豆的种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对大豆的生长环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我们发现,大豆对土壤的要
求较为严格,对水分和光照的需求也有一定的特点。
通过对生长环境的优化和改进,我们成功地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我们还对大豆的品质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和分析。
我们发现,大豆中含
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通过对大豆品质的提升,我们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大豆制品,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总的来说,我们的大豆试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发现了一些优质的大
豆品种,优化了大豆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这些成果对于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继续进行大豆试验工作,为大豆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豆品种实验报告总结

大豆品种实验报告总结大豆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不同品种的大豆在生长周期、抗病虫害能力、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筛选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和病虫害防治需要的优质大豆品种,进行了大豆品种实验。
本次实验选取了A、B、C、D四个大豆品种,分别为我国常见的优质大豆品种。
实验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比较了四个品种的生长情况、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实验结果如下:首先,从生长情况来看,A品种在生长初期生长迅速,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B 品种生长势较弱,生长速度较慢,但生长周期相对较短;C品种生长势较旺,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中等;D品种生长势一般,生长速度适中,但生长周期较长。
总体来说,A品种表现出生长迅速但生长周期长的特点,B品种生长较慢但生长周期短,C和D品种生长适中,生长周期中等。
其次,从产量方面来看,实验结果显示,A品种的产量较高,单位面积内的豆荚数量和粒数较多;B品种的产量较低,单位面积内的豆荚数量和粒数较少;C和D品种的产量相对较高,单位面积内的豆荚数量和粒数适中。
综合考虑产量和豆荚质量,A品种表现出较高的总产量。
最后,从抗病虫害能力来看,实验结果显示,A品种对某种病害具有良好的抗性;B品种对另一种病害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C和D品种对虫害具有较好的抗性。
综合来看,四个品种中都有对特定病虫害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存在,但并没有找到一种同时具有抗多种病虫害能力的大豆品种。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四个常见大豆品种进行了生长情况、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的比较。
从生长情况来看,A品种生长迅速但生长周期长,B品种生长较慢但生长周期短,C和D品种的生长适中;从产量方面来看,A品种的产量较高,B品种的产量较低,C和D品种的产量相对较高;从抗病虫害能力来看,四个品种中都有对特定病虫害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存在。
根据这些结果,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从而提高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良,在培育更高产、更抗病虫害的大豆品种上取得更好的成果。
质量管理实验报告数豆子

南京工程学院质量管理学课程实验报告姓名:陈香学号:209090224专业班级:营销091系部:经济管理学院指导教师:高峰2012年12月南京质量管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熟悉、掌握统计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学习使用QC工具。
二、实验材料准备200粒豆子,其中160粒红豆,40粒绿豆。
(或者用围棋子等)三、实验方法将豆子全部放入一不透明的袋子。
每次取20粒豆子,数其中含绿豆的数目,记录,将豆子放回袋子,重复实验。
共进行110次。
四、实验数据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绿豆个数绿豆个数绿豆个数绿豆个数绿豆个数第1次5第23次4 第45次4 第67次6 第89次9第2次4 第24次8 第46次3 第68次7 第90次4第3次5 第25次5 第47次4 第69次1 第91次第4次3 第26次4 第48次5 第70次6 第92次4第5次4 第27次8 第49次5 第71次6 第93次5第6次5 第28次6 第50次3 第72次3 第94次6第7次2 第29次4 第51次8 第73次6 第95次1第8次2 第30次6 第52次2 第74次0 第96次4第9次4 第31次1 第53次3 第75次4 第97次4第10次3 第32次0 第54次6 第76次4 第98次5第11次8 第33次2 第55次5 第77次4 第99次6第12次3 第34次6 第56次2 第78次3 第100次5第13次8 第35次5 第57次4 第79次4 第101次3第14次6 第36次7 第58次5 第80次2 第102次3第15次3 第37次4 第59次3 第81次4 第103次2第16次5 第38次5 第60次7 第82次4 第104次1第17次5 第39次4 第61次1 第83次2 第105次8第18次6 第40次5 第62次3 第84次7 第106次5第19次1 第41次4 第63次3 第85次4 第107次5第20次4 第42次3 第64次3 第86次6 第108次1第21次4 第43次3 第65次2 第87次4 第109次5第22次2 第44次1 第66次3 第88次7 第110次22.根据数据画直方图绿豆个数频数绿豆个数频数0个绿豆 3 11个绿豆0 1个绿豆8 12个绿豆0 2个绿豆11 13个绿豆0 3个绿豆18 14个绿豆0 4个绿豆26 15个绿豆0 5个绿豆20 16个绿豆0 6个绿豆12 17个绿豆0 7个绿豆 5 18个绿豆0 8个绿豆 6 19个绿豆0 9个绿豆 1 20个绿豆0 10个绿豆03.根据数据画排列图(Pareto chart)4.计算样本的算术平均值,分别计算前30次、前60次和110次的。
黄豆质检报告

黄豆质检报告委托单位:XXX农业公司
检验单位:XXX质检中心
检验对象:黄豆
样品来源:XXX农业公司产区采样
检验日期:2021年5月10日
检验项目:
1.总水分含量:11.20%
2.不完全种子含量:1.50%
3.其它物质含量:
黄绿色杂质:不合格
异种杂质:合格
不稳定因素含量:不合格
4.豆粒度指数:73.12
结论: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条例》相关规定,本次检验的总水分含量、不完全种子含量和豆粒度指数均符合标准要求,合格;而黄绿色杂质和不稳定因素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不合格。
建议被委托单位加强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检验员签字:XXX
审核员签字:XXX
注:以上结果仅针对本批次样品,不代表整体质量水平。
数豆子实验(教案)

数豆子实验(教案)第九课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抽样调查并掌握其方法。
2.使学生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让学生了解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抽样调查并掌握其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才能使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情镜一个瓶子中装有一些豆子,你能用几种方法估计这个瓶子中豆子的数目? 1.可以用称重的方法,先称出一定数量(p 个)豆子的重量 n,再称出瓶中所有走姿的重量 m,就可以估计出瓶中走姿的粒数 q:q≈p_m/n。
2.也可以用测量体积的方法,具体方法同上。
二.讲授新知 1.抽样调查:它是这样一种方法: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2.实验步骤:(1)、从瓶子中取出一些豆子记录这些豆子的粒数 m=20;(2)、给这些豆子做上记号;(3)、把这些豆子放回瓶子中,充分摇匀;(4)、从瓶子中再取出一些豆子,粒数 p=50,记录其中带有记号的豆子的粒数 n;(5)、把这些豆子放回瓶子中,充分摇匀;(6)、利用得到的数据 m,p,n,估计原来瓶子中豆子的粒数 q,q=___;(7)、重复步骤 4--6,重复 2 次,把数据填入下表;(8)、数出瓶子中豆子的总数,验证你的估计。
三.应用新知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完成下表:m P n q 第一次 20 第二次第三次三.初步应用上面的试验利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类似的试验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到。
例如,可以用这种方法估计一个养鱼池中鱼的数目:一个养鱼专业户第一次从鱼塘里捞出了 100 条鱼,将每条鱼作了记号放入水中,当他们完全混合后,又捞出了 20__条鱼,且带有记号的鱼是 20 条,问这家养鱼专业户的鱼塘里大约有多少条鱼?四.思考与讨论小组内交流试验结果,并总结出经验与教训。
五.作业在学案上写出实验感受。
大豆品质实验报告

一、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大豆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水分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大豆的品质特性。
实验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大豆样品进行取样、处理和分析,以期为大豆的品质评价和育种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大豆品质的基本指标及其检测方法;2. 探究大豆品质的影响因素;3. 分析大豆品质与产量、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等指标的关系;4. 为大豆的品质评价和育种提供参考。
三、实验材料1. 大豆样品:随机选取不同产地、品种的大豆样品;2.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水分测定仪、油分测定仪、凯氏定氮仪、分析天平等;3. 试剂:无水硫酸钠、乙醇、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钾等。
四、实验方法1. 样品处理(1)将大豆样品置于通风、干燥处,充分晾干;(2)将晾干的大豆样品研磨成粉末,过40目筛;(3)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大豆样品,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2. 水分含量测定(1)采用烘干法测定大豆样品的水分含量;(2)将大豆样品置于10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3)根据烘干前后样品的质量差,计算水分含量。
3. 油分含量测定(1)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大豆样品的油分含量;(2)将大豆样品置于索氏抽提器中,用无水乙醇进行抽提;(3)将抽提液进行蒸发,计算油分含量。
4. 蛋白质含量测定(1)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大豆样品的蛋白质含量;(2)将大豆样品进行酸解,加入硫酸铜和硫酸钾,加热反应;(3)测定反应液中的氮含量,根据氮含量计算蛋白质含量。
5. 数据分析(1)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2)分析大豆品质与产量、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等指标的关系;(3)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豆水分含量、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在不同品种、产地的大豆样品中存在差异;2. 大豆水分含量、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与大豆产量、品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 大豆品质受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对大豆品质的影响较大。
大豆测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为探究大豆在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的产量表现,优化大豆种植技术,提高大豆产量,本实验针对大豆品种、种植密度、施肥量等因素进行测产实验,为大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品种:选用我国大豆品种“冀豆17”。
2. 实验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七汲镇省农林科学院大豆示范田。
3. 实验设备:大豆专用收割机、电子秤、测距仪、测土仪、施肥机等。
三、实验方法1. 试验地选择:选择土壤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试验田,试验地面积10亩。
2. 试验设计:将试验地划分为10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亩,设置如下处理:(1)品种处理:每个小区种植“冀豆17”。
(2)种植密度处理:设置3个密度梯度,分别为5000株/亩、6000株/亩、7000株/亩。
(3)施肥量处理:设置3个施肥梯度,分别为NPK(纯氮:15kg/亩、纯磷:10kg/亩、纯钾:10kg/亩)、NPK+有机肥(纯氮:10kg/亩、纯磷:8kg/亩、纯钾:8kg/亩、有机肥:2000kg/亩)、NPK+生物菌肥(纯氮:10kg/亩、纯磷:8kg/亩、纯钾:8kg/亩、生物菌肥:2000kg/亩)。
3. 实验过程:(1)播种:于4月15日播种,采用机械化播种,深度2-3cm。
(2)田间管理:根据大豆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
(3)测产:于9月20日大豆成熟期,采用大豆专用收割机进行收割,收集每小区大豆产量,计算平均产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来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5000株/亩时,大豆产量为300.5kg/亩;在6000株/亩时,大豆产量为320.8kg/亩;在7000株/亩时,大豆产量为312.5kg/亩。
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种植密度为6000株/亩时,大豆产量最高。
2. 不同施肥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来看,施肥量对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工程学院质量管理学课程实验报告姓名:陈香学号:209090224专业班级:营销091系部:经济管理学院指导教师:高峰2012年12月南京质量管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熟悉、掌握统计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学习使用QC工具。
二、实验材料准备200粒豆子,其中160粒红豆,40粒绿豆。
(或者用围棋子等)三、实验方法将豆子全部放入一不透明的袋子。
每次取20粒豆子,数其中含绿豆的数目,记录,将豆子放回袋子,重复实验。
共进行110次。
四、实验数据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绿豆个数绿豆个数绿豆个数绿豆个数绿豆个数第1次5第23次4 第45次4 第67次6 第89次9第2次4 第24次8 第46次3 第68次7 第90次4第3次5 第25次5 第47次4 第69次1 第91次第4次3 第26次4 第48次5 第70次6 第92次4第5次4 第27次8 第49次5 第71次6 第93次5第6次5 第28次6 第50次3 第72次3 第94次6第7次2 第29次4 第51次8 第73次6 第95次1第8次2 第30次6 第52次2 第74次0 第96次4第9次4 第31次1 第53次3 第75次4 第97次4第10次3 第32次0 第54次6 第76次4 第98次5第11次8 第33次2 第55次5 第77次4 第99次6第12次3 第34次6 第56次2 第78次3 第100次5第13次8 第35次5 第57次4 第79次4 第101次3第14次6 第36次7 第58次5 第80次2 第102次3第15次3 第37次4 第59次3 第81次4 第103次2第16次5 第38次5 第60次7 第82次4 第104次1第17次5 第39次4 第61次1 第83次2 第105次8第18次6 第40次5 第62次3 第84次7 第106次5第19次1 第41次4 第63次3 第85次4 第107次5第20次4 第42次3 第64次3 第86次6 第108次1第21次4 第43次3 第65次2 第87次4 第109次5第22次2 第44次1 第66次3 第88次7 第110次22.根据数据画直方图绿豆个数频数绿豆个数频数0个绿豆 3 11个绿豆0 1个绿豆8 12个绿豆0 2个绿豆11 13个绿豆0 3个绿豆18 14个绿豆0 4个绿豆26 15个绿豆0 5个绿豆20 16个绿豆0 6个绿豆12 17个绿豆0 7个绿豆 5 18个绿豆0 8个绿豆 6 19个绿豆0 9个绿豆 1 20个绿豆0 10个绿豆03.根据数据画排列图(Pareto chart)4.计算样本的算术平均值,分别计算前30次、前60次和110次的。
前30次绿豆个数为132,前60次绿豆个数为251,前110次绿豆个数为449前30次绿豆个数算术平均值x=(X1+X2+...+X30)\30=(5+4+....+6)\30 =4.55前60次绿豆个数算术平均值x=(X1+X2+...+X60)\60=(5+4+....+7)\60 =4.1833前110次绿豆个数算术平均值x=(X1+X2+...+X110)\110=(3+3+....+2)\110 =4.0815.计算样本的极差和平均差,分别计算前30次、前60次和110次的。
前30次样本的极差R=X max -X min =8-1=7 前60次样本的极差R=X max -X min =8-0=8 前110次样本的极差R=X max -X min =9-0=9前30次样本的平均差 Nx x MD ∑-==(|5-4.55|+|4-4.55|+...+|6-4.55|)\30=1.713前60次样本的平均差 Nx x MD ∑-==(|5-4.1833|+|4-4.1833|+...+|7-4.1833|)\60=1.6067前110次样本的平均差 Nx x MD ∑-==(|5-4.081|+|4-4.081|+...+|2-4.081|)\110=1.5226.计算样本的标准差,分别计算前30次、前60次和110次的。
前30次的标准差()∑-==Ni x x iN 121σ={[(3-4.3)2+(3-4.3)2+...+(6-4.3)2]\30}1/2=2.152前60次的标准差()∑-==Ni x x iN 121σ={[(3-4.1167)2+(3-4.1167)2+...+(7-4.1167)2]\60}1/2=2.043前110次的标准差()∑-==N i x x iN 121σ={[(3-4.073)2+(3-4.073)2+...+(2-4.073)2]\110}1/2=1.9297.计算样本的变异系数,分别计算前30次、前60次和110次的。
前30次样本的变异系数V=σ/x *100%=2.152/4.3*100%=50.047% 前60次样本的变异系数V=σ/x *100%=2.043/4.1167*100%=49.627% 前110次样本的变异系数V=σ/x *100%=1.929/4.073*100%=47.361%8.假设样本中,2≤x ≤6为合格品,画控制图。
9.假设样本中,2≤x ≤6为合格品,分别利用公式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u ,Cpl; Cpk ,x =(X 1+X 2+...+X N )\N=(2*13+3*19+4*23+5*19+6*16)/(13+19+23+19+16) =4.1()∑-==Ni x x iN 121σ={[(2-4.1)2*13+(3-4.1)2*19+(4-4.1)2*23+(5-4.1)2*19+(6-4.1)2*16]/90}1/2=1.31Cpu=(Tu-x )/3σ=(6-4.1)/(3*1.31)=0.483 Cpl=(x -Tl)/3σ=(4.1-2)/(3*1.31)=0.534 Cp =T/6σ=4/(6*1.31)=0.509K=2|T M -x |/T=2*|4-4.1|/4=0.05 Cpk=(1-k)Cp =(1-0.05)*0.509=0.483610.假设样本中,3≤x ≤5为合格品,分别利用公式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u ,Cpl; Cpk ,x =(X 1+X 2+...+X N )\N=(3*19+4*23+5*19)/(19+23+19) =4()∑-==Ni x x iN 121σ={[(3-4)2*19+(4-4)2*23+(5-4)2*19]/61}1/2=0.79Cpu=(Tu-x )/3σ=(5-4)/(3*0.79)=0.42 Cpl=(x -Tl)/3σ=(4-3)/(3*0.79)=0.42 Cp =T/6σ=2/(6*0.79)=0.42 K=2|T M -x |/T=2*|4-4|/2=0 Cpk=(1-k)Cp =(1-0)*0.42=0.4211.假设样本中,1≤x ≤7为合格品,分别利用公式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u ,Cpl; Cpk ,x =(X 1+X 2+...+X N )\N=(1*6+2*13+3*19+4*23+5*19+6*16+7*5)/(6+13+19+23+19+16+5)=4.03()∑-==Ni x x iN 121σ={[(1-4.03)2*6+(2-4.03)2*13+(3-4.03)2*19+(4-4.03)2*23+(5-4.03)2*19+ (6-4.03)2*16+(7-4.03)2*5]/101}1/2=1.58Cpu=(Tu-x )/3σ=(7-4.03)/(3*1.58)=0.63Cpl=(x-Tl)/3σ=(4.03-1)/(3*1.58)=0.64Cp =T/6σ=6/(6*1.58)=0.63K=2|TM-x|/T=2*|4-4.03|/6=0.01Cpk=(1-k)Cp =(1-0.01)*0.63=0.6237五、分析9-11实验的结果。
第9题的分析:假设样本中,2≤x≤6为合格品,我们可以得出大多数参数都是在【2,6】之间,差不多81.8%,还是相对稳定的。
当有规定上限值,无下限要求时,其工序能力指数CPU 为0.483,当有规定下限值,无上限要求时,工序能力指数CPL为0.534,而实际工序能力指数CPK为0.4836,也就是当合格品在2≤x≤6时,工序能力一般维持在【48%,54%】之间,处于中等水平。
第10题分析假设样本中,3≤x≤5为合格品,我们可以得出超过一半的数据都是在【3,5】之间,约56.4%。
当有规定上限值,无下限要求时,其工序能力指数CPU为0.42,当有规定下限值,无上限要求时,工序能力指数CPL为0.42,而实际工序能力指数CPK为0.42,也就是当合格品在3≤x≤5时,工序能力一般维持在【41%,42%】之间,合格品的区间范围缩小,从而工序能力也相对降低,获得合格的数据也有一定的难度。
第11题的分析假设样本中,1≤x≤7为合格品,合格品的区间范围扩大了,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绝大多数参数都是在【1,7】之间,约 94.5%。
当有规定上限值,无下限要求时,其工序能力指数CPU为0.63,当有规定下限值,无上限要求时,工序能力指数CPL 为0.64,而实际工序能力指数CPK为0.6237,也就是当合格品在1≤x≤7时,工序能力一般维持在【62%%,64%】之间,相对于前两题较小的合格范围,本次的工序能力可以说是提高了不少,已经达到了中上水平。
合格数据也会比较容易。
综上从这次的三次假设中,由Cp ,k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其工序能力严重不足,需要分析分散程度大的原因,制订措施加以改进,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工艺工作必须未雨绸缪,以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而就这次试验可以通过增加检验的频数以及检验的整体样本来减少误差,同时也应该减少人为的参与而带来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