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

合集下载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具体治法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金 元四大家在郁证治疗中常采用针灸疗法。例如,朱丹溪常采用“从肝论治”的针 灸方法,选用太冲、气海等穴位进行针灸;张从正则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进行针灸,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气机;刘完素则选用尺泽、委中等穴位进行针 灸,以清肺泻肝、调理脾胃;李东垣则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以健 脾开胃、补中益气。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郁证的主要原则包括疏导气机、调理脾胃和滋阴养血。首先,疏导 气机是治疗郁证的关键,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达到疏 通气机的目的。其次,调理脾胃也是治疗郁证的重要措施,可通过饮食调理、中 药治疗等方式来恢复脾胃功能,从而缓解气机郁滞。此外,滋阴养血也是治疗郁 证的必要手段,可通过服用滋阴养血的中药材来改善机体气血不足的状况,从而 缓解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症状。
刘完素认为,郁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肺、肝、脾三脏,临床以心 情不畅、咳嗽胸闷、腹胀腹泻等为主要症状。李东垣则认为,郁证多由脾胃气机 失调引起,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身体乏力等。
治法概述
治法概述
金元四大家治疗郁证的思路各异,但均注重调理脏腑气机。朱丹溪主张从肝 论治,用逍遥散类方剂调肝解郁;张从正主张祛除体内邪气,用汗、吐、下三法 疏通脏腑气机;刘完素则倡导调理肺、肝、脾三脏,用凉药清肺泻肝,温药健脾 开胃;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法治疗。
病因病机
此外,身体虚弱也是郁证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气血不 足等,导致机体调节能力下降,易受情志、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气机郁滞。
证候表现
证候表现
中医郁证的主要证候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睡眠障碍等。情绪低落 主要表现为忧愁、抑郁、烦躁、易怒等,且常伴有兴趣缺乏、意志消沉等症状。 思维迟缓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 眠、多梦、易醒等。此外,中医郁证还常伴有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 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异常、自杀倾向等。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郁证【定义】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

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之郁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郁证多因郁怒、忧思、恐惧等七情内伤,使气机不畅,出现湿、痰、热、食、瘀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脾、肾,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机体脏气易郁,最终发为本病。

【病位】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有愤怒、忧愁、焦虑、恐惧、悲哀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排除咽喉或食管类疾病。

(二)鉴别诊断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无咽痛,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且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而不在咽部。

2.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易哭、时作欠伸,但有自知自控能力。

而癫证则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缺乏自知自控能力,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症状辨证:郁证的症状包括 胸闷、胸痛、失眠、多梦、 食欲不振等,需要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
治疗原则
疏肝解郁:通 过疏肝理气, 缓解肝气郁结, 改善情绪
01
养心安神:通 过养心安神, 缓解失眠、焦 虑等症状
03
02
健脾和胃:调 理脾胃功能, 促进消化吸收, 增强体质
04
活血化瘀:活 血化瘀,改善 血液循环,消 除瘀滞
发展
心理调适
01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 过度担忧和焦

02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作息
规律
03
培养兴趣爱好, 丰富精神生活,
转移注意力
04
加强人际交往, 与家人、朋友 保持良好的沟
通和交流
谢谢
常用方剂
01
02 逍遥散: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肋胀痛,
善太息等症。
柴胡疏肝散: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胀痛,善 太息,情志抑郁,烦躁易怒等症。
03
04 半夏厚朴汤:用于痰气郁结,胸闷,呕吐,
呃逆等症。
甘麦大枣汤: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失眠, 多梦等症。
05
归脾汤:用于心脾两虚,失眠,多梦,健 忘,心悸等症。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演讲人
目录
01. 郁 证 概 述
02. 郁 证 的 辨 证 论 治
03. 郁 证 的 预 防 与 调 护
郁证概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郁证的定义
01 郁证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由 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症。
02 郁证的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胸闷、腹胀、 食欲不振、失眠等。
03 郁证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情志不舒、气机 郁滞、痰湿内蕴等。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耗 伤
阴 虚
心 病
心 肾
情 志
营 血
火 旺
及 肾
阴 虚


2、病机:
发病:郁证起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
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 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 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肾虚常见。
1.肝气郁结证
临床证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 定处,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基本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实证――理气开郁,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
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 消食等法。 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 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根据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证治分类
结交阻于咽喉
食道狭窄或干涩
病位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3.郁证脏躁与郁证
1




主症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 惊,悲忧善哭,时作欠伸,骂 詈喊叫,不发如常,有自控能 力
喜怒无常,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等思维、情感、感觉甚至行为异 常为主,极少自行缓解,缺乏自 控能力
二、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
梅核气
虚火喉痹
病因
青中年女性, 情志不畅

中医学-郁证

中医学-郁证

郁证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内伤,愤懑郁怒,忧愁思虑。

2.病机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病理因素是气、血、湿、痰、热、食六郁。

病初因气滞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属虚证。

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各型郁证的治法1.肝气郁结证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速记: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归肝滋肾六王2.气郁化火证主症: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郁证有哪些症状?

郁证有哪些症状?

郁证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郁证症状,尤其是郁证的早期症状,郁证有什么表现?得了郁证会怎样?以及郁证有哪些并发病症,郁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郁证常见症状:
*以上是对于郁证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郁证并发症,郁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郁证常见并发症:
发作性睡病、副鼻窦炎、颅咽管瘤、脑囊虫病、矮小症、癫痫性精神障碍、抑郁症、新生儿泪囊炎、脑动静脉畸形、精神发育迟缓
*一、并发病症
心烦易怒,精神不振,虚烦不寐,神疲乏力等。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郁证症状,郁证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郁证”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兼有食滞腹胀: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 兼有血瘀见胸胁刺痛:加当归 丹参、郁金、 红花。
19
2021/1/30
医学ppt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兼症: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
酸,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0
2021/1/30
医学ppt
8
2021/1/30
医学ppt
【病因病机】
愤懑郁怒极 情 肝失疏泄
忧愁思虑 所愿不遂
志 过
气机不畅
初起肝经自病 化火
气血失和
血瘀
肝郁及脾 日久累及他脏
肝郁及心
9
2021/1/30
医学ppt
【病因病机】
病机: 病位主要在肝,但涉及心、脾、肾; 病机重点在于气机郁滞;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医学ppt
【概说】
三、古代文献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 论述。治疗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 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6
2021/1/30
医学ppt
【概说】
元·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风病之起也, 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
《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 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4
2021/1/30
医学ppt
【概说】
脏躁、梅核气是郁证中具有特异性的证候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诱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作时一般以精神恍 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为主。 梅核气-----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精神抑 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 出为特征。

郁证患者的辩证施护

郁证患者的辩证施护
郁证பைடு நூலகம்者的辩证施护
郁证是由于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肋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物梗阻,并伴有眩晕、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属于现代医学“神经官能症”、“癔症”等疾病。我院2007—2011年共收治郁证患者100例,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辨证施护及饮食调理,取得一定效果。现介绍于下:
3.2痰气交阻证:喉咙不适,甚则有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苔薄白腻,脉玄滑或细滑。护理原则为化痰理气解郁。(1)咽喉有阻滞感,及早做食道钡透检查,排除癌变,消除疑虑。(2)吃饭时不宜生气,避免气滞食阻。(3)平时取陈皮5克,玫瑰花、绿梅花、厚朴花各3克,开水泡服,以助于理气化痰。(4)竹笋、萝卜、梨有助于化痰顺气,可常食用。(5)食勿过饱,宜少量多餐,忌肥甘油腻助湿生痰之品。
2.4针刺疗法:(1)郁证病人气绝时可针刺人中、百会、涌泉。平时针刺内关、谭中、足三里、神门、三交阴等穴位。(2)胸闷、头疼、失眠病人,可以用梅花针叩击脊椎两侧及内关。百会、凤池、神门、足三里等穴位。(3)耳针疗法,在神门、皮质下、脑、肾等痛点埋针。
2.5气功疗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静功、动功,太极拳等,或用气功信息治疗仪进行治疗。
3.3心肾阴虚证:郁证日久,眩晕耳鸣,心悸少寐,虚烦易怒,腰膝酸软,健忘,遗镜或月经不调。舌质微红,少苔,脉细数。护理原则为滋养心肾。(1)病室环境宜安静,有利于睡眠。(2)夜间看书报时间不宜过长,鼓励患者做静养气功、打太极拳。(3)入睡前半小时给服用柏子养心丸5克,或针刺神门、三阴交,得气后留针20分钟。(4)精神恍惚,喜怒无常,用准小麦30克、大枣10枚、灸甘草10克煎服。(5)避免惊恐、怒气、气郁以及过度兴奋的情志因素。(6)可食红枣、桂圆汤或百合、莲子汤以养心安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心烦失眠,多梦遗精:合交泰丸(黄连、肉桂);
遗精较频:加芡实、莲须、金樱子。
34
[预防调护]
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虑,防止情志 内伤; 2. 作好精神治疗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 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5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郁证?其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2.郁证分哪几型?郁证为什么要重视理气?在临 床上如何掌握理气法? 3.试述郁证肝气郁结证、痰气交阻证的辨证施治。




7
【概说】
四、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 等,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 本节辩证论治。
8
【病因病机】
初起肝经自病 化火
愤懑郁怒 忧愁思虑 所愿不遂
气血失和
情 肝失疏泄 志 过 气机不畅 极
日久累及他脏
血瘀
肝郁及脾
肝郁及心
9
【病因病机】

病机: 病位主要在肝,但涉及心、脾、肾; 病机重点在于气机郁滞;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3
【概说】
二、证候特征 气郁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 主要表现。 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 舌质有瘀点瘀斑, 或舌质紫暗; 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肋痛,嘈杂吞 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 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 溏腹泻; 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
胁肋胀满疼痛较甚:加郁金、青皮、佛手; 嗳气频作,脘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 苏梗、法夏 兼有食滞腹胀: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 兼有血瘀见胸胁刺痛:加当归 红花。
19
丹参、郁金、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兼症: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
酸,大便秘结,
6
【概说】

元· 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 五郁论》中说,“风病之起也, 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 《丹溪心法· 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 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朱丹溪还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 创立 了六郁汤、越鞠丸等有效方剂。 《古今医统大全· 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 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临证指南医案· 郁》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36
谢谢大家
37
31
[辨证论治]
6.心肾阴虚
主症:情绪不宁;
兼症: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
盗汗,口咽干燥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32
[辨证论治]
6.心肾阴虚
治法: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滋补心阴; 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 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2、梅核气与噎膈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 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 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郁病中的梅核气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 有物梗塞,作各种检查无异常发现。
13
【诊断与鉴别诊断】
3、脏躁与癫病 癫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以 精神失常为主要特征,病程迁延。 郁病中的脏躁一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 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
兼症: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 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舌脉:苔薄腻,脉弦。
17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 胡 、 香 附 、 枳 壳 、 陈 皮 —— 疏 肝 解 郁 ,
理气畅中;
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缓急。
18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4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肝:气郁、血郁、火郁。 脾:食郁、湿郁、痰郁。 心:虚证。 2.辨虚实 实:气郁、血瘀、化火、食积、湿
滞、痰结。
虚:气血两虚、阴精亏虚。
15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16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4
【概说】


脏躁、梅核气是郁证中具有特异性的证候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诱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作时一般以精神恍 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为主。 梅核气-----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精神抑 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 出为特征。
5
【概说】
三、古代文献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 论述。治疗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 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26
[辨证论治]
4.心神失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甘草——甘润缓急; 小麦——补益心气; 大枣——益脾养血。
27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手足蠕动或抽搐: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
躁扰、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
喘促气逆:合五磨饮子。
28
[辨证论治]
5.心脾两虚 主症;多思善疑,头晕神疲;
23
[辨证论治]
3.痰气郁结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
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
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24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湿郁气滞:加香附、佛手、苍术;
痰郁化热:竹菇、栝萎、黄苓、黄连;
病久入络: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
25
[辨证论治] 4.心神失养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 兼症: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 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 舌脉:舌质淡,脉弦
兼症;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29
[辨证论治]
5.心脾两虚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 党参、茯苓、白术、 甘草、当归、龙眼肉 木香——理气醒脾。
30
益气健脾生血;
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安神;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心胸郁闷,情志不舒:加郁金、佛手; 头痛:加川芎、白芷。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0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21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热势较甚:加龙胆草、大黄; 肝火犯胃:加黄连,吴茱萸; 肝火上炎:加菊花、钩藤、刺蒺藜。
22
[辨证论治]
3.痰气郁结 主症: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兼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 舌脉:苔白腻,脉弦滑。
10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主要依据——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
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
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实验室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11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虚火喉痹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 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 尚觉咽干、咽痒、灼热。 郁病中的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 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咽中梗塞的 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
第一节 郁证
郁:广义---气血郁滞---所有病证 狭义---情志不舒---七情病证
1
【概说】
一、概念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
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
【概说】
二、证候特征 1.情志病证---心情抑郁、情绪不宁为主 2.非一时性---持续2周以上 3.气郁-------六郁(血郁、火郁、食郁、 湿郁、痰郁) 4.郁证日久---可出现心脾肝肾亏损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