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影子为么会变化
四年级科学上册《影子为什么会变化》PPT课件

问题二
• 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 结论: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的方位
发生变化,影子的方位也随之变化。 太阳越高,影子越短。
问题三
• 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 怎样的变化规律?
• 结论:太阳越高,影子越短,温度
越高;太阳越低,影子越长,温度 越低。
课后实践
•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 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 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 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复习:动手作画
• 请各小组拿出老师发给的纸,上面有三幅 没完成的画,请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两人 完成一幅,画出直杆在阳光下的影子。
• 互相交流探讨:请各组在下面看看你们的 影子有没有画错,如果有,请把它改正过 来。
问题一
• 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的规律?
• 结论:影子的变化与太阳一天的变
化有关,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也 会不断地变化。四Βιβλιοθήκη 级科学上册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复习:太阳位置变化与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
的特点和规律
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影子 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在同一时刻, 任何直立的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的变化 和长短的变化。早晨,影子指向西方;正 午,影子指向北方;下午,影子指向东方。 一天中,正午影子比较短,早晚影子比较 长。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四年级【科学(湘科版)】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课程全高清带备注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四年级 科学
主讲人 小学
思考:一天中,阳光下人的影子会变化吗?
同学们的推测
阳光下,我的影子可能不会变化。 阳光下,我的影子可能会发生方向变化。 阳光下,我的影子可能在长短、方向、大小、形状等多方面,都发生 变化。
如何研究?
到家附近的安全场地进行实地研究。 长时间观察和记录,很难做到位置固定、不晃动。
思考: 这个规律可以为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帮助?
做好《自制日晷》学习准备
牙签
瓦楞纸
圆规
量角器
请将你的发现记录到学习任务单中。
实验三
影子在移动,方向在 发生变化。
还有哪些新发现? 影子较长,不便观察……
8:00 9:00 8:30
实验四
8:00 9:00 8:30
偶然现象吗? 再看一组实验记录。
9:00 8:30 8:00
实验五
汇总多组实验,你有哪些进一步发现?
阳光下,多个物体影子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变 化规律相同:都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这会带来什么影响?
同学们的思考
晃动会影响我们实验结果的采集。 可用旗杆、楼房的边缘为阻挡物进行观察。 为减少误差,要多采集一些实验结果会更好!
实验一
7:00
10:00
实验二
9:00 8:30 8:00
用辅助线标记影子位置 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的观点
楼房边缘的影子在移动,方向是从西向东的。 上午时,太阳的位置是慢慢从东向西移动的。
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都会发生变化。 由此推断,阳光下所有物体的影子的变化,都 有同样的规律。
请将你的发现记录到学习任务单中。
同一时刻,竖直物体的影子有何特点?
四年级科学 影子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影子的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概述1. 影子的概念1) 影子是由物体遮挡光线而产生的暗色区域。
2) 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关。
2. 影子的变化1) 影子的大小会随着光源和物体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 影子的位置会随着光源和物体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3) 影子的颜色会随着光源的颜色和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
3. 影子的应用1) 影子可以用来判断太阳的位置和时间。
2) 影子也可以用来预测一天的天气。
二、影子的大小变化1. 光源与物体距离的关系1) 当光源离物体较近时,影子较小。
2) 当光源离物体较远时,影子较大。
2. 物体大小与影子大小的关系1) 物体越大,影子越大。
2) 物体越小,影子越小。
3. 光源的大小与影子大小的关系1) 光源越大,影子越小。
2) 光源越小,影子越大。
三、影子的位置变化1. 光源与物体位置的关系1) 光源在物体后方时,影子位于物体的前方。
2) 光源在物体前方时,影子位于物体的后方。
2. 物体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1) 物体越靠近光源,影子越远离物体。
2) 物体越远离光源,影子越靠近物体。
四、影子的颜色变化1. 光源颜色的影响1) 白光源会产生正常的黑色影子。
2) 其他颜色的光源会产生对应颜色的影子。
2. 光线强弱的影响1) 光线弱的情况下,影子会显得模糊不清。
2) 光线强的情况下,影子会显得清晰锐利。
五、影子的应用1. 判断太阳的位置和时间1) 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来判断太阳的位置。
2) 根据影子的长度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2. 预测天气1) 利用影子的长度和清晰度来判断天气的晴朗程度。
2) 影子短而清晰,天气可能为晴朗;影子长而模糊,天气可能转阴。
六、结论1. 影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通过科学原理来解释其变化规律。
2. 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3. 影子的应用不仅局限于科学实验,还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影子是一个有趣而神奇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明白影子的变化规律,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会变化的影子说课稿

会变化的影子说课稿一、说教材《会变化的影子》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光与影的一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既是对前一阶段光学知识的巩固,又为后续深入学习光的传播、折射等现象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影子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随着时间和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1)作用与地位本文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影子现象,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理解影子与光源的关系,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
它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于,既是对光的直线传播这一基本原理的巩固,又为深入学习光的其他现象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影子的产生、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影子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影子与物体形状的关系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以及影子是如何随着光源、物体、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掌握影子与光源、时间、物体形状等因素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影子的产生原理,影子与光源、时间、物体形状等因素的关系。
(2)难点:理解影子与光源、时间、物体形状等因素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影子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说教法在教学《会变化的影子》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突出我的教学亮点。
(1)启发法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影子吗?”“影子是怎么产生的?”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
第5课---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课后实践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 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 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 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第5课、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1、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是自东向西运动的。 2、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 形成的。 3、 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与谁有联系? 答:一天中物体的影子和气温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联 系。 4、 一天中,太阳的运动与物体的影子和气温之间有什 么联系? 答:上午太阳在东边,物体的影子在西边,随着时间的 推移,太阳的高度逐渐增大,影子由长到短,气温由低到高。 下午,太阳在西边,物体的影子在东边,随着时间的推移, 太阳的高度逐渐减小,影子由短变长,气温由高到低。
一天中,在同一地点对同一物体来说: 从早上到中午影子逐渐变短,气温逐渐升高; 从中午到晚上影子逐渐变长,气温逐渐降低。
2 太阳位置的变化与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 的特点和规律:
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影子都在物 体背着太阳的一面;在同一时刻,任何直立的物体的 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 方向的变化和长短的变化,早晨,影子指向西方;正 午,影子指向正北;傍晚,影子指向东方。一天中, 正午时影子最短,早晚影子都比较长。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5课
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影子产生的条件:
要想看到清晰的影子都需要那些条件呢? 要有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要看到清晰的影子,就必须把光照在不透明 的物体上才能看见。
光 不透明的物体 影子
■根据影长,你能推测当时的气温高低吗?
将讨论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时间 早上 中午
问题二
• 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 结论: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的方位
发生变化,影子的方位也随之变化。 太阳越高,影子越短。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五单元19太阳与影子(含答案)冀人版

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19太阳与影子一、填空。
1. (日晷)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
日暑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带时间刻度的(晷面)组成,可分为(赤道式)日晷和(地平式)日晷等类型。
(日晷计时)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
2.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自己的影子我们发现自己的影子在不同时间是(不一样)的。
3.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地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日晷)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
5.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和物都会产生(影子)。
6.太阳在天空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它们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二、选择。
1.找影子,在( C )不可能发现影子。
A.明亮的教室里B.操场上C.漆黑的卧室里D.台灯下2.古人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明了(C )。
A.地动仪B.指南针C.日唇D.水轮机3.一天中,影子变化的规律是( A )。
A.长→短→长B.短一短→长C.短→长→短D.长→长→短4.太阳在天空中( B )运动,阳光下的影子( A )移动。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三、判断。
1.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响影子的变化。
(X)2.同一个物体的影子是不变的。
(X)3..日晷是利用影子长短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
(X)4.阳光下,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
(V)5.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V)6.无影灯下,影子消失了。
(X)四、课后习题解答。
1.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如何变化的?答: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和物都会产生影子。
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地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早上时影子向西、影子最长;由早晨到正午,影子逐渐变短;正午时影子最短;正午过后影子又逐渐变长;傍晚时,影子又变得最长,影子向东。
光与影教案及反思

3.1《光与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阴影即影子。
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照射的位置有关系。
2.科学探究基于观察和己有经验,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并进而研究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3.科学态度、STSE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观察和实验。
乐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影子形成的条件【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手电筒、杯子、铅笔、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猜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
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我和他说话,不见他开口。
(2)看图回忆影子游戏。
课件展示教材P30页的四幅图。
(3)交流:光与影是什么样的关系?(4)介绍皮影戏:皮影戏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在北宋时已有演出,元代曾传到西亚和欧洲。
(5)提问:你认为影子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二)新课学习1.探究影子的形成(1)作出假设。
如果没有光,有影子吗?如果没有遮挡物,有影子吗?影子投到哪里呢?(2)设计实验方案。
阅读教材中的示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
步骤示例:a.用手电筒直接照射墙面,观察有没有影子。
b.用杯子挡住光,观察有没有影子。
c.关闭手电筒的光,观察有没有影子。
(4)实验记录: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5)实验汇报:根据实验结果说一说影子的形成条件。
(6)小结:a.影子形成的条件:光、遮挡物、屏(墙壁、地面及其它不透明物体)。
b.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阴影即影子。
2.观察影子的变化(1)讨论交流:在探究影子形成的过程中,发现影子有哪些变化? (影子的长短、方向、形状、大小等都有变化……)(2)进行猜想: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3)实验验证:将铅笔用橡皮泥竖直固定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位照射。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知识点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
2.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的照射下,人和物都会产生影子.3.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同一物体的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也会改变。
4.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5.早晨,太阳在东方,影子投向西方,正午,太阳在正上方,影子投向北方,傍晚,太阳在西方,影子投向东方。
6.日晷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日晷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有晷针和带时间刻度的晷面组成,7.医生在无影灯下给病人做手术。
8.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曾经提出过好多种假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9.公元2-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10.16世纪初,航海家麦哲伦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发点,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1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并且围绕太阳旋转。
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一号”宇宙飞船,首次从天空看到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12.地球仪对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
13.科学家发现地球是一个接近正圆的、表面凹凸不平的球体。
14.地球仪绕“地轴”运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仪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地轴和球体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
1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6.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17.从太空看去,地球表面颜色分为蓝色、绿色和黄色相间分布,蓝色是海洋,绿色和浅黄色是陆地。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71%。
18.地球上的陆地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19.海洋分为四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0.“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述的是农历初三的月亮形状,月亮弯弯的,像把镰刀,月相名称是蛾眉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复习:太阳位置变化与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
的特点和规律
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影子 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在同一时刻, 任何直立的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的变化 和长短的变化。早晨,影子指向西方;正 午,影子指向北方;下午,影子指向东方。 一天中,正午影子比较短,早晚影子比较 长。
问题二
• 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 结论: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的方位
发生变化,影子的方位也随之变化。 太阳越高,影子越短。
问题三
• 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 怎样的变化规律?
• 结论:太阳越高,影子越短,温度
越高;太阳越低,影子越长,温度 越低。
课后实践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 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 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 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复习:动手作画
• 请各小组拿出老师发给的纸,上面有三幅 没完成的画,请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两人 完成一幅,画出直杆在阳光下的影子。
• 互相交流探讨:请各组在下面看看你们的 影子有没有画错,如果有,请把它改正过 来。
问题一
• 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的规律?
• 结论:影子的变化与太阳一天的变
化有关,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也 会不断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