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赏析之欧阳歌谷创作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过零丁洋》赏析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过零丁洋》赏析《过零丁洋》赏析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
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
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
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
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
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
这是从国势一面说。
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
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
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河破碎”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
前一句是追记过去。
诗人于德元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
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
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赏析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真好!它出自于南宋著名的政治,文学家文天祥之手。
读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但感情却悲痛壮丽,处境艰难孤苦。
寒窗苦读十四年,熟读经书,赴京赶考,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这是苦难遭遇的开始。
在频繁的抗元斗争中,兵武器严重不足奋力抗战四年未停。
国难当头,他奋不顾身,孤军奋战。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已经被战争变得支离破碎,自身的安危同样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
德佑元年文天祥于江西起兵勤王,转战东南,抗击元军,祥兴元年十月兵败被俘。
当年撤离时,惶恐滩头说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叹零丁。
后来元军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招降海上坚持抵抗南宋的张世杰,文天祥便将此诗出示给张弘范看,张自知无望,次年正月,文天祥被押解北上,船过零丁洋(今广东中山南珠江口附近),元军首领逼迫文天祥招降尚在厓山率军坚持抵抗的宋军元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答之,以明志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从回顾自己的一生开始落笔。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以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及第,后被起用,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辛苦”二字,表明了读书、为官生涯中的种种的曲折、坎坷;接下来对句则写自己面临的残酷现实:虽经全力勤王,可如今抗元的力量还是越来越弱,已是“干戈寥落”。
文天祥为报朝廷知遇之恩,毁家纾难,辛苦辗转,浴血奋战,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回想至此,诗人不由得感慨万端,下笔自然也就沉痛无比。
颔联还是分两个方面来写。
出句写大宋已是“山河破碎”,正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恢复河山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对句则感慨自己的身世,恰如水上的浮萍,是浮是沉,全凭风雨作主。
个人家国系于一身,诗人以暗喻的手法,生动再现了自己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紧密关系,运笔形象传神,感情浓烈深沉。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赏析一“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真好!它出自于南宋著名的政治 ,文学家文天祥之手。
读来慷慨激昂 ,气势磅礴 ,但感情却悲哀壮丽,处境艰难孤苦。
寒窗苦读十四年 ,熟读经书 ,赴京赶考 ,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这是苦难遭遇的开始。
在频繁的抗元斗争中 ,兵武器严重缺乏奋力抗战四年未停。
国难当头 ,他奋不顾身 ,孤军奋战。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已经被战争变得支离破碎 ,自身的安危同样不定 ,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漂泊无垠 ,时起时沉。
德佑元年文天祥于江西起兵勤王 ,转战东南 ,抗击元军 ,祥兴元年十月兵败被俘。
当年撤离时 ,惶恐滩头说惶恐 ,如今被俘 ,零丁洋里叹零丁。
后来元军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招降海上坚持抵抗南宋的张世杰 ,文天祥便将此诗出示给张弘范看 ,张自知无望 ,作罢。
后文天祥被押解大都 ,于元世十九年英勇就义。
古往今来 ,人生在世谁能躲过一死?为国捐躯 ,留下热诚忠心 ,永垂史册。
古往今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读来 ,依然那么的震撼我心。
这首诗把全篇诗的爱国主义思想旗帜高高扬起 ,使全诗从悲哀的气氛中显示出鼓舞人心的力量。
它所透射出的清明性 ,忠贞热情 ,照亮了历史前进的道路 ,鼓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坚诚地 ,无私无憾的去身就千古。
人总是难免一死 ,为拯救祖国而死 ,舍生取义 ,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 ,映照千古。
这已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
它一直在感召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 ,他的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确实 ,一个人活着不应该无意义 ,在人生中必定要有辉煌 ,有精彩;假设平平淡淡过一生 ,倒不如一死 ,像文天祥一样舍生取义 ,精忠报国 ,这是重于泰山的死。
《过零丁洋》赏析

《过零丁洋》赏析一、创作背景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以明志。
当时南宋政权风雨飘摇,文天祥作为坚定的抗元志士,面临着生死抉择和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
二、原文及翻译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三、诗歌赏析1. 首联-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起笔回顾生平,“辛苦遭逢起一经”,诗人因科举入仕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这里强调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
“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指代战争,“寥落”表示稀少,写出了抗元战争的局势,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南宋的抗元力量越来越薄弱。
这两句诗概括地写出了诗人从入仕到抗元的艰辛历程,同时也暗示了南宋朝廷的衰败局势。
2. 颔联-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山河破碎风飘絮”将山河破碎的南宋王朝比作被风吹散的柳絮,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局势的危亡,南宋的江山已经支离破碎,如同风中飘絮般没有根基和依靠。
“身世浮沉雨打萍”则把自己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风飘絮”和“雨打萍”对仗工整,生动地表现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个人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动荡的局势中随波逐流。
3. 颈联-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这里运用了双关的手法。
“惶恐滩”是文天祥曾经兵败的地方,“惶恐”一词既写出了当时兵败时的惶恐心情,又表现出如今被俘后的惶恐不安。
《过零丁洋》 文章解读

《过零丁洋》文章解读过零丁洋,这首宋代词作于宋徽宗时期,是以借写北方的冰雪景观来勉励士人,在逆境中保持坚强的品质。
本文将从词的背景和意境、词的艺术特色以及词的深层内涵三个方面对《过零丁洋》进行解读。
一、词的背景和意境《过零丁洋》词是写北国冰雪景色的作品,背景是北国寒冷刺骨的冬季。
词立意写冬季江面冰封的情景,并用枯萎的柳枝与坚强的蜂蜜昆虫作对比,讴歌了士人的坚韧和毅力。
作者通过冷冽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个人应该坚强不屈的品质。
词的开篇以“过零丁洋”为题,洋为江面之意,寓示江面的寒冷冰封。
词的前两句“依靠河梁,饮百花之辰。
”运用修辞手法,将作者置身河边观赏百花盛开的美景,给人以温暖之感。
接下来的“又作渔郎,醉三日之晌。
”则切换到诗人自己是渔郎,享受醉心于打渔的乐趣。
通过这些描绘,词把读者带入了温馨而宜人的冬日景致。
二、词的艺术特色《过零丁洋》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冰雪景色和士人精神品质的融合。
首先是意象的运用。
词中通过描写冰雪、柳枝、蜜蜂等意象,使读者感受到北方冬季的寒冷和荒凉。
词中运用枯萎的柳枝,与坚强的蜜蜂形成对比,寓意着士人在逆境中仍然能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
其次是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词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堤上行路难”,通过比喻把坚持人生信仰比作在冰天雪地中行走的困难,进一步突出了士人在逆境中的执着。
又如“冢中枯木结昆虫”,通过拟人手法,将坚强的蜂蜜昆虫与死寂的墓地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士人不屈不挠的崇敬之情。
三、词的深层内涵《过零丁洋》词通过描绘北国冰雪景色和士人坚韧的意志,表达了对士人品质的赞美,并包含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首先,词通过北国冰雪的描绘,抒发了对士人所处逆境的理解和感慨。
北国冰雪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和荒凉的感觉,但词中通过对冰雪景色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北国冬季别样的美丽和壮丽。
这种描绘体现了诗人对士人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美好品质的肯定和赞美。
《过零丁洋》鉴赏

《过零丁洋》鉴赏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它是诗人文天祥被俘虏的第二年(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
诗描写了诗人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愤怒和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之心。
首联点出了自己的身世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辛苦”一词强调了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考取功名,要报效祖国。
“干戈”在这里是指战争,当时朝廷腐败,经常内乱持续。
这两句写了诗人辛辛苦苦通过科举考试,但是战争却起起落落持续了四年之久,又遭到其他官员的排挤,让他报效无门。
对此他是那么的愤怒和无奈。
颔联借景抒情,间接道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风飘絮”一词描写出了一种凄凉衰败之感。
试想一下,国家破碎,柳絮在天空中漫无边际地飘扬,更渲染了一种凄凉之感。
“萍”表面是指浮萍,众所周知,浮萍生活在水面上,飘飘浮浮,居无定所。
诗人借浮萍来暗指自己,采用双关的表现手法。
自己飘飘沉沉,居无定所,就像这水上的浮萍一样。
想起国破家亡,再想起自己漂浮的一生,诗人的内心还不百感交集,感慨颇多。
颈联中,点出了诗人过惶恐滩、过零丁洋的心情和感受。
过惶恐滩时,只见水流湍急,气势汹汹,想到自己被敌人俘虏,是生是死还是未知数,现在国家破碎,自己还未报效祖国,心里不免生出一些惶恐。
“惶恐滩”一词也采用双关手法,意指当时社会混乱,极为险恶。
“叹”理解为感叹。
诗人缘何感叹?想到自己一生生活漂浮不定,就感叹自己身世就像这伶仃洋一样孤苦伶仃。
尾联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强烈地点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誓死保卫国家的情感。
面对伶仃洋的波浪,面对惶恐滩的湍急水流,诗人有感而发:自古以来,人谁不会死呢?留下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报效祖国吧!这句是诗的灵魂所在,是诗的精髓所在,也是流传千古、历久不衰之真髓。
本诗发自肺腑,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明快清新,感情真挚,情感奔涌而出,,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不愧为一首难得的爱国诗篇。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原文《过零丁洋》⑴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⑵起一经,干戈⑶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⑷,身世浮沉雨打萍⑸。
惶恐滩⑹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8)照汗青(9)。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作品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创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文学赏析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归纳最全古代诗歌意象之欧阳歌谷创作

诗歌的形象鉴赏欧阳歌谷(2021.02.01)诗歌的形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
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芳草:1.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
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柏:孤直、顽强菊花:高洁、隐逸、脱俗桃花:美女的容颜牡丹:高贵、富贵扬花:飘零、离散柳树:分别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文天祥
欧阳歌谷(2021.02.01)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
二、字词:
遭逢:遭受,蒙受。
起一经:这里指他考中状元被朝廷起用。
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沉。
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
丹心:红心。
三、翻译和赏析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熟读经书,取得功名,从此遭遇坎坷不平,兵力单薄,战争频繁,匆匆度过四年光景。
总写诗人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国势如同风吹的柳絮一样飘零,我这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吹雨打飘泊无根的水面浮萍。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当时社会现实和自己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怀之情。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
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生谁无一死,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一问一答,由现在过渡到将来,由残酷现实到人生理想,表明自己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宁死不屈,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四、主题:
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作者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五、艺术手法
整首诗格调沉郁悲壮,正气浩然,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伟大复兴而奋争,其力量胜过百万雄兵。
六、练习题:
1、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
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赏析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6、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