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非常实用
古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赏析

古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赏析文言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语出孔子·《论语·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智慧,不要不懂装懂。
知:通"智"原句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看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中,曾仕强教授的意思是:我知道一件事是为了知道这件事的人而知道,我不知道一件事是为了不知道这件事的人而不知道。
我的理解是,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仕强教授举了一个孔子的学生和蚂蚱打赌的例子,蚂蚱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学生说有四季,后来他们一块问孔子,孔子看了看蚂蚱,对他们说,一年有三季。
蚂蚱走了之后,孔子的学生问原因,孔子说,蚂蚱活不过秋天,所以对他来说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争死还是有三季。
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应该是“知道某个知识”是为了“知道这个知识”的人/物。
(知之为知之),后半句同理。
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解读】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
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
孔子的名言名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名人经典语录

孔子的名言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 名人经典语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儒家名言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名言

儒家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名言
儒家思想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句
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明白自己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明白
自己的限制和局限,但也要在明知做某事不可行的情况下,依然去
尝试去做。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即在
认清现实的基础上,依然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于人的行为的要求。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认为人应该明辨是非,知道什
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和行为。
知道某些事情不可为,但依然去做,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行为,不可莽撞。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体现了儒家对于教育的理念。
儒
家注重教育培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实践。
知道某些
事情不可为,但依然去做,可以理解为鼓励人们要有实践的精神,
通过实践来增长知识和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总的来说,这句名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种进取精神和行为准则,强调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依然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经七月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七月原文注释及赏析诗经七月原文注释及赏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修养。
下面店铺带来的是诗经七月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七月原文注释及赏析篇1原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①。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②。
无衣无褐③,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④。
(一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⑤。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⑥。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⑦。
(二章)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⑧。
七月鸣(贝鸟),八月载绩⑨。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⑩。
(三章)四月秀葽⑾,五月鸣蜩⑿。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⒀。
一之日于貉⒁,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⒂,言私其豵,献研于公⒃。
(四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17,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18。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⒆。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五章)六月食郁及(艹奥)⒇,七月亨葵及菽(21),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22)。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23)。
(六章)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24)。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25)。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26。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27)。
(七章)四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28)。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29)。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30)。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31)。
(八章)注释:①毛传:“火,大火也。
流,下也。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郑笺:“大火者,寒暑之候也。
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将言寒,先著火所在。
”按“火”即“大火”星,即心宿二。
大火于夏历五月初昏见于东北天空,六月初昏达于正南,七月昏则继向西“流”,即所谓“七月流火”,是暑退将寒之候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精彩赏读二

弘文学堂课外阅读资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精彩赏读二一、让我们学习吧1.【原文】学点什么都好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评析】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
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
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2.【原文】多思考吧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3. 【原文】大智如愚也是种智慧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
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孔子的名言名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名人经典语录

孔子的名言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 名人经典语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认识到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无知的重要性。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如何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这一原则。
3. 反思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教师简要介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出处和背景。
b. 提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2. 讲解:a. 教师详细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b.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这一原则。
3. 讨论:a.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学习中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b.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反思:a.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成果,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5. 总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b. 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勇于运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3. 反思报告:收集学生的反思报告,评估他们对这一原则的运用情况和效果。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则的作文。
2. 选择一个学习难题,运用这一原则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将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 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 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
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选文第2则,孔 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 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 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 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 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
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 的智慧,是切合现实
• 人世间有很多种智慧。孔子的智慧不是解析“1+1为什
么等于2”的那种智慧,不是关起门来冥思“世界为什
么存在”“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等形而上问题
的那种智慧。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
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荀子在《天论》一文中说: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意思是说,不
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 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
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
“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 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选文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而 不改正,这就是错误!”
——正视错误很很重要,而改正错误更重 要。
大济苍生,此所谓“人能弘道”者也。
如果仅仅将“道”作为装点门面、哗众取宠的
工具,并非真的去顿悟天地,领悟人生之真谛,
并非真心诚意地做仁者之事,那么这就是名副其
实的道貌岸然,非但无法畅然人生之正气,获得 人生的快乐与真谛,而且必将在浑沌的人生困境 中,在“人生是苦难”的低级层次中,苦苦挣扎, 必将与生命、人性的美好、伟大无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翻译重点句子。
(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 免别人的怨恨。 (3)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 不成大事。
2.翻译重点句子。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③其何以行之哉
④于斯二者何先
研读选文1--5则,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诲:教导。女:通“汝”,你 ①诲女知之乎 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②知之为知之 是:指示代词,这。知:通“智”,智慧,明智 ③是知也
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结构,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④如之何 末:没有办法。已矣:常放在句末,表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之过也 过:过错 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 如日月之食焉 译。食 : 通“蚀” 更也 更:改变,改正 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注】,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 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 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 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 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 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 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 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 :“越之劲不过鲁,吴之 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 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修饰
学而时习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诸君而有意
连词,表假设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用法。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②人能弘道
名词用作动词,掩饰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避免 使动用法,使……充足
使动用法,使……光大;使……显耀
③则远怨矣
④足兵
3.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答案]D(“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于文无据)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 君也。 译文: 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反对,下无百姓责难,能 够孤立君王、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 (2)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译文: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使越国国内兵力空虚, 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 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 ,辗转于各国,利用 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之才,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 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 亡了,而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 吴军被晋军打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 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 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 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4.课文分别从哪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 道?这对我们有怎样的深远启发? 答: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 启示:①求知方面——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②与人相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③从政方面——切记“欲速则不达” ④为人治国——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⑤为人处世——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 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B.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 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C.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 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D.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 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答案]C(参考原文: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 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 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 王救鲁攻齐,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惧怕越国,说‘等我攻破越国才 行’。像这样,攻破越国是肯定的了。况且有报复人的志向,让人 知道了, 这是不安全的。”勾践听完叩头拜了两拜,于是就问子 贡(该怎么办才好)。 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 伍子胥因直 言进谏而被赐死,太宰伯嚭当权,顺从君王的过失来保存自己的私 利。这是灭亡国家的政治呀。现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 合他的心意,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来表示 对他的尊重,那么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如果这场战争败了,就 是大王的福气了。如果战胜了,必然兵临晋国, 我请求北上去见 晋王,让他共同攻打齐国,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①知 知道 知之为知之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智慧 与副张胜相知 熟识 ②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 愿望车骑过之 拜访 ③之 代词,代他 过也,人皆见之 其何以行之哉 助词,不译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④而 过而不改 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转折
【参考译文】 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 力,所以调遣他们的兵力想用来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 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父母之邦,国家如此危难,你们几个 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劝田常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 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不如攻打吴国。 如果攻打吴国失败了,百姓死在国外,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 您上无强大的群臣反对,下无百姓责难,能够孤立君王、控制齐 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怎么 办?”子贡说:“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攻齐救鲁,您就趁势率 兵迎击他们。”
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如果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 占领拥有千辆兵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为大王感到危险。 况且援救鲁国,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 国。”吴王说:“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苦练自身、优养名士, 有报复我的打算。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子贡 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 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攻 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啊。勇敢的人不避危 难,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 义,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 吴国,您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了。大王如果确实厌恶越国,我请求 东去会见越王,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使越国国内兵力空虚, 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吴王大喜,就派子贡出使越国。
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现实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从中得到的启示。 2.把握本文在艺术技巧方面的特点。 3.理解并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交际的名言警句,进 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 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1.孔子的“道” 关于孔子的“道”,清方宗诚在《论文章本原》中是这样说的:《论语》形容道体 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 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 真善形容道体者也。 2.如何抓准文言句子翻译得分点: ①词类活用时要翻译出。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活 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等,翻译时务必要突出它们。 ②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所谓关键的实词,是指那些在句中起关键意义的,通 常与现代汉语解释为不同的意思。其中,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 ③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来。文言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子,如疑问句、倒 装句、省略句等,在翻译疑问句时要体现疑问语气,倒转语气要将颠倒的语序理 顺,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
2.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给 我们什么启发? 答:人必须修养自身来使道发扬光大,反过来,用道 来装点门面,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 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为正义事业努力学习、 工作、奋斗等是“弘道”,哗众取宠、恶意炒作、 面子工程、表面政绩等,就是所谓以道“弘人”。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请 鉴赏这句话。 答: 它说明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人的高尚品质, 告诫人们要不惧逆境,不怕艰难。孔子意在说理, 但表达得形象生动,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语言简约, 含义深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 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 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 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 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 许诺。 子贡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 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 ,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 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 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 之中,五国各有变。(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都是齐国握有 实权的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