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探讨

合集下载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胃功能紊乱的关系及调理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胃功能紊乱的关系及调理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胃功能紊乱的关系及调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病原菌,它常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部疾病。

除了上述疾病,最近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与肠胃功能紊乱有关,引发诸如胃胀气、腹泻和便秘等症状。

本文将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胃功能紊乱的关系,并提供一些调理方法和建议。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胃功能紊乱的关系1. 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胃酸分泌异常,引发呕吐、酸反流和胃痛等症状,从而对胃肠道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

2. 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溃疡可以干扰肠胃功能,造成胃酸过多或胃酸不足,从而引发胃痛、胀气等肠胃不适的症状。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胀气: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胀气存在一定的关联。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影响胃肠道蠕动,从而加剧胃肠胀气等不适感。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腹泻和便秘:一些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腹泻和便秘存在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干扰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而引发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二、调理方法和建议1. 就医咨询:如果出现胃痛、胀气、腹泻或便秘等不适症状,应尽早就医,咨询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2. 幽门螺杆菌抗菌治疗:通过使用幽门螺杆菌抗生素来消灭感染,以改善胃部疾病和肠胃功能紊乱。

抗菌治疗的具体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严格按照医嘱服用。

3. 药物辅助治疗:在抗菌治疗的同时,医生也可能会根据症状给予药物治疗,比如胃酸抑制剂、抗胀气药物、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等。

4. 饮食调理: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改善肠胃功能紊乱非常重要。

建议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酒和抽烟等不良习惯。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能够寄生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细菌,是人类胃部最常见的感染源之一。

多年以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许多胃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等密切相关。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本文将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根据广泛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人类主要通过口-口接触和食物-口接触途径感染幽门螺杆菌。

这意味着亲密接触(如家庭成员之间)、不洁食品及水源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虫媒也被认为是其中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母体传播也是导致婴儿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见原因。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其特有的致病因子引起。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尿素酶(urease)和细胞毒素(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简称CagA)。

尿素酶可以将胃内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从而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给细菌。

CagA则可以通过进入寄主上皮细胞并与其相互作用来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介导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致病因子如细菌表面黏附分子(adhesins)、组蛋白变构酶等也参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过程。

这些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引发的产物,如氧化应激、促炎性因子和错过免疫反应等,均对宿主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多数胃溃疡患者(超过80%)被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细菌通过破坏胃粘膜抵御感染,引起黏膜屏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胃酸和消化酶对黏膜产生直接损害。

2.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

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炎性细胞浸润和局部免疫反应,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和氧自由基等,导致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

3.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

细菌引起的持久慢性肠上皮炎症可导致DNA突变、细胞增殖异常以及凋亡抑制等,从而增加了癌前期阶段及早期癌变的风险。

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根除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根除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根除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慢性胃病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而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较为普遍,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会加重慢性胃炎的症状,还会增加患者患上胃癌等恶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对慢性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根除治疗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慢性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慢性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是为了解胃病患者中该病原体感染的具体情况以及患病和感染的相关因素。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慢性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感染程度以及不同患者群体之间的差异情况。

**二、根除治疗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慢性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治疗,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自身情况、治疗药物的选择和配合情况等。

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失败的风险,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慢性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根除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慢性胃病患者的康复,
提高社会公众的健康水平。

希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造福更多胃病患者和健康人群。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探讨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探讨
1 ・临 床研 究 ・ 8 4
M r 02V 10 N . ac 2 1,o. , o h 1 8
幽门螺旋杆 菌相关 性慢性 胃炎探讨
程 绍 海
(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第一 人民医院 ,吉林 辽源 1 6 0 ) 3 2 0
【 摘要 】 讨 治疗 幽 门螺旋 杆 菌相 关性 慢性 胃炎 的临床 效 果 , 探 分析 2 0 幽 门螺 旋杆 菌感 染 与慢性 胃炎的 临床 资料 。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1 5 , 1例 2 例 单 用西 医治疗 8 5例 ,每 1 d为 1 5 个疗 程 。结 果发现 治疗 纽 幽 门螺旋杆 菌阴转 率 9 %,对 照 6 . 2 47 %。一年 ~一年 半后 两纽 复发率 71 . %。 探 讨 结 果表 明 :中 西 医结 合 治疗 幽 门螺旋杆 菌相 关性慢 性 胃炎效 果显著 。部 分 中药对 幽门螺 旋杆 菌的抵制 杀 灭作 用而达到 清 除幽 f螺 旋杆 l
显地 抑制食物 、组胺 或五肽 胃泌 素等刺激 引起的 胃酸分泌 ,并使其 酸
活 检组 织Wati—tr 银染 色及 尿素 酶阴性 、标 本观 菌量 阴性 r nSar h y 为 幽 门螺 旋杆菌 清除 。幽门螺旋杆 菌观菌量 由 (+ )转为 (+ ++ + )、 ( ),或 由 (+ + + )转为 ( )为好转 。与治疗前无变化 为幽门螺旋杆 + 菌清除无效 。
煎服 ,早饭 前晚饭后服用 ,连 用1 d 5。
中药方剂组成 :党参 、黄芪2g 白勺 、白术 、川练 子、枳实 、厚 0 朴 、茯 苓 1g 香 附、黄 连 、黄 芩 、大黄 、地 丁 、元胡 、龙骨 、牡蛎 5
lg ,按临床症状 酌情加减… 5 。
13疗 效评价 .
西 医疗 法 中呋喃唑酮 、 甲哨唑 能抵制杀灭 清除 幽门螺旋 杆菌 ,缓 解 炎症 的反应 ,利于炎症消散 。甲氰眯胍为一 种H 受体拮 抗剂 ,能明 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被开发出来。

本文将介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高。

据估计,全球有超过50%的人口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腹胀、反酸、嗳气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抗生素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手段。

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这些抗生素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PPI可以抑制胃黏膜表面的氢钾ATP酶,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消化道症状。

常用的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铋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一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

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即抗生素+PPI+铋剂。

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缓解消化道症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联合治疗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如何制定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是消化道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对于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致病菌,是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g n p te t t h o i a t t n e t d wi . y o i M e h d e h n r d p t n s wi h o i a t tswe e r n y i a i n s wi c r n c g sr i i f c e t H p l r. h i s h t o s On u d e a i t e t c r n c g s r i r a — h i
dmi dit togo p cu igtet a n o p 3 ae n ew n 0d ysq e t l h rp , 0 ae eevda o z o w ru s n ldn et t u ( 0cssu d r e t 1 a e u ni eay 3 cssrcie e n i h r me g r a at 7 d yq a rpetea y a dtecnrl ru ( 0c ss . l cssrc i a n s m s lh t teayw t rl o - a udu l h rp )n h o t o p 4 ae ) Al ae eev m g ei up ae h rp i oa fr8 og e u h
t l o p(. ± 1 4 P< . 5 . o c s nP t ns i hoi at t fce i p lr so l eev rd r u 28 og r 0 . )( 0 0 ) C n l i ai t w t crncg s isi etdwt H. yoi h udrcieea - 2 u o e h ri n h
w e s Reut h r w ss nf a t iee c u di yp pi smpo , rs n p tooyc mprdwt ae n ( ek . s l T ee a i icn f rn ef n ds et y tms eoi , ah lg o ae i b sl e P gi df o n c o h i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健康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健康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健康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细菌,其感染往往引起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健康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状细菌,通常通过口-口、口-手、口-食物等途径传播。

在感染后,它会侵袭胃黏膜并繁殖,导致胃炎、胃酸过多以及溃疡的形成。

长期以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一直与许多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息息相关。

胃炎是一种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常常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

幽门螺杆菌通过分泌毒素侵袭胃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患者常常会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可引发严重的胃炎并进一步发展成胃溃疡。

其次,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

胃溃疡是一种胃黏膜损伤的疾病,其主要病因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导致胃酸侵蚀黏膜,最终形成溃疡。

临床上,胃溃疡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疼痛、胃灼热感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因此,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胃溃疡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第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据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长期慢性胃炎可能进一步演变为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病理过程,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因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胃炎、胃溃疡,还对胃癌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然而,并非每个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出现严重的胃肠问题。

有一些人身体的免疫力较强,能够抵御幽门螺杆菌的侵袭,从而不会产生明显的胃肠道疾病。

而一些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却没有临床症状的人,则被称为“健康菌携带者”。

这也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引发胃肠道问题,个体差异和其他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抗菌药物联合酸抑制剂。

通过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和酸分泌,可以有效根治感染并缓解胃肠道症状。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研究进展摘要现代医学证实幽门螺杆菌(Hp)是引发胃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多种胃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西药疗效单一,存在不同毒性和不良反应,而大量实验药理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证实,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有良好疗效和独特的优势,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1 中药治疗1. 1 化浊解毒方由柴胡、黄芩、连翘、藿香、瓜蒌等组成。

霍永利等[1]用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兰索拉唑对照治疗60例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30 d后治疗组Hp根除率85.71%,对照组86.21%。

1. 2 失笑散合痛泻要方加味由蒲黄、五灵脂、白芍、白术、姜半夏等组成。

刘江龙等[2]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对照治疗96例Hp感染胃炎,4周后中药组愈合率70.00%,西药组71.73%。

1. 3 胃愈胶囊由法半夏、黄连、吴茱萸、黄芪、八月札等组成。

董勇云等[3]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对照治疗64例Hp感染胃炎。

治疗后Hp 治疗组转阴率87.50%,对照组93.75%。

1. 4 益胃散由党参、砂仁、延胡索、黄精、白术等组成。

祝玉朴[4]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对照治疗68例Hp相关胃病,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76.47%。

1. 5 运脾除湿杀菌汤由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丹参等组成。

乔晓林[5]用阿莫西林、甲硝唑、胶体果胶铋、奥美拉唑对照治疗80例Hp感染性慢性胃炎,3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为76.67%。

1. 6 甘露消毒丹由黄芩、滑石、藿香、茵陈、石菖蒲等组成。

徐小平等[6]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对照治疗60例Hp相关糜烂性胃炎,2周后治疗组Hp根除率43.33%,对照组94.00%。

2 中药联合西药治疗2. 1 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三联疗法王方石等[7]临床观察127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对照组用兰索拉唑、克拉霉素、莫沙必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半夏泻心汤,治疗8周后观察组Hp 阴转率95.2%,对照组8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探讨
本文通过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的影响,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并采取相应的检查及治疗措施进行控制。

标签: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根除
幽门螺杆菌,简称H 帕罗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微需氧杆菌,主要定植在胃窦,是至今为止唯一一种已知胃部细菌[1],可以在胃酸内存活。

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感染率很高,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50%的人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由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胃部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性,有大量的有关幽门螺杆菌和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结果问世.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使得慢性胃炎黏膜损害、糜烂的病变逆转,从反复复发的慢性疾病,成为可以治愈的疾病[2]。

1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1.1世界范围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这种感染比较盛行于发展中国家,比如拉丁美洲、非洲、东欧感染率都在70%~90%,而亚洲是70%~80%,发达国家的感染率通常比较低,比如美国、加拿大、西欧他的感染率在30%~50% ,澳大利亚最低为20%[3]。

1.2中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我国在2001~2004年曾经进行过一次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牵头进行的,涉及了19个省市,39个中心。

发现全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都比较高,为40%~90%,平均为59%,感染率最低的地区是广东省为42%,最高的地区是西藏,为90%,这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相符[3]。

1.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途径目前不清楚,通常认为有口口、粪口、和胃口的传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具有家族的聚集性,与居住的密度相关,而且父母感染者的子女感染率也非常高。

目前在口腔的牙菌斑、胃液和粪便中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且近年受关注的是医源性感染,进行胃镜检查也可能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途径之一[4]。

2慢性胃炎病因及发病机理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和慢性胃炎有确定的关系,这主要基于绝大多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都可以发生慢性胃炎。

Hp 感染者可以呈现慢性胃窦的炎症或者是全胃的炎症,并且这种炎症和胃黏膜中性胃细胞浸润的程度,也就是它的活动性呈平行的关系,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后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明显的消退。

此外,在动物实验也基于人体口服的研究,也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胃类的炎症改变,因此Hp感染和慢性胃炎的关系是已经被众所周知的。

3诊断和根除标准
3.1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任一项现症感染诊断方法阳性可诊为Hp 阳性。

既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组织学检查阳性、13C尿素酶呼气实验阳性、快速尿素酶实验阳性或者是粪便抗原阳性都可以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5]。

3.2疗效判断(是否根除)①呼气试验,简单、易行,无创,临床上应用的最为广泛;②粪便抗原检查;③内镜下的快速尿素酶试验
4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中的假阴性
4.1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的时间确定检测时间很重要,检测前必须停服PPI 2 w,停抗生素、铋剂、抗菌作用中药4 w,不然会导致假阴性。

根除治疗后必须至少间隔4 w进行检测,在间隔期服用PPI、抗生素、铋剂和抗菌作用的中药会导致假阴性。

4.2当胃黏膜有活动性炎症时,高度提示感染;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排除NSAID 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性>95%。

在上述情况下,如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要高度怀疑假阴性[6]。

应进行多种方法的重复检测。

4.3当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值处于临界值附近时,结果不可靠。

例如13C尿素呼气试验的临界值多用4‰,这时检测值在2~6就会不可靠,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或用其他方法检测。

5内镜
5.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内镜下可以表现为黏膜红斑、出血点,其中糜烂性胃炎在这次的诊治共识中提到,可以分为平坦型和隆起型,所谓平坦型就是在比较光滑的胃黏膜的表面,有一些糜烂的分布,点片状的分布,而隆起型可以看到胃黏膜表面凸凹不平,而在隆起的部位可以看到那种轻微凹陷的糜烂改变。

5.2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内镜下可以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

内镜下还可以遇到一些特殊类型胃炎,这些类型的胃炎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如化学性胃炎、放射性胃炎以及嗜酸细胞性胃炎,嗜酸性细胞性胃炎还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6治疗
6.1根除Hp 推荐对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症状者根除Hp,根除治疗可以长期缓解Hp阳性的FD症状,可以改善胃黏膜组织学,根除Hp对预防PU和胃癌有重要意义[7]。

6.2抗酸剂、H2RA、PPI 的使用使用抗酸剂、H2RA、PPI,主要用于胃黏膜糜烂,就是内镜下可以看到糜烂,症状上以反酸、上腹痛症状为主的患者,
可以使用抗酸剂或抑酸剂。

抗酸剂包括:铝碳酸镁、硫糖铝、替普瑞酮。

H2RA 包括:法莫替丁、雷尼替丁。

PPI 包括: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

6.3促动力药、消化酶的使用促动力药主要用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为主的患者;消化酶主要用于进食相关腹胀或者是食欲不好,进食以后到下一餐之前还没有食欲的患者;对于胆汁反流,通常可以使用促动力药加上结合胆酸作用的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

7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7.1强调个体化治疗所谓个体化治疗就是要对患者既往抗生素应用史,包括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过敏史和潜在不良反应史;伴随的疾病,可能会影响药物代谢、排泄,增加不良反应[8-9],如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铋剂等有详细的了解。

另外,在个体化治疗中,年龄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高龄者药物不良反应率增加,而某些根除指证获益降低,如预防胃癌的作用,吸烟会降低疗效。

7.2根除治疗前停服PPI不少于2 w,停服抗生素、铋剂等不少于4 w。

如是补救治疗,建议间隔2~3个月。

7.3告知根除方案潜在的不良反应和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性。

8总结
幽门螺杆菌和慢性胃炎有确定的关系,在我们国家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首先推荐含铋剂以及PPI 的抗生素四联疗法;根除治疗可以长期缓解Hp 阳性的FD 症状,改善胃黏膜组织学,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治疗慢性胃炎和预防胃癌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玉玲.临床护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68.
[2]司红军.上消化道穿孔外科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12,07:133-134.
[3]苏爱平,许翠萍,房晓芬,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危险因素[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33):3810-3813.
[4]杜坤庭,杨伟捷,葛勤利,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414-1415.
[5]党霞,玛尔哈巴,钟咏梅,等.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7):40-41.
[6]闫春晓,张翠萍,戴素美,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相关性[J].齐鲁医学杂志,2012,27(1):40-42.
[7]李本华.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J].吉林医学,2010,31(12):1597-1598.
[8]赵丽华,林竞,位嘉,等.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326例相关性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21(2):84-86.
[9]张群勇,杨其法,王海英,等.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5):430-432.编辑/肖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